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家蚕,核型,病毒,基因,基因组,转录,蛋白。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刘勇,艾均文,唐芸,薛宏,何行健[1](2019)在《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及其实用性分子标记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BmNPV)是一种对家蚕具有高致病性的病毒,会导致蚕业生产上的严重经济损失。迄今已在家蚕中发现了几种对BmNPV有抑制作用的蛋白,但各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家蚕不同遗传类型材料BmNPV抗性的相关程度仍不清晰。本研究以高抗材料(highly resistant parent, R)和高感材料(highly susceptible parent, S)组配成F1、F2及回交等不同遗传类型材料,利用添毒实验与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家蚕不同遗传类型材料在不同感染条件下对BmNPV的抵抗能力及其相应的5个抗性相关基因(家蚕脂肪酶Ⅰ基因(Bmlipase-1),家蚕丝氨酸蛋白酶Ⅱ基因(serine proteaseⅡ, BmSP-2),家蚕核糖体蛋白S3A基因(ribosomal protein S3A, BmS3A),家蚕抑制蛋白酶Ⅱ基因(suppressor of profilin 2, BmSop2),家蚕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还原酶基因(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oxidoreductase, BmNOX)的相对表达量,分析其与抗性的关联性。结果表明:Bmlipase-1和BmSP-2在家蚕中肠特异表达,其他基因没有组织表达特异性;Bmlipase-1、BmSP-2、BmNOX和BmSop2四个基因在不同遗传类型材料中肠的相对表达量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且抗性越强的遗传类型材料的相对表达量也越高,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材料抗性呈正相关性。而BmS3A基因的表达差异在各遗传类型材料间没有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Bmlipase-1在不同遗传类型材料的相对表达量与其抗性水平的一致性最高,该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可以在家蚕育种过程中作为抗核型多角体病毒材料选择与鉴定的依据之一。(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唐芸,徐安英,艾均文,何行健,郑颖[2](2019)在《家蚕新品种华·康×湘·泰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抗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康×湘·泰是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合作选育成的1对具有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突出特点的家蚕新品种。为了鉴定家蚕新品种华·康×湘·泰的原原种、杂交原种与一代杂交种(包括正反交)等各种级家蚕对BmNPV的抵抗能力,以洞·庭×碧·波的各种级家蚕为对照蚕品种,利用BmNPV多角体悬浮液对各供试蚕品种的各级蚕种2龄起蚕开展经口添毒试验。结果表明,家蚕新品种华·康×湘·泰的各种级家蚕对BmNPV多角体的半致死浓度(LC_(50))值均在1×10~9个/mL以上,而对照蚕品种洞·庭×碧·波的各种级家蚕对BmNPV多角体的LC_(50)值均只在10~6~10~7个/mL水平之间,家蚕新品种华·康×湘·泰表现出了很强的抗BmNPV能力,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蚕业》期刊2019年04期)
黄金山,程晨[3](2019)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经口感染因子1编码基因的转录及亚细胞定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杆状病毒在感染循环中产生的包涵体衍生病毒(occlusion-derived virus,ODV)介导病毒经口感染。由至少9种经口感染因子(per os infectivity factor,PIF)形成的复合体介导ODV感染昆虫中肠上皮细胞。为深入研究经口感染因子1(PIF1)的作用机制,克隆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陕西分离株的pif1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其编码蛋白与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PIF1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85%,含有2个RGD基序;5′RACE分析发现pif1转录起始位点位于起始密码子上游53 bp处,含有病毒晚期启动子的保守序列ATAAG;定量PCR分析显示pif1在感染晚期开始大量转录,一直持续到感染极晚期;利用瞬时表达系统将PIF1与EGFP融合表达,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荧光分布位置,结果发现荧光均匀分布于细胞质中,而在病毒感染后荧光进入细胞核中,表明PIF1在其他病毒因子参与下,被运输至细胞核中。研究结果为今后深入研究BmNPV PIF1在ODV经口感染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郭忠建,于宪印,董现云,于萌涵[4](2019)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泛素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泛素(ubiquitin,UB)是一种小分子质量蛋白。