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变无创检测方法研究

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变无创检测方法研究

李永勤[1]2003年在《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变无创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的主要危害在于其各种急慢性并发症,自主神经病变(Diabetic Autonomic Neuropathy,DA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达60~90%。DAN具有起病隐袭、病情逐渐进展、甚少自行缓解,并可先于糖尿病症状发生等临床特征,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早期诊断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 由于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病情复杂多变,且检测手段尚未统一,诊断标准也不一致,这给自主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带来极大的限制。有关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研究多以已发和晚期为主,而系统研究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无创检测,尤其是针对早期自主神经病变的诊断和检测方法研究则十分薄弱,早期自主神经病变的具体量化分析指标至今尚未建立。 本文深入研究了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与有关临床诊断方法,根据国内外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结合临床早期无创检测以及神经病变状态量化要求的需要,系统进行了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无创检测方法的研究。并重点从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分析和皮肤流电响应(Galvanic Skin Response,GSR)检测两个方面入手,开展了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变无创检测的实验研究,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对心率变异性分析进行了全面研究,在传统时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基于非均匀采样序列的功率谱分析,将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的有效技术与方法应用于数据分析,并对基于混沌理论的非线性动力学心率变异性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 2.采用皮肤流电响应检测分析技术进行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变的诊断。 3.完成了基于虚拟仪器开发平台LabVIEW数据采集和MATLAB数据分析系统的实验样机研制。第一军医大学硕士学位冷文 4.在完成实验样机的基础上,进行了临床实验研究。对74例正常对照者及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日RV分析,对75例正常对照者及糖尿病患者进行了GSR检测,并对实验的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对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变进行的无创检测研究方法及量化要求可以很好地满足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的需要,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 1.将心率变异性分析和皮肤流电响应检测与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的研究方法应用于临床,结合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实现了对早期自主神经病变诊断方法的量化分析; 2.以心率变异性分析为主,结合皮肤流电响应检测分析技术完成了对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评价分析,完成了基于虚拟仪器理念的实验样机的研制,仪器设计满足无创、安全、操作方便、易于集成化等要求。

李永勤, 邓亲恺[2]2002年在《糖尿病神经病变无创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DM的主要危害在于其各种急慢性并发症,而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率高达60%~90%,尤其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DAN,是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本文阐述了糖尿病及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基本规律,并介绍了几种适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早期无创检测的方法:心率变异性分析HRV,体表汗腺分泌神经活动SSA,感觉神经传导SCV、运动神经传导MCV、M/F比率,视网膜电图ERG,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其中重点介绍了心率变异性分析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作者认为,从整个神经系统入手,将这些方法进行比较整合,并通过临床实验找到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量化指标,是诊断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有效途径。

