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移动通信系统,频率使用,下一代
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讯[1](2019)在《部无管局组织召开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频率使用协调论证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讯为进一步做好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频率资源保障工作,推动智慧高铁发展,2019年3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频率使用协调论证会。会上,铁路部门和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的有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京沈高铁LTE-R系统试验情况、LTE-R系统与其他系统兼容分析和仿真测试情况,各参会单位代表分别(本文来源于《中国无线电》期刊2019年03期)
石杰,李莉[2](2018)在《基于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CTCS-3列控数据传输接口及协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中国铁路总公司重大课题"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研究—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铁路专用业务关键技术研究",结合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现状、列控系统数据传输对移动通信系统的需求,研究提出基于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CTCS-3列控数据传输接口及协议方案,为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及CTCS-3列控系统系统设计、设备研发等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期刊2018年07期)
熊杰[3](2018)在《我国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制式及演进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既有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产业链已表现出萎缩趋势,及时完成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准备,对促进我国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发展我国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迫切性,对当前主流宽带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铁路主要应用场景业务需求特点,对第4代及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在铁路应用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在试验验证基础上抓紧申请铁路适用频率,建议铁路正线采用以3GPP (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LTE (long-term evolution)为基础的集群通信系统并采用3GPP组呼方案,在站场及枢纽地区可采用包括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5G)在内的多种通信技术.提出结合现场高速试验、开展技术及装备研究/制,研究制订相应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第5代移动通信等新技术在铁路的工程应用.(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杨树忠,马良德,杨吉,高利民,刘晓亮[4](2018)在《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LTE-R检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GSM-R应用过程中,在频率规划、传输速率和系统应用等方面受到较大限制,我国铁路已确定下一代专用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为LTE-R。从带宽、网络结构和系统承载的业务等方面分析LTE-R系统与GSM-R系统的异同;基于LTE-R所承载的业务,前瞻性地研究了LTE-R相关检测技术及其检测系统的架构和组成,为LTE-R系统日常动态检测提供技术积累和系统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铁路》期刊2018年01期)
张晓婷[5](2017)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M2M接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M2M (Machine to Machine)设备接入移动通信系统为人们随时随地提供服务,其市场前景备受瞩目。大量M2M设备的接入将造成网络拥塞问题,如何让其有更好的接入及认证性能一直是研究热点。本文针对大量的M2M设备同时发起网络接入引起的网络拥塞问题,着力研究M2M通信的业务特性、随机接入及用户认证的过程。首先,对M2M设备进行优先级划分,动态计算各优先级设备的接入控制概率,以控制各优先级设备发起随机接入的概率。尔后,基于M2M设备的群组特性,对M2M设备进行分组,以降低设备接入的碰撞概率。最后,对Diffie-Hellman算法进行研究,结合其群组特性,以实现更安全、信令量更少的认证机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包括:(1 )提出了一种M2M随机接入的动态控制(Random Access Dynamic Barring, RADB)方案。通过划分M2M设备优先级与接入等级相匹配,从而得知当前网络各优先级设备的接入情况,并以此动态计算接入控制概率,以控制各优先级设备发起随机接入的概率。仿真表明,RADB方案能够提高M2M设备的接入成功率,降低碰撞概率,提高M2M设备的接入性能。(2)提出了一种基于M2M分组的随机接入方案。通过分析M2M设备随机接入的特点,结合其业务特性,进行M2M设备分组过程的设计,确定了 M2M设备以群组形式进行随机接入的过程。仿真表明,该方案能够进一步提高M2M设备的接入成功率,降低碰撞概率。(3)提出了一种基于Diffie-Hellman算法的M2M群组认证机制: DHG-AKA(Diffie-Hellman Group AKA)和DHSAG-AKA(Diffie-Hellman Signalling Aggregation Group AKA)机制。采用聚合消息认证码的技术,结合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算法,并以此保护重要参数,实现了安全增强的M2M设备群组认证机制,并提供了群组信息更新的方法。与现有的 EPS-AKA(Evolved Packet System Authentication and Key Agreement)相比,不仅更加安全和注重隐私保护,且能支持群组认证,大大减少了认证过程中的信令量。(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7-03-14)
