运动学及动力学论文-陈永琴,何杰,苏叁买

运动学及动力学论文-陈永琴,何杰,苏叁买

导读:本文包含了运动学及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叶栅式反推力装置,滑动整流罩,阻流门,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

运动学及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陈永琴,何杰,苏叁买[1](2019)在《反推力装置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叶栅式反推力装置各部件在工作过程中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性,根据机构运动原理对反推力装置进行简化并建立了运动学与动力学数学模型。以滑动整流罩位移与阻流门所受气动负荷为输入进行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得到了反推力装置各部件的位移、速度及受力特性曲线,并对比分析了在不同尺寸参数下各部件特征点的运动轨迹和反推力装置负载力变化。结果表明:运动学及动力学仿真结果与工程实际相符;反推力装置机构参数选择不合理时,各设计点会发生干涉现象并导致机构无法运动;机构参数变化对负载力最大值影响尤为突出,在阻流门AC段长度值增大6%,阻流门CB段长度值减小9%的情况下,负载力正向最大值将增大19.53%,负向最大值增大12.67%。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可为反推力装置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以及为反推力装置机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陈锡航,周玉斌[2](2019)在《4×100m接棒运动员起跑方式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短跑4×100m接力比赛中,接棒运动员主要采用站立式或单臂支撑的蹲踞式(单撑式)起跑。国际田联2018-2019规则将4×100m接力区改为30m,将旧规则中的10米预跑区设为接力区的一部分,运动员可更早完成交接棒,为队伍的棒次安排及比赛战术提供了更多选择,接棒运动员的起跑或将影响比赛成绩。本研究旨在分析单撑式起跑与站立式起跑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为4×100m接棒运动员在优选起跑方式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4名短跑运动员作为实验被试,包括1名国际健将级运动员,3名健将级运动员,8名一级运动员,2名二级运动员。受试者年龄为23.4±2.1岁,身高177.4±6.0cm,体重为68.50±6.76Kg,其中有2名女性,以及1名男性俄罗斯人、1名男性泰国人。每名被试按ABBA或BAAB顺序共完成2次站立式与2次单撑式起跑,使用两块Kistler 9281EA测力台采集受试者前、后腿对地面的反作用力数据,采集频率为1000Hz。使用1台高速摄影机对运动员起跑矢状面进行拍摄,拍摄频率为200Hz,分辨率1280×720。动力学数据使用Bioware5.1.0.0软件采集,运动学数据使用视讯软件进行解析,选用扎齐奥尔斯基模型计算人体重心,数据处理与计算使用EXCEL及Origin Pro2018C软件。使用SPSS19.0对运动员在使用单撑式起跑时的数据与站立式起跑时的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设定P值小于0.05为两组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单撑式起跑相比站立式起跑的运动学差异有:起动-蹬离时间、前腿和后腿蹬伸时间较短,预备姿势时的重心较低且靠前、前腿髋关节与膝关节角较小、躯干前倾角较大,重心垂直位移距离较长,重心水平位移距离较短,离地瞬时水平速度及瞬时合速度较慢,瞬时垂直速度较快(P<0.05)。2)单撑式相比站立式的动力学差异有:总水平冲量、总垂直冲量、后腿水平冲量、后腿垂直冲量、前腿水平冲量、前腿垂直冲量、垂直合力峰值、前腿水平力峰值、前腿垂直力峰值、前腿垂直发力率较低;水平合力峰值、后腿水平力峰值、后腿水平发力率、后腿垂直发力率、前腿水平发力率较高(P<0.05)。3)两种起跑方式的前腿冲量、峰值力、蹬伸时间均比后腿大,单撑式起跑时后腿水平发力率较大,站立式起跑前腿垂直发力率较大(P<0.05)。结论与建议:结论:1)运动员使用站立式起跑具有离地瞬时水平速度快的优势,这与预备姿势重心偏后、重心水平位移距离较大、双腿蹬伸力作用时间较长致总水平冲量较大有关。2)运动员使用单撑式起跑具有起动至蹬离时间短的优势,这与预备姿势重心靠前、蹬伸水平合力峰值较高、双腿水平发力率较高有关,但单撑式起跑离地瞬时水平速度较慢。3)无论运动员使用单撑式或站立式起跑,前腿产生水平冲量的能力对离地瞬时水平速度的快慢起更大作用。