沈晓雁[3]2008年在《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无创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中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Cardiovascular autonomic neuropathy,CAN)是研究最多、最具有临床意义的。CAN在糖尿病早期即可发病,临床表现隐匿,缺乏特异性,但可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造成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后果,并大大降低糖尿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CAN的发病率随研究对象和评价方法的变化各有差异,多数研究报道在7.7%~90%间。CAN患者的5年死亡率明显高于那些无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本研究运用心率变异性(Heat rate variability,HRV)、压力反射敏感性(Baroreflex sensitivity,BRS)、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短时频谱分析方法检测正常人群、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探讨糖尿病患者HRV、BRS、BPV的频谱改变特征,并对各频谱指标作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研究各频谱指标的可能影响因素。同时,用心血管反射试验来评价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作出上述频谱指标的受试者工作曲线,确定截断值,并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旨在为临床检测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提供一组简便可行的无创检测方法。方法:1.研究对象为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在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118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来自本院医务人员和社区人群的118例正常人群。2.应用5min短时频谱分析方法分析心率变异性(HRV)、压力反射敏感性(BRS)、血压变异性(BPV)。3.以118例正常人群为对照,分析118例糖尿病患者的HRV、BRS、BPV的改变特征。4.对HRV、BRS、BPV各频谱指标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探讨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相关因素。5.同时对其中53例糖尿病人和35例正常人群行心血管反射试验(包括Valsalva动作指数、立卧差、呼吸差、体位性血压改变、持续握拳升压反应),以心血管反射试验结果为判别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标准,作HRV、BRS、BPV各指标的受试者工作曲线,确定各指标的截断值,评价各指标的临床诊断价值。6.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和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的静息心率增快,HRV的TV、VLF、LF、HF的绝对值均显着减低(P<0.05,P<0.01或P<0.001),但各频谱成分的标化值无明显差异;两组间BRS各成分均无显着差异;BPV的TV、VLF显着增加(P<0.05或P<0.01)。2.HRV、BRS、BPV各项指标与性别均无关。静息心率与糖尿病呈正相关,RRI均值与糖尿病呈负相关。HRV的TV、LF、HF成分的绝对值与年龄、糖尿病史呈负相关,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与高血压病史基本无关。BRS指标与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基本无关,与收缩压水平呈负相关。BPV各频谱成分与高血压病史、收缩压水平呈正相关,与糖尿病基本无关,其中仅VLF绝对值与糖尿病呈正相关。3.不论是糖尿病组或非糖尿病组,HRV的TV、VLF、LF、HF的绝对值都随年龄增大而减小。4.以心血管反射试验结果作为判断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金标准,绘制HRV、BRS、BPV频谱指标的ROC曲线,提示HRV、BRS各频谱成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在0.63~0.71间,各指标的灵敏度、特异度均在0.55~0.72间。而BPV检测所得结果与心血管反射试验结果一致性欠佳。5.HRV减低的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大,糖尿病病程长,体重指数低,收缩压增高。结论:1.糖尿病患者具有快而固定的心率,与正常人群比较,其HRV指标下降,BPV指标增大。2.本研究发现HRV指标随年龄增大而减低,随体重指数增大而增大。3.本研究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提示BRS指标与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无显着相关性,而与收缩压水平呈显着负相关。4.BPV各指标与糖尿病史无显着相关性,与高血压史、收缩压水平呈正相关。5.HRV、BRS短时频谱分析方法可以作为临床诊断CAN的方法,BPV频谱分析方法在糖尿病人群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6.HRV减低的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大,糖尿病病程长,体重指数低,收缩压增高。

张正刚[4]2008年在《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早期诊断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其危害几乎全部来自于其并发症,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和最复杂的并发症。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DiabeticAutonomic Neuropathy,DAN)因起病隐匿、早期受累、甚少自动缓解而引起关注,累及身体各系统,如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分泌汗腺的运动神经及视觉系统。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死亡人数在发达国家已是继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之后的第3位。糖尿病神经病变早期诊断对于控制疾病的发展,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及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糖尿病神经病变复杂多变,临床缺乏统一的量化的诊断标准,特别是早期神经病变尚无任何临床症状,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容易漏诊。交感神经皮肤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又称周围自主表面电位(PeripheralAutonomic Surface Potential,PASP),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的检测技术,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刺激所诱发的皮肤瞬时电位变化,与无髓轴突的功能有最佳的相关性,是反映外周交感神经活性的可靠指标,是一种反映自主神经节后纤维功能状态的表皮电位,为临床诊断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变提供了一个敏感、可靠、无创的检测手段。本文在深入研究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及相关的临床诊断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完成了基于SSR的DAN早期无创检测样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对SSR的产生机制,神经病变对SSR电生理指标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基于MSP430的SSR无创检测样机。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难题:(1)由于不同人体的个体差异极大,刺激器能否诱发神经冲动是我们研制的一个难题.利用神经冲动的全或无特点,控制刺激脉宽和利用电流负反馈保持刺激电流恒定,解决刺激器问题。(2)利用双T陷波器和和软件滤波,较好消除了工频干扰和其他干扰。2.进行临床实验研究,对30例正常对照组和3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SSR检测,并记录患者欧米诺检测时间。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的潜伏期和波幅具有显着性差异,潜伏期和波幅可做为自主神经功能的敏感参数,SSR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定量检测糖尿病交感神经纤维功能的方法。对糖尿病组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潜伏期和神经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

