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抗原基因论文_付强,李舜,赵贤杰,谢宏林,李桂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保护性抗原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原,基因,疫苗,蛋白,杆菌,病毒,序列。

保护性抗原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付强,李舜,赵贤杰,谢宏林,李桂珍[1](2018)在《SEZ保护性抗原鉴定及基因突变菌株的生物学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猪链球菌病是当今危害养猪业的细菌性疾病之一,严重危害着我国乃至世界养猪业的发展。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treptococcus equi subsp.zooepidemicus,SEZ)是引起我国猪链球菌病最主要的病原之一。疫苗的研制对控制疾病的大面积流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该菌的致病机理尚不清楚,对其毒力因子和保护性抗原的了解不够全面,阻碍了SEZ疫苗的研发。本研究应用胰酶消化结合质谱鉴定的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和鉴定SEZ C55138细菌表面相关蛋白,成功鉴定了20种细菌表面蛋白。选择6种具有典型LPXTG的细胞锚定蛋白家族成员进行体内表达研究,发现这6种蛋白可以为康复期血清识别,具有开发为疫苗的重要潜力。这些细菌表面相关蛋白的鉴定为新型疫苗、诊断试剂以及治疗制剂的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7-27)

陈晓,李丽,葛雷,李垚,戴建军[2](2018)在《羊口疮病毒上海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保护性抗原基因遗传进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上海地区羊口疮病毒(ORFV)流行毒株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与遗传变异情况,采集疑似ORFV感染的羔羊唇部结痂组织,应用PCR、MDBK细胞分离培养、电子显微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技术等方法,进行分离鉴定,并对这2个分离毒株保护性抗原基因F1L、B2L进行克隆与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到2株ORFV,将其分别命名为ORFV-F416、ORFV-F429。其中,2株分离株F1L基因与参考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2%~99.4%,推导氨基酸序列与参考毒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4%~99.4%,遗传进化树分析均显示2株均属于同一分支,且与福建株FJ-YX(KC568410)亲缘关系最近。但与相关参考毒株相比,分离株FIL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在44~66位不存在核苷酸的缺失,表明上海流行株与FJ-YX株存在一定的变异。2株分离株B2L基因与参考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7%~99.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4.7%~98.9%,且在遗传进化树上均与广西株GX-YB(JQ904793)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与中国疫苗株(JQ904789)亲缘关系较远。表明从上海地区分离得到的2个毒株与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的ORFV毒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分离株的FIL基因和B2L基因存在一定变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姬秋彦,顾琴,梁疆莉,衡燮,马艳[3](2018)在《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生产用菌株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序列的遗传稳定性及理化性质的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生产用菌株的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序列遗传稳定性及理化性质稳定性进行研究,为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分别从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疫苗生产用菌株的主代、工作代、疫苗生产用工作种子(P1)、P2、P3(P1后再传2代)的菌体全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百日咳主要抗原组分[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PT)、外膜蛋白(pertactin,PRN)、丝状血凝素(filamentous hemagglutinin,FHA)]、白喉主要抗原[白喉类毒素(diphtheria toxoid,DT)原液]、破伤风主要抗原[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in,TT)原液]的基因序列,克隆至p LB-Simple Vector,转化E.coli DH5α,测序后,运用DNAMAN软件与Gen Bank中登录的相应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按照《中国药典》叁部(2015版)相关方法,进行菌株理化性质稳定性检测。