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日拟声词比较研究

汉日拟声词比较研究

姚洁青[1]2004年在《汉日拟声词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研究中拟声词的地位一向不如其他一些基本语词,但近年来也逐渐受到重视。汉语和日语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着丰富拟声词的语言。汉语拟声词历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讨论关于符号及归属问题。日语对此的研究则多为结构及语义层面的。而大部分的汉语和日语的拟声词比较研究大多注重互相翻译的准确性。本文以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为理论背景,用伯纳德·科姆里的类型学理论框架、结合传统方言学,试图从拟声词的基本范畴、语音、语义层面到组合结构及句法形式,多角度研究汉日拟声词。通过汉日拟声词对比发现,汉语和日语的音节构成有较多相似之处,且基本上都是符合语音系统本身。而音义之间的联系性是拟声词的共性,汉语和日语都有着从拟音到拟态的基本发展路线。汉日拟声词整体上句法功能较强。汉语拟状词的构词形式、组合功能及句法功能都和拟声词相似,基于两者的相似性以及拟状词与形容词差异较多,本文提议把拟状词和拟声词归为一类也许更为合适。

饭田裕子[2]2010年在《汉日英翻译中的拟声、拟态词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拟声词又称为象声词、摹声词、状声词,它是摹拟自然界声音的一种词语。拟声词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在语言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目前关于拟声词的研究,特别是专门针对不同语言的拟声词的对比研究相对较少。本论文针对拟声、拟态词的研究现状,以英语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原文与汉语版和日语版翻译里出现的拟声词、拟态词为基础,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对汉语、日语和英语中的拟声、拟态词语使用状况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同时,充分比较分析了叁种语言中拟声、拟态词的结构形式、句法功能、语义特征及语用特征,以期发现汉、日、英叁种拟声、拟态词的特征、异同及其异同的原因,从而对拟声、拟态词有关语言和文化等方面因素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为日本人学习汉语以及为外国人学习日语及英语中的拟声、拟态词提供了一些有意义参考。

杨董玲[3]2015年在《汉语拟声词与日语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言拟声词无论文学作品亦或口头用语使用都较为广泛,可说是修辞价值非常高,使用它能让人们表达更为流畅通顺。但因为日汉语言归属不同语言种类,日汉民族文化传统与思维习性存在差异之处,对于我们想要学习日语,想要将日语的拟声词学好难度较大。对于拟声词词群来讲,语义同语音关系极为密切,主要原因在于语音当中音韵具有象征性意义,也就是通常所讲对某些词汇,声音里面所隐藏,对语义起到暗示性作用,已经远超过语言符号字面意思。由于两种语言拟声词语义及语音存在关联性,接下来文章对两种语言语义也会有所涉及,本文由日汉语拟声词形态及语音等入手,主要说明其修辞功能,希望对相关人员未来日语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韦明凤[4]2011年在《《全唐诗》拟声词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目的在于全面性的探讨《全唐诗》中的拟声词,考察拟声词在唐诗中的特色、功能及使用规律等,希望能对中国古典诗歌中拟声词的运用有进一步的了解。本文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对其中的拟声词进行分析:首先,就唐诗拟声词所摹拟的内容的不同,将所收集来的拟声词作详细的分类和统计。本文将拟声词分成四大类,分别为人物类拟声词、动物类拟声词、器物类拟声词、自然类拟声词。第二,对唐诗拟声词进行字词分析。在用字方面,唐诗拟声词主要有拟声字、借音字和专用字;在词形方面,唐诗拟声词主要有异形同义词、形同(近)异义词、同素异序词。第叁,分别从声母、韵母、声调叁个部分,分析唐诗拟声词在《广韵》语音系统中的分布情况,讨论了拟声词音义之间的关联性。同时还分析了AB式拟声词及四音节拟声词的音素组合情况,得出了一些规律性的特点。第四,从组合能力和句法功能两个方面对唐诗拟声词进行全面的语法分析。唐诗中拟声词较多的与名词成分和动词成分结合,在句中主要充当谓语、定语、状语成分。最后,结合文学和修辞等知识,分析拟声词在唐诗中具体的运用上的特点,主要讨论拟声词与诗人,拟声词与诗的意象及拟声词的表达效果。