贾晓凡[5]2016年在《角膜共焦显微镜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足溃疡、感染及坏疽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早期发现DPN、积极干预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显着降低糖尿病足及截肢的发生。然而DPN多起病隐匿,早期患者常无自觉症状,待临床症状明显时,神经损害常难以逆转。目前临床上DPN的诊断通常依靠典型的症状及体征,但依靠临床症状诊断敏感性不佳,通常出现临床症状时DPN的程度已经较重,另一方面,神经病变症状多为一种主观感觉,患者不易清晰描述,医生也难以记录和分析,因此出现了多种DPN的临床量表,用于半定量筛查和评估DPN症状的严重程度及药物治疗监测,但这些量表较为主观,许多患者很难正确描述自己的症状,体征检查也存在患者和医生的主观性因素,难以准确定量评估,且有些评分方法过于繁琐,耗时长,很难在门诊中常规应用。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查是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作为诊断DPN的“金标准”,具有客观、量化、非侵入性和可靠性等优点,但操作复杂、费时。NCV所检测的主要为大直径有髓神经纤维的功能,对于小神经纤维病变并不能检测出来,而在糖尿病早期往往以这些小纤维神经受累为主,因此检查结果有时与临床表现并不一致,给临床诊断带来困惑,其“金标准”的地位受到质疑。对于DPN检测的新方法不断涌现,遗憾的是目前缺乏公认的取代NCV用于DPN诊断的方法,各种检测方法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使用角膜共焦显微镜(IVCCM)检测角膜神经形态改变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测方法用于DPN的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潜力。本研究的目的:(1)将角膜共焦显微镜与现有的DPN诊断方法进行比较,探讨角膜神经参数对于DPN的诊断价值并寻找角膜神经参数诊断DPN的最佳切点;(2)探讨角膜神经形态改变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分析角膜神经参数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期间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98例作为2型糖尿病(T2DM)组,纳入健康受试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所有受试者接受详细的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血常规、血脂测定、尿常规、眼科基本检查、神经传导速度、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对角膜共焦显微镜记录的图像进行分析,记录角膜神经参数[角膜神经纤维密度(CNFD)、角膜神经分支密度(CNBD)、角膜神经纤维长度(CNFL)]。T2DM组进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体征检查(包括踝反射、振动觉、温度觉及针刺痛觉,记录NDS评分)、HbA1c、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检查、8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等检查。将T2DM组分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及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NDPN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及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组);糖尿病肾病组(DN组)及无糖尿病肾病组(NDN组)。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角膜神经参数与NCV、NDS评分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角膜神经参数对DPN的诊断价值;比较角膜神经参数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亚组之间的差异;分析角膜神经参数的影响因素等。结果(1)CNFD、CNBD、CNFL在T2DM组较NC组显着降低(P均=0.000),DPN组较 NDPN 组显着降低(P=0.000,0.001,0.000),NDPN 组较 NC 组显着降低(P=0.027,0.003,0.001)。(2)CNFD、CNBD、CNFL与正中神经、胫神经、腓神经MCV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 0.348~0.453、P<0.01),与所有感觉神经 SCV 呈正相关(r=0.203~0.478,P<0.05)。