从氨基酸序列上看,杆状病毒UB与真核生物UB的差异体现在2段序列上,即第15~31个和第53~57个氨基酸,其余的序列高度保守。这种高度保守性使得许多商业化的抗泛素抗体难以特异地将二者区分开来。将人工合成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UB(v-UB)多肽~(17)TEPAETVADLKQ~(28)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成功制备了针对该多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实现了对v-UB的特异性检测。利用该抗体,确定v-UB在细胞质中形成的斑点状结构为P62内涵体(inclusion body)。获得的单克隆抗体为今后v-UB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龙羽燕,郭望,蓝黄丽,屈达才,梁湘[5](2019)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囊膜糖蛋白GP64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GP64蛋白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入侵和感染宿主细胞的作用机制,通过对BmNPV GP64蛋白的结构、功能、对病毒毒力的影响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简述了GP64蛋白与病毒致病力及病毒宿主域的相关性,以及BmNPV GP64蛋白在基因工程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BmNPV致病性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家蚕血液型脓病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为杆状病毒研究以及新领域的开发应用提供研究依据。(本文来源于《广西蚕业》期刊2019年03期)
沈书立,张媛媛,魏铭,全滟平,于威[6](2019)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lef-6基因缺失对病毒复制和基因转录及细胞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晚期表达因子LEF-6可以促进病毒晚期基因的转录。为深入了解lef-6基因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宿主细胞的影响,采用Red重组法将病毒原有基因lef-6敲除,构建了lef-6缺失型Bacmid(lef-6-ko-Bacmid)并转染BmN细胞,然后利用Bac-to-Bac系统将lef-6基因异位补回,构建了lef-6补回型Bacmid(lef-6-re-Bacmid)。qRT-PCR检测结果表明,lef-6基因缺失后,病毒基因组的复制水平和各时期(早期、晚期和极晚期)基因转录水平均有下降趋势;此外,病毒凋亡抑制基因iap2在转录水平也有所下调。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lef-6过表达可引起BmN细胞内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上升,凋亡促进蛋白Bax的表达水平下调,从而抑制细胞凋亡。综上所述,lef-6基因缺失会导致病毒复制水平和基因转录水平降低,同时可通过调控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影响宿主细胞的凋亡过程。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BmNPV与宿主家蚕的互作机制提供了新的信息。(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GUO,H,Z,XU,G,W,WANG,B,陈思洁[7](2019)在《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可以参与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免疫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PEPCK)具有细胞质亚型(PEPCK-C)和线粒体亚型(PEPCK-M)两种亚型。PEPCK-C在糖异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PEPCK-M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在这项研究中,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郭惠珍等人克隆了鳞翅目模式生物家蚕(Bombyx mori)的两种PEPCK亚型(BmPEPCK-1和BmPEPCK-2,两种都是PEPCK-M)。在家蚕基因组中,Bm PEPCK-1和Bm PEPCK-2位置相邻,且均含有13个外显子。Bm PEPCK-1和Bm PEPCK-2序列的主要差异在于第13个外显子序列和3'UTR区。Bm PEPCK-1的表达量高于Bm PEPCK-2,但其过表达不影响BmNPV增殖。在BmNPV感染后,Bm PEPCK-2和自噬相关蛋白ATG6/7/8/13的表达水平均降低。Bm PEPCK-2的过表达增加了ATG6/7/8的表达并显着降低了BmNPV病毒荧光数量和含量,表明BmPEPCK-2可以通过增加ATGs表达来抑制BmNPV的增殖。这些结果表明PEPCK-M在抗病毒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广西蚕业》期刊2019年02期)