黄维辰[6](2017)在《面向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多通道射频收发信机以及频率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随着在线视频和游戏,社交网络应用类软件以及移动支付等新兴网络服务的兴起,消费者对于手机等无线终端设备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与此同时,广大运营商也很重视这方面产业的发展。为了满足现有市场的需求以及其今后的发展,未来的移动通信必将沿着"更高效率","更快速率"和"更加智能"这叁个主要发展方向大步迈进。针对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本论文开展了基于分布式光纤拉远技术(RoF)的有源一体化天线的研究,具有"高集成度"和"高效率"的优点。在高频段和毫米波频段开展了超宽带移动通信射频前端技术的研究,支持更大的信道带宽和大规模MIMO的应用,可实现"更快的传输速率",解决了其中多个关键的技术和设计难题,如高频段紧凑结构的高性能宽带多通道射频收发模块技术、高性能滤波器和双工器技术、超低相位噪声VCO和频率合成器技术等。研制的射频模块和系统均已成功地在下一代移动通信实验系统中得到应用,获得很好的性能。综上,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包括如下几个方向:1)针对未来移动通信的高集成度,高性能和高效率等要求,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高效节能的有源一体化天线",开展了针对于分布式组网和光纤拉远等新型移动网络的RoF射频子系统的研究。该射频子系统工作在2.6GHz频道上,信道带宽达到100MHz,最大支持8×8的MIMO传输模式,具有结构紧凑,射频性能指标好,效率高等特点,能够方便地用于有源一体化天线系统中。该射频子系统在北京清华大学和普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系统联调和测试任务,并成功连入普天公司的IMT-Advanced实验网,顺利地完成了专项课题验收。2)针对未来移动通信会向更高的工作频段和更多射频通道发展的方向,本论文研究设计了一套X波段的双通道接收机和一套Ku波段的多通道变频模块。其中X波段双通道接收机工作带宽800MHz,接收链路的最大噪声系数小于1.8dB,最大增益约为90dB,通带内增益波动约为2.1dB。增益可控范围约为60dB,输入1dB压缩点优于-30dBm。Ku波段多通道变频模块则包括了可以同时支持4个接收的下变频通道以及可以支持多通道校准使用的一发一收两个校准通道。该模块工作频段设计在16~18GHz,射频带宽40MHz,4个接收下变频通道之间的一致性较好,通道之间的增益一致性优于1dB,带内增益波动小于0.8dB,带外干扰抑制优于50dB,带外杂散功率小于-70dBm。发射链路带内增益波动优于1.5dB,带外杂散优于-52dBc。完成的变频模块体积较小,实现了多通道模块设计小型化的目的,可以很好的应用于面向下一代移动通信的大规模MIMO系统中。3)面对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向更高频段发展的趋势,本论文利用基片集成波导技术的低损耗,低辐射,高隔离度和易与平面电路集成等优点,结合实际应用,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SIW高次模实现的点频振荡器,并进一步在此基础上通过在反馈回路中加入移相器改进设计了压控振荡器。设计完成的X波段振荡器电路利用反馈环路中作为稳频器件的SIW双模圆腔特有的频率响应特点,在其上边带附近利用较大的群延时峰值大大改善了振荡器的相位噪声性能,单频点振荡器的相位噪声在偏离载波1 MHz处达到了-135.5dBc/Hz,对应的FOM值达到了-206.2dBc/Hz,性能良好。在此基础上通过在反馈回路中加入移相器改进设计完成的压控振荡器调谐范围约为1.3%,调谐范围内的相位噪声在偏离载波1MHz处约为-123dBc/Hz至-130dBc/Hz。此外,本论文还针对SIW双模圆腔结构做了研究,分析了腔体中双模耦合的工作机理,并进一步通过在腔体中引入一个金属化通孔作为微扰,使得原双模圆腔的上边带传输零点可控。基于该理论分析,在28 GHz频段上设计完成了一个准椭圆滤波器和一个双工器并给出了其设计方法,得益于该双模圆腔引入的传输零点,测试结果显示其带外抑制性能良好。4)针对毫米波超高速通信系统的需求,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本论文开展了针对其中所需的超低相位噪声的频率综合器的研究。论文首先简单介绍了频率合成器的组成并分析了相位噪声对射频系统性能的影响。然后提出并设计完成了两套基于数字锁相环的Ku波段频率合成器,实测相位噪声在偏离载波10 kHz和1 MHz处分别达到了-103dBc/Hz和-123.6dBc/Hz,性能达到了设计需求,并已作为频率合成器模块成功应用在相应的多个课题项目中。为了能够适应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需求,进一步改善其相位噪声性能,本论文分析了使用传统设计方案导致相位噪声恶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数字锁相环和模拟锁相环相结合的方案,在Ku波段上设计完成了一个新的频率合成器模块。其中利用取样鉴相器构成的模拟锁相环实现较高频率的点频信号输出,并和数字锁相环实现的低频信号通过混频的方式得到高质量本振信号源,实测相位噪声在中心频率处偏离载波1kHz,10kHz,100kHz和1MHz时分别达到了-112.2dBc/Hz,-120.7dBc/Hz,-117.1dBc/Hz和-136.4dBc/Hz。实测结果证明该方案能够在较高频段上获得较低的相位噪声,可以很好的应用在面向5G通信的毫米波移动通信系统中。(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1-15)