结果生产用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菌株的主代、工作代、P1、P2、P3的主要抗原基因序列大小及同源性与预期一致,理化性质稳定。结论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生产用菌株的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序列遗传稳定,理化性质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马攀,方超,李润成,胡玉立,赵墩[4](2017)在《湖南地区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部分保护性抗原基因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多杀性巴氏杆菌(Pm)的保护性抗原基因在A与D血清型之间分布规律及其保守性,本研究通过对湖南地区分离的92株(A型:50株;D型:42株)猪源Pm的ompA、ompH、omp87、plpE、plpP、ptfA、fhab2、vacJ和tbpA等9种保护性抗原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在以上9种基因中ompA、ompH、omp87以及ptfA的检出率最高,均为100%;vacJ和plpP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91%和66%。而fhab2和plpE基因仅在A型菌株中检出,检出率分别为42%和40%。选取部分菌株,对其4种检出率为100%的基因进行测序显示,omp87的同源性介于99.1%~100%;ptfA的同源性介于97.2%~100%;ompA的同源性介于91.2%~100%;ompH的同源性介于84.6%~100%。此外,经抗原表位预测,omp A和ompH基因在部分抗原表位区域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发现omp87和ptfA两个基因存在于本研究分离的92株猪源Pm,并且相当保守,该结果为巴氏杆菌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开发过程中保护性抗原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王传文[5](2016)在《表达空肠弯曲菌保护性抗原cfrA、cjaA基因的重组乳酸菌的构建及口服免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是弯曲菌属的一种微需氧革兰氏阴性菌,可在宿主肠道中定殖和感染引起多种疾病,如感染人引起肠炎和腹泻,是人最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控制家禽弯曲菌的污染是降低人感染该菌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本研究拟结合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将空肠弯曲菌保护性抗原基因导入食品级乳酸菌表达系统,构建表达保护性抗原的重组乳酸菌口服免疫制剂,达到降低鸡肠道空肠弯曲菌定殖水平的目的。本研究首先将空肠弯曲菌肠菌素受体蛋白CfrA编码基因导入食品级乳酸乳球菌表达系统,将构建的重组乳酸乳球菌口服免疫鸡,达到降低空肠弯曲菌在鸡肠道中定殖的目的。利用PCR分别扩增空肠弯曲菌CfrA全基因及其N端片段,插入食品级表达载体p NZ8149多克隆位点并转化乳酸乳球菌NZ3900,通过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菌株CfrA蛋白表达情况,筛选nisin浓度、温度、时间等诱导条件优化重组蛋白表达水平;将重组乳酸乳球菌经口服免疫SPF鸡,免疫后分别测定乳酸乳球菌自鸡体内的排出情况、诱导CfrA血清抗体和粘膜抗体水平,最后将空肠弯曲菌口服攻毒免疫后的鸡,测定鸡泄殖腔棉拭子中空肠弯曲菌的数目来判定口服免疫效果。Western blot检测显示CfrA全基因及其N端片段均可在重组乳酸乳球菌胞内可溶性表达,不能分泌至胞外,筛选的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nisin浓度25 ng/m L、温度37℃、时间1 h。口服乳酸乳球菌10 d内自鸡体完全排空;鸡口服免疫后可产生CfrA蛋白特异性的血清IgG和肠粘膜sIgA抗体;重组乳酸乳球菌口服免疫后空肠弯曲菌在鸡体内的增殖速度显着低于对照组。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重组CfrA蛋白的食品级乳酸乳球菌诱导表达系统;表达CfrA蛋白的重组乳酸乳球菌口服免疫鸡对空肠弯曲菌在鸡肠道的定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空肠弯曲菌CfrA蛋白重组表达的基础上,构建CjaA及CjaA-LTB蛋白重组乳酸乳球菌分泌性表达系统。利用PCR扩增乳酸乳球菌-MG1363-未知分泌蛋白Usp45基因分泌信号肽的编码序列SPusp45,克隆到食品级载体p NZ8149中,以空肠弯曲菌主要免疫保护性抗原CjaA蛋白的基因片段为靶基因,并插入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基因(LTB),构建了表达空肠弯曲菌cjaA基因和融合表达cjaA-LTB的重组分泌性乳酸乳球菌表达系统,并对免疫效果进行比较分析,Western blot检测显示cjaA基因可在重组乳酸乳球菌胞内可溶性表达,口服乳酸乳球菌7 d内自鸡体慢慢排空;鸡口服免疫后可产生CjaA蛋白特异性的血清IgG和肠粘膜sIgA抗体;重组乳酸乳球菌口服免疫后空肠弯曲菌在鸡体内的增殖速度显着低于对照组。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CjaA蛋白的食品级分泌性乳酸乳球菌诱导表达系统;表达CjaA蛋白的重组乳酸乳球菌口服免疫鸡对空肠弯曲菌在鸡肠道的定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表达空肠弯曲菌保护性抗原的食品级乳酸乳球菌表达系统,口服免疫鸡可显着降低空肠弯曲菌的定殖能力,为研制重组乳酸菌口服家禽免疫制剂防治空肠弯曲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6-04-28)