和佳[5]2016年在《汉日拟声词的语义功能对比》文中认为汉语和日语中都存在大量的拟声词,汉语对拟声词的归类没有统一,日语将拟声词归入副词。从语音特征、词形分类、句法功能等语义功能方面对汉日拟声词的异同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语音特征方面汉日拟声词的发音特点和某些意义相关联,两者有时能够表达相同的声音效果;词形分类中,汉日拟声词存在相同的类型,一种汉语拟声词有多种类型的日语拟声词对应,但重迭方式上两者不尽相同。两者的句法功能都比较强,但日语拟声词没有充当补语的用法。通过语义功能各个方面的对比,可以更好地了解汉语拟声词和日语拟声词的相似性和差异。

陈扬[6]2013年在《汉日拟声词对比》文中指出日语是拟声词非常丰富的语言。历来关于日语拟声词的研究,多数是从音韵、形态、语法等方面进行考察。近年来,拟声词语音和语义的对应关系、即“音义对应关系”也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逐渐受到重视。为了验证日语拟声词音义的对应关系是否在其他语言中也同样存在,一些学者通过与英语等语言中的拟声词进行对比,研究多语言之间音义对应关系的普遍性。例如,岩崎等(2005)的调查实验中,给没有日语学习经验的英语母语人群听日语的拟声词,发现英语母语人群在浊音和清音表达的声音的大小判断上、以及/ん/表示共鸣、震动的感觉方面,都和日本人的判断一致。同时,汉语中也存在和日语拟声词对应的词类、被称为“象声词”。汉语象声词音义关系的研究一直以来并不受到重视,与其他语言的对比研究更是非常缺乏。本论文以中日拟声词对比研究为题,试从音义对应关系的角度探讨中日拟声词的异同点。论文主要由叁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简单概述并比较日语拟声词和汉语象声词的定义、结构形式、各自语言中所处的位置等。第二部分,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拟声拟态词标识”、清音和浊音(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对比、元音的音义对应关系、辅音的音义对应关系等四个方面,总结中日拟声词在音义对应关系方面的特点,并进行对比。第叁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针对前人研究中提到的的语音和语义的对应关系,选取若干日语拟声词和汉语象声词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母语为汉语和母语为日语的人群对拟声词(象声词)意义的判断,以及判断是否相同。对于每个拟声词(象声词),要求被调查者填写“小的声音―大的声音”、“愉快的声音—不愉快的声音”等7个有关音质的意义判断、以及“轻的物体―重的物体”等发出声音的物体相关的7个意义判断,通过比较,分析日本人和中国人对声音感觉的异同。调查分析结果整理如下:1)各个拟声词(象声词)的判断总体来说,日语母语者和汉语母语者在词义判断上,一致性较高。尤其是以一拍、或者一个字为词根的拟声词,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判断结果最为相似。此外,汉语母语者和日语母语者对于塞音的感觉与摩擦音相比要更为类似,这和先行研究中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2)关于各意义项目的判断音质的调查项目中,对于“单发的声音―连续的声音”的判断,汉语母语者和日语母语者的感觉最为一致。这可以看出,中国人和日本人都认为拟声词(象声词)中的反复是代表声音的重复、连续的意思。对于“摩擦弱的声音—摩擦强的声音”和“不愉快的声音—令人愉快的声音”的判断,汉语母语者和日语母语者的感觉上存在很大差异。关于对方语言中拟声词(象声词)声音的产生源,是自然界的还是人为的、是干燥的物体还是潮湿的物体,这一点汉语母语者和日语母语者尤其难以判断。3)清音和浊音关于日语中清音和浊音的对比,汉语母语者和日语母语者都认为与清音相比,浊音表达的声音更大、更有力。同时,日语母语者认为清音的拟声词表达的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声音,汉语母语者的回答中则没有体现这一点。4)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汉语拟声词中存在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对立,如踏踏(tata)和哒哒(dada)。汉语母语者的回答中,送气音和不送气音在表达的声音的大小等方面几乎没有差别。相反,日语中虽然不存在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对比,但日语母语者的回答中可以清晰地区分出二者的区别,送气音表达的声音更大,更有力。推断原因,可能是日语母语者受到母语的影响,把汉语中的不送气音听做浊音、送气音听做清音,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判断。5)元音的音义对应关系元音方面,主要对两国语言的元音中发音最为相似的/a/、/i/、/u/的音义对应关系进行了考察。汉语母语者和日语母语者均认为/a/比/i/表示更大的声音。关于/u/的音义对应关系,与汉语母语者的判断相比,日语母语者感觉/u/所表示的声音更小,更柔和。这是因为中日语言中,/u/的发音方法不同而产生的。汉语中的韵母/u/在发音时,嘴唇呈圆形向前突出,只留一个窄的小孔。日语中的/u/是非圆唇元音,发音时,嘴唇的圆度很小。6)辅音的音义对应关系本次调查主要以音义关系相对复杂的摩擦音/s/和/h/为主进行考察,对比母语为汉语和母语为日语的人群对声音的判断。汉语母语者和日语母语者都认为辅音/s/开头的拟声词(象声词)给人声音较小、并且干燥的感觉。关于先行研究中提到的/s/可以同时表示摩擦和流畅这两种对立概念的说法,调查中发现,日语母语者认为“流畅感”是/s/的主要印象,即/s/和“流畅感”存在音义对应关系。反之,汉语母语者认为,“摩擦性”是/s/的主要象征意义。关于/h/的音义对应关系,汉语母语者和日语母语者均认为含有辅音/h/的拟声词多和呼吸、气体等有关。另外,日语母语者认为日语和汉语拟声词(象声词)中的/h/表示的声音都比较小,并且有柔和轻快的感觉,但汉语母语者的回答中,日语中的/h/表示比较小的声音,汉语象声词中的/h/则有声音大、有力的印象。这是因为受母语的影响,还是由于中日两国语言中/h/的发音方式不同,今后需要进一步进行考察。

