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益生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杆菌,肠道,乳酸菌,生性,芽孢,聚糖,魔芋。
益生性论文文献综述
马玉俊,梁子敬,张凯,李杰,马小军[1](2019)在《坚强芽孢杆菌CX10益生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通过灌胃小鼠不同剂量的坚强芽孢杆菌CX10(BF-CX10)后测定小鼠体重、脏器指数、血清酶活性和免疫细胞因子表达以及粪便菌群结构及其多样性,对BF-CX10进行益生性评价。试验选用50只18~20 g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大肠杆菌自愈(ESH)组、低剂量BF-CX10(LBF)组、中剂量BF-CX10(MBF)组和高剂量BF-CX10(HBF)组,每组10只小鼠。对照组小鼠全程灌胃生理盐水; ESH组小鼠前3 d灌胃大肠杆菌O78,后3 d灌胃生理盐水; LBF、MBF和HBF组前3 d分别灌胃1.5×104、1.5×106和1.5×108CFU/mL的BF-CX10,后3 d用大肠杆菌O78灌胃;灌胃量均为0.02 mL/g BW。第7天处理小鼠。结果表明:与ESH组相比,BF-CX10组小鼠体重增长稳定,肾脏指数和心脏指数显着提高(P<0.05),血清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着提高(P<0.05),血清溶菌酶(LYZ)活性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ESH组相比,BF-CX10灌胃显着上调小鼠肾脏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 mRNA相对表达水平(P<0.05),显着下调小鼠肾脏白细胞介素-12(IL-12) mRNA相对表达水平(P<0.05)。小鼠粪便菌群测序多样性表明,测得的物种数在ESH组和HBF组之间具有显着的差异(P<0.05);物种注释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LBF和HBF组以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菌群,其中厚壁菌门主要为芽孢杆菌科和乳杆菌科;菌群功能预测结果显示,HBF组功能类聚以新陈代谢为主。结果提示,BF-CX10灌胃可维持小鼠正常体增重,提高血清酶活性及免疫功能,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种群恢复作用显着,其益生性较好。(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杨艳红,余瑛,胡永强,唐梦[2](2019)在《解淀粉芽孢杆菌AF1对雏鸡益生性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解淀粉芽孢杆菌AF1能产生高活性淀粉酶、蛋白酶以及抗菌等活性物质。选取1月龄脱瘟土鸡苗120羽,进行随机分组,常规饲喂40 d。结果发现:AF1益生菌组和优菌肽组平均日增体质量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 <0. 05),而料肉比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 <0. 05)。刮取鸡盲肠内壁物检测病原菌,AF1益生菌组和优菌肽组的盲肠内大肠杆菌数明显比空白对照组少(P <0. 01),且未检出沙门氏菌。采用RAPD技术筛选AF1菌株的特异性引物并进行PCR扩增,AF1益生菌组3只鸡肠道菌群的DNA条带相似度达到90%以上,与纯菌株AF1的条带有60%以上相同,空白对照组3只鸡的带谱也几乎完全相同,且2组之间的条带存在极显着差异。研究表明:AF1菌在饲喂土鸡时很可能定植在鸡肠道内影响肠道菌群,抑制病原菌生长,减少疾病发生,并能显着提高鸡饲料转化率,降低饲料成本。(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李美英,冯观萍,欧阳冬梅,邓婕,孙远明[3](2019)在《脱乙酰对魔芋葡甘聚糖肠道益生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魔芋葡甘聚糖脱乙酰前后对高脂喂养小鼠肠道微生物影响的差异。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 KGM)和脱乙酰魔芋葡甘聚糖(deacetylated konjac glucomannan,Da-KGM)对高脂饲养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养普通饲料、高脂饲料,10%KGM高脂饲料,10%Da-KGM高脂饲料,10w后收集小鼠粪便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各组小鼠粪便肠道菌群构成。结果 KGM干预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分类学丰富程度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比例显着高于Da-KGM干预组。Metastats分析结果显示在属水平下,KGM干预组小鼠肠道粪便中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与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显着高于Da-KGM,分别是Da-KGM干预组小鼠的2.21和4.15倍。聚类分析表明KGM组与对照组的小鼠肠道微生物构成相似度更高,而Da-KGM组小鼠的肠道微生物构成与高脂组更为接近。结论 KGM与Da-KGM对高脂饲料喂养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存在显着不同,脱乙酰处理会对KGM的肠道益生性造成不利影响。