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青属苦丁茶论文-田建平,李娟玲,胡远艳,刘国民

冬青属苦丁茶论文-田建平,李娟玲,胡远艳,刘国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冬青属苦丁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冬青属苦丁茶,绿原酸,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资源利用

冬青属苦丁茶论文文献综述

田建平,李娟玲,胡远艳,刘国民[1](2014)在《六种冬青属苦丁茶叶片中绿原酸含量的RP-HPLC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超声提取和RP-HPLC法分析了6种冬青属苦丁茶新干燥的功能叶及苦丁茶冬青植物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地域、野生与栽培材料、不同存放时间下功能叶中的绿原酸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样品材料中的绿原酸含量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苦丁茶冬青、霍山冬青、大叶冬青、五棱苦丁茶、华中枸骨、枸骨;新干燥的成熟叶样品在室温下存放2个月后绿原酸的含量显着下降;在野生的苦丁茶冬青叶片不同发育阶段中,一般是以老叶样品中的绿原酸含量高;野生苦丁茶冬青植株叶片中绿原酸的含量要高于栽培植株叶片中绿原酸的含量。6种冬青属苦丁茶叶片样品中的绿原酸含量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2期)

刘宗岸[2](2009)在《冬青属苦丁茶的保健功效及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苦丁茶是我国民间的一类传统代茶用植物,其药用饮用价值俱佳。本文对冬青属苦丁茶的保健功效及利用前景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热带农业科技》期刊2009年02期)

邱丰艳,王小精[3](2007)在《冬青属苦丁茶的药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冬青属苦丁茶原植物的种类,从其对心脑血管系统作用、降压作用、降脂减肥作用、抗炎杀菌作用、抗生育作用、抗氧化作用、单体化合物的药理等多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其开发利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7年32期)

李建法,宋湛谦[4](2006)在《冬青属苦丁茶中的叁萜及其皂苷类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两种作为“苦丁茶”饮用的冬青属植物为对象,介绍了其中所含的叁萜及其皂苷类化合物。方法综述国内外文献报道,分别将大叶冬青(Ilex latifolia)和苦丁茶冬青(Ilex kud incha)中所含的叁萜及其皂苷类化合物按苷元结构和糖基不同进行区分。结果与结论在大叶冬青中分离鉴定了13种叁萜皂苷和7种叁萜苷元;在苦丁茶冬青中分离鉴定了21种叁萜皂苷和18种叁萜苷元。所有25种苷元均属于五环叁萜结构,在苦丁茶冬青的叁萜苷元中发现了8种乌苏酸型的苦丁内酯结构,而在大叶冬青中尚未见报导这种内酯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06年S3期)

付乾堂,张桂和,刘国民,彭国全,蒙海俊[5](2004)在《冬青属苦丁茶不同种质材料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冬青属5种苦丁茶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并根据同工酶分析结果探讨了冬青属苦丁茶种间的亲缘关系以及种内不同种质材料的遗传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所有不同物种的供试材料均有两条共同的特征谱带,同时又有丰富的酶带多态性。同一物种的不同种质材料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也显现出一定的差异。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酶谱分析结果可以作为判定不同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及冬青属苦丁茶种级水平分类的依据之一,但同一物种内不同种质材料的遗传差异以及种下分类群的划分则尚需更多分子生物学及形态学研究结果相互佐证。(本文来源于《贵州科学》期刊2004年04期)

张凤琴,刘国民,周鹏,徐立新,郭安平[6](2004)在《用RAPD技术探讨冬青属苦丁茶的遗传差异、亲缘关系与分类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技术对 2 2份冬青属苦丁茶不同种质材料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 4 0个 10 bp的引物用于多态性检测 ,从中筛选出了 2 7个多态性良好的引物。用该 2 7个引物对上述 2 2份种质材料进行PCR扩增 ,共得到 4 45条DNA谱带 ,其中多态性带4 32条 ,占 97 0 8%。根据扩增结果计算了各份材料之间的遗传距离 ,并用UPGMA构建了聚类树状图。分析结果表明 :2 2份供试材料分成 4类 5组 ,第Ⅰ类为Ilexpentagona (分为A、B两组 :A组为新变种var mashanensisG .M .L .;B组为原变种var pentagona) ,第Ⅱ类为I kudingcha,第Ⅲ类为I latifolia ,第Ⅳ类为I cornuta ;第Ⅱ ,Ⅲ ,Ⅳ叁类各有一组材料组成。物种的差异、亲缘关系以及同一物种内不同种质材料在起源地域上的差异均可从系统树中反映出来。RAPD分子标记的结果可作为判断冬青属苦丁茶种质资源材料的起源地域、遗传差异、亲缘关系以及种级水平和种下分类鉴定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云南植物研究》期刊2004年06期)

史学群,刘国民,徐立新,唐碧军,陈圣政[7](2003)在《冬青属苦丁茶不同种质材料之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起源地域、类群、物种以及形态特征的差异,从海南大学苦丁茶研究所种质资源圃中选取15份冬青属苦丁茶种质材料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并从冬青属5个物种中各取1份种质材料进行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 冬青属苦丁茶其不同物种之种质材料的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和酯酶酶谱均显示出明显的物种间差异;2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冬青属的5个供试物种的所有不同种质材料中均存在一条共同的谱带(PA3),该谱带可视为冬青属苦丁茶的特征谱带;3 不同地域来源的苦丁茶冬青种质材料其过氧化物酶酶谱显示出差异,而同一地域内(或同一类群内)苦丁茶冬青的不同种质材料,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则基本相同;4 酯酶酶谱特征显示,冬青属内不同物种的苦丁茶其酯酶同工酶多态性显着。以上研究结果初步显示,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之酶谱分析结果可以作为判断冬青属苦丁茶种质材料的起源地域、遗传差异、亲缘关系以及种级水平的分类鉴定的参考依据之一。(本文来源于《贵州科学》期刊2003年03期)