许伟凡[8](2019)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F-like蛋白的分子特征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杆状病毒的典型特征之一是存在两种表型和功能截然不同的病毒粒子,即出芽型病毒粒子(BV)和包涵体衍生型病毒粒子(ODV),其囊膜来源的不同是它们的主要区别之一。已知的BV囊膜蛋白主要为GP64蛋白和F-蛋白。而在Group INPVs中,F蛋白的膜融合活性被GP64取代,转而通过行使其它的生物学功能被保留了下来,因而被命名为F-like蛋白。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是引起蚕丝业生产危害最严重的主要病原之一,且作为GroupINPV中极具代表性的病毒,其囊膜蛋白F-like(Bm14)的生物学功能却并不清楚。因此,本论文比较系统地研究了 Bm14的分子特征及其在BmNPV病毒生活史中的生物学功能。主要结论如下:1.Bm14的序列特征及其同源物的进化关系。BmNPVbm14基因位于基因组13,586 nt~15,607 nt之间,在其编码序列的上游存在多个保守的启动子元件,包括一个早期元件CAGT及两个晚期元件TAAG,表明bm14可能是一个早晚期基因。氨基酸结构域分析表明,Bm14缺少膜融合蛋白所特有的关键功能域,因而无法直接介导病毒与细胞膜的融合。系统进化分析表明,Bm14的同源物广泛存在于Alpha和Beta属杆状病毒属中,但不同分支间的序列一致性存在较大差异。2.Bm14的表达规律、亚细胞定位及其在病毒粒子中的分布。在病毒感染后6 h便可检测到bm14基因的转录本,但其蛋白信号在感染后24h才出现,并持续表达至96 h,表明bm14虽然是一个早晚期基因,但主要在晚期及极晚期表达。免疫荧光结果显示,Bm14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呈动态分布,早期出现在细胞核膜,然后逐渐向细胞质扩散,最终分布于细胞质膜。病毒粒子纯化及组分分离实验表明,Bm14是BV和ODV共有的囊膜组分。3.缺失bm14基因对子代病毒形成和多角体的影响。敲除bm14基因导致子代病毒核衣壳无法正常出芽,被束缚在变形的宿主细胞核外膜与核内膜所形成的封闭空间内,从而减缓了感染性BV的形成,同时引起胞内多角体产量的显着降低。此外,通过与多角体囊膜蛋白PE相互作用,Bm14参与调控了多角体的形态发生,其缺失会导致多角体表面粗糙有凹痕,布满孔洞,因而无法正常包埋具有感染力的ODV。4.缺失bm14基因对病毒经口感染和体内传播的影响。Bm14蛋白在被感染的中肠组织中稳定表达。敲除bm14基因减弱了 BmNPV对家蚕幼虫的经口感染毒力,主要表现为幼虫的存活时间延长、致死剂量升高,可能的原因是通过与经口感染因子(PIF-4、PIF-7、PIF-8和Bm91)相互作用进而影响ODV与中肠上皮细胞的吸附和融合。此外,敲除bm14基因不仅降低了血淋巴中感染性BV的产量,而且延缓了病毒在脂肪体、气管及中肠组织的有效传播。进一步分析表明,Bm14是通过与GP64的DomainI相互作用,进而调控GP64所介导的低pH膜融合过程,并最终影响BV病毒在幼虫体内的传播。5.Bm14的互作蛋白筛选。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和免疫共沉淀技术,以Bm14的胞质尾结构域作为诱饵,共筛选到10个宿主及病毒互作蛋白,分别为家蚕钙网蛋白、家蚕E3泛素连接酶SINA样蛋白10、家蚕BAG家族分子伴侣调节蛋白2、家蚕磷酸核糖酰氨基咪唑羧化酶以及病毒核衣壳蛋白38K、EXON0、VP39、VP80、VP1054和ODV tegument蛋白GP41。进一步研究表明,Bm14胞质尾结构域的第603位氨基酸至第673位氨基酸是决定Bm14蛋白与上述宿主及病毒蛋白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4-26)
刘轶轩,严婷婷,徐萌,卢天翼,舒建洪[9](2019)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表面展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1蛋白及其黏膜免疫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可以通过呼吸道感染在猪群中传播,提示呼吸道粘膜也许可以作为疫苗免疫接种的位点。PEDV通过表面的纤突蛋白S识别受体并侵入宿主细胞,该蛋白质S1区(1~735 aa)是PEDV主要的中和位点以及受体结合域,参与病毒吸附入侵宿主细胞。利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在BmN细胞中表达融合蛋白S1-eGFP并展示于病毒表面,Western blot鉴定融合蛋白分子质量约为150 kD。以重组杆状病毒为免疫原雾化免疫BALB/c小鼠,结果表明免疫16 d后小鼠血清中S1特异性IgG抗体效价可达1∶3 200,血清和肺气管润洗液中都能检测到高水平的S1特异性sIgA,说明引起了较强的黏膜免疫反应;脾淋巴细胞增殖结果进一步表明重组杆状病毒雾化免疫可以有效地诱导小鼠产生细胞免疫。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表面展示S1的重组杆状病毒可以作为PEDV黏膜免疫候选疫苗,具有进一步开发研究的价值。(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王海萍[10](2019)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bm11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杆状病毒(baculovirus)是一种昆虫特异性病毒,病毒粒子呈杆状,具有双链、环状、超螺旋DNA基因组。杆状病毒具有双相生活史,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病毒粒子,即出芽型病毒(budded virus,BV)和包涵体衍生型病毒(occlusion-derived virus,ODV)。BV主要负责宿主昆虫体内的全身系统性感染,而ODV则通过与宿主中肠上皮细胞的特异性结合,实现病毒的经口感染(原发感染)。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属于杆状病毒家族q杆状病毒属,该病毒感染引起的血液型脓病对蚕丝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害。目前,BmNPV的大多数基因在病毒生活史中的作用已被阐明,然而仍有部分基因的功能未知。本论文以BmNPV高度保守但功能未知的基因bm11作为研究对象,利用λ-red同源重组和Bac-to-Bac系统,对该基因的转录表达、亚细胞定位、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对BmNPV bm11基因序列及编码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bm11位于BmNPV基因组10,459~10,791 nt,C末端保守性较高。