[营养学报,2019,41(4):363-366,373](本文来源于《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会生,熊涛[4](2019)在《叁株乳酸菌的鉴定及益生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泡菜中分离得到3株乳酸菌,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植物乳杆菌(NCU001210)、乳酸乳球菌(NCU036015)和肠膜明串珠菌(NCU018046),并对其耐酸、耐胆盐能力、抑菌能力和黏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株乳酸菌在pH 3.0下孵育3 h,存活率均在85%以上;胆盐浓度为0.1%时,孵育4 h后3株乳酸菌的存活率均高于83%;3株乳酸菌在pH 3.0的胃液中孵育3 h存活率均在87%以上,在pH 8.0的肠液中孵育8 h,存活率均在90%以上;3株乳酸菌的发酵上清液对7种常见病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株乳酸菌对Caco-2细胞的黏附率分别为3.4,34.1和11.2 CFU·cell~(-1)。可见3株乳酸菌具有较好的耐酸耐胆盐、抑菌和黏附能力,可以作为潜在的益生菌在发酵食品中应用。(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毅超[5](2019)在《肠源益生性抑菌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及其抑菌物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及饮食作息的改变,许多新型疾病开始出现并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在“大健康”理念及其产业化背景下,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升,对比抗生素的使用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益生菌疗法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益生菌疗法在疾病应用中的不断深入研究,益生菌在新型及重大疾病防治领域的新功能不断刷新着人类的认知。我国人口众多,饮食文化差异显着,导致人体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丰富度高,这为益生菌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样本来源。乳酸菌是其中代表性的益生菌,且作为人体肠道内的优势菌群,能够调节人体肠道菌群平衡、改善宿主健康,对预防疾病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分离来源于中国健康人群肠道的乳酸菌,并从中筛选出具有抑菌活性的乳酸菌,通过模拟胃液、肠液试验及表面疏水性试验对菌株的益生性进行初步探究,通过抗生素纸片扩散法分析菌株的耐药性,并分析具有潜在益生性及安全的菌株其发酵液中主要抑菌物质,以期获得更适合我国人群肠道特点,具有高抑菌性及优良益生性,日后有望进行生产应用的潜力菌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从10份健康成年人的粪便中分离、纯化得到80株乳酸菌,根据16S rRNA基因相似性分析,确定它们分别属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乳球菌属(Lactococcus)、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这5个属中的12个种。为节约人力物力,将应用潜力较低的肠球菌、格氏乳球菌及唾液链球菌,根据系统发育树进化亲缘关系挑选出11株代表菌株,分别为:菌株2(Lactococcus garvieae)、菌株11(Lactococcus garvieae)、菌株17(Enterococcus thailandicus)、菌株28(Enterococcus gallinarum)、菌株29(Streptococcus salivarius)、菌株30(Enterococcus faecium)、菌株32(Enterococcus gallinarum)、菌株33(Enterococcus hirae)、菌株59(Enterococcus durans)、菌株63(Enterococcus faecalis)、菌株78(Enterococcus faecium),与乳杆菌菌株1、6、8、20、60、65(Lactobacillus salivarius)、菌株9(Lactobacillus ghanensis)、菌株24(Lactobacillus paracasei),及明串珠菌属的菌株12(Leuconostoc lactis),共20株菌进行后续的抑菌筛选试验。以大肠杆菌ATCC 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为指示菌,通过牛津杯双层琼脂扩散法对20株乳酸菌进行抑菌性试验,筛选出5株对两种指示菌均有明显抑制效果的乳酸菌,依次为菌株1(Lactobacillus salivarius)、菌株9(Lactobacillus ghanensis)、菌株12(Leuconostoc lactis)、菌株24(Lactobacillus paracasei)及菌株63(Enterococcus faecalis)。对此5株具有抑菌活性的乳酸菌进行益生性及耐药性研究,筛选出的3株在pH3.0的模拟胃液中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在含0.3%牛胆盐的模拟肠液中具有较高的存活率,具有一定的粘附性,无多重耐药性的乳酸菌,分别为菌株1、菌株12及菌株24。