刘存,陈书民,刘砚涵,韩铠怿,李玉杰[6](2016)在《伪狂犬病病毒Qihe547分离株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序列的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以来伪狂犬病(PR)在全国多省份暴发。为了解流行PR病毒(PRV)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的变异情况,本研究从山东齐河地区经PRV Bartha-K61疫苗株免疫猪群中分离到一株PRV命名为Qihe547株,并采用PCR方法对该病毒分离株编码主要保护性抗原糖蛋白gB、gC和gD基因进行扩增及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株与新近PRV分离株同属基因Ⅱ型。与Bartha株相比,Qihe547分离株在gB的优势抗原表位区(aa59~aa126)、gC膜外区(aa23~aa453)和gD主要抗原表位区,潜在的抗原位点及O-糖基化位点存在明显变异,推测这些变异可能影响Qihe547分离株的抗原性,利于病毒逃避宿主免疫反应,也可能是Bartha-K61疫苗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不能完全中和病毒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为PRV的有效防制及其疫苗研制提供了相关的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龙冬梅,黄涛,汤德元,曾智勇,李达[7](2016)在《日本乙型脑炎病毒保护性抗原基因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乙型脑炎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严重的人畜共患性传染病,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的结构蛋白包括C、Pr M和E 3种。其中C蛋白主要参与病毒RNA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且具有核定位信号序列,在乙脑病毒中,缺失此序列后C蛋白只在感染细胞的细胞质中出现;PrM和E基因是其主要免疫保护性抗原基因,表达的蛋白是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是病毒颗粒的主要成分,也是维持病毒粒子形态结构的主要物质,主要参与病毒感染的后期阶段,可诱导产生保护性免疫。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日本乙型脑炎病毒保护性抗原基因原核表达和真核表达及其相关免疫原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文章主要针对日本乙型脑炎病毒保护性抗原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乙型脑炎基因工程疫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猪业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韦冠东,张元鑫,汤德元,曾智勇,马萍[8](2014)在《细胞因子IL-2和IL-4对病毒保护性抗原基因真核表达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提高和改善疫苗的免疫效果是目前疫苗研究的热点,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与DNA疫苗联合应用的细胞因子可通过不同的环节调节和增强DNA疫苗免疫效应,白细胞介素作为免疫佐剂能协同DNA疫苗能取得较好的免疫效果。细胞因子是动物体内特异高效调控免疫细胞和协调免疫应答重要的信号分子,它主要包括淋巴毒素(LT)、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NF)、白细胞介素(IL,如IL-2、IL-4、IL-5、IL-6、IL-7、IL-8、IL-12)和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其中IL-2和IL-4对病毒保护性抗原基因真核表达影响的研究较多。主要综述了IL-2和IL-4作为免疫佐剂对病毒保护性抗原基因真核表达的影响,以期为更深入地进行IL-2和IL-4对DNA疫苗免疫增强作用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猪业科学》期刊2014年11期)