建议:1)运动员在选用站立式起跑时,为了获得更快的离地瞬时水平速度,可以将预备姿势时的重心进一步后移。2)运动员使用这两种起跑方式时,前腿蹬伸产生的水平力峰值更大且作用时间更长,建议运动员将优势腿作为预备姿势的前腿。3)单撑式起跑适合爆发力强的运动员使用。4)运动员选用站立式起跑具有更快的离地瞬时水平速度,或许能在较短的距离内加速到交接棒需要的位移速度,运动员可更早完成交接棒,进而增加接力棒在此名接棒运动员手中的全程跑动距离。5)单撑式起跑具有较短的起动-蹬离时间,预跑标志点距离相比站立式起跑应适当缩短,但仍要根据运动员的实际加速能力进行调整。(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胡秀,孙威,宋祺鹏,曹传宝[3](2019)在《老年人双任务范式楼梯行走下肢运动学与动力学指标重测信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双任务范式是目前步态研究领域的新兴热点,其表征的是人体同时执行两项任务的能力。双任务范式多用于身体稳定性和跌倒风险的评测,其理论基础在于中枢神经的认知资源有限,双任务状态的两项任务分别占用认知资源,所以造成所执行的两项任务(或其中一项)的表现降低。基于此理论,人们认为双任务状态可能会造成老年人的步态稳定性降低,而这种变化,在楼梯行走这一对老年人较为困难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得尤其突出。目前人们对双任务状态下步态表现的认识并不统一,认知资源理论受到诸多挑战,近期的一些实验结果表明双任务状态会促进身体稳定性的提高。这些学术冲突的出现,反映的是人们对于双任务范式基础共识的缺乏。对双任务范式进行深入研究的科学基础之一,是确认人体在双任务状态表现出的是稳定不变的步态。如果此时的步态不是稳定的,所有对双任务的研究将失去意义。很遗憾,目前还没有人探讨过双任务状态下步态参数在时间跨度上的一致性。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老年人在双任务状态下楼梯行走时步态参数的重测信度。研究方法:招募65-75岁,BMI在正常范围内的老年女性18名参与测试(年龄66.3±2.6y,身高163±4.5cm,体重57.3±8.2Kg,BMI20.7±2.1kg/m2)。仪器设置:采用含有七阶台阶的模拟楼梯进行测试。在楼梯的第叁、第四台阶埋置Kistler测力台(测试频率1000Hz),使用Vicon红外动作分析系统(测试频率100Hz)进行数据采集。测试步骤:参与者分别在单任务(单纯爬楼梯测试)、认知双任务(在下楼梯的同时做叁位数连续减3的减法)和动作双任务(在下楼梯的同时端着一个盛有350ML水的水杯)状态下进行楼梯行走。间隔一周后进行第二次测试,用以比较重测信度。测试指标:运动学指标包括步速、步长、步宽、步调、单双支撑时长以及单双支撑百长比,动力学指标包括垂直足底压力曲线的两个波峰和一个波谷(F1、F2、F3)。数据处理:经过Mark点的命名、建模、截取和删补处理,再导入Visual3D软件进行处理,使用Vicon Nexus软件采集原始运动学与动力学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 sample t-tests),组内相关系数(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和相关的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进行评估,ICC被用来计算重测结果的可靠性。通过Bland-Altman方法比较两次测试的差异,从而进行一致性评定。研究结果:单任务条件下,配对T检验运动学与动力学所有指标P>0.05,测试结果不具有差异性,即两次测试结果重复性较好。上楼梯过程中,步长的ICC重测信度较差;步宽的ICC重测信度好,其他指标的ICC均在0.75-1.0之间,重测信度非常好;步长相关系数r弱相关,步宽相关系数r中度相关,其他指标相关系数r处在显着或者高度相关。下楼梯过程中,步长的ICC重测信度较差;其他指标的ICC均在0.80-0.99之间,属非常好;步长相关系数r弱相关,其指标相关系数r处在显着或高度相关。双任务条件下,配对T检验运动学与动力学所有指标P>0.05,测试结果不具有差异性,即两次测试结果重复性较好。认知任务条件下,上楼梯过程中,步长ICC重测性差;步宽的ICC重测性好,其他指标的ICC均在0.75-1.0之间,重测信度非常好;步长相关系数r弱相关,步宽相关系数r中度相关,其他指标相关系数r处在显着或者高度相关。下楼梯过程中,步长ICC重测性差,步宽的ICC重测性好,单支撑百分比和双支撑百分比的ICC重测性一般;其他指标的ICC均在0.75-1.0之间,重测信度非常好;步长相关系数r弱相关,步宽、单支撑百分比和双支撑百分比的相关系数r中度相关,其他指标相关系数r处在显着或者高度相关。动作任务条件下,上楼梯过程在,步长ICC重测性差;步宽的ICC重测性一般,其他指标的ICC均在0.75-1.0之间,重测信度非常好;步长相关系数r弱相关,步宽相关系数r中度相关,其他指标相关系数r处在显着或者高度相关。下楼梯过程中,步长ICC重测性差;F2、单支撑百分比和双支撑百分比的ICC重测性一般,其他指标ICC均在0.82-0.96之间,重测性非常好。