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泡直径论文-王坤,刘燕,杨永坤,张廷安

气泡直径论文-王坤,刘燕,杨永坤,张廷安

导读:本文包含了气泡直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脱硫,铁水,气泡平均直径,因次分析

气泡直径论文文献综述

王坤,刘燕,杨永坤,张廷安[1](2019)在《铁水脱硫过程气泡平均直径的因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减小镁蒸气铁水脱硫过程中的气泡直径,提高脱硫效率,通过水模型实验研究了气泡平均直径与设备参数、操作条件之间的关系.通过高速照相机采集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气泡分布状态图;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所采集的图像进行处理,得到气泡平均直径.对实验中气泡平均直径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由齐次原理和白金汉定律建立气泡平均直径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式.根据实验数据求得拟合系数,得出了气泡平均直径与实验条件之间的准数方程.(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罗强,贾文龙,杨帆,唐海丽[2](2019)在《天然气液烃输送管道沸腾气泡起飞直径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气泡起飞直径计算方法,用以表征天然气液烃在管道输送过程中流动沸腾的气液相间传热传质速率。考虑作用在气泡上的不稳定阻力、剪切升力、浮升力以及管道倾角等因素,基于受力平衡原理和气泡脱离壁面的临界条件,建立了新的气泡起飞直径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管道倾角对气泡起飞直径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文中模型计算的水平、垂直管道中气泡起飞直径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10. 07%和5. 1%,精度优于目前常用的Fritz,Cole,Kocamustaf,Farajisarir,Golorin,Kirichenko和Borinshansky-Fokin(B-F)模型。该模型还弥补了现有方法不能计算倾斜管道气泡起飞直径的不足。(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苗毅[3](2019)在《剪切式曝气器降低气泡直径增强混合传质促进微藻固定烟气CO_2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藻具有环境适应性强、生长速率快、转化效率高、生物质效益好等优点,故利用微藻固定燃煤烟气CO_2对我国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具有重要意义。微藻光合反应器往往存在曝气器产生气泡直径大导致气液混合传质差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微藻生长固定烟气CO_2的转化效率。故开发高效曝气器降低CO_2气泡直径增强气液混合传质是促进微藻固碳的技术关键。本文揭示了微藻固定燃煤烟气CO_2过程中SO_2杂质对15%浓度CO_2溶解传质的影响规律,发明了蜗壳式曝气器通过水流离心运动产生剪切力降低气泡直径增强混合传质,研制了叁级剪切式旋混曝气器降低气泡直径促进微藻生长固碳。研究揭示了微藻固定燃煤电厂烟气CO_2过程中SO_2杂质对15%浓度CO_2溶解传质的影响规律。通过可视化实验研究得到介质溶液初始p H值从3增加到11时,烟气15%浓度CO_2气泡最终溶解直径从3.48mm降低至3.42mm,高初始p H值介质溶液促进了烟气15%浓度CO_2气泡的溶解传质;烟气中SO_2浓度从0mg/m3增加至300mg/m3时导致溶解介质溶液p H值降低从而抑制了CO_2溶解。当含SO_2杂质的烟气CO_2气泡初始直径从3.4mm减少至2.3mm时,气泡比表面积变大从而导致气泡前30s初始溶解速度从0.009mm/s加快至0.018mm/s。当介质溶液中微藻细胞密度从0.1增长至0.4时,微藻光合作用反应消耗CO_2变快从而导致气泡前30s初始溶解速度从0.023mm/s加快至0.027mm/s。发明了蜗壳式曝气器通过水流离心运动产生剪切力打碎气流,降低气泡生成时间和气泡直径,强化光反应器内气液混合传质提高了微藻生长固碳速率。当通入煤化工厂烟气提纯的99.99%浓度CO_2气体流量为100ml/min时,蜗壳式曝气器产生的CO_2气泡直径比传统橡胶管曝气器降低了50.70%达到最小为1.85mm,气泡初始生成时间降低了60.10%达到3.33ms,光反应器内的CO_2气液混合时间减少了15.63%,传质系数增加了42.19%,从而使得微藻生长固碳得到的生物质产量增加了50.70%。研制了适于固定微藻燃煤烟气CO_2的叁级锯齿机械剪切式旋混曝气器,利用3D打印技术优化调控旋混曝气器的进气孔尺寸、曝气头倾斜角和叁角锥高度等参数,以降低气泡生成直径增强混合传质促进微藻生长固碳。当曝气器的进气孔直径减小、曝气头叁角锥数及高度增加、圆柱内部一次切割齿数及侧面二次切割齿数增加时,煤化工厂烟气提纯的99.99%浓度CO_2气体通过曝气器生成的气泡直径减小混合传质增强。但是当曝气头倾斜角增加时,曝气器生成的气泡直径先减少后增大,曝气头倾斜角为55o时生成的气泡直径最小。当优化曝气器进气孔径为1mm、曝气头倾斜角为55o、曝气头叁角锥数为106及高度为7mm、圆柱内部一次切割齿数为50及侧面二次切割齿数为70时,旋混曝气器产生的CO_2气泡直径比传统橡胶管曝气器降低了35.10%达到最小为2.40mm,导致气液混合传质系数增加了25.50%,从而使得微藻生长固碳得到的生物质产量提高了46.80%。(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01)