陈琳[9](2014)在《约氏疟原虫基因减毒子孢子疫苗保护性抗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疟疾目前仍然是最主要的全球健康威胁之,每年因疟疾感染而死亡的人数约62.7万人,至今临床上尚无高效可行的疟疾疫苗问世。红前期阶段为疟原虫入侵人体的首个时期,阻断疟原虫子孢子在肝脏中发育和繁殖,可防止肝期裂殖子入血感染红细胞,从而出现临床症状,针对红前期设计的疫苗可从源头上控制疟疾感染。目前认为,最为有效的红前期疟疾疫苗是减毒子孢子疫苗,减毒子孢子诱导的CD8+T细胞免疫反应是其最主要的保护性免疫机制,也成为衡量疟疾疫苗有效性的金标准。然而,减毒子孢子的大量获得及运输、保存方面存在的困难,使其大规模的生产及现场应用受到限制,亚单位疫苗将会成为新代疫苗的主要研发方向,但至今仅鉴定出少数的红前期疫苗候选抗原,因此,迫切需要发展新的高效红前期保护性抗原筛选方法,筛选出更多介导CD8+T细胞免疫反应的靶抗原,进步认识清除感染细胞的免疫机制,为研制出高效的红前期疟疾疫苗奠定坚实基础。本研究首先通过DNA疫苗评价了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候选抗原PyTmp21在小鼠体内诱导的红前期保护作用。其次,利用肝脏晚期发育停滞P.yoeliifabb/f-基因减毒子孢子疫苗小鼠保护性模型,采用水动力法尾静脉注射(Hydrodynamic tail vein injection, HTVI)表达特异性抗原的荧光素酶报告融合质粒DNA入小鼠肝细胞内,结合活体成像系统(In Vivo Imaging System, IVIS)实时监测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在免疫小鼠肝细胞内表达量,从而鉴定减毒子孢子疫苗诱导特异性CD8+T细胞免疫应答杀伤肝细胞的靶抗原,为进步筛选Pyfabb/f-基因减毒子孢子诱导保护性免疫相关的红前期抗原建立技术平台。最后,利用该技术平台探讨Pyfabb/f-基因减毒子孢子能否诱导产生针对新候选抗原PyTmp21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并清除表达该抗原的肝细胞,从而评价PyTmp21是否为潜在的减毒子孢子疫苗诱导的保护性相关抗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PyTmp21DNA疫苗免疫后可抑制小鼠红前期疟原虫感染的肝脏虫荷量及诱导消除性保护作用为了鉴定新候选抗原PyTmp21能否在体内诱导保护性免疫,我们利用DNA疫苗免疫小鼠后发现,PyTmp21免疫可显着减少子孢子攻击感染小鼠肝脏内的疟原虫虫荷量及诱导60%消除性保护效率。二、建立HTVI/IVIS筛选Pyfabb/f-基因减毒子孢子诱导的特异性CD8+T细胞免疫反应相关保护性抗原的研究平台1、通过HTVI法将PyCSP-Luc重组质粒注射入正常小鼠体内,IVIS系统观察证实质粒DNA在小鼠肝脏内持续、稳定高表达,并可实时监测与荧光素酶融合的目的蛋白在肝脏的表达量。通过流式细胞术证实HTVI注射后质粒DNA主要表达在肝细胞内,为目的蛋白的表达定位提供依据。2、利用Pyfabb/f-基因减毒子孢子免疫小鼠诱导产生完全保护性免疫反应,HTVI将PyCSP-Luc质粒DNA攻击免疫小鼠,IVIS观察证实免疫小鼠肝脏内荧光素酶表达量减低。进步抗体耗竭实验证实CD8+T细胞介导了清除表达靶抗原的肝细胞。再者,对质粒攻击后的免疫小鼠肝脏淋巴细胞进行流式细胞内染色发现,CSP特异性CD8+T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且IFN-γ分泌水平增加。本实验表明Py fabb/f-基因减毒子孢子免疫小鼠可诱导产生CSP特异性CD8+T细胞免疫反应,并介导清除表达该抗原表位的肝细胞,HTVI与IVIS相结合技术可作为有效的工具用于筛选基因减毒子孢子诱导CD8+T细胞清除肝细胞的靶抗原。叁、利用HTVI/IVIS研究平台鉴定Py fabb/f-基因减毒子孢子诱导保护性免疫相关的红前期抗原为了鉴定基因减毒子孢子疫苗保护模型诱导的保护性免疫相关红前期抗原,我们利用HTVI/IVIS研究平台检测Pyfabb/f-基因减毒子孢子能否诱导产生针对新候选抗原PyTmp21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并杀伤表达该抗原的肝细胞。我们发现2次Pyfabb/f-子孢子同源免疫后,HTVI法将PyTmp21-Luc质粒DNA攻击免疫小鼠,未能观察到肝脏内荧光素酶表达量减低现象。然而,利用DNA+子孢子或子孢子+DNA异源性免疫-加强免疫策略发现,PyTmp21-Luc质粒DNA攻击免疫小鼠后其在肝脏的表达量明显减低,提示Pyfabb/f-减毒子孢子可诱导针对PyTmp21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并杀伤表达该抗原的肝细胞。本实验表明,同源性减毒子孢子免疫小鼠后可能主要诱导产生针对优势抗原CSP的有效免疫反应,而不足以诱导产生针对非CSP抗原的免疫反应,因此,我们通过异源性免疫-加强免疫策略证实Pyfabb/f-基因减毒子孢子可诱导产生有效的PyTmp21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PyTmp21抗原为潜在的减毒子孢子疫苗诱导的保护性相关抗原。我们的研究显示HTVI/IVIS方法可用于检测基因减毒子孢子疫苗诱导的CD8+T细胞特异性杀伤肝细胞的靶抗原。采用异源性免疫-加强免疫策略证实Pyfabb/f-基因减毒子孢子疫苗诱导了针对PyTmp21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并清除了表达该抗原的肝细胞,PyTmp21作为新的红前期抗原参与减毒子孢子疫苗诱导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异源性免疫-加强免疫策略结合HTVI/IVIS技术可作为有效的工具用于筛选减毒子孢子全虫疫苗诱导的新红前期非CSP保护性抗原,为进步认识减毒全虫疫苗的保护性免疫机制、筛选出更多的亚单位疫苗候选抗原并设计出高效的疟疾疫苗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4-10-01)