此3株乳酸菌所产的抑菌物质及性质研究表明,3株乳酸菌发酵液中抑菌物质热稳定性较好,且过氧化氢均不是它们发挥抑菌活性的主要有效成分。菌株12主要抑菌成分为有机酸;菌株1及菌株24的主要抑菌成分为有机酸及蛋白类物质。对于发酵液中可能存在的蛋白类抑菌物质,选择硫酸铵沉淀法、有机溶剂萃取法及双水相萃取法对其进行提取研究,并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发现硫酸铵沉淀法的提取效果不理想,推测两株菌发酵液中存在的是小分子肽类。有机溶剂法及双水相法对样品均具有较好的提取效果,且双水相系统提取效果最佳,经双水相萃取后菌株1发酵液中粗提所得抑菌物质比活力为260.16,较原发酵液中提高了6.41倍,菌株24发酵液中粗提所得抑菌物质比活力为161.61,较原发酵液提高了4.35倍。两份粗提样品的电泳分析结果显示菌株1及菌株24的发酵液中的确存在细菌素,同时再一次证明了双水相系统对细菌素具有较好的提取效果。粗提物的抑菌谱试验结果表明两株菌所产的细菌素均具有较广泛的抑菌活性。综上,本研究共筛选到3株具有高抑菌活性的益生性乳酸菌菌株,为开发预防及治疗因肠道致病菌导致的肠道疾病的益生菌制剂提供菌种资源和应用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汝京,胡亚凡,海丹,赵梦娜,陆兆新[6](2019)在《具有抑制肠道致病菌和黏附Caco-2细胞作用的益生性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具有肠道益生特性的乳酸菌,进一步开发益生菌资源,本文研究采用牛津杯、人工模拟胃肠液及体外黏附Caco-2细胞等方法,以鼠李糖乳杆菌GG(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为对照菌株,对实验室保藏15株乳酸菌的益生特性进行筛选与评估。实验结果表明:15株乳酸菌对两株沙门氏菌都具有一定抑制效果,抑菌圈直径为10.95~22.06 mm;乳酸菌C174、D24、D599、C37、D512具有较好的耐酸耐胆盐能力,在人工胃液3 h内存活率达到60%以上,人工肠液4 h内存活率达到80%以上;在黏附试验中,C174对Caco-2细胞具有较强黏附能力,黏附数量为740 CFU/100细胞,略高于对照菌株鼠李糖乳杆菌(543 CFU/100细胞);通过对具有高黏附性的菌株C174进行生理生化和16S rRNA分子测序鉴定,结果表明菌株C174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命名为Lactobacillus plantarum ZJ-174。Lactobacillus plantarum ZJ-174的抑菌能力强、能够耐酸耐胆盐,并具有很强的黏附能力,是一株潜在的益生菌,具有治疗或预防人和动物肠道疾病等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20期)
郑义,马依淼,刘少莉,张敏,杨贞耐[7](2019)在《乳糖衍生化低聚糖对植物乳杆菌YW11益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低聚糖具有改善人体微态环境、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等益生元功能,在食品、保健品、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体外模拟肠道消化模型,探讨低聚半乳糖(GOS)、低聚乳酮糖、乳果糖对益生性植物乳杆菌YW11的增殖及抑菌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0.4%(m/v)GOS或低聚乳酮糖可显着提高稳定期植物乳杆菌菌落数;同时,益生菌菌体总蛋白密度(m/m)显着增加,其中添加0.4%(m/v)乳果糖,密度增加51.34%;添加0.2%(m/v)低聚乳酮糖,密度增加44.42%;添加0.2%(m/v)GOS,密度增加40.98%;表明上述低聚糖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植物乳杆菌功能性相关蛋白的表达。此外,3种低聚糖的添加对致病菌的抑菌效果影响各异,添加0.2%(m/v)GOS,YW11可较好地抑制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添加0.1%(m/v)低聚乳酮糖可较好地抑制大肠杆菌和李斯特菌,添加0.1%(m/v)乳果糖可较好地抑制阪崎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因此,低聚糖对YW11的益生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为乳糖衍生化低聚糖对益生菌活性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认识,为益生性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05-22)
鲁旭,张影,曾明[8](2019)在《益生性肠球菌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与监管》一文中研究指出肠球菌目前作为益生菌的研究热点,被应用于多种微生态制剂,在胃肠道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肠球菌在某些条件下可能成为致病菌,在临床报告的数据中,有一部分院内感染就是由肠球菌引起。鉴于肠球菌的益生性和潜在的致病风险,迫切需要对肠球菌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从耐药性和毒力因子方面评价肠球菌的安全性,也有部分研究通过动物试验考察肠球菌的安全性,结果均表明,尚未发现益生性肠球菌的安全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事》期刊2019年05期)