田野,黄伟,王海松,李鹏飞,罗涵禹[4](2018)在《竖直加热通道内气泡脱离直径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泡脱离是气泡蒸发中的一个自然现象,它通过扰动边界层的速度和温度来影响沸腾传热,对泡核沸腾传热影响重大。现有的气泡脱离直径模型往往非常复杂,需要开发专用程序进行计算,难以在大型CFD软件中直接嵌入使用,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开发一种计算过程较为简便,易于CFD软件嵌入的竖直加热通道气泡脱离直径模型。本文采用受力平衡方法建立了竖直加热通道内气泡脱离直径预测模型,并采用盛金公式进行数学处理,获得气泡脱离直径的解析解,使模型得到简化,经与公开文献中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理论模型与实验数据之间的误差小于22.29%。(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8年23期)

田野,黄伟,罗涵禹,王海松,李鹏飞[5](2018)在《水平矩形小尺度通道气泡脱离直径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预测水平矩形小尺度通道内气泡脱离直径,以研究其泡核沸腾传热特性,采用力学方法对加热壁面附壁气泡进行力学分析,构建了一种基于受力平衡的气泡脱离直径预测模型。采用可视化实验的方法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3.52%,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气泡脱离直径预测准确度。(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陈日健,闫红杰,刘柳,肖俊兵,宋彦坡[6](2018)在《底吹过程中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气泡直径分布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取底吹过程中气泡群直径的分布规律,采用高速摄影法及图像处理技术对水中气泡群直径进行提取与分析。首先,对原始图像进行预处理,将其转换为二值图像,通过设定圆形度范围将其分为单气泡、粘连小气泡、粘连大气泡3类,然后运用改进分水岭分割算法对粘连气泡进行分割处理,最后得到整个气泡群的直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气泡发生聚并破碎,水中小直径气泡居多,中等直径气泡和大直径气泡较少,气泡数量与气泡直径之间的关系可近似看作呈双曲线分布;随着气体流量增大,小直径气泡数量急剧增多,同时产生更大的气泡;气泡Sauter直径与最大直径均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大而增大,气泡Sauter直径与最大直径的比值C稳定在0.72左右。(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陈汉梽,姚远,公茂琼,陈高飞,邹鑫[7](2018)在《乙烷池内核态沸腾气泡脱离直径》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0.15、0.2、0.3 MPa 3个压力进行乙烷池内核态沸腾可视化实验研究,实验测量的热通量范围是14.27~81.22 k W·m~(-2)。高速摄像机采集得到竖直铜棒的光滑上表面的乙烷气泡的脱离图像,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获得气泡脱离直径,并分析了Jacob数(Ja)与气泡脱离直径的变化关系。实验所测直径与引用广泛的6个关联式进行比较,Kim和Kim(2006)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绝对平均偏差均在30%以内,但在0.15 MPa工况下,50%的预测值偏差为30%~40%。Kim和Kim(2006)模型提出Bo~(1/2)和Ja呈幂函数的关系。在对比基础上,用乙烷的气泡脱离直径数据拟合得到的新关联式与实验数据偏差在±30%以内。另外,选取文献中甲烷的气泡脱离直径与新关联式进行对比,在4种压力下的预测值偏差几乎均在±30%以内(只有一个预测值在±30%以外)。新关联式对甲烷和乙烷的工况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但是由于拟合数据所用的Ja较小,在使用范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曹俊雅,马梦杰,李平平,李向阳,杨超[8](2017)在《进气方向对文丘里微气泡发生器气泡直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丘里微气泡发生装置常采用自吸式进气的方式,在工程应用中可能存在微气泡通量不足的问题。采用压缩空气进气,并通过照相法重点考察了错流、逆流和并流3种进气方向对文丘里管微气泡发生器生成气泡直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喉管处液速超过4.72 m/s时所产生的湍流剪切场才能将进入的气泡破碎成~200μm级别的微气泡;添加3-戊醇能够稳定生成的微气泡,抑制生成的气泡在从文丘里管到测试槽表面逸出过程中的聚并和破碎过程,从而使测试槽中不同位置处气泡直径能保持生成时的微气泡的直径;3种进气方向中,错流进气因气泡进入后更贴近壁面流动,所生成气泡直径最大;而并流进气气泡脱离时间更短,使得生成气泡尺寸最小。在相同条件下,并流进气生成的微气泡比表面积最大,约是错流进气的3倍,最有利于气液传质。(本文来源于《黄金科学技术》期刊2017年05期)