步长、F2的相关系数r弱相关,单支撑百分比和双支撑百分比的相关系数r中度相关,其他指标相关系数r处在显着或者高度相关。研究结论:除了步长指标之外,老年人在认知与动作双任务状态所表现出步态参数的差异及显着性,均与单任务状态下的表现相似。老年人在双任务状态下楼梯行走时表现出了稳定的步态特征,这些结果为双任务状态下的生物力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争,刘令旗[4](2019)在《永磁叁自由度电机的运动学分析与动力学联合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叁维空间中多自由度电机传动精度较低、运动控制较差等问题,在刚性体机械系统下,基于复杂机械系统强耦合、非线性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可联动控制的叁自由度电机。采用电机自转运动控制策略,分析了电机自转运行时的应力分布和形变程度,建立了混合驱动式电机的动力学模型,施加3个轴向转矩作为驱动力,规划了电机基于混合驱动式的叁自由度运动,搭建并设计了机控一体化电机的动力学联合仿真接口。结果表明:通过激活有效阶模态,对刚柔耦合系统下的电机结构进行优化,可得到较小的偏心位移;多自由度电机的智能控制方案可自由设计被控对象的参数变化,降低了扰动的灵敏性,使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鲁棒性。结合叁自由度电机的动力学数学模型来搭建基于滑模控制系统的联合仿真平台,可实现电机3个轴向角速度的轨迹跟踪,且在整个动力学联合仿真时段内均可实现跟踪效果,为后续实物样机的制造和测试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廖生温,王玉勤,刘磊[5](2019)在《基于Matlab摇摆送进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摇摆送进机构为研究对象,用矢量解析法对机构进行求解,利用Matlab软件对机构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得到该机构的位移、速度、加速度以及各构件的约束反力随原动件转动角度变化的规律,为对其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其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对连杆机构进行分析简便快捷,准确度较高,并为今后对连杆机构的研发设计、改善其工作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提高了设计者的工作效率。(本文来源于《蚌埠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宋大雷,王浩杰,周丽芹,臧胜波[6](2019)在《下放式海洋微结构湍流剖面仪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下潜速度、姿态以及振动这几个因素严重影响着湍流剖面仪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度。分析几个因素及相关参数,对设计和优化剖面仪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采用双坐标系,建立湍流仪下潜过程的运动模型,并建立动力学微分方程组。基于动力学模型,分析影响湍流仪下潜速度的因素,提出速度配置方法。分析了湍流剖面仪重浮心距离及下潜相对速度对稳定姿态和攻角的影响,确定结构无阻尼自由摆动的固有频率,并通过数值计算,定性分析有阻尼情况下摆动的衰减特性。通过分析相关试验数据,验证理论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后期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孟欣,秦涛,涂福泉[7](2019)在《2自由度手臂康复机器人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上肢康复训练需求,设计一种采用二连杆串联结构的2自由度手臂康复机器人。基于D-H法对机器人的正、逆运动学进行理论分析,采用Matlab/Simulink和SimMechanics工具箱分别搭建机器人的正逆运动学理论模型与机构模型进行仿真对比,分析结果验证了机器人运动学建模的正确性。结合人体工程学相关标准和手臂关节运动范围要求,建立机器人与手臂机构的联合仿真模型,确定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并完成机器人进行画圆训练的轨迹规划,为机器人运动控制奠定了基础。基于联立约束法建立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确定了机器人各关节驱动力矩大小,为驱动电机选取和控制器参数选择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19年08期)