CNFD、CNBD、CNFL 与 NDS 评分呈显着负相关(r=-0.500、-0.369、-0.442,P均=0.000)。根据NDS评分将T2DM组分为无DPN(NDS<3分)、轻度DPN(NDS≥3分)、中-重度DPN(NDS≥6分)叁组,CNFD、CNBD、CNFL在叁组中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均<0.05)。(3)CNFD、CNBD、CNFL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为0.7~0.9,一致性检验CNFL的Kappa值最高(Kappa= 0.582),以CNFL≤20.6mm/mm2为DPN诊断切点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82.4%)和特异度(85.7%)。(4)CNFD、CNBD、CNFL 等在 NDR、NDN 组较 NC 组显着降低(P<0.001),DR 组、DN组较NDR、NDN组进一步降低(P<0.001)。CNFD、CNBD、CNFL均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程度加重而下降;NPDR(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NDR相比,角膜神经参数均无显着性差异;PDR(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NPDR相比,CNBD显着下降(P=0.03);PDR与NDR相比,角膜神经参数均显着下降(P=0.000,0.001,0.01);DN3(糖尿病肾病Ⅲ期)与 NDN 比较,CNFD、CNFL 显着下降(P=0.015,0.024),DN4(糖尿病肾病IV期)与DN3比较角膜神经参数均无显着性差异;DN4与NDN比较,角膜神经参数均显着下降(P=0.018,0.049,0.027)。(5)CNFD、CNFL、CNBD 与 HbA1c 呈显着负相关(r=-0.370、-0.302、-0.233,P均<0.05),男性及女性的角膜神经参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角膜神经参数与年龄、病程、BMI、TC、TG、HDL-c、LDL-c均无显着相关性(P均>0.05)。结论(1)角膜神经参数在NCV正常的NDPN组较NC组显着降低,提示IVCCM是敏感性更高的DPN检测手段,可早期检出DPN。(2)角膜神经参数与上肢和下肢的NCV呈显着正相关,与NDS评分呈显着负相关,并且随着DPN严重程度的增加显着下降,说明角膜神经与肢体周围神经的变化一致,IVCCM可用于评价DPN的严重程度。(3)CNFD、CNFL、CNBD用于2型糖尿病DPN的诊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CNFL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以CNFL≤20.6mm/mm2为切点诊断DPN的灵敏度与特异度较高。(4)角膜神经病变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通过IVCCM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在未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糖尿病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已经出现角膜神经纤维的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增殖期或糖尿病肾病Ⅲ期角膜神经参数进一步下降,通过IVCCM可有助于早期识别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并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来预防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5)角膜神经参数与HbA1c呈显着负相关,说明血糖控制对DPN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张正刚, 梁妃学[6]2009年在《运用交感神经皮肤响应分析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文中认为目的:在研究交感神经皮肤响应(SSR)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病变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研制样机并进行临床实验研究,实现对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变(DAN)的无创检测和分析。方法:选择健康人及糖尿患者各30名,采用自制的仪器进行SSR信号采集和分析。结果:无论患者有无出现临床神经病变症状,SSR研究方法对糖尿病患者(DM)神经病变均表现出了较强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论:SSR检测分析方法及本样机在评价与诊断糖尿病神经病变(DN)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可发现糖尿病自主神经系统的早期病变。

