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华侨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华侨,政策,越南,韩国,冷战,排华,土地改革。
华侨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俊涛[1](2018)在《越南政权华侨政策的演变(1600—1840年)》一文中研究指出1600年越南南北割据对峙的局面形成之后,北方郑氏政权对华侨移民实行抑制和同化政策,而南方阮氏政权采取较为灵活的政策,准许华侨移民开发南圻疆域,鼓励海外贸易。阮朝嘉隆帝继承了广南阮氏一脉对于华侨的优待政策,华侨商人愿意移居越南,华南与越南之间的民间贸易得到发展。然而明命帝时期,越南的华侨政策与嘉隆帝时期有很大不同,明命政府希望看到清人的明乡化,促使"清人"加入明乡社,防止明乡人转化成"清人",华侨越南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其与中国的联系随之减少。(本文来源于《世界民族》期刊2018年04期)
郑成锋,赵晨星,张恩豪[2](2017)在《张之洞督粤时期华侨政策再研究——以张之洞奏议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张之洞于光绪十年至十五年间任两广总督,任上十分重视华侨问题,大力保护侨民,在团结侨民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张之洞督粤时期侨政的出发点主要有二:一是同情华侨苦难遭遇,二是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在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张之洞顺时应势,其对侨主张可谓清政府对侨政策的一个缩影。张之洞主政广东五年有余,其任上与华侨相关的政举多旨在保护侨民,兼而嘉奖华侨回报祖国之义举、设立学校教授儒家之经典。19世纪中叶以降,华人出洋渐多,于客居地生(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7年33期)
林颖[3](2017)在《法属越南的华侨政策变化及中方交涉》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属越南时期的华侨政策对我国在越华侨影响颇深,法殖民当局为开发掠夺越南的资源,对华侨加以借重和利用,为满足自己的统治需要不断调整华侨政策,这在出入境、税收、社团、华文教育等方面均有体现。除了法国殖民统治的需要,法属越南的华侨政策变化还受世界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在越侨胞为了争取自己的正常待遇,屡次发表声明并回国请愿,盼望中国政府与法方进行交涉,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中国方面已有维护侨胞权益的意识并作出了相应的努力,制定相关政策,设立领馆,照会法方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在越侨胞的作用,但收效甚微。中国当时业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势衰微,内乱频仍,故心有所系,而力有不逮,值得深思。(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7-06-30)
李嘉川[4](2017)在《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华侨政策的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华侨政策的调整、清末新政的展开与清政府对华侨认识的变化等因素推动了清政府华侨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具体表现为: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引进侨资;积极采取兴学措施,强化相关教学内容;增设领事,颁布《大清国籍条例》,等等。这一时期清政府的华侨政策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影响,主要有:拉动更多华侨开展国内投资;华侨教育事业得到较大发展;推动华侨管理的法制化发展;加强华侨间的团结,促进其民族意识的增强。(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7年14期)
庄泽虹[5](2016)在《冷战初期美国的东南亚华侨政策(侨心之争系列论文之二)》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初期,美国为了与中国大陆争夺东南亚华侨的人心倾向,通过"对外信息和文化交流项目"和为东南亚的华侨学生提供教育设施拉拢东南亚华侨倒向资本主义阵营,从后期的实施结果看,"美援侨教"项目取得了较大成果。(本文来源于《赤子(下旬)》期刊2016年02期)
叶小利[6](2014)在《晚清华侨政策转变之影响——以华侨认同为角度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政府确定华侨国民身份、加强华侨社会管理和吸收华侨资本等政策的实施,是其华侨政策从禁侨、贱侨到护侨、重侨的转变。其影响是改变以往华侨与晚清政府两者断裂之关系,加强了华侨与祖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上的联系,同时华侨社会因之得以整合和统一,这些都有利于华侨对晚清政府政权的政治认同与对祖国之归属感,有利于华侨基于共同文化而认同于中华民族、从而发展民族国家意识。(本文来源于《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刘雄[7](2013)在《国家安全与华侨利益的双重考量——论新中国对东南亚华侨政策的演变(1949—1960)》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安全是国家利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东西方冷战的特殊情势下,中国对国家安全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与中国对东南亚华侨政策的制定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极其复杂的局面。如何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同时,又切实维护华侨利益?这需要非凡的政治智慧,也考验着共和国领导人。从默许华侨参与当地革命,突出政治,到要求他们恪守侨民身份,低调行事,再到1954年后希望他们转变为当地居民,中国的东南亚华侨政策经历了显着的演变过程。其间对国家安全与华侨利益的双重考量,始终是中共制定与执行东南亚华侨政策的原动力。虽然诸多结构性因素使中国在华侨问题上可以作为的空间备受限制,但其政策制定与执行仍不失灵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共党史研究》期刊2013年06期)
