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论文_毋崇岭,陈文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创伤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创伤性,损伤,颅脑,抗体,关节,蛋白,蛛网膜。

创伤性论文文献综述

毋崇岭,陈文华[1](2019)在《创伤性脊柱骨折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变化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D-二聚体(D-D)作为一种反映患者体内是否形成血栓的标志物,是形成于凝血过程中的交联纤维蛋白的纤溶酶的降解产物[1]。血液中D-D水平可反映纤溶活性和凝血功能是否异常。创伤性脊柱骨折手术,由于手术过程中的诸多因素,易导致出血,且出血量较大[2]。分析创伤性脊柱骨折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变化规律及危险因素,对脊柱骨折患者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比100例脊柱骨折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5 d内血小板计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全项及D-D水平,从而分析得出创伤性脊柱骨折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变化规律及危(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24期)

赵晓莲,聂丽萍[2](2019)在《整体护理干预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整体护理干预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分别采取整体护理干预、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BI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取整体护理干预,能促使患者更好地康复,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9年36期)

张雪兰,顾小红,邓娟,张云东[3](2019)在《创伤性脑损伤恢复期患者应对方式与颅内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恢复期患者的应对方式及与颅内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的关系。方法 :选择在本院神经外科住院的218例TBI恢复期患者,于伤后6个月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疾病特点,医学应对问卷并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查。共发放和回收有效问卷218份。比较不同一般情况患者在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得分上的差异,并用偏相关分析法研究患者应对方式与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的关系。结果 :218例调查对象的年龄为(61.25±8.6)岁,面对维度得分为2.38±0.21,回避与屈服维度得分为1.72±0.14。颅内各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为:ACA为95.64±17.65cm/s,MCA为113.75±18.84cm/s,PCA为75.08±8.91cm/s,VA为68.17±9.23cm/s,BA为79.79±10.38cm/s。面对维度得分与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呈负相关;回避与屈服维度与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呈正相关。结论 :TBI恢复期患者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和应对方式相关,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可用于TBI病情和预后评估。应加大对70岁以上、低收入、颅内出血患者的重视,鼓励患者坚持锻炼、接受康复治疗和延续性护理。(本文来源于《现代仪器与医疗》期刊2019年06期)