何天祎[7]2018年在《SUDOSCAN筛查社区居民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与预测不良结局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题目无创筛查重汽社区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横断面研究背景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但其危害不仅是血糖升高,更严重的是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从而增加死亡率。在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中,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cardiovascular autonomic neuropathy,CAN)可明确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与死亡率。但因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实用的筛查手段,CAN是目前最常被临床忽视却导致严重后果的并发症,所以寻求简便易行的筛查手段刻不容缓。目的在社区糖尿病人群中,以短程心率变异性检测(HRV)诊断CAN,探索SUDOSCAN方法对CAN的筛查效能。方法本研究是全国流行病学“REACTION”研究2014年随访中的一部分,来自山东省济南市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职工社区,初始共纳入184名年龄超过40岁以上中老年人,根据重要数据缺失及入排标准,最终纳入87例受试者成为观察人群。观察人群根据口服糖耐量试验结果及既往糖尿病病史分为糖尿病组(n=50)和对照组(n=37),两组年龄、性别均无差异。所有受试者均完成短程HRV、SUDOSCAN以及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AS量表),根据短程HRV频域分析结果至少两项异常可诊断CAN;SUDOSCAN检测双手及双足平均电化学汗液电导率(ESC)和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风险指数(CAN-RS);用SAS症状得分来辅助评估CAN症状。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采用短程HRV诊断CAN,糖尿病组的CAN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0%vs 10.8%,P=0.032);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AS)筛查CAN症状,糖尿病组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9.5±5.0vs6.5± 4.6,p=0.006),表明糖尿病人群的CAN发生率增高且症状明显。2.SUDOSCAN检测发现,CAN患者的双手平均ESC和双足平均ESC都明显低于非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受试者(50.2±22.2⒚Si vs 61.5±17.2⒚Si,P=0.022 和 51.2±23.1 ⒚ Si vs 65.0± 19.0 ⒚ Si,P=0.009),而且 CAN-RS 显着升高(62.4±11.6vs25.0±14.8,p<0.001)。3.根据是否诊断CAN,选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AN-RS[OR=1.029(1.012-1.046),P=0.0008]是校正年龄及其他相关因素以后相对独立的与CAN发病风险密切相关因素。4.以短程HRV作为CAN的诊断标准,绘制SODUSCAN测量指标、SAS症状得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CAN-RS、双手平均ESC及双足平均ESC的检验效能具有统计学意义,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2、0.6846和0.656(p=0.002、p=0.014 和 P=0.038),对应的切点值分别为 26.25、75.34μSi、和 63.69μSi.5.本研究人群中CAN-RS筛查CAN的检验效能最佳,当CAN-RS大于26.25时,CAN风险增高,其敏感性为78.95%,特异性为66.18%,约登指数为0.45。结论SUDOSCAN技术可以有效筛查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当心血管自主神经风险指数大于26.25时诊断效能较好,曲线下面积为0.7392,灵敏度为78.95%,特异度为66.18%。第二部分题目筛查山推社区代谢综合征及预测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与不良预后相关性的队列研究背景代谢综合征(MS)是多种慢性代谢紊乱的症候群。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超过1/4人罹患MS。以往研究证实,MS可显着增加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死亡等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早筛查MS并预测可能发生心血管事件不良预后的高危人群,早期干预可能预防不良事件发生,但目前缺乏较可靠且准确的预测指标。近些年,有研究采用Framingham心血管危险评分拟合心血管十年发病风险作为研究指标的横断面研究,但以心血管事件及死亡为研究预后的队列研究十分有限。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CAN)是易引发无痛性心梗等心血管不良预后的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明显升高,在代谢综合征人群中研究尚不足。CAN因诊断标准操作繁琐、缺乏简单筛查手段,成为目前临床诊疗中经常被忽视的疾病。SUDOSCAN检测是通过检测泌汗功能评估自主神经功能,有无创、快速(2分钟)、简便、客观等特点,目前多用于糖尿病预测及并发症筛查,在代谢综合征领域的应用仍较少。第一部分已经证实SUDOSCAN检测的CAN风险指数(CAN-RS)可以有效筛查糖尿病CAN,但代谢综合征人群中CAN情况及CAN-RS能否作为心血管事件不良预后的预测指标,国内外尚缺乏研究。目的本研究建立社区人群队列,以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作为终点事件,筛选出与不良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探索应用SUDOSCAN技术筛查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分析对心血管事件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为发现简便且预测效能好的筛查指标提供可靠的循证依据。方法本研究受试者来源于全国流行病学“REACTION”研究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山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的筛查中心,主要观察了其辖区内3个生活小区内年龄大于40岁居民。2012年2月该筛查点共4572人参加筛查,根据入排标准最终纳入3503名受试者进入观察队列。2014年7-8月进行第一次随访,17人发生终点事件,共2056人完成现场实际测量随访。2016年11月进行第二次随访,1780人电话随访成功,其中包括44人发生终点事件。从2012年到2016年,总共随访4.75年,完成完整随访者共1797人,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共61人,总失访人数为852人,总失访率为24.3%。所有本研究对此人群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所有参与研究的受试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以2009年5个联合组织共同发表的联合声明作为诊断MS的标准,分为MS组与非MS组。应用SPSS17.0软件及R语言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同第一部分)。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危险因素等,线性趋势检验分析两变量的线性关系,用共线性诊断、协变量筛选来确定影响较大的协变量,用交互作用检验分析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1.