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分裂症脑结构的CT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薇[1](2020)在《精神分裂症风险基因多态性与大脑影像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终生患病率约为1%,临床上一般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目前,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具有无创伤和高分辨率的检测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精神疾病的研究,可以检测患者的大脑异常。本文基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55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3名健康对照的结构和功能磁共振影像,基因信息和临床量表,结合医学图像处理方法,统计分析方法以及机器学习方法,探究了精神分裂症风险基因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调制作用,并基于大脑影像学特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进行分类。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工作:第一,基于53名健康被试的大脑结构和功能磁共振影像,rs6994992基因型信息以及认知量表,利用Free Surfer软件获得七个结构特征,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助手软件获得功能连接。采用一般线性模型中的方差分析来评估rs6994992的风险基因剂量效应,并使用斯皮尔曼相关分析计算改变的大脑特征与认知量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基因型组间在结构特征上具有显着性差异的区域主要位于额叶、颞叶、海马和角回。功能连接的显着差异脑区与结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存在显着性差异的脑区和功能连接均与认知量表显着相关。这些结果揭示了精神分裂症风险变异rs6994992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特征的调控作用。第二,基于55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3名健康对照的结构和功能磁共振影像及基因信息,利用Free Surfer得到全脑的体积,厚度和表面积特征,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助手软件和MATLAB脚本得到局部功能连接密度和全局功能连接密度。使用协方差分析来评估疾病主效应和交互效应,我们分析了疾病主效应以及疾病与5-羟色胺2A受体和多巴胺D3受体基因型的交互效应对皮层形态和功能连接密度的影响。疾病主效应结果表明,局部功能连接密度和全局功能连接密度中具有显着性差异的脑区主要位于大脑功能性中枢区域。疾病与5-羟色胺2A受体和多巴胺D3受体基因多态性位点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特征的交互效应主要位于颞叶皮层。这些重要发现揭示了5-羟色胺2A受体和多巴胺D3受体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基于55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3名健康对照的结构和功能磁共振影像,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得到灰质体积,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助手软件和MATLAB脚本得到全局功能连接密度。使用单变量分析方法(双样本t检验)检测组间差异进行特征的初步筛选。利用支持向量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使用异常的灰质体积和全局功能连接密度特征作为分类器的输入可以得到较好的分类效果,其准确率分别为84.47%,82.52%。权重图显示,灰质体积中权重值高的体素主要位于额叶皮层,全局功能连接密度中权重值高的体素主要集中在颞叶皮层。本研究得到的分类正确率与已有报道的精神分裂症磁共振成像研究中的准确率基本持平。本文得到的精神分裂症候选基因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调控效应为这些候选基因在精神分裂症中的遗传作用提供了支持性证据,有助于理解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病理机制。分类研究的结果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影像学特征。这些重要发现有助于后续研究的进行。
华明辉[2](2020)在《基于MRI和机器学习技术探索精神分裂症的脑异常及神经生物学亚型》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精神分裂症静息态全脑效应连接网络异常的研究【背景和目的】大量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分析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存在广泛的脑区间功能连接的异常。与FC分析相比,通过效应连接(effective connectivity,EC)分析能够获取脑区间连接的方向性信息。因此,EC分析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脑机制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然而,目前仍缺少运用全脑EC分析探究精神分裂症静息状态下脑网络异常以及全脑EC网络异常与全脑FC网络异常之间异同点的系统性研究。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系统性探究精神分裂症静息状态下全脑EC网络异常,以及与全脑FC网络异常之间的差异,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评估这两种脑影像指标用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时的判别能力。【方法】本研究共纳入精神分裂症患者103例,健康对照110例,并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首先利用脑图谱将全脑分割成272个脑区,并利用格兰杰因果分析(Granger causality analysis)构建全脑EC网络,以及利用皮尔逊相关分析(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构建全脑FC网络。然后运用双样本T检验对EC和FC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并利用整体错误率(Family-wise error,FWE)多重比较校正的方法确定统计显着性阈值。