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花野牡丹植物体的显微形态及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多花野牡丹植物体的显微形态及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苏燕评[1]2003年在《多花野牡丹植物体的显微形态及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多花野牡丹(Melastoma affine D.Don)植株的显微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解剖和切片观察,并对多花野牡丹果实的营养成分、种子油脂肪酸、红色素以及叶片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讨,结果表明: 1.叶片上下表皮均具单细胞表皮毛,气孔器平列型,外拱盖内缘平滑,角质层有条状隆起纹饰,大小为8.37×4.68um;花瓣上表皮细胞为长六边形,组成网状纹饰,网脊较粗,大小相近,垂周壁呈蜂窝状,上下多层迭加,表面平滑;下表皮细胞近圆形或近六角形,组成网状纹饰,网脊较细;种子近叁角形,种皮表面密集着均匀的瘤状突起,突起上具有蠕虫状条纹;花粉大小14.8(14.5-15.6)×14.5(12.5-16.7)um,近球形,N_3P_4C_5,极面观六裂圆形,叁孔沟与叁假沟相间排列,花粉外壁具棒状纹饰,为覆盖层-无穿孔类型。 2.多花野牡丹果实含水分84.22%,维生素C 0.9mg·100g~(-1).FW,总酸0.33%.FW,总糖4.77%.FW,还原糖3.88%.FW,果胶质5.54%.DW,总类胡萝卜素999.28ug·100g~(-1).FW,粗蛋白7.34%.DW,碳含量44.18%.DW。果实含有多种氨基酸,其中苏氨酸为限制性氨基酸。所检出的矿质元素比例合理、低钠高钾,锌铜比适宜。 3.多花野牡丹未成熟种子的含油量为5.31%,成熟种子的含油量为4.17%。种子油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亚油酸含量最高。种子油在形成过程中脂肪酸组成变化较小,未成熟种子油的硬脂酸、亚油酸略高而棕榈酸、油酸略低。 4.多花野牡丹色素为水溶性花青素类色素,在酸性条件下稳定性好。色素对光的耐受性、耐氧化性较差,但耐热、耐还原性和对葡萄糖、蔗糖、苯甲酸钠的耐受性较好。Fe~(3+)、Cu~(2+)、Mn~(2+)、Zn~(2+)对色素有明显降解作用,而Na~+、Mg~(2+)、Al~(3+)对色素稳定性较好并有不同程度的护色作用。 5.多花野牡丹枝叶提取液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普通变形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八迭球菌均有较大抑制作用而对黄曲霉、黑曲霉、青霉没有抑制。在5月份,枝条和叶片的总黄酮含量最高。叶片的乙酸乙酯萃取物经过两次薄层层析,分离出一种纯的黄酮类化合物。将该成分洗脱进行紫外光谱鉴定,初步确定它属于5—羟黄酮(或5-羟3-取代黄酮醇)。 综上所述,多花野牡丹在许多方面都有较大的利用前景,尤其在色素和药用价值方面更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多花野牡丹进行了研究探索,为它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白岳峰[2]2015年在《中国野牡丹属植物系统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野牡丹属(Melastoma Linn.)是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的一个属。前人研究认为,中国野牡丹属植物有9个种。而在最近出版的《Flora of China》中,则只承认5个种,对该属植物进行了如下处理:将紫毛野牡丹(M. penicillatum Naud.)归并为毛菍(M. sanguineum Sims);枝毛野牡丹(M. dendrisetosum C. Chen)被作为毛菍的异名,不被承认为一个种;将展毛野牡丹(M normale D. Don)和多花野牡丹(M. affine D. Don)归并为野牡丹(Mmalabathricum)。本研究针对中国原产野牡丹属植物分类学上存在的争议,采用分子系统学手段,结合该属植物形态方面的特征,对我国原产的野牡丹属植物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野牡丹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中:成功筛选出了21段目的序列的23对引物,并对引物的退火温度进行了优化;采用正交设计优化了PCR扩增反应体系;采用优化后的PCR反应条件,成功扩增了21段基因序列,通过序列分析,采用信息位点相对较多的cpDNA的ndhF序列、mtDNA的matR序列和nrDNA的ETS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 MP),以及贝叶斯分析(Bayesian Inference, BI)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整个野牡丹属植物形成一支,为单系类群;目前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可以解决野牡丹科属间的系统关系;野牡丹属植物中,地菍(M. dodecandrum Lour.)可以形成单独的一支,与其余野牡丹属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远;细叶野牡丹(M. intermedium Dunn)形成单独的一支,与野牡丹属其余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远。2.形态特征上:紫毛野牡丹、毛菍和枝毛野牡丹在花、被毛、果实和枝叶等形态特征上有明显的区别。3.综合野牡丹属植物形态方面的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证据研究认为:不支持枝毛野牡丹作为毛菍的异名处理,不支持紫毛野牡丹和毛菍合并,支持叁种植物为相互独立的种;野牡丹(M. candidum)、展毛野牡丹和多花野牡丹叁种植物的分类争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彭东辉, 张启翔, 兰思仁, 董建文, 黄晖[3]2011年在《野牡丹科植物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综述了野牡丹科植物的种质资源、系统分类与演化、形态解剖学、传粉生物学、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繁殖与栽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野牡丹科植物保护与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 多花野牡丹植物体的显微形态及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D]. 苏燕评.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2]. 中国野牡丹属植物系统分类研究[D]. 白岳峰. 福建农林大学. 2015

[3]. 野牡丹科植物研究进展[C]. 彭东辉, 张启翔, 兰思仁, 董建文, 黄晖. 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 2011

标签:;  ;  ;  ;  ;  ;  

多花野牡丹植物体的显微形态及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