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双动
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论文文献综述
吕晗,刘丽君,付成,王建,李建[1](2014)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复杂骨折,积极手术治疗使患者尽快恢复到伤前的生活状态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动力髋螺钉(DHS)、髓内固定系统(Gamma钉和PFN等)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最常用的方法[1],但其对于老年、骨质疏松、不稳定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却不肯定,常因内固定不牢固、长期卧床引起各种并发症而导致治疗失败。近年来,我科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本文来源于《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贺建军,葛建忠[2](2012)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60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按Evans分类法,Ⅱ型16例,Ⅲ型28例,Ⅳ型16例;患者均有严重骨质疏松,采用Singh指数(即按骨小梁消失顺序和程度将股骨近端骨小梁变化分为6级),所有患者均在Ⅳ级以上。均采用骨水泥型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髋骨功能采用Harris评分标准,将疗效分为优、较好、良、差。结果 60例患者中有52例获得随访,随访方式以电话随访和门诊复查为主;随访时间8~37个月,平均(26±3)个月。1例术后1个月死于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术后发生肺内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得到控制;1例2年后出现伤口流脓感染,取出假体旷置后可扶助行器行走;4例3个月内行走时髋部疼痛,经指导锻炼后好转;余46例无明显髋部行走痛,X线片显示假体固定牢固,无松动及下沉等。本组优32例,较好12例,良5例,差3例。优良率94.2%。结论采用骨水泥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卧床时间短、早期可负重活动,减少因卧床引起的术后并发症等优点。(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12年11期)
李国强,林勇祥[3](2012)在《长柄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49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高龄患者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49例,应用Harris评分进行评定。结果:49例均顺利通过手术,住院期间无病死病例,随访时间6~36个月,髋关节功能接近或恢复到受伤前水平,生活可自理。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较好选择。(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黄平,王丹[4](2012)在《加长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综合评价骨水泥型加长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31例75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一期骨水泥型加长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通过改良Harris评分方法对髋关节功能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手术时间40~75 min,平均55 min,失血150~450 ml,平均210 ml。除l例术后发生呼吸衰竭、1例术后发生大面积脑梗塞死亡外,余29例患者均于术后2周内在协助下练习不受限制地负重行走,并较顺利地恢复伤前功能水平,无卧床并发症及全髋关节置换相关并发症发生,通过改良Harris评分方法进行疗效优良率为84.5%。[结论]加长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较为安全的办法,具有下地时间早,治疗时间短,病人恢复快,并发症少,可明显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及家庭的负担,的确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第21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泰山杯”全国骨科青年科技创新论坛论文摘要》期刊2012-09-08)
徐勤,高加智[5](2012)在《长柄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长柄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0月31例合并骨质疏松的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长柄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后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Harris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结果:随访10~30个月,平均19.5个月,所有患者术后5~7d(平均6d)下地负重行走。平均手术时间为65min、出血量平均为450ml、Harris关节功能评分为88分,未发生重大并发症。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高龄合并骨质疏松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维持髋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2年01期)
雷林革,王忠玉,李金翠,沈美华,何如祥[6](2011)在《骨水泥型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老年复杂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治疗,运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可获得即时稳定,早期活动,减少骨折并发症出现,但如何安全有效地行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院自2005~2009年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本文来源于《西北国防医学杂志》期刊2011年06期)
贾利国,韩文瑞,张永军,郑毅[7](2011)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临床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明显增多,且有逐年增多趋势,传统治疗已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我院于2004—2010年收治21例老年患者,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实用医技杂志》期刊2011年11期)
逄海东[8](2011)在《全髋关节置换与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远期临床疗效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骨折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住院治疗的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全髋关节置换术组和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各47例,并比较两组疼痛、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组远期临床疗效优于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和疼痛的发生率均低于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差异显着。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远期临床效果优于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1年15期)
欧阳南平,刘凯,汪亮,刘杰,李兴邦[9](2011)在《老年人粗隆间骨折长柄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疗效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长柄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回顾分析的方法,评价从2006年10月~2009年10月住院治疗并采用长柄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的54例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从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长柄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平均89分。结论对于年龄65岁以上,不稳定、粉碎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长柄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1年15期)
李向涛[10](2011)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高危重度移位股骨颈骨折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高危重度移位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70岁以上股骨颈粉碎性骨折35例(35髋)。对Harris评分、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病死率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35例术后均获12~22个月随访,平均15.4个月。受伤前Harris评分为85~91,平均87.8,术前(受伤后)Harris评分为35~52,平均44.8;术后Harris评分为78~90,平均86.2;其中优21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为91.4%。手术时间为50~80min,平均63min。总出血量200~850ml,平均470ml。术中输血量400~800ml。住院时间14~25d,平均18d,术后并发髋关节脱臼1例,髋关节疼痛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7%。结论积极的围手术期评估和处理后,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高危股骨颈骨折,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早期负重下地,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药杂志》期刊2011年03期)
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按Evans分类法,Ⅱ型16例,Ⅲ型28例,Ⅳ型16例;患者均有严重骨质疏松,采用Singh指数(即按骨小梁消失顺序和程度将股骨近端骨小梁变化分为6级),所有患者均在Ⅳ级以上。均采用骨水泥型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髋骨功能采用Harris评分标准,将疗效分为优、较好、良、差。结果 60例患者中有52例获得随访,随访方式以电话随访和门诊复查为主;随访时间8~37个月,平均(26±3)个月。1例术后1个月死于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术后发生肺内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得到控制;1例2年后出现伤口流脓感染,取出假体旷置后可扶助行器行走;4例3个月内行走时髋部疼痛,经指导锻炼后好转;余46例无明显髋部行走痛,X线片显示假体固定牢固,无松动及下沉等。本组优32例,较好12例,良5例,差3例。优良率94.2%。结论采用骨水泥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卧床时间短、早期可负重活动,减少因卧床引起的术后并发症等优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论文参考文献
[1].吕晗,刘丽君,付成,王建,李建.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4
[2].贺建军,葛建忠.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60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2
[3].李国强,林勇祥.长柄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49例[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
[4].黄平,王丹.加长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观察[C].第21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泰山杯”全国骨科青年科技创新论坛论文摘要.2012
[5].徐勤,高加智.长柄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
[6].雷林革,王忠玉,李金翠,沈美华,何如祥.骨水泥型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粗隆间粉碎性骨折[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1
[7].贾利国,韩文瑞,张永军,郑毅.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临床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1
[8].逄海东.全髋关节置换与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远期临床疗效比较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
[9].欧阳南平,刘凯,汪亮,刘杰,李兴邦.老年人粗隆间骨折长柄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疗效探讨[J].当代医学.2011
[10].李向涛.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高危重度移位股骨颈骨折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