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嗜人按蚊、中华按蚊现场嗜血习性和传疟作用定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菊林,周华云,唐建霞,朱国鼎,曹俊[1](2020)在《江苏省疟疾传播媒介控制策略与研究》文中提出疟疾曾是江苏省流行的重大传染病之一,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是江苏省疟疾传播的主要媒介。经过几十年的积极防治,江苏省于2019年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而媒介控制策略在全省消除疟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江苏省主要疟疾传播媒介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历史分布和生态习性以及不同防治阶段媒介控制策略和措施,并就媒介种类鉴定、品系构建、对疟原虫易感性、对杀虫剂抗性等媒介生物学及其防控研究概况进行了阐述。
杨锐,郑宇婷,杨晓羽,董利民,林祖锐,周耀武,曾旭灿,李鸿斌,姜进勇[2](2019)在《云南省边境地区景洪市疟疾媒介调查》文中指出目的了解云南省边境地区景洪市疟疾重要传播媒介的按蚊种类、生态习性及其疟原虫子孢子感染情况。方法于2015年在景洪市选取1个历史上疟疾流行高发村曼辉龙村为调查点,6-10月每月捕蚊3 d。在调查点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选择1户人房和畜房,采用灯诱法通宵捕捉按蚊,调查按蚊种群密度;多重PCR检测按蚊胃血,观察其嗜血习性。选择村内和村外各1处采用帐诱法捕捉按蚊,观察按蚊夜间活动规律;采用巢式PCR检测按蚊疟原虫子孢子感染情况。结果共捕获1 286只按蚊,属13种,其中中华按蚊936只(占72.8%),微小按蚊188只(占14.6%),为当地按蚊优势蚊种。按蚊的捕获来源地主要为畜房,占85.6%(1 101只)。125份中华按蚊胃血多重PCR检测结果显示,人血指数为0,猪血指数为100。中华按蚊村内叮人率为0.6只/(人·h),村外的叮人率为0.2只/(人·h),夜间活动高峰期为20∶00-22∶00。101只微小按蚊、 517只中华按蚊和40只多斑按蚊巢式PCR检测,均未发现疟原虫子孢子感染。结论景洪市按蚊媒介种群以中华按蚊为主,其次为微小按蚊。中华按蚊以嗜家畜血为主。捕获的按蚊中未检测到疟原虫子孢子感染。
黄绍毅,黄林光,黄江荣,蒙智群,覃艳菊,黄亚铭[3](2019)在《广西环江县传疟按蚊种群密度变化》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原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广西环江县在消除当地疟疾后的传疟按蚊种类及密度监测结果。方法收集整理该县历年人房和牛房传疟按蚊资料及近2年按蚊监测数据,采用Excel 2003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制作。结果该县历史上存在按蚊种类20种,传疟按蚊种群密度依次为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微小按蚊、日月潭按蚊。嗜人按蚊的人房密度高于其它传疟按蚊,季节消长与当地疟疾发病高峰密切相关,嗜人按蚊的唾液腺子孢子自然感染率为0.3%(5/1 585)。1982—1983年采用通宵人工捕蚊的方法观察结果显示,人房嗜人按蚊密度占55.68%,中华按蚊占21.77%,日月潭按蚊占19.81%,微小按蚊占0.05%。牛房嗜人按蚊密度占6.21%,中华按蚊占67.55%,日月潭按蚊占13.89%,微小按蚊占0.07%。2015—2016年在该县大安乡采用通宵灯诱方法捕蚊观察,2015年结果显示,牛房、室外和人房共捕获按蚊604只,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其中牛房占35.43%,室外占34.27%,人房占30.30%。2016年结果显示,牛房、室外和人房共捕获按蚊811只,经鉴定99.63%为中华按蚊,其中牛房占54.25%,室外占36.37%,人房占9.00%,在5月份的牛房和室外分别捕获嵌斑按蚊1只和日月潭按蚊2只。结论该县目前的传疟媒介是以单一的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
