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生物絮凝出水论文-江娟

化学生物絮凝出水论文-江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化学生物絮凝出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化学-生物絮凝,混凝剂,水力条件,絮体特性

化学生物絮凝出水论文文献综述

江娟[1](2011)在《化学—生物絮凝提高二沉池出水水质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污水处理中,絮凝工艺是使用最普遍的关键技术之一。在生物池出口处投加混凝剂在实际的工程中已有较多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二沉池的泥水分离效果,并提高出水水质。在该絮凝过程中,不光有混凝剂的存在,还有活性污泥的存在,是化学-生物协同絮凝的过程。国内已有一些对化学-生物絮凝的研究,但是主要是作为强化一级处理工艺。本文对在生物池出口处的活性污泥混合液中投加混凝剂进行化学-生物絮凝以提高二沉池出水水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分别投加FeCl_3、PAC和PAFC叁种混凝剂进行化学-生物絮凝,以将出水水质处理到一级A为标准,结合经济及环境因素,最终选择最优的混凝剂为PAFC,投加量为20mg/L。通过正交实验分析得到最优的水力条件组合为中搅4min,转速100rpm,慢搅6min,转速30rpm。相同工况下,化学-生物絮凝对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都优于单纯活性污泥作用的生物絮凝,但生物絮凝对TP、SS及COD的去除效果也很明显,活性污泥的存在对污染物的去除具有一定的作用。生物絮凝和化学-生物絮凝的污泥絮体粒径和分形维数均有所增大,化学-生物絮凝的絮体平均粒为247.078μm,分形维数Df为1.961;生物絮凝的絮体平均粒径为191.09μm,分形维数Df为1.824。化学-生物絮凝的污泥絮体抗剪切和恢复能力比生物絮体的强,化学-生物絮凝的絮体强度因子为0.76,恢复因子为0.67;生物絮凝的絮体强度因子为0.54,恢复因子为0.46。化学-生物絮凝时,随着PAFC投加量的增加,出水中颗粒表面的Zeta电位向正方向移动,生物絮凝时的Zeta电位基本没有改变。通过对絮凝过程的在线检测和对PDA输出信号FSI曲线的数学解析表明:混凝剂的种类和投加量都对FSI曲线有一定的影响。投加高分子混凝剂PAFC和PAC的FSI曲线响应情况具有相似性,刚投加时均有一个较明显的峰值,随着搅拌时间的增长,FSI曲线有所下降,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而投加小分子混凝剂FeCl_3的FSI曲线基本保持一个平稳的状态上下波动。同样的投加量下PAFC为混凝剂的稳定阶段的Ratio值始终高于其他两种混凝剂,以PAC为混凝剂的Ratio值高于FeCl_3为混凝剂的Ratio值。生物絮凝稳定阶段的Ratio值相对投加混凝剂的化学-生物絮凝较小,但是絮体粒径还是有一定的增长。(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1-01-01)

陈轶波,夏四清,张志斌,余松[2](2006)在《化学生物絮凝/悬浮填料床工艺出水深度处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生物絮凝/悬浮填料床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组合工艺,中试结果表明其出水TP为0.89 mg/L、浊度为9.7 NTU、氨氮为8.8 mg/L、COD为37.3 mg/L。采用流砂微絮凝过滤工艺、复合二氧化氯消毒对其出水进行了深度处理的试验研究,运行结果表明:在微絮凝剂PAFC投量为3.1 mg/L的条件下,出水TP、氨氮和COD浓度分别下降到0.38、7.2和26.6 mg/L,浊度也降至2.2NTU;当复合二氧化氯消毒接触时间≥30 m in、游离余氯>0.5 mg/L时,消毒后出水总大肠菌群≤3CFU/L。该系统维护简单、运行稳定,出水水质优良,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T 48—1999)。(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06年09期)

