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静脉孔区原发肿瘤CT和MRI诊断对比分析

颈静脉孔区原发肿瘤CT和MRI诊断对比分析

1.湖南省财贸医院湖南长沙410000;2.长沙市第一医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颈静脉孔区原发肿瘤CT和MRI诊断对比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颈静脉区原发肿瘤的患者31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和MRI检查,对比影像学检查的表现。结果:两种检测均可可以清晰显示患者情况,16例呈现均匀性颈静脉孔增大;15例呈现偏心性颈静脉孔增大;2例不规则性增大,9例圆形增大,20例椭圆形增大。17例患者出现压迫性吸收破坏,14例呈现浸蚀性破坏;MRI检查20例为压迫性吸收破坏,11例为浸蚀性破坏;CT检查与结果相同。MRI检查19例患者呈现纵向生长特点;CT检查仅呈现9例神经鞘瘤患者呈现纵向生长特点。MRI检查可以清晰显示23个病灶同周围颈内静脉的位置关系,26个同周围颈内动脉位置关系,10例患者病灶与周围组织神经关系。结论:CT的密度识别率较高,病灶周围的骨质改变、钙化情况等可以更加明确;MRI检查在对于软组织分辨能力方面比较强,对于病灶的整体分布,与周围组织、神经的关系等可以明确显示,帮助治疗的定位。所以临床应用两种检查应相互配合,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颈静脉孔区原发肿瘤;CT检查;MRI检查

颈静脉孔区解剖结构复杂[1],其肿瘤的发生率非常低,临床检查主要通过CT和MRI影像学检查为术前主要检查手段。本文主要探讨分析颈静脉孔区原发肿瘤CT和MRI诊断对比效果,特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颈静脉区原发肿瘤的患者31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测表现对两种检查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颈静脉区原发肿瘤的患者31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以及病理组织检查确诊。纳入标准:①所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无其他伴随性恶性肿瘤。②患者无精神、意识障碍,知情且同意参加本次研究,且能够配合治疗。③患者无治疗禁忌症。4患者年龄超过18岁;5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肝功能、肾功能、心脏伴有严重障碍。②患者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③患者存在严重内、外科疾病。4患者没有签署知情同意书。31例患者年龄19岁到71岁,平均年轮(48.91±2.52)岁;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临床症状均表现头晕头痛、听力下降,耳鸣,吞咽困难,呛水呛食等。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和MRI检查。

1.2方法

1.2.1MRI检查:11例患者进行平面扫描,20例患者进行平扫以及加强扫描;机器采用西门子3.0T,头颈表面线圈,扫描设定间距1mm,层厚3mm。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采用T1W序列。

1.2.2CT检查:17例患者进行平扫,14例患者进行平扫以及加强扫描;机器采用西门子16T,基线为听眦线,扫描设定间距1.5mm,层后1.3mm。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

1.3观察指标

患者经两种扫描后的图像有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进行读片,如有意见不统一则由主任医师进行阅片确诊。

1.4图像分析判定

图像结果判定[2]:(1)颈静脉孔是否有扩大。(2)患者的病灶病灶分布是否出现纵向生长特点。(3)颈静脉孔骨质是否发生改变。(4)病灶情况。(5)病灶周围组织、神经情况。

2结果

2.1颈静脉孔情况:两种检测均可可以清晰显示患者情况,16例呈现均匀性颈静脉孔增大;15例呈现偏心性颈静脉孔增大;2例不规则性增大,9例圆形增大,20例椭圆形增大。

2.2颈静脉孔骨质情况:17例患者出现压迫性吸收破坏,14例呈现浸蚀性破坏;MRI检查20例为压迫性吸收破坏,11例为浸蚀性破坏;CT检查与结果相同。见表1。

3讨论

颈静脉孔区主要包括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副迷走神经,当颈静脉孔区发生损伤,造成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副迷走神经受到影响,从而引起颈静脉孔综合征[3-4]。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丧失咽部感觉,部分味觉消失,软腭神经反射丧失,声带损伤,呼吸困难等。颈静脉孔区损伤多因肿瘤病变而产生,临床CT以及MRI检查对肿瘤病灶的定位,辅助诊断方面有重要的积极意义[5-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检测均可可以清晰显示患者情况,16例呈现均匀性颈静脉孔增大;15例呈现偏心性颈静脉孔增大;2例不规则性增大,9例圆形增大,20例椭圆形增大。17例患者出现压迫性吸收破坏,14例呈现浸蚀性破坏;MRI检查20例为压迫性吸收破坏,11例为浸蚀性破坏;CT检查与结果相同。MRI检查19例患者呈现纵向生长特点;CT检查仅呈现9例神经鞘瘤患者呈现纵向生长特点。MRI检查可以清晰显示23个病灶同周围颈内静脉的位置关系,26个同周围颈内动脉位置关系,10例患者病灶与周围组织神经关系。同时对病灶情况的检查中,其中MRI检查对神经鞘瘤16例的患者中发现9例出现囊变,实性区域信号T1WI为等、稍低信号,T2WI为有强化的稍高信号;囊性区域T1WI为稍高、低信号,T2WI无强化高信号。CT检查发现5例囊变。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两种检查方式都可以表现颈静脉孔骨质异常的情况,CT的分辨密度比较高,对于较细小的骨质异常更容易发现,临床对肿瘤的性质确诊明确性更高。再对病灶周围情况进行检查的方面,MRI在对高分辨率薄层进行扫描时,与周围神经的位置关系等更加明确,对于病灶的定位在临床上意义重大。两种检查方式对病灶情况进行检查时,可以发现不同病灶情况两者的检查方向不一致。

综上所述,CT和MRI在临床对于颈静脉区原发肿瘤的检查表现可以发现,CT的密度识别率较高,病灶周围的骨质改变、钙化情况等可以更加明确;MRI检查在对于软组织分辨能力方面比较强,对于病灶的整体分布,与周围组织、神经的关系等可以明确显示,帮助治疗的定位。所以临床应用两种检查应相互配合,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本谊,沈天真.颈静脉孔区肿瘤的CT和MRI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3,18(8):552-554.

[2]马军洁,王厚革,郭广卿.颈静脉球瘤的CT及MRI表现比较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5):97,99.

[3]ChristieA,TeasdaleE.AcomparativereviewofmultidetectorCTangiographyandMRIinthediagnosisofjugularforamenlesions[J].ClinicalRadiology,2010,65(3):213-217.

[4]张放,沙炎.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2,7:742-745.

[5]冯盼盼,全显跃,林波淼.骨盆原发性肿瘤及肿瘤性病变的影像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9(4):59-61.

[6]金中高,姚振威,周林江,等.颈静脉孔区肿瘤的MR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2):184-186.

标签:;  ;  ;  

颈静脉孔区原发肿瘤CT和MRI诊断对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