陈田木[4](2018)在《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构建基于媒介可接受性和人群脆弱性的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并验证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模型,以划分我国疟疾再传播风险区域,为指导我国消除疟疾后监测与防止输入继发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当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消除疟疾地区和国家推荐关于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的敏感性-可接受性-脆弱性分析法,结合传统风险评估方法,在文献综述和小组讨论基础上提出与疟疾再传播风险相关的各级指标,通过Delphi法遴选特异指标并确定其权重,从而构建以媒介可接受性和人群脆弱性为核心内容的指标体系。第二部分为再传播风险评估模型建立研究。在云南省中缅边境地区8个乡镇17个村寨开展媒介种类调查后,选择4个乡镇5个村寨深入开展媒介种类、媒介密度、叮人率、人血指数、经产蚊比例等媒介可接受性调查,以及输入病例占比、输入虫种、流动人口占比等人群脆弱性数据现场采集,依据第一部分遴选和构建的指标体系,建立小尺度(村寨水平)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模型(small-scale malaria re-establishment risk assessment model,SMRRAM),计算各村寨媒介可接受性和人群脆弱性综合得评分及风险等级,根据乘法模型计算再传播风险指数(malaria re-establishment index,MRI)等级,量化评估不同村寨的疟疾再传播风险。第三部分为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模型验证与应用研究。以2016年报告的全国疟疾输入病例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步式数学模型筛选主要指标并确定其权重,建立大尺度(县级水平)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模型(large-scale malaria re-establishment risk assessment model,LMRRAM),计算以县为单位的传播风险等级,构建全国疟疾再传播风险地图,弥补当前仅依据媒介种类评价传播风险的不足。结果:Delphi法调查的专家积极系数为100.0%。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评分的Kendall协调系数W=0.488,χ2= 132.698,P<0.001。构建的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包括2类(媒介可接受性和人群脆弱性)、4大因素(媒介因素、气象因素、病例输入因素和人口流动因素)、16个指标(媒介种类、媒介密度、叮人率、人血指数、经产蚊比例、月平均气温、月降雨量、入境至发病间隔、发病至治疗间隔、输入病例多少、输入虫种、输入病例疫点类型、跨境流动人口占比、外出地疟疾疫情、在外居住时间和在外居住有无防护措施),即三级指标体系。内在信度克朗巴哈(Cronbach)α系数为0.883,标准化后为0.904,均超过0.7,表明信度符合要求。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公因子方差比、变量的共同度对所有变量均为1,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0.0%,说明这些变量绝大部分信息都可被因子解释,信息丢失少,提取的总体效果理想。16个指标权重依次为0.076、0.069、0.066、0.057、0.051、0.060、0.057、0.059、0.067、0.058、0.070、0.068、0.049、0.069、0.059、0.066。媒介因素各指标权重的中位数为0.066,病例输入因素各指标权重的中位数为0.067,气象因素各指标权重的中位数为0.059,人口流动因素各指标权重的中位数为0.063。媒介因素中媒介种类的权重最高(0.076),病例输入因素中输入虫种的权重最高(0.070)。在中缅边境的媒介调查点共收集按蚊15种10053只,占比排前三种分别为中华按蚊(75.4%)、昆明按蚊(15.6%)和微小按蚊(3.5%)。5个研究村寨传疟媒介为微小按蚊、中华按蚊、或两种媒介混合,村寨间媒介密度存在差异,微小按蚊密度范围为0.66-4.49只/灯/夜,中华按蚊密度范围为0.60-103.54只/灯/夜。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叮人率分别为3.3只/人/夜和3.6只/人/夜,人血指数分别为0.065和0.184,经产蚊比例分别为90.5%和93.3%。各村寨月平均气温为14℃-22℃,月降雨量为183mm-217mm。