最后采用多变量模式分析(multivariate pattern analysis,MVPA)的方法分别基于EC和FC以及两类指标的融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进行模式分类,测试各指标的组间判别能力。【结果】我们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相比存在17条显着异常的EC,并且这些异常连接都与丘脑有关,其中15条连接的方向为边缘系统脑区(包括海马,海马旁回,扣带回)到丘脑。与之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FC异常(243条)则广泛分布于全脑。MVPA发现EC和FC识别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的正确率分别为78.6%和82.7%,当把这两种指标融合在一起时分类正确率提高到84.5%(所有分类正确率均显着高于随机分类正确率)。【结论】与全脑广泛异常的FC形成对比,EC的异常主要集中于从边缘系统到丘脑之间。另外,EC、FC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之间的判别都表现出了较高的分类正确率,且两者融合可进一步提高分类能力,表明这两种脑影像指标对精神分裂症脑网络异常的刻画具有互补作用,对精神分裂症的辅助诊断具有潜在价值。第二部分基于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丘脑的特征性改变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背景和目的】丘脑是皮层与皮层之间以及皮层与皮层下结构之间信息交流的关键节点,在高级认知功能和情感处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前人及本文第一部分的研究结果均表明丘脑的结构与功能异常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关键特征。然而,目前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丘脑的神经影像学研究相对较少,且缺乏对其结构与功能异常的系统性对比研究。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采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丘脑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并利用MVPA方法评估丘脑的这些神经影像学改变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共纳入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97例,健康对照105例。首先,选取双侧丘脑作为感兴趣区,计算其多模态神经影像指标,并比较患者组和对照组的组间差异。指标包括: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 Ho)、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灰质体积(gray matter volume,GMV)和白质体积(white matter volume,WMV);其中前三种为功能性指标,后两种为结构性指标。然后,根据特定量表分3种方式(所有患者不分组、以复合量表评分正负值分两组和以有无幻听症状分两组)将精神分裂症患者显着异常的丘脑区域影像学指标与临床测评量表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考察丘脑异常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最后,基于丘脑的多模态影像学指标利用MVPA方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进行模式分类。【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多模态神经影像指标上丘脑均表现出显着异常,包括ALFF、Re Ho、GMV和局部WMV的显着降低,以及CBF和局部WMV的增大。在3种不同方式的相关分析中,均发现只有GMV与临床测评量表(如病程、阳性症状评分、激活性评分和偏执性评分以及幻听持续时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并且,在复合量表评分为正值的亚组以及有幻听症状的亚组中相关性更高。MVPA分析表明,所有模态神经影像指标均具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识别能力(分类正确率为60.40%-70.31%,均显着高于随机分类正确率);此外,融合多模态神经影像指标可显着提高分类正确率(78.69%)。【结论】本研究基于多模态神经影像指标证实精神分裂症患者丘脑存在显着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此外,丘脑GMV与临床测评量表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并且在阳性症状显着以及有幻听症状的患者中更加突出,为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提供了病理生理学基础。MVPA结果表明融合丘脑的多模态神经影像指标所包含的互补性信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辅助诊断具有潜在价值。第三部分基于全脑灰质体积的空间模式探究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物学亚型【背景和目的】虽然精神分裂症存在脑异常已成为共识,但不同脑影像研究所检测到的精神分裂症的脑异常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精神分裂症本身存在异质性。然而,目前对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物学亚型仍然没有明确的认识。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全脑GMV的空间分布模式探究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神经生物学亚型。【方法】本研究共纳入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97例,健康对照105例。首先,我们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的方法基于全脑体素水平GMV的空间分布模式对患者组进行亚型划分。然后,为识别各患者亚组不同的特征,我们进一步比较了患者不同亚组之间以及不同亚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结构指标(GMV)和功能指标(FC)的差异,以及患者不同亚组之间临床测评量表评分的差异。GMV与FC指标提取方法分别见本文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结果】通过K均值聚类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被分成了两个亚组。在GMV方面,患者亚组2与患者亚组1相比表现为全脑广泛的灰质体积减少;与健康对照相比,患者亚组1表现为左侧苍白球和左侧小脑的GMV增大,患者亚组2表现为全脑广泛的GMV减少。在FC方面,两个患者亚组间无显着差异;与健康对照相比,患者亚组1仅表现为少量显着降低的FC,且以丘脑内部的连接异常为主,而患者亚组2表现为全脑广泛的FC异常,以丘脑内部、中央后回与腹内侧枕叶之间、以及额叶相关的连接异常为主。