孔维霞[7]2009年在《汉语拟声词研究综述》文中提出近20年来汉语拟声词的研究主要从六个方面展开:拟声词的性质问题;拟声词的归属及词性问题;拟声词的语音规律;拟声词的汉外对比研究;古汉语拟声词的专书研究;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总体来讲,相对于汉语的其他词类,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拟声词的研究是远远落在后面的。本文对近20年来汉语拟声词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合介绍,以助于开阔研究者的视野,以利于对拟声词展开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黎明清(LE, MINH, THANH)[8]2017年在《越汉拟声词及其互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几乎每一种人类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拟声词,汉语和越南语也不例外。拟声词也称为象声词,是语言中的一种特殊词汇。拟声词因摹声而成,其音义关系比其他词类更为紧密。越南语和汉语的拟声词在语音、语义和句法等不同层面上都有同有异,有语言差异,也有文化的不同,越汉拟声词的互译也存在困难。这些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在语音方面,本文采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对越南语和汉语拟声词的拟声音节进行深入分析,并对越南语和汉语拟声词的语音系统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描写。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可以从声母、韵母、声调叁方面地对越南语和汉语的语音特征进行对比,并指出两者之间的相同和差异。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双音节拟声词在越南语和汉语拟声词系统中都占大多数;第二,边音l[l]在两种语言的拟声词系统都出现得比较频繁。差异点主要体现于叁点:第一,越南语拟声音节中没有塞擦音;第二,在越南语拟声词中平仄声调的分布比较均匀,而在汉语拟声词中大多数声调都是平声;第叁,汉语中有单音节、双音节、叁音节、四音节拟声词,但是根据我们的语料越南语拟声词就没有收录叁音节拟声词。在语义方面,笔者主要结合事例对越南语和汉语拟声词进行分析。除此之外,我们还对越、汉拟声词的语音与意义关系进行举例分析,并指出越南语和汉语音义关系的特点,从而揭示两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越南语拟声词和汉语拟声词在语义层面上具有对应关系,但同时也存在不对应或空缺的现象。在句法方面,笔者通过考察研究者对越南语和汉语拟声词的句法功能的研究成果,总结归纳出两种语言拟声词的句法特征。并结合相关事例,进行句法功能上的对比分析,最终得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越南语拟声词和汉语拟声词在句法功能上的共同点是都可以独立成句,或在句内充当成分(主语、宾语、状语、谓语、作定语、补语)。且不同之处在于充当定语、状语和补语叁种类型。越汉互译文本中有6类18式翻译法,根据对翻译实践的统计分析,越汉互译中有“直译法”“转译法”和“意译法”叁种方法,各种方法都必须遵守相应的法则,即“互译法则”。