输入病例的入境至发病间隔为5.6天-12.0天,发病至治疗间隔为1.8天-3.6天,输入病例密度为0.000-0.033,输入虫种以间日疟原虫(93.8%)为主、其余为恶性疟原虫,输入病例疫点类型为已出现传播的疫点和具备传播可能的疫点,跨境流动人口占比为28.4%-72.0%,外出地主要为缅甸,在外居住时间为1.6-11.0个月,98.0%以上流动人口在外居住采取了防护措施。根据各指标赋值和权重构建的SMRRAM模型依次计算媒介可接受性、人群脆弱性、MRI得分,并由低到高分别赋予1-5个等级。结果显示,媒介接受性最高为卡牙河,综合得分为1.641,等级为5;其次为景颇寨、户缺坝和新村;最低为转坡寨,综合得分1.142,等级为1。脆弱性最高为新村,综合得分为1.757,等级为5;其次为景颇寨、卡牙河和户缺坝;最低为转坡寨,综合得分0.498,等级为1。MRI等级最高为卡牙河,得分15分;其次为景颇寨、新村、户缺坝,得分分别为12分、5分和4分;最低为转坡寨,得分1分。景颇寨和卡牙河的再传播风险为高,新村、转坡寨、户缺坝再传播风险为低。采用分步式数学模型对第二部分建立的SMRRAM模型指标参数进行筛选,构建了包含媒介种类和输入虫种的LMRRAM模型,在全国县级层面开展模型验证和应用研究。结果显示,LMRRAM模型仍为三级指标体系,即包含2类(媒介可接受性和人群脆弱性)、2大因素(媒介因素和病例输入因素)、2个指标(媒介种类和输入虫种),模型在构架、运行模式和评估结果输出能力方面与SMRRAM模型一致,且在全国选择的1490个研究县区运行顺利,可以用于全国疟疾再传播风险等级评估和风险区域划分。评估结果显示,1358个县区再传播风险等级为低,占91.1%;80个县区再传播风险等级为中,占5.4%;35个县区再传播风险等级为高,占2.3%;13个县区再传播风险等级为较高,占0.9%;4个县区再传播风险等级为极高,占0.3%。8个省存在高再传播风险县区,分别为云南省(14个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7个县区)、广东省(5个县区)、湖南省(4个县区)、福建省(2个县区)、海南省(1个县区)、重庆市(1个县区)和贵州省(1个县区)。存在较高风险县区的省份有3个,分别为云南省(11个县区)、海南省(1个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1个县区)。存在极高风险县区的省份仅有云南省(4个县区)。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基于媒介可接受性和人群脆弱性的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三级指标体系。媒介因素和病例输入因素是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中的关键因素,媒介种类和输入虫种是核心指标。建立的SMRRAM和LMRRAM模型在构架、运行模式和评估结果输出能力方面一致,分别适合在村寨级小尺度和县级大尺度开展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研究。LMRRAM模型提示我国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和广东省等南方省份的疟疾再传播风险高。
王彤[5](2017)在《从边缘到一体: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与防治变迁研究》文中认为滇西德宏地区由于独特的气候环境、地理条件、民族风俗等原因,加之医疗卫生水平低,技术落后,意识薄弱,瘴疠、疟疾等热带疾疫频繁爆发。又受频繁水灾、兵灾的破坏,对当地社会医疗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故一直都是中外闻名的“瘴疠之区”。传统社会中,滇西德宏地区疟疾长期肆虐,但主要只依靠宗教医疗和巫医抵御疾病。乾隆滇缅战争后,中医开始进入德宏,才打破了巫医治病的局面。晚清时期,随着传教士的进入、西医西药的传入,近代医疗萌芽、发展,但成效有限。20世纪30年代末,战乱频仍,疟疾流行加剧,医疗卫生事业也因战争医疗的进入得到了显着发展,但因受政治、经济和民族风俗等因素的影响,疟疾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1950年代后,疟疾的防治与国家对边疆的开发及经营紧密联系到了一起,爱国医疗卫生运动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展,有效遏制了疟疾的流行和传播。1980年代后,改革开放政策及边境口岸的开放,人员流动和贸易往来随之增多,输入型疟疾成为德宏疟疾流行的主要动因,但因疟疾防治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德宏疟疾得到了及时控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流行和传播,基本处于可控状态。2000年后全球疟疾基金的推广,云南疟疾防控进入了全球化阶段,疟疾控制成为联合国卫生组织的重要目标,德宏疟疾控制也取得了极大进步。滇西德宏地区地处边疆国境线地带,境内少数民族众多,易受国内外政治环境和当地少数民族观念等因素的多重影响,疟疾的流行和防治也呈现出其独有的特性。全球化、政治、技术、战争等因素是使滇西德宏地区和外部世界的联系逐步加强,医疗卫生的“国家化”和“现代化”成为主流,这些在疟疾的防治政策、措施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体现,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滇西德宏地区在政治、社会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努力与实践。