郑琨[7](2017)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高频信道建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下一代通信网络对信道容量、频谱效率等方面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大的频谱带宽支持,因此在下一代通信技术发展中,高频段的信道建模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无线信道在高频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低频条件中难以体现的特性,如何准确描述信道特性成为了各组织和研究机构面临的挑战。论文开展信道建模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对高频信道的建模和校准进行了研究和仿真评估,分析了无线信道在高频条件下具有的特性,为高频信道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2)讨论了高频信道模型的建模方法和对模型的仿真校准及分析。采用基于几何统计的建模方法,将3DMIMO信道模型扩充到高频段,给出了高频信道的建模步骤。(3)为保证信道模型的准确度,对高频信道模型进行了仿真,并将仿真结果从大尺度参数、小尺度参数和高频特性参数叁个方面与权威机构结果进行校准,保证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4)定性分析了高频信道的部分仿真结果,对高频信道的性能和部分参数进行了简要说明。论文中信道建模是对无线通信环境的抽象描述,利用一系列参数和建模步骤,表述传输环境的物理特性,能够准确刻画无线信号的传输机制,是评估无线技术性能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7-01-05)
贾路颖,王晓蕾[8](2016)在《下一代铁路移动通信系统LTE-R技术的研究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发展中的高速铁路移动通信业务的需要,国际铁路联盟(UIC)确定LTE-R为下一代铁路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文章对LTE-R技术可满足的铁路的业务需求进行了分析,并对网络结构、技术特点进行了阐述。(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期刊2016年05期)
张晓燕,杨夏青,韩锐[9](2016)在《国际海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与下一代IMT系统在扩展C频段的共存》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和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规则》的相关规定可知,在我国第四代国际海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空对地(下行)链路与下一代IMT系统存在频率重迭。为了保证第四代国际海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与下一代IMT系统在扩展C频段的共存,给出了使上述两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条件或保护措施。通过理论分析、仿真计算以及调研厂商的制造水平,给出了关于第四代国际海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与下一代IMT系统在扩展C频段共存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电信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张跃宏[10](2015)在《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未来几年,我国的高速铁路网逐渐成形,对铁路信息技术的功能性要求提出了新的需求,特别是列车与地面间的通信业务需求不断拓展,现有的铁路窄带无线通信技术难以承载当前铁路的诸多业务,必须建立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LTE-R,选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D-LTE制式成为业内共识。(本文来源于《信息化建设》期刊2015年12期)
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依托中国铁路总公司重大课题"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研究—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铁路专用业务关键技术研究",结合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现状、列控系统数据传输对移动通信系统的需求,研究提出基于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CTCS-3列控数据传输接口及协议方案,为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及CTCS-3列控系统系统设计、设备研发等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本刊讯.部无管局组织召开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频率使用协调论证会[J].中国无线电.2019
[2].石杰,李莉.基于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CTCS-3列控数据传输接口及协议研究[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18
[3].熊杰.我国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制式及演进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8
[4].杨树忠,马良德,杨吉,高利民,刘晓亮.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LTE-R检测技术研究[J].中国铁路.2018
[5].张晓婷.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M2M接入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7
[6].黄维辰.面向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多通道射频收发信机以及频率源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7
[7].郑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高频信道建模与仿真[D].北京邮电大学.2017
[8].贾路颖,王晓蕾.下一代铁路移动通信系统LTE-R技术的研究与分析[J].信息通信.2016
[9].张晓燕,杨夏青,韩锐.国际海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与下一代IMT系统在扩展C频段的共存[J].电信科学.2016
[10].张跃宏.铁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探讨[J].信息化建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