舒慧萍,张冬星,张海月,单晓枫,钱爱东[9](2019)在《延边泡菜益生性乳酸菌的筛选及其部分生物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发酵泡菜中具有抑菌特性的益生性乳酸菌,实验采用平板涂布法分离发酵泡菜中的乳酸菌,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16SrRNA序列对其进行鉴定,并进行抑菌活性及抗逆性研究。结果显示:共获得3株乳酸菌,命名为L1、L2、L3(分别为发酵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抑菌实验结果显示:L2、L3对指示菌有强抑制作用,最大抑菌圈直径分别达到25,23mm,而L1抑菌效果相对较弱,最大抑菌圈直径可达16mm;经酸处理后存活率分别为82.58%、48.34%、48.49%,经0.3%胆盐作用后存活率分别为66.56%、54.8%、70.62%,表明分离株对酸、胆盐具有不同程度的耐受性,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评估乳酸菌其他益生潜力提供数据支撑,为日后将其应用于食品发酵中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9年05期)
郝晓娜,罗天淇,张健,赵笑,陈超[10](2019)在《益生性植物乳杆菌发酵乳调节肠道菌群结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分离自西藏灵菇的益生性植物乳杆菌YW11菌株制备发酵乳,通过体外模拟人体消化和发酵,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16S rRNA对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组成结构进行分析。植物乳杆菌发酵乳与粪便共培养4 h能增加肠道微生态中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共培养时间延长至12 h,丰富度和多样性有所下降(P<0.05)。植物乳杆菌发酵乳能改变肠道生态菌群的结构:在门水平,降低了厚壁菌群的丰度,增加了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的丰度;在属水平上,植物乳杆菌发酵乳可减少产丁酸的毛螺旋菌、罗斯氏菌、瘤胃球菌属菌群的丰度,增加产乳酸的双歧杆菌、乳酸菌有益菌的丰度,降低丹毒丝菌属有害菌的丰度。考拉杆菌属与培养时间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较强,布劳特氏菌属、拟杆菌属、罕见小球菌属的丰度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研究结果可为益生菌乳制品的开发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益生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解淀粉芽孢杆菌AF1能产生高活性淀粉酶、蛋白酶以及抗菌等活性物质。选取1月龄脱瘟土鸡苗120羽,进行随机分组,常规饲喂40 d。结果发现:AF1益生菌组和优菌肽组平均日增体质量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 <0. 05),而料肉比显着低于空白对照组(P <0. 05)。刮取鸡盲肠内壁物检测病原菌,AF1益生菌组和优菌肽组的盲肠内大肠杆菌数明显比空白对照组少(P <0. 01),且未检出沙门氏菌。采用RAPD技术筛选AF1菌株的特异性引物并进行PCR扩增,AF1益生菌组3只鸡肠道菌群的DNA条带相似度达到90%以上,与纯菌株AF1的条带有60%以上相同,空白对照组3只鸡的带谱也几乎完全相同,且2组之间的条带存在极显着差异。研究表明:AF1菌在饲喂土鸡时很可能定植在鸡肠道内影响肠道菌群,抑制病原菌生长,减少疾病发生,并能显着提高鸡饲料转化率,降低饲料成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益生性论文参考文献
[1].马玉俊,梁子敬,张凯,李杰,马小军.坚强芽孢杆菌CX10益生性评价[J].动物营养学报.2019
[2].杨艳红,余瑛,胡永强,唐梦.解淀粉芽孢杆菌AF1对雏鸡益生性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3].李美英,冯观萍,欧阳冬梅,邓婕,孙远明.脱乙酰对魔芋葡甘聚糖肠道益生性的影响研究[J].营养学报.2019
[4].张会生,熊涛.叁株乳酸菌的鉴定及益生性能[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9
[5].王毅超.肠源益生性抑菌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及其抑菌物质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6].张汝京,胡亚凡,海丹,赵梦娜,陆兆新.具有抑制肠道致病菌和黏附Caco-2细胞作用的益生性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J].食品工业科技.2019
[7].郑义,马依淼,刘少莉,张敏,杨贞耐.乳糖衍生化低聚糖对植物乳杆菌YW11益生性的影响[C].第十四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摘要集.2019
[8].鲁旭,张影,曾明.益生性肠球菌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与监管[J].中国药事.2019
[9].舒慧萍,张冬星,张海月,单晓枫,钱爱东.延边泡菜益生性乳酸菌的筛选及其部分生物学特性分析[J].中国调味品.2019
[10].郝晓娜,罗天淇,张健,赵笑,陈超.益生性植物乳杆菌发酵乳调节肠道菌群结构的研究[J].食品科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