在临床测评指标方面,患者亚组2与患者亚组1相比阴性症状更加显着。【结论】本研究基于全脑GMV空间分布模式识别出精神分裂症的两个亚组,发现不同亚组间在结构和功能影像指标以及临床测评指标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且与健康对照相比表现出不同的异常,进而从神经影像学的角度证实了精神分裂症在神经生物学上存在异质性,为精神分裂症的分类及精准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杨杰,陈军,李建锋,李风清[3](2020)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异常的CT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头颅CT检查异常改变进行探究,以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8月期间的1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例,对其头颅CT检查结果予以分析,与此同时,根据PANSS量表分将其分为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比较两者之间的头颅CT检查情况。结果:①共1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CT总异常检出率为43.2%;②与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患者比较,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头颅CT异常率明显增高,对比差异显着(X2=8.69,P<0.05);③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比较,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CT异常率增高,比较差异显着(X2=6.17,P<0.05)。结论:脑结构异常,是精神分裂症常见的一种表现,早期即可检出,当中的以阴性症状为主精神分裂症属于器质性改变。
王春霞[4](2019)在《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CT差异与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CT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将2018年1—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49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A组)及4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B组)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同期该院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3组均行头颅CT扫描,对3组脑结构CT诊断测量值以及脑结构异常与病程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比分析A、B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 A组、B组的LVBI评分分别为(3.66±0.35)分、(3.57±0.38)分,A组、B组患者均表现为脑室扩大,存在明显脑萎缩,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93,P<0.05)但A、B两组脑结构CT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结构异常随患者病程变化情况分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A、B两组患者中,A组的错误问答数相较B组明显较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24,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CT与正常人差异显着,但不存在特异性表现,与患者病程无相关性。
齐鹏,唐宗康[5](2017)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异常的CT表现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异常的CT表现实施临床分析。方法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50例患者均实施CT检查,分析和总结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结构异常CT表现,并对患者进行CT分型。结果CT检查结果得出,脑结构异常患者有28例,占56%。其中皮层脑萎缩患者有12例,单纯脑室扩大患者有8例,弥漫性脑萎缩患者有8例。脑结构异常患者病程多在10年以内,以21-55岁群体多见。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容易出现异常,检出率高,主要以皮层脑萎缩、单纯脑室扩大、弥漫性脑萎缩等异常为主,病程多在10年以内,集中在中青年群体。
周煜雯[6](2017)在《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CT改变与临床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研究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的CT改变及其与年龄、病程、临床症状评分的关系。2.探讨吸烟史对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的影响。方法:1.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天津市安定医院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头CT图像,并与同期因头痛、头晕到天津市天津医院就诊的,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患者90例做对照。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头CT图像进行线性测量,测量径线包括与额、颞叶萎缩相关的指标和与脑室扩张相关的指标。额、颞叶萎缩的相关指标有:双额纵裂宽度(DFS)、左、右外侧裂宽度(LLFW、RLFW)、颞叶钩回间距(THS);脑室扩张的相关指标有:第三脑室宽度(TVW)、哈氏值(HI)、脑室指数(VI)、侧脑室体部指数(LVBI)、前角指数(FHI)。所有资料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脑结构的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研究组异常的脑结构改变与年龄、病程、PANSS评分之间的关系分别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2.