蒙日朗,黄亚铭[6](2016)在《广西65年传疟按蚊防制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综述广西历年在疟疾传播按蚊防制研究及按蚊种类变化状况,为今后传疟按蚊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广西六十五年传疟按蚊及疟疾防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广西境内曾发现按蚊共32种及亚种,证实四种按蚊为当地传疟按蚊,其中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中华按蚊、嗜人按蚊、日月潭按蚊为次要传疟媒介。五十年代初曾经在广西西南部发现过大劣按蚊,随后调查均未发现该蚊种。经过对疟疾流行区长期大量的喷洒灭蚊及综合防治措施后,全区已无当地疟疾病例,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和日月潭按蚊的种群数量和地理分布大量减少或消失,而中华按蚊仍普遍存在。近几年当地出现大量从国外返乡的输入性疟疾病例,同时带回各种类疟疾。结论目前广西境内的传疟按蚊的种类已发生根本改变,当地的中华按蚊对输入性疟原虫的敏感性有待研究。
余海涛,谭开科,杨革,汪涛,宋志勇,陈刚,王静,郑红,汪乐媛,杨宇川[7](2014)在《成都市中华按蚊在疟疾传播中的阈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成都市中华按蚊传播疟疾的阈值和潜势,为当地疟疾监测、预警与防治提供科学评价指标。方法选取蚊密度较高的4个村为调查点,其中坝区2个、浅丘1个、深丘1个。于2011-07/09现场调查媒介按蚊的叮人率、经产蚊比例、人血指数,收集观察期间的平均气温数据。根据基本繁殖率概念计算以媒介按蚊临界叮人率为指标的传播疟疾阈值。结果成都市中华按蚊的人血指数是0.05,实际叮人率为1.20,中华按蚊对恶性疟和间日疟的临界叮人率分别是12.838 4(恶性疟)和10.553 5(间日疟)。结论成都市按蚊的实际叮人率低于其传播疟疾的临界叮人率,由中华按蚊引起的疟疾传播已被阻断。
王海防,王怀位,程鹏,郭秀霞,杨培培,公茂庆[8](2014)在《嗜血习性同域分化的中华按蚊种群rDNA-ITS2序列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同域分布而嗜血习性不同的中华按蚊种群是否存在基于rDNA-ITS2序列差异的遗传分化。方法在中华按蚊密度高的自然村和按蚊孳生地之间,同时设人饵和牛饵帐通宵诱捕大量野外按蚊种群;经过形态鉴定分离两组中华按蚊,并带回实验室常规饲养。选择一温湿度适宜的大型封闭温室作为雌蚊标记-释放-重捕技术的场所,将以上人饵组和牛饵组中华按蚊分别经红色和黄色荧光粉标记后在温室的中间一起释放,同时在温室两端分别设人饵帐和牛饵帐再次诱捕(重捕)中华按蚊。将两次均被人饵帐和牛饵帐诱捕的中华按蚊雌蚊分成嗜人血组和嗜牛血组,带回实验室饲养传代,并分别饲以其蚊虫人血和牛血。两组中华按蚊的子1代雌蚊再次使用上述标记-释放-重捕技术,筛选嗜人血和嗜牛血的中华按蚊品系;并对该两品系的中华按蚊rDNA-ITS2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比对。结果野外亲代嗜人血组中华按蚊人饵帐和牛饵帐的重诱捕比例分别为54.07%(339/627)和45.93%(288/627),嗜牛血组牛饵帐和人饵帐的重捕比例分别为58.01%(409/705)和41.99%(296/705),两组亲代嗜血习性均趋向选择原吸血宿主(χ2=19.42,P<0.01)。子1代嗜人血组中华按蚊人饵帐和牛饵帐的重捕比例分别为63.43%(765/1206)和36.57%(441/1206),嗜牛血组牛饵帐和人饵帐的重捕比例分别为68.22%(1039/1523)和31.78%(484/1523),两组蚊虫群体嗜血习性有更显着的选择原吸血宿主的特性(χ2=271.69,P<0.01),表现出遗传分化现象。但PCR扩增测序比对结果显示,两品系蚊虫的rDNAITS2基因碱基序列无差异,均为469 bp。结论嗜血习性不同的中华按蚊同域种群未发生基于rDNA-ITS2序列的遗传分化。