基线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48.97%,糖尿病患病率为23.15%,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9.4%;2.5年后现场随访,MS患病率为51.84%,DM患病率为26.03%,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20.1%,糖尿病前期中以糖耐量受损型为主。2.60%以上的新诊断MS患者在基线时以腰围增大和血压升高为主,随访后因甘油叁脂和高密度脂蛋白比率升高最明显(19.9%vs72.7%和9%vs70.6%,P<0.001)而达到诊断标准。存在MS危险因素者应该重视控制血脂,提早干预。3.MS 组比非 MS 组的 CAN 风险更高,CAN-RS(33.3± 11.5 vs 27.8 ±12.2,P<0.001)较手足平均电导率筛查效能更佳。4.根据CAN-RS分成叁组,其MS发生率(P for trend<0.001)及新发MS率(P=0.0008)、终点事件发生率(P=0.0306)均随着CAN风险增大而增高,但新发糖尿病率变化不大。5.根据MS组分层分析,MS组的不同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分组间差异显着,对终点事件影响差异显着[OR=10.15(2.12,48.63),P=0.0037];但在非MS组CA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应用交互检验检测调整相同协变量后,CAN分组对终点事件在不同MS层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99 for interaction),所以无需进行MS分层讨论。6.在总随访人群中,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后,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高危组发生终点事件风险是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正常组的9.37倍[OR=9.37(2.77,31.69),p=0.0003]。结论1.济宁地区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均患病率较高,中心性肥胖和高血压是主要组分,高危人群需要提早干预血脂,预防代谢综合征发生。2.SUDOSCAN筛查的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风险指数越高,代谢综合征发生率越高。3.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风险指数升高是后期发生不良预后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高危组发生不良预后风险是正常组的9.37倍[OR=9.37(2.77,31.69),p=0.0003].第叁部分题目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与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背景肠道菌群是人体内调控代谢性疾病的新靶点。肠道微生物不仅仅经过肠粘膜免疫、宏基因组等分子途径控制宿主代谢,引发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等代谢性疾病,还可以通过代谢产物影响肠道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的独立分支),经交感与副交感神经连接神经内分泌系统和人体高级中枢系统,从而形成了“肠道微生物群-脑轴”。这个轴完美地将肠道菌群、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代谢疾病叁者从明确地关联在一起,这叁者的内在关联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空间,也可能为未来治疗和干预代谢性疾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与思路。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CAN)存在糖代谢异常与小神经损伤,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改变可能改变宿主糖代谢,而且可通过其代谢产物影响肠神经系统活性。所以,肠道菌群差异是否也是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异常的可能机制及可干预的靶点,目前研究尚少。目的观察SUDOSCAN技术评价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情况以及与肠道菌群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6年5月1日-2016年10月1日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人的粪便标本,最终检测成功的糖尿病患者共43例(DM组);收集年龄相近的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健康志愿者粪便33例,记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近2周内服用微生态制剂或近一周内使用抗生素者,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均被排除研究。本研究经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均完成OGTT试验、SUDOSCAN检测和16SrDNA扩增子测序。SUDOSCAN检测的自主神经病变风险指数(CAN-RS),低于25记为非CAN组,25-50之间记为低危组,高于50记为高危组,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和R语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DM组与对照组比较时,Alpha多样性叁种分析方法(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observed-species指数)的丰富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Beta多样性分析提示两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P=0.001)。物种属水平分析发现普氏菌属(Prevotella)在两组间丰度变化最为明显,DM组丰度显着降低(p=0.00037)。2.糖尿病CAN不同风险分组比较,随着CAN风险程度增大,静息心率逐渐增加(p=0.042),提示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症状加重。3.将糖尿病CAN不同风险分组与对照组菌群构成进行比较,两种方法进行Alpha多样性分析(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表明,除了 CAN高危组菌群丰富度有所增加以外,其余两组均显着低于对照组。进行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四组的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P=0.003)。4.糖尿病不同CAN风险分组进行物种成分分析:从菌门水平分析,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比值(BF值)均低于对照组(P=0.081)。从菌属水平分析,菌群结构构成有显着差异。最为显着的是罗氏菌属和毛螺菌属,二者在对照组中富集且呈正相关作用。爱格士菌属和肠球菌属在糖尿病CAN高危组相对富集,乳酸菌丰度随着在糖尿病CAN风险度增高而增高,且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可能与糖尿病致病及自主神经紊乱相关。结论1.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组成与结构生物多样性低于正常人群,其中普氏菌属丰度下降最显着,乳酸菌在正常人中数量极低,但糖尿病中呈现较高丰度。2.在不同糖尿病CAN风险组的菌群结构构成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在健康人群富集是罗氏菌属和毛螺菌属,呈正相关;而埃希氏杆菌属在糖尿病非CAN组富集;肠杆菌属和爱格士菌属在糖尿病CAN高危组富集。乳酸菌丰度随着在糖尿病CAN风险度增高而增高,且均显着高于对照组。