按吸烟与否将上述研究组中90例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吸烟组与非吸烟组,两组间脑结构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研究组与正常对照组间脑结构的比较:研究组双额纵裂间距(DFS)、左、右外侧裂宽度(LLFW、RLFW)、双额纵裂间距(DFS)、颞叶钩回间距(THS)、三脑室宽度(TVW)、哈氏值(HI)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经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脑室指数(VI)、前角指数(FHI)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经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脑室体部指数(LVBI)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脑结构与PANSS量表评分的相关分析:研究组左、右外侧裂宽度(LLFW、RLFW)、颞叶钩回间距(THS)与阳性症状分成正相关(均P<0.05)。研究组阴性症状分值与左、右外侧裂宽度(LLFW、RLFW)、颞叶钩回间距(THS)、三脑室宽度(TVW)、哈氏值(HI)均呈正相关(均P<0.05);研究组阴性症状分值与脑室指数(VI)和前角指数(FHI)均呈负相关(均P<0.05)。其他评分如病理分及PANSS总分与各脑结构计量值无显着相关性(均P>0.05)。3.研究组脑结构变化与年龄的关系:研究组左、右外侧裂宽度(LLFW、RLFW)、双额纵裂间距(DFS)、颞叶钩回间距(THS)、三脑室宽度(TVW)、哈氏值(HI)与年龄均呈正相关(均P<0.05),其余脑室指数(VI)、脑室体部指数(LVBI)及前角指数(FHI)与年龄成负相关(均P<0.05)。4.研究组脑结构变化与病程的关系:研究组左、右外侧裂宽度(LLFW、RLFW)、双额纵裂间距(DFS)与病程均呈正相关(均P<0.05)。其余各组指标与病程无相关性(P>0.05)。5.研究组脑结构计量指标与吸烟之间的关系:吸烟组左、右外侧裂宽度(LLFW、RLFW)、双额纵裂间距(DFS)、三脑室宽度(TVW)均明显高于非吸烟组,而脑室指数(VI)、前角指数(FHI)均低于非吸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钩回间距(THS)、哈氏值(HI)、脑室体部指数(LVBI)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与对照组相比,脑结构存在明显异常。2.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颞叶萎缩程度与其阳性症状分正相关,颞叶萎缩越明显,阳性症状越显着。3.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室扩大以及额、颞叶萎缩的程度与年龄成正相关,提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萎缩的程度逐渐加重。4.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额、颞叶萎缩程度随着病程的迁延而逐渐加重,这可能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病程较长的关键因素。5.吸烟对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结构改变具有一定影响。
杨春林,潘伟刚,马俊芳,李军[7](2016)在《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异常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结构异常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回顾性统计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新入院379例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资料及头部CT资料,分为头部CT正常组(340例)与头部CT异常组(39例)。观察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头部CT异常的发生率和脑结构异常类型,分析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异常的相关因素。结果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脑结构异常者39例,头部CT异常率为10.3%,其中脑室扩大17例(43.6%),脑沟增宽11例(28.2%),大枕大池7例(17.9%),蛛网膜囊肿4例(10.3%)。与头部CT正常者相比,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头部CT异常者年龄更小,母孕期异常(早产、剖宫产者)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头部CT异常者,脑结构异常的发生与年龄负相关(r=-0.31,P<0.01),与母孕期异常正相关(r=0.19,P<0.01);脑结构异常类型与性别、家族史、临床表现等无相关性(P>0.05)。结论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脑结构异常检出率较高,并且脑结构异常者起病年龄更小、母孕期异常更多,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脑结构异常可能为其神经生物学基础。
周煜雯,万业达,刘维刚,罗国帅,周佳男[8](2016)在《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脑CT扫描的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观察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变化情况,探讨两者变化差异性及与病程的关联性。方法对53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双相组)、4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分组)与51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头颅CT扫描并测量分析。结果双相组和精分组患者脑室扩大,脑萎缩程度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组和精分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结构异常随病程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组和精分组患者脑室结构均与正常人群有明显差异,但无特异性变化,与病程无关联性。