李德军,何春荣,赵桥生[8](2019)在《HOV水下机械手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机械手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研究.首先,针对潜水器作业的需要,分别对HOV机械手进行了正运动学、逆运动学建模分析;然后,结合所建立的运动学模型,利用MATLAB的robotic toolbox工具箱进行正运动仿真计算和机械手末端轨迹仿真,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最后,采用拉格朗日方法对HOV水下机械手进行了动力学建模,重点考虑了潜水器运动对机械手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耦合作用,并对耦合作用关系进行了建模推导.采用Simulink模块,搭建了动力学模型结构,并加入了运动学模块,对各模块自编程序,实现了对水下机械手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的仿真.(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忠堂,江吉浩,刘旭南,于晓林[9](2019)在《AZ80镁合金热变形过程中的动态再结晶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模拟实验方法测试了AZ80镁合金的真实应力-应变曲线,变形温度范围为533~683 K,应变速率范围为0.001~10 s~(-1),变形程度为50%。动态再结晶的晶粒尺寸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而增大。确定了AZ80镁合金的热激活能以及AZ80镁合金热变形时的本构方程。根据Sellars方程,确定了AZ80镁合金的动力学模型,其定义为发生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与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的函数关系。确定了AZ80镁合金的运动学模型,其定义为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与函数Z之间的数学关系。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的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相对误差小于11.8%。确定了临界应变和稳态应变与函数Z之间的数学关系。(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张雨[10](2019)在《不同地面跑步人体下肢叁维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跑步是深受人类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诸多影响跑步运动损伤发生的生物力学因素中,跑步路面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风险因素,不同的地面由于其表面材料特性不同会影响跑步中下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变化。然而,关于在不同路面上的跑步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结论大多是存在争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不同地面跑步时人体的运动学调整,以及由于这些调整引起的下肢关节动力学、足底压力变化的基本规律特征。