何天祎[8]2014年在《SUDOSCAN技术与自主神经症状调查表筛查2型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翻倍增长,有60%-70%的糖尿病患者患有糖尿病神经病变。其中,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DCAN)是一种常见且后果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但其发病隐匿,最容易被忽视。最新ADA指南建议,T2DM确诊时和T1DM确诊5年后应常规筛查DCAN,但目前尚缺乏统一诊断标准和简便易行的筛查手段,且其相关因素少有文献报道。研究目的本项研究将新方法—SUDOSCAN糖尿病并发症探测仪(eZscan仪)和自主神经症状调查量表(SAS)分别与传统评价标准心血管反射试验(CART)进行比较,尝试通过无创而简便的方法来筛查DCAN,同时观察与疾病发生相关的指标,这将为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早期筛查和防治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在2013年11月14日至2014年3月31日住院病人中随机选取符合入选标准且自愿参加的共75例2型糖尿病病人作为2型糖尿病组(T2DM),其中男性40例(53.33%),女性35例(46.67%),平均年龄为55.55+14.36岁,最小23岁,最大82岁。筛查45例无糖尿病、冠心病等相关疾病的健康人作为非糖尿病组(NDM),其中男性21例(46.67%),女性24例(53.33%),平均年龄为50.80+12.48岁,最小27岁,最大73岁。所有调查对象均自愿参加,经过统一的专业人员对所调查人员进行以上叁项检查,另外糖尿病组检测神经传导速度(NCV)及尿微量白蛋白等常规检查。按照CART诊断标准将2型糖尿病组又分为糖尿病自主神经病组(DCAN)与糖尿病非自主神经病组(NDCAN);按照CART评分小于等于1分和大于等于4分为界值将糖尿病患者分为叁组,即正常组、早期组与确诊组,分别进行比较。观察指标包括:SUDOSCAN检测所得双手电化学汗液电导率的平均值、双足足电化学汗液电导率的平均值、自主神经病变风险率(CAN%)、肾功能病变风险率(CKD%)、胰岛素抵抗风险率(IR%)和自主神经症状调查表评估所得SAS症状评分、SAS程度评分等。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采用传统心血管反射方法评估发现2型糖尿病组自主神经病变患病率与非糖尿病组相比明显升高(40%vs13.3%),SUDOSCAN技术筛查两组间手、足汗液电导率(ESC)和自主神经病变风险率(CAN%)有显着差异(P=0.046,P=0.025和P<0.001)。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AS)筛查发现T2DM组的自主神经症状得分及程度得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01)。2. SUDOSCAN检测技术发现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组与糖尿病非自主神经病变组在手、足ESC平均值和胰岛素抵抗风险率(IR%)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02,P<0.001和P=0.019)。SAS量表中自主神经症状得分、程度得分和NCV神经损伤数目在两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23,P=0.002和P=0.010)。3. DCAN正常组、早期组与确诊组组间比较发现,SUDOSCAN技术探测出的手、足ESC平均值、CAN%、慢性肾脏病风险率(CKD%)和IR%叁组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0,<0.001,0.021,0.031和0.027)。SAS量表中自主神经症状得分、程度得分和NCV神经损伤数目亦有明显差异(均P<0.001和P=0.006)。4.根据是否存在DCAN病变,选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双足汗液电导率平均值([OR=0.930(0.884-0.979), P=0.006])、双手汗液电导率平均值([OR=0.943(0.766-1.147), P=0.033])和SAS程度得分[OR=1.102(1.007-1.207), p=0.036]与DCAN发病风险密切相关。5.以心血管反射试验结果作为判断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标准,绘制SODUSCAN指标、SAS量表得分等指标的ROC曲线,结果双手ESC平均值、双足ESC平均值和SAS自主神经病变程度得分的检验效能有统计学意义,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0、0.747和0.707,相对应的切点分别为75.76μSi、66.67μSi和16.50分。其中,以双手ESC平均值预测DCAN明显优于其他指标,其敏感性为76.7%,特异性为75.6%,约登指数为0.522。当手ESC平均值低于75.76μSi时,DCAN病变风险较大。6. eZscan仪预测得到的心脏自主神经病变风险率(CAN%)的检验效能较差,ROC曲线下面积仅为0.602,其敏感性为43.3%,特异性为86.7%,约登指数为0.30。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该仪器的测算评估结果并不完全适用于本人群。研究结论1.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CAN)患病率明显升高,手、足汗液电导率明显下降,表现出的自主神经症状数目更多并且症状程度更重。2. SUDOSCAN技术是一项快速(仅需2分钟)、简单易行、无创筛查DCAN的新方法,适用于临床筛查或大规模流行病调查等。以检测所得双手电导率平均值筛查DCAN,诊断效能明显优于SAS量表,其切点为75.76μSi。3.自主神经症状调查量表(SAS)是一套短小、省时的问卷,仅包含11项问题(男性12项),可作为一项筛查DCAN的辅助筛查方法。

