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空间演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空间,空间结构,城市群,城市,合肥市,特征,因素。
城市空间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庄良,叶超,胡森林[1](2019)在《中国城市新区的空间生产及其演化逻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New Urban Districts(NUDs) are the important spatial carriers to promote urban expansion or transformation. Since the 1990 s, they have been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crucial role in China's urbanization. For NUDs in the strict sense we found that: 96% to the east of Hu Line; 56% within the municipal districts; 64% within 36 km from their every city center and below the area of 423 km~2.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follows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 as "Eastern Region(50%) – Central Region(42%) – Western Region(8%)", and the provinces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NUDs are Guangdong, Henan, Zhejiang, Liaoning, and Jiangsu. Furthermore, their interesting constructed process highlights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production and spatial dialectic. This paper uses the theory of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and discovers that the growth of NUDs is a rapid ternary dialectical process of spatial production: "representations of space" is guided by the top-down governmental power; "spatial practice" is reflected in the hierarchical and regional difference of spatial elements, such as the type, pattern, distance and area of NUD; "spaces of representation" embodies the tension between governmental power and urban development rights, as well as the countermeasure mechanism. The extensibility of spatiotemporal sequences ensures the unity and continuity of spatial(re)production of NUDs. However, this is also facing a series of challenges like the management coordination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nd the increasing unbalanced or inadequate development. Thus, critically rethinking the evolution of NUD is the key basis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urban renewal and regional orderl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19年12期)
殷为华[2](2019)在《长叁角城市群工业韧性综合评价及其空间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建立工业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突变级数模型、泰尔指数及探索性空间分析等方法,从抵抗能力、更新能力、再定位能力和恢复能力四个维度评价长叁角城市群工业韧性水平,分析空间差异及空间关系的演化特征。研究发现:长叁角城市群工业韧性总体呈平稳上升的时序特征,但其四维能力则出现异质性演化;工业韧性空间差异明显缩小,但内部都市圈呈现多层复合的"核心—边缘"特征,核心区的城市与非核心区的城市工业韧性水平差异明显;工业韧性呈现显着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局部空间集聚较为稳定。为了提升长叁角城市群工业韧性水平,未来应重点提升更新能力和再定位能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扩大中心城市工业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纽带作用,加快缩小城市群内部的工业韧性差异。(本文来源于《学术论坛》期刊2019年05期)
盛科荣,王云靓,樊杰[3](2019)在《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及机理研究——基于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网络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网络数据建立起2005、2010和2015年3个时期的城市网络,研究了生产分割环境下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及其发育机理。研究发现:近10年来中国城市网络的关联程度显着增强,但是网络关系具有明显的空间指向、路径依赖和分层结构特征,导致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呈现"核心—边缘"模式的演化过程;经济规模、政治权力、知识资本、网络设施对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演化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出度扩张效应、入度聚敛效应、出度聚敛效应深刻影响着城市网络度中心性格局的生长发育,互惠链接、2-路径、传递性叁方关系、历史上形成的关系格局也是城市网络链接关系演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择优链接、网络闭合和网络邻近机制是城市网络复杂性和有序性的基础,路径依赖机制倾向于强化历史上形成的城市网络关联格局。(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9年11期)
付凯,王卓琳,韩添[4](2019)在《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划分、演化及特征——基于2000年以来西安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边缘区是"城"、"乡"过渡的重要地带,也是城市空间增长和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区域,呈现出过渡性、动态性、交错性的特征。研究借助ArcMap10.2软件划分2000年以来四个时期西安城市边缘区的形态特征,并从空间演化强度和各向异性两个方面分析其空间演化过程。同时揭示西安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化特点,即西安城市边缘区正经历由"单一型"边缘区向"组合型"边缘区演化的同时,成为土地城镇化转换和城市空间增长的重要区域,开发区、新城逐渐成为城市边缘区空间增长的主体形态,促进了城市边缘区空间重组与重构。(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9年11期)
曹薇,薛秋霞,苗建军[5](2019)在《空间结构视角下长叁角城市群创新极演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空间结构视角研究了长叁角城市群创新极的结构分布及演化规律,利用创新重心模型对长叁角城市群创新发展的非均衡性予以度量;并在此基础上,利用TW指数对城市群创新极化效应进行测度。研究发现:长叁角城市群的创新极化效应总体上呈递减趋势,但其结构分布具有共性,外围均集中在北翼北部和南翼的中西部地区,极化区集中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区域;同时,长叁角城市群的创新极演化趋势不尽相同,具体表现为:沿海地区极化区等级升高且范围扩大,沿江地区的极化区先扩张再缩小,沿京杭运河极化区的等级升高、数量变多,铁路沿线城市总体的极化区变多,研究结果以期为中国情境下城市群创新协同发展提供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坛》期刊2019年11期)