TRAN, TRUONG, HUYNH, LE(陈张黄黎)[9]2017年在《汉语和越南语拟声词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拟声词是摹拟各种事物所发出的声音,它是一种构词方式也是一种修辞手法。汉语称之为拟声词或象声词,越南语称之为(?)或(?)。汉语和越南语两种语言都具有丰富多彩的拟声词,并且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本身的特色和独有的特征。近年来,汉语拟声词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拟声词的语音、语义、语法、语用个个都是重要的方向。语言研究学界对越南语拟声词的关注度历来相当少,最缺乏的是双语、多语拟声词对比研究。本文基于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方法进行汉语、越南语拟声词研究。由于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语、越南语两种语言在制造、使用拟声词时会存在一些差异;但同样是反映客观声音的载体,汉语拟声词和越南语拟声词理应会有一些相同之处。通过搜集、统计、对比、归纳的研究过程,笔者从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四个层次总结出汉语、越南语拟声词的异同。全文共有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交代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并且详细地介绍汉语、越南语拟声词研究的概况。第二章是研究现状综述,主要综述了汉语拟声词研究成果、越南语拟声词研究成果和拟声词对比研究成果。第叁章是语音层面的对比,主要陈述拟声词语音结构、语音内部音节的对比数据,从而得出两种语言在语音方面的异同。第四章是语义层面对比,主要陈述两种语言在语义方面的异同,主要体现于语义类型对比和语义转移对比。第五章是语法层面对比,主要陈述汉语、越南语拟声词句法功能的相差和相同之处。第六章是语用层面对比,主要陈述两种语言中运用拟声词制造修辞效果和体现的语体色彩。第七章是全文总结,主要对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做了简洁而充分的综述。

秦国和, 高亮[10]2011年在《日汉拟声词句法特征对比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声喻,也称为拟声,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几乎所有的语言都有拟声词,日语和汉语中也存有大量的拟声词。由于日中两国的文字关系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日、汉两种语言的拟声词在句法使用上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本文主要从句法特征方面对日、汉拟声词进行分析,旨在发现两种语言在声音文化上存在的一些差异,从而为两国人民互相学习对方语言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汉日拟声词比较研究[D]. 姚洁青. 上海师范大学. 2004

[2]. 汉日英翻译中的拟声、拟态词对比研究[D]. 饭田裕子. 上海交通大学. 2010

[3]. 汉语拟声词与日语的比较研究[J]. 杨董玲. 语文建设. 2015

[4]. 《全唐诗》拟声词研究[D]. 韦明凤. 湘潭大学. 2011

[5]. 汉日拟声词的语义功能对比[J]. 和佳.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6]. 汉日拟声词对比[D]. 陈扬. 吉林大学. 2013

[7]. 汉语拟声词研究综述[J]. 孔维霞. 语文学刊. 2009

[8]. 越汉拟声词及其互译研究[D]. 黎明清(LE, MINH, THANH). 武汉大学. 2017

[9]. 汉语和越南语拟声词对比研究[D]. TRAN, TRUONG, HUYNH, LE(陈张黄黎).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10]. 日汉拟声词句法特征对比解析[J]. 秦国和, 高亮.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

标签:;  ;  ;  ;  ;  ;  

汉日拟声词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