于小翠[9]2011年在《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西安蓝港医疗器械公司CCTT-12Holter 5.h03动态心电图心电分析系统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HRV分析,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变化情况,分析2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HRV改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9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及30例健康者(NGT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受试者的双侧颈总动脉(CCA)的IMT,并依据ITM厚度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组,2型糖尿病各组与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其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C2hPG),甘油叁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l1C等,动态心电监测分析HRV时域指标,评估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比较2型糖尿病各组及对照组生化指标水平和HRV指标,对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HRV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各组心率变异性指标均明显降低(P <0.05),且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重而逐渐降低。2、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化血红蛋白、高血脂、餐后2小时血糖密切相关(P<0.05,P<0.01)。结论: 1、2型糖尿病患者HRV各项指标的数值明显降低,提示糖尿病交感-副交感神经平衡协调能力下降。2、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的降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显着相关性,提示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联系,HRV是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3、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随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叁酯、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而加重的趋势,糖脂代谢紊乱是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李永勤, 王胜军, 高方, 邓亲恺[10]2004年在《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皮肤流电响应检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研究皮肤流电响应(GSR)检测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研制样机并进行临床研究,以实现对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变(DAN)的无创检测与疗效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5名糖尿病患者(包括14例伴有明显的DAN),采用基于LabVIEW的虚拟仪器开发平台,获得左右两侧手指的GSR信号。采用相应的分析软件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无论患者有无出现临床DAN症状,GSR研究方法对糖尿病患者均表现出很强的特异性,同时临床治疗前后也表现出较明显的改变。结论GSR检测分析方法及本样机在评价与诊断DAN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DAN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变无创检测方法研究[D]. 李永勤.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2003

[2]. 糖尿病神经病变无创检测方法研究[J]. 李永勤, 邓亲恺.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02

[3]. 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无创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D]. 沈晓雁. 复旦大学. 2008

[4].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早期诊断的方法研究[D]. 张正刚. 南方医科大学. 2008

[5]. 角膜共焦显微镜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贾晓凡.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

[6]. 运用交感神经皮肤响应分析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J]. 张正刚, 梁妃学. 医疗卫生装备. 2009

[7]. SUDOSCAN筛查社区居民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与预测不良结局的相关研究[D]. 何天祎. 山东大学. 2018

[8]. SUDOSCAN技术与自主神经症状调查表筛查2型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研究[D]. 何天祎. 山东大学. 2014

[9]. 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探讨[D]. 于小翠.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10].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皮肤流电响应检测分析[J]. 李永勤, 王胜军, 高方, 邓亲恺.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4

标签:;  ;  ;  ;  ;  ;  ;  ;  

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变无创检测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