蛋白质序列分析发现Bm11同源蛋白属于功能未知的DUF1477蛋白家族,且具有多个转录激活因子位点。反转录PCR等分析证实bm11是杆状病毒晚期基因。在病毒感染过程中,Bm11主要在细胞核内环状区域分布。病毒结构定位和液相分离实验表明Bm11既不是BV或ODV结构蛋白,也不是整合膜蛋白。2、通过λ-red重组系统构建bm11敲除型重组病毒,分析了 bm11基因缺失对BmNPV侵染的影响。实时定量PCR分析发现,敲除该基因并不影响病毒增殖及其基因组DNA复制。细胞及蚕体生物学实验表明,敲除bm11导致多角体产量显着降低。进一步的电镜观察显示,虽然bm11的缺失并不影响子代病毒粒子的形成、组装以及核内微泡的产生,但多角体内包埋的ODV病毒粒子数量显着减少,进而影响了病毒的有效经口感染。3、对该基因进行C端截短敲除、部分恢复和保守氨基酸位点突变,确定了 Bm11关键氨基酸序列及位点。结果表明,Bm11 C末端80-110 aa与多角体产量及ODV包埋密切相关。而进一步的点突变结果显示,Q94是介导上述过程的关键氨基酸。4、通过多种蛋白互作实验技术明确了与Bm11互作的病毒蛋白,并初步阐明了其入核机制。非病毒感染情况下,瞬时表达的Bm11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而病毒感染后,Bm11则弥散分布于整个细胞,暗示Bm11的入核需要其它病毒蛋白的辅助。通过与已知的12种病毒整合膜蛋白进行一对一酵母杂交,发现ODV囊膜蛋白PIF4和ODV-E66与Bm11存在相互作用,免疫共沉淀实验则进一步证实了PIF4与Bm11的互作关系。双分子荧光互补结果显示,PIF4与Bm11主要共定位于细胞质、核膜及核内环状区域。综上可知,Bm11通过与PIF4相互作用介导其自身入核。5、通过构建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分析了Bm11转录因子的特性,并揭示了其影响多角体产量的分子机制。在BmNPV感染晚期,bm11基因的缺失导致病毒晚期与极晚期基因(包括多角体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下调,但对ODV囊膜蛋白编码基因的转录无显着影响。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分析发现,Bm11对v-cath、fp和vlf-1启动子具有正调控作用。由此可知,敲除bm11导致fp及vlf-1启动子活性减弱,影响polh和p10等多角体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最终使得多角体产量降低。(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4-01)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华·康×湘·泰是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合作选育成的1对具有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突出特点的家蚕新品种。为了鉴定家蚕新品种华·康×湘·泰的原原种、杂交原种与一代杂交种(包括正反交)等各种级家蚕对BmNPV的抵抗能力,以洞·庭×碧·波的各种级家蚕为对照蚕品种,利用BmNPV多角体悬浮液对各供试蚕品种的各级蚕种2龄起蚕开展经口添毒试验。结果表明,家蚕新品种华·康×湘·泰的各种级家蚕对BmNPV多角体的半致死浓度(LC_(50))值均在1×10~9个/mL以上,而对照蚕品种洞·庭×碧·波的各种级家蚕对BmNPV多角体的LC_(50)值均只在10~6~10~7个/mL水平之间,家蚕新品种华·康×湘·泰表现出了很强的抗BmNPV能力,具有明显的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刘勇,艾均文,唐芸,薛宏,何行健.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及其实用性分子标记的筛选[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9
[2].唐芸,徐安英,艾均文,何行健,郑颖.家蚕新品种华·康×湘·泰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抗性鉴定[J].中国蚕业.2019
[3].黄金山,程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经口感染因子1编码基因的转录及亚细胞定位分析[J].蚕业科学.2019
[4].郭忠建,于宪印,董现云,于萌涵.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泛素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J].蚕业科学.2019
[5].龙羽燕,郭望,蓝黄丽,屈达才,梁湘.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囊膜糖蛋白GP64的研究进展[J].广西蚕业.2019
[6].沈书立,张媛媛,魏铭,全滟平,于威.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lef-6基因缺失对病毒复制和基因转录及细胞凋亡的影响[J].蚕业科学.2019
[7].GUO,H,Z,XU,G,W,WANG,B,陈思洁.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可以参与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免疫系统[J].广西蚕业.2019
[8].许伟凡.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F-like蛋白的分子特征及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9
[9].刘轶轩,严婷婷,徐萌,卢天翼,舒建洪.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表面展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1蛋白及其黏膜免疫原性研究[J].蚕业科学.2019
[10].王海萍.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bm11基因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