武占云,单菁菁[6](2019)在《城市“叁生空间”格局演化与优化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用地结构是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环境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资源禀赋的差异、城市行政等级和城市规模的不同都会对"叁生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对2000年~2017年我国县级以上城市的用地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叁生空间"呈现空间结构失衡、地区分布错配和规模等级不合理等问题。既有空间规划体系、空间用途管制以及城市增长控制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叁生空间"协调发展的预期目标。未来应从加快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空间用途管制以及完善规划法规政策等着手,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促进"叁生空间"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城市》期刊2019年10期)
周倩[7](2019)在《中原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基于2000、2018年截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0、2018年截面数据,对中原城市群常住人口、城镇人口、GDP、第二产业增加值等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各阶段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态势。研究发现:城市群常住人口、GDP均保持向高等级城市集中的趋势,郑州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凸显,城市群核心发展区城镇人口集聚速度变缓,但GDP增速最强。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协同联动发展,常住人口和城镇人口集聚能力变强,就近就地城镇化明显。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快速增长。(本文来源于《中州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东方,董千里[8](2019)在《中国城市物流发展空间结构演化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2005—2016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物流业发展水平异质性在地理空间分布总体态势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我国城市物流发展空间结构呈现"东北-西南"走向且较稳定;2.我国城市物流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空间结构演化呈现区域异质性特征。其中,东部沿海、中西部地区城市物流发展分别呈现多点多级、单点单级空间格局特征;3.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核心城市物流呈现极化发展向均衡扩散发展转变态势。大部分的中、西部地区核心城市物流发展仍处在极化发展阶段或者极化发展向扩散发展阶段转变的过程中;4.中国城市物流发展存在显着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在地理分布上呈现集聚特征;5.城市物流发展存在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物流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物流发展溢出效应呈现区域异质性特征。(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邓保彪,王雅琪,翁睿,苏敏,鲍捷[9](2019)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迅速扩张型城市空间演化时空特征及驱动力机制——以合肥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合肥市1997年、2001年、2005年、2009年、2013年和2017年遥感数据源,提取相应年份的城市建成区扩展信息,从扩展速度、扩展强度、紧凑度、分形维数、城市建成区扩展弹性指数和空间重心转移等方面对城市空间演化时空特征进行分析,选取14个指标构建主成分模型,结合城市发展背景,研究城市空间演化驱动力机制,同时利用多元回归模型预测合肥市未来建成区面积。结果表明:合肥市城市扩展速度与强度均保持较快增长,城市整体向外部不断扩张,重心向东南方向转移,但城市空间扩张与人口处于不协调的发展模式;经济、人口、交通和政策为城市空间演化主要驱动力;合肥市建成区面积保持较快增长,迅速扩张型城市未来空间扩展模式应以多中心扩展模式为主,进行以轴向发展为主的多中心城市结构的转变,同时注重城市空间的内涵式更新。(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9年10期)
孙斌栋,王婷,刘鹏飞[10](2019)在《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铁路客运的功能联系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13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铁路客运班次构造多中心指数来表征基于功能联系的城市群空间结构,在分析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基础上重点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基于功能联系视角的城市群空间结构总体呈单中心化趋势,但地区差异化明显,珠叁角、山东半岛和闽东南城市群已表现出多中心化特征;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多中心程度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表现为先单中心后多中心的演变过程;城市群规模的增大和城市间联系加强促进了城市群向多中心方向演化;而面积小、叁产比重高的城市群更有利于形成单中心的结构;政府干预作用对城市群空间结构影响并不显着。鉴于不同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不同,未来政策取向应该遵从各个城市群自身规律。(本文来源于《人文地理》期刊2019年05期)
城市空间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通过建立工业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突变级数模型、泰尔指数及探索性空间分析等方法,从抵抗能力、更新能力、再定位能力和恢复能力四个维度评价长叁角城市群工业韧性水平,分析空间差异及空间关系的演化特征。研究发现:长叁角城市群工业韧性总体呈平稳上升的时序特征,但其四维能力则出现异质性演化;工业韧性空间差异明显缩小,但内部都市圈呈现多层复合的"核心—边缘"特征,核心区的城市与非核心区的城市工业韧性水平差异明显;工业韧性呈现显着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局部空间集聚较为稳定。为了提升长叁角城市群工业韧性水平,未来应重点提升更新能力和再定位能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扩大中心城市工业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纽带作用,加快缩小城市群内部的工业韧性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空间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1].庄良,叶超,胡森林.中国城市新区的空间生产及其演化逻辑(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9
[2].殷为华.长叁角城市群工业韧性综合评价及其空间演化研究[J].学术论坛.2019
[3].盛科荣,王云靓,樊杰.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及机理研究——基于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网络视角[J].经济地理.2019
[4].付凯,王卓琳,韩添.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划分、演化及特征——基于2000年以来西安的实证研究[J].华中建筑.2019
[5].曹薇,薛秋霞,苗建军.空间结构视角下长叁角城市群创新极演化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9
[6].武占云,单菁菁.城市“叁生空间”格局演化与优化对策研究[J].城市.2019
[7].周倩.中原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基于2000、2018年截面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2019
[8].王东方,董千里.中国城市物流发展空间结构演化及影响因素[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9].邓保彪,王雅琪,翁睿,苏敏,鲍捷.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迅速扩张型城市空间演化时空特征及驱动力机制——以合肥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
[10].孙斌栋,王婷,刘鹏飞.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铁路客运的功能联系视角[J].人文地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