吕永超,张文慧,张林波[10](2015)在《结核分枝杆菌保护性抗原TB10.4基因的克隆和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核分枝杆菌保护性抗原TB10.4属于结核分枝杆菌早期分泌蛋白中的ESAT-6家族,其免疫原性等与ESAT-6相当或者更佳,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该基因,并将其与真核表达载体p EGFP-N1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 EGFP-N1-TB10.4,为TB10.4基因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成功克隆到TB10.4基因,测序结果与Gen Bank(NP_214802.1)中已发表的TB10.4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保护性抗原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上海地区羊口疮病毒(ORFV)流行毒株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与遗传变异情况,采集疑似ORFV感染的羔羊唇部结痂组织,应用PCR、MDBK细胞分离培养、电子显微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技术等方法,进行分离鉴定,并对这2个分离毒株保护性抗原基因F1L、B2L进行克隆与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到2株ORFV,将其分别命名为ORFV-F416、ORFV-F429。其中,2株分离株F1L基因与参考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2%~99.4%,推导氨基酸序列与参考毒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4%~99.4%,遗传进化树分析均显示2株均属于同一分支,且与福建株FJ-YX(KC568410)亲缘关系最近。但与相关参考毒株相比,分离株FIL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在44~66位不存在核苷酸的缺失,表明上海流行株与FJ-YX株存在一定的变异。2株分离株B2L基因与参考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7%~99.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4.7%~98.9%,且在遗传进化树上均与广西株GX-YB(JQ904793)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与中国疫苗株(JQ904789)亲缘关系较远。表明从上海地区分离得到的2个毒株与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的ORFV毒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分离株的FIL基因和B2L基因存在一定变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保护性抗原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付强,李舜,赵贤杰,谢宏林,李桂珍.SEZ保护性抗原鉴定及基因突变菌株的生物学功能研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2].陈晓,李丽,葛雷,李垚,戴建军.羊口疮病毒上海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保护性抗原基因遗传进化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2018

[3].姬秋彦,顾琴,梁疆莉,衡燮,马艳.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生产用菌株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序列的遗传稳定性及理化性质的稳定性[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8

[4].马攀,方超,李润成,胡玉立,赵墩.湖南地区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部分保护性抗原基因分子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7

[5].王传文.表达空肠弯曲菌保护性抗原cfrA、cjaA基因的重组乳酸菌的构建及口服免疫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

[6].刘存,陈书民,刘砚涵,韩铠怿,李玉杰.伪狂犬病病毒Qihe547分离株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序列的变异分析[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6

[7].龙冬梅,黄涛,汤德元,曾智勇,李达.日本乙型脑炎病毒保护性抗原基因表达的研究[J].猪业科学.2016

[8].韦冠东,张元鑫,汤德元,曾智勇,马萍.细胞因子IL-2和IL-4对病毒保护性抗原基因真核表达影响的研究[J].猪业科学.2014

[9].陈琳.约氏疟原虫基因减毒子孢子疫苗保护性抗原的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4

[10].吕永超,张文慧,张林波.结核分枝杆菌保护性抗原TB10.4基因的克隆和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3 α-β保护性抗原基因的 PCR 结...一2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的pRc扩增α-毒素保护性抗原基因PCR的扩...一3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重组克隆质...种P.multocida保护性抗原基因一1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原核重组表...

标签:;  ;  ;  ;  ;  ;  ;  

保护性抗原基因论文_付强,李舜,赵贤杰,谢宏林,李桂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