张凤琴[8](2003)在《冬青属苦丁茶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系统地介绍以苦丁茶冬青(Ilex kudingcha C. J. Tseng)为代表的冬青属苦丁茶种质材料之RAPD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苦丁茶冬青RAPD分析的最佳PCR反应体系为:25μ1反应混合物中含模板DNA 20ng~40ng、1.5mmol/L~2.0mmol/L Mg~(2+)、200μmol/L dNTPs、1.5U Taq、5pmol引物;最佳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4min;94℃变性30sec,36℃退火30sec,72℃延伸2min,45个循环;72℃后延伸7min;4℃冷却拿出。本研究中所有实验材料之RAPD分析均在上述最佳PCR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的条件下进行。对冬青属“苦丁茶”的4个物种即苦丁茶冬青、大叶冬青(I. latifolia Thunb.)、五棱冬青(I. pentagona S. K. Chen,Y. X. Feng et C. F. Liang)、枸骨(I. cornuta Lindl.)以及一个介于五棱冬青与苦丁茶冬青之间的中间类型共22份种质材料进行PCR扩增。用50个10碱基随机引物进行RAPD多态性检测,筛选出27个多态性良好的引物。以这27个引物对上述22份种质材料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498条谱带,其中多态性带为484条,占97.18%;此外,另对57份苦丁茶冬青种质材料、6份五棱冬青种质材料以及6份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型种质材料进行了PCR扩增。从50个10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2个多态性良好的引物,共扩增出298条谱带,其中多态性带为274条,占91.9%。UPGMA聚类分析表明,RAPD分析的结果完全可以作为种级水平和种下划分的分子分类学依据而用于冬青属苦丁茶不同物种间,以及同一物种不同种质材料之间的遗传差异、亲缘关系及分类鉴定的研究。事实上,应用RAPD技术不仅可以将供试的4种物种和一类中间型(6份材料)明显地区分开来,而且可以将同一物种(Ilex kuding cha C. J. Tseng)不同起源地域的种质材料(或不同的类群)明显地区分开来。同一起源地域内的种质材料遗传距离较小,而不同起源地域的种质材料其遗传距离较大,特别是起源于海南岛的苦丁茶冬青种质材料与大陆各地域内的苦丁茶冬青种质材料其遗传差异较大,其形态特征亦显着有别于大陆各地域内起源的苦丁茶冬青种质材料,故作者认为可将其划分为苦丁茶冬青的一个生态型;典型的五棱冬青单独归聚为一支;6份中间类型的种质材料在聚类时单独归聚为与典型五棱冬青种质材料平行的另一支。作者根据形态特征和聚类分析结果认为,可以将中间类型划分为五棱冬青的一个变种,并认为该变种可能是在系统发育过程中由五棱冬青雌花的柱头接受了苦丁茶冬青的花粉并产生天然杂交,由天然杂交的后代演化而成。(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3-06-01)

刘韶,杜方麓[9](2001)在《冬青属苦丁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苦丁茶是我国南部及西南部民间传统的药用植物。最早见于东汉时期的《桐君录》。明代以前称皋卢、瓜卢、过罗、物罗 ,明后称簦、苦簦、茶簦、苦簦茶[1] ,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提神、益智和抗衰老、调节血压和血脂等功效。近年来 ,日本学者从苦丁茶(Ilexkudi(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2期)

俸宇星,陈书坤,赵瑞峰,梁畴芬[10](1998)在《中国冬青属苦丁茶名实辨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冬青科饮料植物苦丁茶的考证,将苦丁茶IlexkudingchaC.J.Tseng并入扣树I.kaushueS.Y.Hu中,对新种五棱苦丁茶I.pentagonaS.K.Chen,Y.X.FengetC.F.Liang作了描述,并提供了4个相近种的检索表(本文来源于《植物分类学报》期刊1998年04期)

冬青属苦丁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苦丁茶是我国民间的一类传统代茶用植物,其药用饮用价值俱佳。本文对冬青属苦丁茶的保健功效及利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冬青属苦丁茶论文参考文献

[1].田建平,李娟玲,胡远艳,刘国民.六种冬青属苦丁茶叶片中绿原酸含量的RP-HPLC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

[2].刘宗岸.冬青属苦丁茶的保健功效及利用[J].热带农业科技.2009

[3].邱丰艳,王小精.冬青属苦丁茶的药理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

[4].李建法,宋湛谦.冬青属苦丁茶中的叁萜及其皂苷类化合物[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6

[5].付乾堂,张桂和,刘国民,彭国全,蒙海俊.冬青属苦丁茶不同种质材料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J].贵州科学.2004

[6].张凤琴,刘国民,周鹏,徐立新,郭安平.用RAPD技术探讨冬青属苦丁茶的遗传差异、亲缘关系与分类地位[J].云南植物研究.2004

[7].史学群,刘国民,徐立新,唐碧军,陈圣政.冬青属苦丁茶不同种质材料之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研究初报[J].贵州科学.2003

[8].张凤琴.冬青属苦丁茶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03

[9].刘韶,杜方麓.冬青属苦丁茶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

[10].俸宇星,陈书坤,赵瑞峰,梁畴芬.中国冬青属苦丁茶名实辨证[J].植物分类学报.1998

标签:;  ;  ;  ;  

冬青属苦丁茶论文-田建平,李娟玲,胡远艳,刘国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