曾波涛[9](2016)在《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灰质白质异常及其影响因素》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首次发作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皮层厚度、灰质体积、白质完整性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基线时,对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DSM-IV定式临床访谈病人版(SCID-I/P)进行筛查,并采用简易精神症状评定量表(BPRS)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进行临床评估。对健康对照组使用DSM-IV定式临床访谈病人版(SCID-I/NP)进行筛查。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均采用公认认知成套测验(MCCB)工具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基线时,使用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成像序列(MPRAGE)对患者和健康对照进行三维结构磁共振成像(MRI)扫描采集数据,使用freesurfer软件比较两组被试基线时的脑结构形态学差异。使用平面回波成像序列(EPI)对患者和健康对照进行扫描采集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使用TBSS方法比较患者组和对照组基线时的白质完整性差异。完成基线数据采集后,患者组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8周,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自然随访8周。8周后对患者组使用BPRS和SANS评估临床症状。两组被试均使用MCCB工具评估认知功能,均使用MPRAGE序列采集MRI三维结构相数据,使用EPI序列采集DTI数据。使用freesurfer软件纵向处理流程比较两组被试8周前后的脑结构形态学改变。使用TBSS纵向分析方法比较两组被试8周前后的白质完整性改变。结果:(1)基线横断面分析:基线共入组70例患者和70名健康对照,共有55例患者和61名健康对照数据合格并纳入分析。患者组在MCCB的7个认知领域的得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形态学分析发现,在左侧舌回、岛叶和梭状回,右侧舌回、顶下小叶、外侧枕叶,患者组皮层厚度显着低于健康对照。左侧岛叶、左侧梭状回的皮层厚度与BPRS阳性症状分数呈显着负相关(r=-0.324,r=-0.269,P<0.05)。脑白质TBSS分析发现,基线时患者组FA值显着低于对照组的白质纤维束有:左侧大脑的胼胝体大钳、下额枕束、上纵束、钩束、右脑的皮质脊髓束、胼胝体小钳、下额枕束、下纵束。患者组胼胝体大钳、左侧前丘脑辐射、下额枕束、上纵束部位的平均FA值与SANS评分呈负相关(r=-0.412,P=0.002);左侧上纵束平均FA值与工作记忆(r=0.377,P=0.005)和视觉学习分数(r=0.281,P=0.038)呈正相关(2)纵向分析:共有29例患者和35名对照完成8周随访,其中25例患者和31名对照的数据完整合格并纳入分析。两组间认知功能的改变无显着差异(P>0.05)。形态学分析发现,8周后患者组比对照组皮层厚度减少更显着的脑区位于左脑的中央前回、额上回,以及右脑的额上回和部分颞叶。未发现患者组比对照组皮层厚度变化率增加的脑区,皮层厚度的变化与临床和认知的变化均不相关。白质TBSS分析未发现8周后两组被试脑白质完整性有显着性改变。结论:(1)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未进行药物治疗之前就已经存在脑灰质和白质的损害,包括皮层厚度减少、灰质体积减少以及白质完整性受损。(2)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皮层厚度的损害与阳性症状有相关性更强。患者组经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8周后皮层厚度减少的范围扩大,这是药物与病程共同作用的结果。(3)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白质完整性异常与阴性症状有显着相关。为期8周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未能够显着改变患者组白质完整性异常区域的DTI指标,也未能显着改善患者的阴性症状。
党连荣[10](2015)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异常的CT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异常的CT表现。方法对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581例患者的临床CT资料进行分析,采用目测法将精神分裂症脑结构形态异常进行CT分型,即皮层脑萎缩、单纯脑室扩大、弥漫性脑萎缩。结果 CT颅脑扫描检查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异常检出率57.64%。CT分型:皮层脑萎缩317例、单纯脑室扩大184例、弥漫性脑萎缩80例。脑结构异常者病程<10年者共436例(75.04%),年龄在2155岁者共476例(81.93%)。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异常检出率较高,各种类型的脑结构异常者病程以10年以内为主,且以青壮年居多。
二、精神分裂症脑结构的CT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神分裂症脑结构的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精神分裂症风险基因多态性与大脑影像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研究现状 |
1.2.2 MRI技术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2.3 精神分裂症临床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 |
1.2.4 机器学习在医学影像中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创新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sMRI和fMRI原理及其分析方法 |
2.1 sMRI |
2.1.1 sMRI原理 |
2.1.2 sMRI影像分析方法 |
2.2 静息态fMRI |
2.2.1 fMRI原理 |
2.2.2 fMRI数据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精神分裂症风险位点rs6994992基因剂量与全脑结构和功能特征的关联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3.2.1 受试者选择 |
3.2.2 认知功能评定 |
3.2.3 基因型分型 |
3.2.4 数据获取 |
3.2.5 数据预处理 |
3.2.6 基于静息态fMRI数据的脑功能连接分析 |
3.2.7 统计分析 |
3.2.8 相关分析 |
3.3 研究结果 |
3.3.1 基因型和人口统计学及认知量表信息 |
3.3.2 结构上显着性差异的脑区及其与认知量表的相关性 |
3.3.3 功能上显着性差异的脑区 |
3.3.4 显着的功能连接与认知量表之间的相关性 |
3.4 结果讨论 |
3.4.1 NRG1 rs6994992与大脑结构特征的关联 |
3.4.2 改变的结构特征与认知量表间的相关性 |
3.4.3 NRG1 rs6994992与大脑功能特征的关联 |