杨革,邵孟飞,李德彬,余海涛[9](2013)在《双流县中华按蚊在疟疾传播中的阈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双流中华按蚊传播疟疾的阈值和潜势,为当地疟疾监测、预警与防治提供科学评价指标。方法选取蚊密度较高的3个村为调查点,其中坝区2个、浅丘1个,于2011-07/09现场调查媒介按蚊的叮人率、经产蚊比例、人血指数,收集观察期间的平均气温数据。根据基本繁殖率概念计算以媒介按蚊临界叮人率为指标的传播疟疾阈值。结果双流县中华按蚊的人血指数是0.05,实际叮人率为1.93,中华按蚊的媒介能量分别是0.015 0(恶)、0.018 3(间),中华按蚊的临界叮人率分别是12.838 4(恶)和10.553 5(间)。结论双流县按蚊的实际叮人率低于其传播疟疾的临界叮人率,说明由中华按蚊引起的疟疾传播已被阻断。
丁俊[10](2012)在《辽宁省疟疾媒介按蚊生态习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掌握辽宁省疟疾媒介按蚊物种构成、密度、季节消长和夜间吸血活动规律,为辽宁省制定消除疟疾媒介按蚊控制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诱蚊灯法、栖息蚊虫捕捉法和人帐诱法三种蚊虫密度监测方法开展按蚊生态习性研究;应用PCR方法开展按蚊物种构成研究;应用MPCR方法开展雷氏按蚊蚊胃血血源研究。结果辽宁省按蚊物种构成以雷氏按蚊和中华按蚊为主,雷氏按蚊在我国分布的最北边界推移至辽宁省铁岭市,纬度为北纬43。26’。辽宁省雷氏按蚊密度高峰季节为7—9月,与疟疾发病高峰相一致,该蚊人、牛血兼吸,吸人血比例<1%,夜间吸血活动高峰为21:00—23:00;辽宁省中华按蚊密度高峰季节为7—9月,夜间吸血活动高峰为19:00—22:00。结论辽宁省疟疾媒介中华按蚊和雷氏按蚊分布范围广,密度高,雷氏按蚊兼吸人血,具有一定传播疟疾的能力。提示应该加强按蚊传疟能力的研究,探索有效的按蚊防制方法,降低按蚊传播疟疾的危险,消除疟疾病例。
二、嗜人按蚊、中华按蚊现场嗜血习性和传疟作用定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嗜人按蚊、中华按蚊现场嗜血习性和传疟作用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省疟疾传播媒介控制策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江苏省传疟媒介种类及分布 |
2 江苏省媒介按蚊生态习性 |
2.1 成蚊 |
2.2 幼虫 |
3 江苏省不同防控阶段媒介控制策略与措施 |
3.1 控制暴发流行(1960–1988年)和基本消灭疟疾阶段(1989–2010年) |
3.1.1 环境整治 |
3.1.2 化学防治 |
3.1.3 生物防治 |
3.1.4 物理防治 |
3.2 消除阶段(2011-2019年) |
4 江苏省媒介控制相关研究 |
4.1 传疟媒介种类鉴定 |
4.2 媒介品系构建 |
4.3 媒介易感性研究 |
4.4 媒介对杀虫剂抗性研究 |
4.4.1 现场按蚊抗性监测 |
4.4.2 杀虫剂抗性机理研究 |
4.4.3 杀虫剂抗性治理 |
5 结语 |
(2)云南省边境地区景洪市疟疾媒介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点选择 |
1.2 调查方法 |
1.2.1 种群密度调查 |
1.2.2 按蚊嗜血习性调查 |
1.2.3 按蚊夜间活动规律观察 |
1.2.4 巢式PCR检测按蚊疟原虫子孢子感染情况 |
1.3 伦理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 |
2 结果 |
2.1 按蚊种群密度 |
2.2 按蚊夜间活动规律观察 |
2.3 按蚊嗜血习性 |
2.4按蚊疟原虫子孢子感染情况 |
3讨论 |
(4)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
1.研究背景及依据 |
2.研究目的 |
3.研究内容 |
4.研究路线 |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
第一章 媒介可接受性相关参数调查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人群脆弱性相关参数调查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小结 第三部分 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模型验证与应用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研究总结 附录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2 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Delphi法问卷 |