赵文君,赵立新,刘清阳,王圆,徐保蕊[9](2016)在《气泡直径对旋流器气液分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气液旋流器内气泡直径对分离和流场的影响,以内锥式气液旋流器为原型,分别设计了3种不同内锥结构的旋流器,建立了网格模型并做了网格无关性验证,网格质量检查结果良好。针对气液混合介质中的气泡单一直径和3种不同直径的组合,应用FLUENT软件,模拟分析4种结构旋流器的切向速度和分离效果。研究表明:分离单一直径气泡时,随着直径的增大,溢流口气相体积分数先增加后减少;分离多种直径气泡混合介质时,随着直径的增大,溢流口气相体积逐渐减少;改变内锥形状可以改善分离效果,分离某一直径气泡的相对最优结构用于分离另1种直径气泡未必是相对最优结构;分离不同直径气泡的相对最优结构可能并不相同。(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6年17期)

公茂明,代飞,李春山,李增喜[10](2015)在《气泡直径对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内流体动力学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新型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利用ANSYS Fluent商业软件,基于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系统地模拟了汽泡直径对该浮选柱不同流段内的流体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气液间相间作用力采用Tomiyama曳力模型并忽略升力、壁面润滑力、湍流耗散力、虚拟质量力和浮力。湍流采用Realizable k-ε双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气泡直径对气含率、湍动能及其耗散率、速度大小以及气泡竖直方向的速度分量均产生显着影响。随着气泡直径的减小,气含量和气液界面面积均增大,湍动能及其耗散率先增大后减小,气泡在柱内的停留时间增加。研究结果对该浮选柱的设计、优化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5年12期)

气泡直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气泡起飞直径计算方法,用以表征天然气液烃在管道输送过程中流动沸腾的气液相间传热传质速率。考虑作用在气泡上的不稳定阻力、剪切升力、浮升力以及管道倾角等因素,基于受力平衡原理和气泡脱离壁面的临界条件,建立了新的气泡起飞直径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管道倾角对气泡起飞直径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文中模型计算的水平、垂直管道中气泡起飞直径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10. 07%和5. 1%,精度优于目前常用的Fritz,Cole,Kocamustaf,Farajisarir,Golorin,Kirichenko和Borinshansky-Fokin(B-F)模型。该模型还弥补了现有方法不能计算倾斜管道气泡起飞直径的不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泡直径论文参考文献

[1].王坤,刘燕,杨永坤,张廷安.铁水脱硫过程气泡平均直径的因次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罗强,贾文龙,杨帆,唐海丽.天然气液烃输送管道沸腾气泡起飞直径计算模型[J].化学工程.2019

[3].苗毅.剪切式曝气器降低气泡直径增强混合传质促进微藻固定烟气CO_2研究[D].浙江大学.2019

[4].田野,黄伟,王海松,李鹏飞,罗涵禹.竖直加热通道内气泡脱离直径预测模型[J].中国科技论文.2018

[5].田野,黄伟,罗涵禹,王海松,李鹏飞.水平矩形小尺度通道气泡脱离直径预测模型[J].核动力工程.2018

[6].陈日健,闫红杰,刘柳,肖俊兵,宋彦坡.底吹过程中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气泡直径分布特性[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陈汉梽,姚远,公茂琼,陈高飞,邹鑫.乙烷池内核态沸腾气泡脱离直径[J].化工学报.2018

[8].曹俊雅,马梦杰,李平平,李向阳,杨超.进气方向对文丘里微气泡发生器气泡直径的影响[J].黄金科学技术.2017

[9].赵文君,赵立新,刘清阳,王圆,徐保蕊.气泡直径对旋流器气液分离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文.2016

[10].公茂明,代飞,李春山,李增喜.气泡直径对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内流体动力学行为的影响[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5

标签:;  ;  ;  ;  

气泡直径论文-王坤,刘燕,杨永坤,张廷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