3.4.4 改变的功能连接与认知量表间的相关性 |
3.4.5 研究不足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5-HT2A和DRD3基因型对FES患者大脑皮层形态和FCD的影响 |
4.1 研究背景 |
4.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4.2.1 受试者选择 |
4.2.2 基因型分型 |
4.2.3 数据获取 |
4.2.4 数据预处理 |
4.2.5 FCD |
4.2.6 统计分析 |
4.3 研究结果 |
4.3.1 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基因型信息 |
4.3.2 lFCD和gFCD的分布 |
4.3.3 疾病的主效应 |
4.3.4 疾病与基因型的交互效应及事后分析 |
4.4 结果讨论 |
4.4.1 疾病主效应 |
4.4.2 疾病与rs6313的交互效应 |
4.4.3 疾病与rs6280的交互效应 |
4.4.4 研究不足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脑影像特征的精神分裂症分类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2 实验方法与设计 |
5.2.1 受试者选择 |
5.2.2 数据获取 |
5.2.3 数据预处理 |
5.2.4 gFCD |
5.2.5 人口统计学信息分析 |
5.2.6 特征筛选 |
5.2.7 SVM |
5.2.8 留一交叉验证 |
5.2.9 置换检验 |
5.2.10 分类器性能评估 |
5.3 研究结果 |
5.3.1 人口统计学信息分析结果 |
5.3.2 SVM分析结果 |
5.4 结果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基于MRI和机器学习技术探索精神分裂症的脑异常及神经生物学亚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精神分裂症静息态全脑效应连接网络异常的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MRI数据采集 |
1.1.3 数据预处理 |
1.1.4 划分全脑亚区 |
1.1.5 构建全脑静息态EC和FC网络 |
1.1.6 单变量分析 |
1.1.7 MVPA |
1.2 结果 |
1.2.1 人口统计学资料和临床特征 |
1.2.2 单变量分析 |
1.2.3 基于全脑EC、FC以及二者融合的MVPA |
1.3 讨论 |
1.3.1 精神分裂症患者丘脑相关EC的异常 |
1.3.2 EC和FC分别表征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异常脑连接的不同信息 |
1.3.3 运用全脑EC和FC鉴别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 |
1.3.4 局限性 |
1.4 小结 |
二、基于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丘脑的特征性改变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MRI数据采集 |
2.1.3 临床测评 |
2.1.4 功能MRI数据的预处理和指标计算 |
2.1.5 ASL MRI数据的预处理 |
2.1.6 结构MRI数据的预处理 |
2.1.7 神经影像指标的组间比较 |
2.1.8 神经影像指标与临床测评的相关性分析 |
2.1.9 MVPA |
2.2 结果 |
2.2.1 人口统计学资料和临床测评 |
2.2.2 神经影像指标患者与健康对照的组间差异 |
2.2.3 神经影像指标与临床测评的相关性分析 |
2.2.4 MVPA |
2.3 讨论 |
2.3.1 精神分裂症患者丘脑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
2.3.2 精神分裂症患者丘脑的GMV与临床测评具有显着的相关性 |
2.3.3 多模态神经影像指标均能显着的区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 |
2.3.4 局限性 |
2.4 小结 |
三、基于全脑灰质体积的空间模式探究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物学亚型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MRI数据采集 |
3.1.3 结构和功能MRI数据的预处理 |
3.1.4 划分全脑亚区 |
3.1.5 基于全脑GMV的精神分裂症亚型 |
3.1.6 构建全脑FC网络 |
3.1.7 临床测评 |
3.1.8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基于全脑GMV的精神分裂症亚型 |
3.2.2 结构和功能影像的统计学差异 |
3.2.3 人口统计学资料和临床测评 |
3.3 讨论 |
3.3.1 精神分裂症患者亚组1的特征 |
3.3.2 精神分裂症患者亚组2的特征 |
3.3.3 基于GMV探索精神分裂症异质性的优势 |
3.3.4 局限性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及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 |
精神分裂症的异常脑区 |
精神分裂症的异常脑网络 |
神经影像学标记物在精神分裂症诊断中的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异常的C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PANSS量表 |
1.2.2 CT扫描检查 |
1.2.3 测量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分析所有患者头颅CT异常情况 |
2.2 阳性症状组、阴性症状组的头颅CT异常情况比较分析 |
2.3 比较首发组、复发组的脑CT异常情况 |
3 讨论 |
(4)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CT差异与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A组、B组与对照组脑结构CT诊断测量值比较 |
2.2 A组、B组患者脑结构异常与病程的相关性 |
2.3 A、B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对比相较 |
3 讨论 |
(5)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异常的CT表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3 讨论 |
(6)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CT改变与临床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CT改变与相关因素的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统计方法 |
1.2 结果 |
1.2.1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它临床资料的采集 |
1.2.2 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脑结构计量指标的比较 |