附录3 疟疾再传播媒介可接受性指标现场调查问卷 |
附录4 疟疾再传播人群脆弱性指标现场调查问卷 致谢 |
(5)从边缘到一体: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与防治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学术回顾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的社会生态背景 |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疟疾 |
一、纬度、气候与疟疾 |
二、地形、海拔与疟疾 |
三、山河与疟疾 |
四、区位与疟疾 |
第二节 社会环境与疟疾 |
一、环境卫生与疟疾 |
二、生活习惯与疟疾 |
三、傣族人居环境与疟疾 |
四、宗教信仰与疟疾 |
第三节 医疗卫生状况与疟疾 |
一、医疗卫生组织与疟疾 |
二、医疗卫生条件与疟疾 |
三、少数民族医药与疟疾 |
第二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的疟疾流行 |
第一节 疟疾流行概况 |
一、清代及其以前瘴气分布状况 |
二、民国时期疟疾流行状况 |
三、1950年代以后疟疾流行情况 |
第二节 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特点 |
一、清代及其以前瘴气分布特点 |
二、民国时期疟疾流行特点 |
三、新中国时期拒疾流行特点 |
第三节 疟疾流行原因分析 |
一、清代瘴气分布原因 |
二、民国时期疟疾流行原因 |
三、1950年代以后疟疾流行原因 |
第三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防治 |
第一节 晚清以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防治 |
一、元明时期的巫医治疗法 |
二、清中前期的中医诊疗法 |
第二节 晚清至民国时期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防治 |
一、国际社会的抗疟行为 |
二、国民政府的抗疟措施 |
第三节 1950年代以后的疟疾防治 |
一、调查研究和防治结合阶段(1950-1958年) |
二、大面积防治阶段(1959—1966年) |
三、制止疟疾暴发流行阶段(1967-1975年) |
四、现代化防治阶段(1976—2002年) |
第四节 全球化防治阶段(2003-2014年) |
一、全球疟疾基金项目初始阶段(2003-2006年) |
二、中缅边境疟疾联防项目阶段(2007-2009年) |
三、全球基金暨消除疟疾项目阶段(2010-2014年) |
第四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地方性认知 |
第一节 病原的认识 |
一、恶鬼致病 |
二、疫气致病 |
第二节 病因的认识 |
一、道德因素 |
二、现实因素 |
第三节 西医传入后的认知 |
一、病原的认识 |
二、病因的认识 |
三、治疗方式的认识 |
第五章 从边徼之地到天下一体: 医疗卫生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
第一节 民众行为与疟疾流行病学 |
一、少数民族风俗、观念与疾病 |
二、人口流动与疟疾流行 |
第二节 疾病、医疗格局的现代化转换 |
一、滇西德宏地区医疗格局的现代化转换历程 |
二、从医疗史角度对“现代化”问题的反思 |
第三节 疾病、政治与国家 |
一、臣民·国民·人民·公民: 中国医疗政治的转向 |
二、防疫、社会动员与国家 |
三、国家的凸显和地方的重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广西65年传疟按蚊防制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疟疾传播按蚊研究概况 |
2 广西疟疾传播按蚊研究状况 |
2.1传疟按蚊种类研究 |
2.2传疟按蚊种类确定及自然感染率调查 |
2.3传疟按蚊的生态习性研究 |
2.4传疟按蚊的防制研究 |
2.5传疟按蚊种类及种群数量变化研究 |
2.6传疟按蚊的基础研究 |
3 问题与展望 |
(7)成都市中华按蚊在疟疾传播中的阈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点选取 |
1.2 方法 |
1.2.1 捕蚊 |
1.2.2 |
1.2.3 蚊胃血来源鉴定 |
1.2.3. 1 材料 |
1.2.3. 2 蚊子干血痕的种属鉴定 |
1.2.3. 3 DNA提取及扩增 |
1.2.3. 4 扩增产物检测 |
1.3 捕蚊、鉴定、录入、计算叮人率 |
1.4 基本繁殖率的计算公式Z0=ma2b1b2pn/ (-rl-n P) =ma2bpn/ (-rln P) m为按人口平均的按蚊密度。 |