李宝,王志军,邢笑源,赵福新,尹冬冬[4](2019)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sTREM-1、MIP-1α水平及与预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外周血可溶性髓系细胞表达触发受体-1(sTREM-1)、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5月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120急救中心收治TBI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轻度组(n=49)、中度组(n=44)、重度组(n=33),选择同期于医院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外周血sTREM-1、MIP-1α水平及其对患者预后评估价值。结果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患者外周血sTREM-1、MIP-1α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重度组、中度组高于轻度组(P<0.01),重度组高于中度组(P<0.01);预后不良亚组患者外周血sTREM-1、MIP-1α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亚组(t=13.715、7.548,P均=0.000);重度组中死亡患者外周血sTREM-1,MIP-1α水平显著高于存活患者(t=7.716,4.570,P均=0.000);sTREM-1预测TBI预后不良的AUC为0.873,截断值37.92 pg/ml,敏感度为80.56%,特异度为83.33%;MIP-1α的AUC为0.851,截断值88.62 pg/ml,敏感度为77.78%,特异度为87.78%。sTREM-1对TBI患者死亡预测的AUC为0.981,截断值42.45 pg/ml,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0.00%;MIP-1α的AUC为0.865,截断值89.95 pg/ml,敏感度为92.31%,特异度为85.00%。结论 TBI患者外周血sTREM-1、MIP-1α水平升高,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sTREM-1、MIP-1α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差,可作为TBI预后不良评估的检测指标。(本文来源于《疑难病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韩开模,张芳玲,邵增光[5](2019)在《D-二聚体、P-选择素、CNP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血清D-二聚体(D-D)、P-选择素(P-selectin)、C型利钠多肽(CNP)浓度的水平变化与TBI临床症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为进一步研究TBI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具有临床价值的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3月至2019年5月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TBI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n=27)、中度组(n=33)、重度组(n=20),并随机选取同时期内非外伤颅脑疾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D-D、P-selectin、CNP水平并分析各指标间相关性;从入院治疗后对患者随访1年,根据随访期间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n=71)与死亡组(n=9),比较2组患者D-D、P-selectin、CNP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D-D、P-selectin、CNP与TBI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短期死亡危险因素,构建ROC曲线分析比较D-D、P-selectin、CNP对TBI的诊断价值。结果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的D-D、P-selectin水平高于对照组,中度组、重度组的CNP水平低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P-selectin与TBI严重程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CNP与TBI严重程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1年随访期间,死亡患者共9例(11.25%);死亡组D-D、P-selectin高于生存组,CNP低于生存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D、P-selectin、CNP是TB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D-D与P-selectin、CNP均呈显着相关关系(P<0.05);D-D、P-selectin、CNP联合检测对TBI的诊断价值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 D-D、P-selectin、CNP水平与TBI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关注其水平变化;且D-D、P-selectin、CNP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预测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严智,赵天全,王恩任[6](2019)在《钙离子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致病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创伤性脑损伤(TBI)是一类常见且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疾病,国内外对TBI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研究都有了巨大突破。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发现,TBI后所致神经损害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两大类机制,而钙离子(Ca~(2+))在TBI继发性损伤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围绕Ca~(2+)在TBI后继发性损害的致病机制及其治疗展望综述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何小平,李书平,曾小飞,何东升,王洪[7](2019)在《肋骨环抱器对创伤性连枷胸患者肺功能、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肋骨环抱器(REF)对创伤性连枷胸(TFC)患者肺功能、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2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收治TFC患者64例,男性40例,女性24例;年龄28~75岁,平均47.7岁。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EF组与护板组,各32例。观察两组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恢复指标,治疗1个月后用力肺活量(FVC)、肺总容量(TL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用力呼气中段流速(MMEF)、呼气高峰流量(PEFR)等肺功能指标,治疗前及治疗2d后中心静脉压(CVP)、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及心指数(C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前及治疗7d后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五羟色胺(5-HT)、P物质(SP)等疼痛因子,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REF组引流管留置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3.45±0.37)d、(3.64±0.38)d、(3.86±0.40)d、(13.32±1.54)d]均少于护板组[(6.82±0.71)d、(5.78±0.61)d、(7.12±0.74)d、(19.46±2.18)d](P<0.05)。治疗1个月后,REF组FVC、TLC、FEV1、MMEF、PEFR [(3.46±0.35)L、(5.08±0.51)L、(3.00±0.32)L、(2.32±0.25)%、(4.74±0.49)L/s]均大于护板组[(3.27±0.33)L、(4.82±0.48)L、(2.83±0.29)L、(2.19±0.23)%、(4.43±0.46)L/s](P<0.05)。治疗2d后,REF组CI[(4.50±0.46)L/min/m~2]大于护板组[(4.22±0.44)L/min/m~2],CVP、ELWI[(9.53±0.97)P/mmHg、(12.44±1.29)mL/kg]小于护板组[(10.16±1.08)P/mmHg、(13.14±1.38)mL/kg](P<0.05)。治疗7d后,REF组NE、5-HT、SP[(226.48±23.90)ng/mL、(554.28±58.24)ng/mL、(137.28±14.61)ng/mL]小于护板组[(239.84±24.07)ng/mL、(586.75±59.51)ng/mL、(145.17±15.03)ng/mL](P<0.05)。REF组并发症发病率(9.39%)低于护板组(31.25%,P<0.05)。结论 REF治疗TFC可快速稳定胸壁,改善患者肺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减少疼痛因子生成,且并发症少,恢复快,较外固定具有显着优势。(本文来源于《创伤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林毅秋,丁娣[8](2019)在《APCR、ACA、P-selectin的表达与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活化蛋白C抗体(APCR)、抗心磷脂抗体(ACA)、P-选择素(P-selectin)的表达与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关系。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6月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骨二科手术治疗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301例,男性134例,女性167例;年龄20~65岁,平均38.2岁。按有无发生DVT分为DVT组15例和无DVT组286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前、术后1、3d采集患者外周空腹静脉血,采用[APTT±APC(Dahlback)]法测定血浆APCR表达情况,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ACA表达情况、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P-selectin及D-D表达情况,比较各组APCR、ACA、P-selectin的表达。结果 DVT组术前、术后1、3d APCR阳性率、ACA阳性率、D-D阳性率、P-selectin及D-D水平均高于同期无DVT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3d APCR阳性率、ACA阳性率、D-D阳性率、P-selectin及D-D水平均高于术前,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PCR阳性率、ACA阳性率、P-selectin、 D-D水平及D-D阳性率是下肢创伤性骨折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APCR阳性率及ACA阳性率和D-D阳性率,P-selectin水平和D-D水平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51、0.589、0.638。结论 APCR、ACA、P-selectin和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DVT有良好相关性,可作为其监测指标,以降低围手术期风险。(本文来源于《创伤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李树源,周琦石,李悦,陈超,陈家齐[9](2019)在《VSD联合诱导膜技术治疗创伤性骨缺损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采用VSD联合诱导膜技术治疗创伤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8年9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创伤性骨缺损患者12例,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19~62岁,平均41.3岁;4例为股骨骨缺损,8例为胫骨骨缺损。清创后,软组织缺损范围为2cm×3cm~17cm×8cm,软组织修复疗程为3~16周,平均9.3周。患者Ⅰ期均采用VSD联合诱导膜技术修复损伤的软组织,Ⅱ期予诱导膜技术治疗创伤后骨缺损。术后评估皮瓣成活、创面和骨缺损的愈合、并发症的发生、邻近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14~32个月平均18.6个月,末次随访,12例患者术后创面均实现愈合。其中,4例在Ⅰ期VSD术后直接行创面缝合,8例在Ⅰ期VSD术后创面仍有感染、愈合不良,经多次清创及VSD术治疗,感染控制后,8例患者中2例行创面直接缝合,另6例行皮瓣移植,其中1例行皮瓣移植后,皮瓣边缘出现坏死,经反复清创和VSD术治疗后,皮瓣成活良好。骨缺损区植骨后,11例生长良好,1例出现骨质吸收,经再次清创植骨后,实现愈合。依据按照Karistrom和Olemd膝、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本组病例优3例,良7例,中2例,优良率为83.3%(10/12)。结论采用VSD联合诱导膜技术治疗创伤性骨缺损,手术操作简单,创面愈合较好,皮瓣成活率高,骨缺损修复良好,可以促进患肢关节功能的恢复。(本文来源于《创伤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高建军,吴永涛[10](2019)在《踝关节融合术对创伤性关节炎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踝关节融合术不仅操作简单,可以有效减少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踝部组织的症状,而且能大大降低手术后并发症出现几率,并能获得良好位置等。踝关节融合术多样的术式及固定方式使其对于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的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本研究探讨踝关节融合术对创伤性关节炎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23期)