肖际唐[8](2013)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中华侨政策的制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华侨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区土地改革中面临的特殊问题。中共在制定土地改革中的华侨政策时,面临既要达到土地改革的目的,又要考虑照顾华侨特殊利益的矛盾境地。本文首先分析了土地改革中华侨问题特殊的原因所在,进而考察了土地改革中华侨政策酝酿出台的过程,最后对这些政策的内容及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土地改革中华侨政策的制定,表明中共对土地改革中的华侨问题高度重视,同时也折射出这一问题的复杂性。(本文来源于《中共党史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张秋逸[9](2013)在《韩国华侨社会变迁与韩国华侨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共有华人华侨五千多万,他们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世界各地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在东南亚多个国家,有被称为“钱财库”的富可敌国的华商;在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地区,有为数众多的华人华侨做过国会议员、大学校长和教授、律师等,他们更是被称为“人才库”。华侨是中华民族移居国外的一部分,我们研究外国国家史或地方史,也不能不提到华侨;同时,华侨是中外友好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我们在研究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时都必然要涉及对象国华侨社会的发展,我国政府在制定外交、经济和文教政策时,也必须把华侨群体考虑在内,因而华侨这一特殊群体的作用是深远而不容忽视的。中韩两国建交20周年以来,两国关系在政治、经贸、科技、人文、安全等各领域均取得飞速发展,充分展示了中韩友好合作的战略价值和意义。在中韩两国建交20周年之际,中韩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中韩两国交流日趋密切,但是中国国内一直以来却对生活在韩国的华侨知之甚少,同时韩国华侨群体整体状况始终发展滞后,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要议题。中韩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史,华人华侨在韩国的变迁与发展也有着久远的历史根源,然而韩国华侨的现实发展却与这些良好的先决性条件背道而驰,他们既没有前人曾有过的荣耀,也没有其他国家华侨事业的蓬勃发展。韩国华侨至今在韩国社会仍属弱势阶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受着诸多限制。韩国华侨社会发展的滞后性包含各方面因素,而历届韩国政府的华侨政策是其中较为重要、影响性较大的一个方面。本文通过分析韩国华侨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特点和近现代韩国政府华侨政策的演变,旨在对韩国华侨发展进程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试图提出关于改善韩国华侨政策的合理性方案,从而为改变目前韩国华侨发展的不利状态尽一份同胞之义务,使在韩华侨们更有效发挥其优势与效用。这对于中韩建交20周年之际,双方政治互信和战略沟通不断加深加强,各领域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性时期,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性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3-03-15)
王雅洁[10](2012)在《韩国华侨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韩国华侨由于在整个华侨世界中所占的人数较少、分量较轻而未得到重视。笔者认为华侨政策对于韩国华侨社会的演变极为重要,因此有必要以韩国的华侨政策为考察对象,对华侨政策的变化脉络及影响予以深入研究。针对韩国华侨,此研究创新之处在于以华侨政策为突破点考察韩国政府对待华侨的态度变化,展现韩国华侨的发展历程。研究难点在于全面搜集、梳理、翻译韩国成立以来针对华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针对韩国华侨政策运用历史学实证研究的方法,并参考国际政治学、社会学以及统计学中的数据统计、表格分析等方法,着眼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不同时期的韩国华侨政策及其政策下的华侨社会变化过程。文章系统的考察了韩国华侨政策的演变历程,将韩国华侨政策分为1945~1948年美军政时期的华侨政策、1948年大韩民国成立至1992年中韩建交、1992中韩建交至今叁个阶段。美军政时期的华侨政策,经历了由美军政时期的友好监管、特惠允许,到韩国过渡政府的插手干预、规范限制的态度转变。大韩民国成立至中韩建交则始终处于韩国政府的高压管制之下,李承晚政府奠定了限制华侨的基调,而朴正熙时代的华侨政策则是对李承晚政府限华基调的继承和发展。直到1992年中韩建交,并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韩国的华侨政策才出现了新的转机。其中韩国政府也实现了从提防观望,到开放兼容的态度转变。随着韩国华侨政策叁个阶段的改变,韩国华侨社会也随之呈现出了与之相应的复苏繁荣期、衰退停滞期、转折发展期叁个时期。韩国华侨社会的形成发展以及社会特征问题与其他海外华侨有着共通点,但也有其特殊性。韩国华侨社会存在韩国老华侨的认同问题,韩国社会的对华偏见问题,韩国对华侨的差别待遇问题。对此笔者提出四点建设性意见,希望通过本文,对韩国华侨解决自身问题,韩国政府出台华侨政策以及中国对待华侨的态度有所启发。期待韩国华侨充分发挥中韩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纽带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2-05-31)
华侨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张之洞于光绪十年至十五年间任两广总督,任上十分重视华侨问题,大力保护侨民,在团结侨民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张之洞督粤时期侨政的出发点主要有二:一是同情华侨苦难遭遇,二是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在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张之洞顺时应势,其对侨主张可谓清政府对侨政策的一个缩影。张之洞主政广东五年有余,其任上与华侨相关的政举多旨在保护侨民,兼而嘉奖华侨回报祖国之义举、设立学校教授儒家之经典。19世纪中叶以降,华人出洋渐多,于客居地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华侨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刘俊涛.越南政权华侨政策的演变(1600—1840年)[J].世界民族.2018
[2].郑成锋,赵晨星,张恩豪.张之洞督粤时期华侨政策再研究——以张之洞奏议为中心[J].牡丹.2017
[3].林颖.法属越南的华侨政策变化及中方交涉[D].暨南大学.2017
[4].李嘉川.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华侨政策的变化研究[J].文教资料.2017
[5].庄泽虹.冷战初期美国的东南亚华侨政策(侨心之争系列论文之二)[J].赤子(下旬).2016
[6].叶小利.晚清华侨政策转变之影响——以华侨认同为角度的解读[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7].刘雄.国家安全与华侨利益的双重考量——论新中国对东南亚华侨政策的演变(1949—1960)[J].中共党史研究.2013
[8].肖际唐.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中华侨政策的制定[J].中共党史研究.2013
[9].张秋逸.韩国华侨社会变迁与韩国华侨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10].王雅洁.韩国华侨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