1.2.3 研究组脑结构计量指标与PANSS评分的相关分析 |
1.2.4 研究组脑结构计量指标与年龄、病程之间的关系 |
1.3 讨论 |
1.3.1 关于研究对象的选择 |
1.3.2 关于脑部结构测量方法及计量指标的选择设计 |
1.3.3 关于研究结果 |
1.4 小结 |
二、吸烟对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CT改变的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异常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影像学检查方法 |
1.2.2 脑结构异常头部CT诊断依据[1,2] |
1.2.2. 1 脑室扩大表现 |
1.2.2. 2 脑沟增宽表现 |
1.2.2. 3 大枕大池表现 |
1.2.2. 4 蛛网膜囊肿表现 |
1.3 评判方法 |
1.4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头部CT异常患者临床特征 |
2.2 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头部CT异常发生的相关临床特征比较分析 |
2.3 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头部CT异常表现分析 |
3 讨论 |
3.1 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脑结构异常的可能机制 |
3.2 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脑结构异常的相关临床特征分析 |
3.3 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脑结构异常分析 |
4 结论 |
(8)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脑CT扫描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脑室值比较 |
2.2 脑结构异常与病程的关系 |
3 讨论 |
(9)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灰质白质异常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灰质结构异常 |
1.2.2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白质完整性异常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流程 |
2.2 入组及排除标准 |
2.2.1 患者组入组及排除标准 |
2.2.2 健康对照组入组及排除标准 |
2.3 临床症状评估量表和认知评估工具 |
2.4 磁共振图像数据采集和处理 |
2.4.1 磁共振图像数据采集方法和参数 |
2.4.2 影像数据预处理 |
2.4.3 结构相数据分析 |
2.4.4 白质弥散张量图像TBSS分析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2.5.1 人口学资料、临床变量和认知功能统计方法 |
2.5.2 脑结构指标和DTI指标统计方法 |
2.5.3 相关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横断面研究结果 |
3.1.1 人口学资料、临床变量和认知功能的比较 |
3.1.2 基于顶点的皮层形态学分析 |
3.1.3 皮层下结构和皮层折叠指数的形态学分析 |
3.1.4 脑白质横断面分析结果 |
3.2 纵向研究结果 |
3.2.1 人口学资料、临床变量和认知功能的比较 |
3.2.2 基于顶点的皮层厚度纵向分析 |
3.2.3 皮层下结构的形态学纵向分析 |
3.2.4 脑白质纵向研究结果 |
3.3 脑灰质白质与临床和认知变量相关分析结果 |
3.3.1 基线时皮层厚度与临床及认知变量的相关分析 |
3.3.2 基线时白质完整性与临床及认知变量的相关分析 |
3.3.3 治疗前后灰质白质改变与临床和认知改变相关分析 |
3.3.4 皮层厚度与白质完整性的相关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皮层形态学异常 |
4.2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皮层下结构异常 |
4.3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白质完整性异常 |
4.4 创新性和局限性 |
4.4.1 创新性 |
4.4.2 局限性 |
4.4.3 后续研究工作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
(10)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异常的C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四、精神分裂症脑结构的CT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精神分裂症风险基因多态性与大脑影像特征的相关性研究[D]. 张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基于MRI和机器学习技术探索精神分裂症的脑异常及神经生物学亚型[D]. 华明辉.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异常的CT分析[J]. 杨杰,陈军,李建锋,李风清.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0(01)
- [4]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CT差异与临床分析[J]. 王春霞. 系统医学, 2019(13)
- [5]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异常的CT表现分析[J]. 齐鹏,唐宗康.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57)
- [6]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CT改变与临床的相关性研究[D]. 周煜雯.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7]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异常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 杨春林,潘伟刚,马俊芳,李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24)
- [8]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脑CT扫描的对比分析[J]. 周煜雯,万业达,刘维刚,罗国帅,周佳男. 继续医学教育, 2016(10)
- [9]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灰质白质异常及其影响因素[D]. 曾波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异常的CT分析[J]. 党连荣. 四川精神卫生,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