研究方法:本研究共招募32名男性跑步爱好者志愿参与本研究(平均年龄24.3±2.4岁,身高172.3±5.8 cm,体重68.5±2.1 kg),分别在实验室构造的四种地面(混凝土地面、橡胶地面、草地、Ethylene Vinyl Acetate(EVA)泡沫板地面)以3.33m/s的速度进行跑步测试。有10台红外摄像机Vicon捕捉受试者跑步时的运动学情况,采样频率为200HZ,联合使用叁维测力台进行叁维地面反作用力测量,采样频率为2000HZ。通过VICON Nexus软件和Visual 3D软件处理和获取跑步时的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叁维关节角度、叁维角速度和叁维关节力矩,还有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垂直方向运动的地面反作用力。所有数据均以平均数和标准差的方式表示,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重复性方差测量被用于比较不同路面跑步时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的差别,Bonferroni方法用于多重比较。统计学显着性水平确定为p<0.05。研究结果:1、在四种不同地面跑步时髋、膝、踝关节的峰值角度在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上均无显着性差异。2、在髋关节冠状面上混凝土地面的最大内收角速度显着低于草地(p=0.023)。在踝关节矢状面上,EVA泡沫板地面的最大跖屈角速度分别小于混凝土地面(p=0.017)和橡胶地面(p=0.019)呈显着性差异。3、在髋关节矢状面上,橡胶地面的触地角度和EVA泡沫板呈显着性差异(p=0.012),在EVA地面上有更大的屈髋角度。4、在膝关节矢状面上,混凝土地面上最大伸展力矩显着低于草地(p=0.003)、橡胶(p<0.001)和EVA地面(p<0.001)。在踝关节力矩上,最大背屈力矩上EVA地面显着低于草地(p=0.039)和橡胶地面(p=0.001),最大跖屈力矩上面EVA地面显着低于混凝土(p<0.001)、橡胶(p<0.001)和草地(p<0.001)。在混凝土地面上,最大内翻力矩显着低于EVA地面(p=0.04),最大外翻力矩显着大于草地(p=0.021)、橡胶(p=0.044)和EVA地面(p=0.026),最大外旋力矩在混凝土地面显着高于橡胶地面(p=0.032)和EVA地面(p=0.029)。5、在前后方向,混凝土地面最大地面反作用力显着低于橡胶地面(p=0.033),混凝土最小地面反作用力面显着高于草地(p<0.001)、橡胶(p<0.001)和EVA地面(p=0.001)。在左右方向,最大地面反用力在混凝土地面显着低于橡胶地面(p=0.021)和EVA地面(p=0.012)。在垂直方向,最大地面反作用力在混凝土地面显着低于橡胶地面(p=0.027);第一峰值地面反作用力在EVA地面显着高于混凝土地面(p=0.028)和草地(p=0.011);第一峰值冲量在EVA地面显着高于混凝土地面(p=0.005)、草地(p<0.001)和橡胶地面(p=0.002)。研究结论:在极端软地面上,接触地面峰值屈髋角度会高于其他地面,同时踝关节最大跖屈角速度小于其他地面,说明在极端软地面上,形变较大而弹性势能转换为动力势能较慢,导致离地的时候产生的跖屈速度更低。因此,在极端软地面,跑步效率更低,应避免在此种地面跑步。在接触地面时,神经肌肉系统会进行预激活调节下肢刚度,在混凝土地面上踝关节吸收了大量动能,导致踝关节负荷承载较高。在较软地面,为了获得和硬地面相似的速度,膝关节会产生较大的伸膝峰值力矩,导致膝关节的负荷承载较高。(本文来源于《上海体育学院》期刊2019-06-17)