陈轶波,夏四清,饶应福,余松[3](2006)在《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出水深度处理回用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悬浮填料床、流砂微絮凝过滤、复合二氧化氯消毒工艺对化学生物絮凝一级强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回用。中试试验结果表明,当进水平均COD为65.39mg/L、氨氮13.04mg/L、总磷(TP)0.89mg/L、浊度19.8NTU时,出水COD下降到31.51mg/L,氨氮为5.11mg/L,TP和浊度分别下降到0.33mg/L和1.7NTU,出水指标均优于回用水水质标准,经复合二氧化氯消毒,出水总大肠菌群≤3L-1。出水可用于企业的办公和生活杂用、绿化、景观等领域。(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06年03期)

陈轶波[4](2006)在《化学—生物絮凝处理工艺出水的深度处理及回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生物絮凝是一种新的污水处理工艺,本课题主要对经其处理的城市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及回用研究。 化学--生物絮凝出水的深度处理工艺主要由悬浮填料床、微絮凝流砂过滤和复合二氧化氯消毒叁个部分组成。悬浮填料床工艺是吸收了传统的流化床和生物接触氧化法两者的优点而成的一种高效的污水处理方法,载体依靠曝气池内的曝气和水流的提升作用处于流化状态,利用附着生长的生物膜降解污水中的COD_(Cr)、氨氮等污染物。微絮凝流砂过滤基于微絮凝过滤理论和独特的连续洗砂技术,通过对含污砂层的不断提升清洗,既可保证过滤的连续性又维持了高效的截污能力,对TP和浊度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复合二氧化氯发生器采用化学法负压曝气工艺,以氯酸钠和盐酸为原料制备以二氧化氯为主、氯气为辅的混合消毒液,能有效消灭污水中的大肠杆菌及输送管网中滋生的藻类等。实验根据各段对污染物的去除特点,对深度处理过程中污染因子的监测有所偏重。 实验结果表明:处理水量100t/d时,悬浮填料床采用气水比为2.0、水力停留时间为2.7h的运行工况,出水氨氮、COD_(Cr)和TP的最高值均低于预期设计值。研究同时发现,悬浮填料床低温运行条件下对CODCr的去除有较显着下降,但保持了良好的硝化效果,对氨氮的去除仍然有较高的效率,因此在冬季运行仍是可行的。微絮凝流砂过滤反冲洗气量为2m~3/h,反冲洗水量小于10%,当进水浊度大于10.0NTU或进水TP大于0.60mg/L时,应投加絮凝剂PAFC,建议投加量为3.1mg/L。复合二氧化氯以流砂微絮凝过滤出水为对象消毒时,随着余氯浓度的增大,消毒接触时间可以适当缩短。游离余氯浓度高于0.20mg/L时,消毒接触时间大于30min;当游离余氯浓度在0.40mg/L左右时,消毒接触时间大于15min即可满足需要。在以上操作工况下,系统运行达到最优状态,出水各项指标均满足回用标准。(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期刊2006-03-01)

化学生物絮凝出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化学生物絮凝/悬浮填料床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组合工艺,中试结果表明其出水TP为0.89 mg/L、浊度为9.7 NTU、氨氮为8.8 mg/L、COD为37.3 mg/L。采用流砂微絮凝过滤工艺、复合二氧化氯消毒对其出水进行了深度处理的试验研究,运行结果表明:在微絮凝剂PAFC投量为3.1 mg/L的条件下,出水TP、氨氮和COD浓度分别下降到0.38、7.2和26.6 mg/L,浊度也降至2.2NTU;当复合二氧化氯消毒接触时间≥30 m in、游离余氯>0.5 mg/L时,消毒后出水总大肠菌群≤3CFU/L。该系统维护简单、运行稳定,出水水质优良,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T 48—1999)。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学生物絮凝出水论文参考文献

[1].江娟.化学—生物絮凝提高二沉池出水水质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陈轶波,夏四清,张志斌,余松.化学生物絮凝/悬浮填料床工艺出水深度处理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6

[3].陈轶波,夏四清,饶应福,余松.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出水深度处理回用试验研究[J].工业水处理.2006

[4].陈轶波.化学—生物絮凝处理工艺出水的深度处理及回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

标签:;  ;  ;  ;  

化学生物絮凝出水论文-江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