1.5 按蚊基本繁殖率衍生概念及其应用 |
2 结果 |
2.1 捕获按蚊数 |
2.2 叮人率 |
2.3 温度 |
2.4 经产蚊比例 |
2.5 人血指数 |
2.6 计算媒介能量与临界叮人率 |
3 讨论 |
(8)嗜血习性同域分化的中华按蚊种群rDNA-ITS2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 中华按蚊来源 |
2 嗜血习性不同中华按蚊品系的筛选 |
3 r DNA-ITS2序列的分析比对 |
3.1 按蚊基因组DNA的提取 |
3.2 r DNA-ITS2PCR扩增 |
3.3 扩增产物的测序比对 |
4 统计分析 |
结果 |
1嗜血习性不同中华按蚊品系的获得 |
2嗜血习性不同中华按蚊品系的r DNA--ITS2序列比对 |
讨论 |
(9)双流县中华按蚊在疟疾传播中的阈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点选取 |
1.2 方法 |
1.2.1 捕蚊 |
1.2.2 登记捕蚊现场温度 |
1.2.3 蚊胃血来源鉴定 |
1.2.3.1 材料 |
1.2.3.2 蚊子干血痕的种属鉴定 |
1.2.3.3 DNA提取及扩增 |
1.2.3.4 扩增产物检测 |
1.3 捕蚊、鉴定、录入、计算叮人率 |
1.4 基本繁殖率的计算公式 |
1.5 按蚊基本繁殖率衍生概念及其应用 |
2 结果 |
2.1 按蚊种类及构成比 |
2.2 叮人率 |
2.3 温度 |
2.4 经产蚊比例 |
2.5 人血指数 |
2.6计算媒介能量与临界叮人率 |
3 讨论 |
(10)辽宁省疟疾媒介按蚊生态习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及相关定义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研究目的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材料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按蚊密度监测 |
2 按蚊密度季节消长 |
3 按蚊夜间吸血活动规律 |
4 按蚊物种构成 |
5 辽宁雷氏按蚊蚊胃血PCR鉴定 |
分析与讨论 |
1 疟疾媒介按蚊生态习性 |
2 按蚊物种分布和构成 |
3 本研究的特色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嗜人按蚊、中华按蚊现场嗜血习性和传疟作用定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疟疾传播媒介控制策略与研究[J]. 李菊林,周华云,唐建霞,朱国鼎,曹俊.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0(05)
- [2]云南省边境地区景洪市疟疾媒介调查[J]. 杨锐,郑宇婷,杨晓羽,董利民,林祖锐,周耀武,曾旭灿,李鸿斌,姜进勇.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04)
- [3]广西环江县传疟按蚊种群密度变化[J]. 黄绍毅,黄林光,黄江荣,蒙智群,覃艳菊,黄亚铭. 中国热带医学, 2019(04)
- [4]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D]. 陈田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01)
- [5]从边缘到一体: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与防治变迁研究[D]. 王彤. 云南大学, 2017(06)
- [6]广西65年传疟按蚊防制研究概况[J]. 蒙日朗,黄亚铭.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6(01)
- [7]成都市中华按蚊在疟疾传播中的阈值[J]. 余海涛,谭开科,杨革,汪涛,宋志勇,陈刚,王静,郑红,汪乐媛,杨宇川.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4(10)
- [8]嗜血习性同域分化的中华按蚊种群rDNA-ITS2序列分析[J]. 王海防,王怀位,程鹏,郭秀霞,杨培培,公茂庆.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4(05)
- [9]双流县中华按蚊在疟疾传播中的阈值[J]. 杨革,邵孟飞,李德彬,余海涛.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2013(01)
- [10]辽宁省疟疾媒介按蚊生态习性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 丁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