运动学及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短跑4×100m接力比赛中,接棒运动员主要采用站立式或单臂支撑的蹲踞式(单撑式)起跑。国际田联2018-2019规则将4×100m接力区改为30m,将旧规则中的10米预跑区设为接力区的一部分,运动员可更早完成交接棒,为队伍的棒次安排及比赛战术提供了更多选择,接棒运动员的起跑或将影响比赛成绩。本研究旨在分析单撑式起跑与站立式起跑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为4×100m接棒运动员在优选起跑方式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4名短跑运动员作为实验被试,包括1名国际健将级运动员,3名健将级运动员,8名一级运动员,2名二级运动员。受试者年龄为23.4±2.1岁,身高177.4±6.0cm,体重为68.50±6.76Kg,其中有2名女性,以及1名男性俄罗斯人、1名男性泰国人。每名被试按ABBA或BAAB顺序共完成2次站立式与2次单撑式起跑,使用两块Kistler 9281EA测力台采集受试者前、后腿对地面的反作用力数据,采集频率为1000Hz。使用1台高速摄影机对运动员起跑矢状面进行拍摄,拍摄频率为200Hz,分辨率1280×720。动力学数据使用Bioware5.1.0.0软件采集,运动学数据使用视讯软件进行解析,选用扎齐奥尔斯基模型计算人体重心,数据处理与计算使用EXCEL及Origin Pro2018C软件。使用SPSS19.0对运动员在使用单撑式起跑时的数据与站立式起跑时的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设定P值小于0.05为两组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单撑式起跑相比站立式起跑的运动学差异有:起动-蹬离时间、前腿和后腿蹬伸时间较短,预备姿势时的重心较低且靠前、前腿髋关节与膝关节角较小、躯干前倾角较大,重心垂直位移距离较长,重心水平位移距离较短,离地瞬时水平速度及瞬时合速度较慢,瞬时垂直速度较快(P<0.05)。2)单撑式相比站立式的动力学差异有:总水平冲量、总垂直冲量、后腿水平冲量、后腿垂直冲量、前腿水平冲量、前腿垂直冲量、垂直合力峰值、前腿水平力峰值、前腿垂直力峰值、前腿垂直发力率较低;水平合力峰值、后腿水平力峰值、后腿水平发力率、后腿垂直发力率、前腿水平发力率较高(P<0.05)。3)两种起跑方式的前腿冲量、峰值力、蹬伸时间均比后腿大,单撑式起跑时后腿水平发力率较大,站立式起跑前腿垂直发力率较大(P<0.05)。结论与建议:结论:1)运动员使用站立式起跑具有离地瞬时水平速度快的优势,这与预备姿势重心偏后、重心水平位移距离较大、双腿蹬伸力作用时间较长致总水平冲量较大有关。2)运动员使用单撑式起跑具有起动至蹬离时间短的优势,这与预备姿势重心靠前、蹬伸水平合力峰值较高、双腿水平发力率较高有关,但单撑式起跑离地瞬时水平速度较慢。3)无论运动员使用单撑式或站立式起跑,前腿产生水平冲量的能力对离地瞬时水平速度的快慢起更大作用。建议:1)运动员在选用站立式起跑时,为了获得更快的离地瞬时水平速度,可以将预备姿势时的重心进一步后移。2)运动员使用这两种起跑方式时,前腿蹬伸产生的水平力峰值更大且作用时间更长,建议运动员将优势腿作为预备姿势的前腿。3)单撑式起跑适合爆发力强的运动员使用。4)运动员选用站立式起跑具有更快的离地瞬时水平速度,或许能在较短的距离内加速到交接棒需要的位移速度,运动员可更早完成交接棒,进而增加接力棒在此名接棒运动员手中的全程跑动距离。5)单撑式起跑具有较短的起动-蹬离时间,预跑标志点距离相比站立式起跑应适当缩短,但仍要根据运动员的实际加速能力进行调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运动学及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陈永琴,何杰,苏叁买.反推力装置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J].航空动力学报.2019

[2].陈锡航,周玉斌.4×100m接棒运动员起跑方式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胡秀,孙威,宋祺鹏,曹传宝.老年人双任务范式楼梯行走下肢运动学与动力学指标重测信度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李争,刘令旗.永磁叁自由度电机的运动学分析与动力学联合仿真[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9

[5].廖生温,王玉勤,刘磊.基于Matlab摇摆送进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J].蚌埠学院学报.2019

[6].宋大雷,王浩杰,周丽芹,臧胜波.下放式海洋微结构湍流剖面仪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孟欣,秦涛,涂福泉.2自由度手臂康复机器人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J].机械传动.2019

[8].李德军,何春荣,赵桥生.HOV水下机械手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研究[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19

[9].王忠堂,江吉浩,刘旭南,于晓林.AZ80镁合金热变形过程中的动态再结晶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10].张雨.不同地面跑步人体下肢叁维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9

标签:;  ;  ;  ;  

运动学及动力学论文-陈永琴,何杰,苏叁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