创伤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整体护理干预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分别采取整体护理干预、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BI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取整体护理干预,能促使患者更好地康复,效果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创伤性论文参考文献

[1].毋崇岭,陈文华.创伤性脊柱骨折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变化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9

[2].赵晓莲,聂丽萍.整体护理干预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9

[3].张雪兰,顾小红,邓娟,张云东.创伤性脑损伤恢复期患者应对方式与颅内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的关系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9

[4].李宝,王志军,邢笑源,赵福新,尹冬冬.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sTREM-1、MIP-1α水平及与预后的关系[J].疑难病杂志.2019

[5].韩开模,张芳玲,邵增光.D-二聚体、P-选择素、CNP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9

[6].严智,赵天全,王恩任.钙离子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致病机制研究[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9

[7].何小平,李书平,曾小飞,何东升,王洪.肋骨环抱器对创伤性连枷胸患者肺功能、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创伤外科杂志.2019

[8].林毅秋,丁娣.APCR、ACA、P-selectin的表达与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J].创伤外科杂志.2019

[9].李树源,周琦石,李悦,陈超,陈家齐.VSD联合诱导膜技术治疗创伤性骨缺损的疗效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19

[10].高建军,吴永涛.踝关节融合术对创伤性关节炎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脑损伤后WT组与CD47KO组神经损伤评分脑损伤后WT组与CD47KO组Wire-Grip实...脑创伤后WT组与TSP-1KO组体重损失百分...脑损伤后WT组与TSP-1KO组神经损伤评分柔性鼻咽内窥镜检查:(A)病人略微倾...与SIRPα作用示意图

标签:;  ;  ;  ;  ;  ;  ;  

创伤性论文_毋崇岭,陈文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