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隐现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句式,动词,维吾尔族,习得,语体,语序,目的。
隐现句论文文献综述
宣恒大[1](2017)在《从原型理论看隐现句与领属句的分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仅从意义出发,隐现句和领属句应当是现代汉语中的两种不同的句式,但名称的不同掩盖不了二者之间存在的众多共性。从原型理论出发,我们认为过去学者所关注到的隐现句和领属句的差别主要是从典型的隐现句和典型的领属句角度去分析的,其实二者之间应该是个连续统,完全可以纳入一个句法格式来加以考虑。这类句子识解为隐现句还是领属句与句首名词性成分空间性的强弱有很大关系。句首名词性成分的空间性越强,句子越易识解为隐现句,反之则易识解为领属句。(本文来源于《合肥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宣恒大[2](2016)在《隐现句的语体差异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隐现句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存在着差异:出现在口语语体中的隐现句要多于书面语体中的;书面语体中,文艺语体中的隐现句不仅在数量上要多于事务语体、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中的,而且其句子结构形式也相对复杂,其中的隐现谓语动词和隐现实体名词丰富多样。另外表述功能方面,文艺语体中的隐现句主要是叙述和描写,而非文艺语体中的则主要是解释和说明。不同类型的隐现句在出现的频率上也并不一致,按出现频率的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是:破损句﹤变化句﹤增减句﹤消失句﹤出现句。(本文来源于《合肥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石金花[3](2015)在《隐现句与位置变化句》一文中研究指出隐现句指的是形式上由"LP助词+NPが+VP"构成,意义上表示某处隐现(出现或消失)了某人或某事物的句子;位置变化句指的是形式上由"NPが+LP助词+VP"构成,意义上表示某人或某事物位置发生了变化的句子。隐现句和位置变化句虽然意义不同,但在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即当"が格"前的名词为既存物时,二者可以进行形式上的互换。(本文来源于《第八届日本学研究论坛论文集(叁)》期刊2015-09-19)
李成[4](2015)在《汉语隐现句的结构特征及其组合变式的认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点研究汉语隐现句B段动词的分类和及物性特征。发现B段动词及物性特征对隐现句的句法和语义存在较复杂的影响,B段动词及物性越小,隐现句在及物句式和不及物句式间的转换度就越低,转换后的句子在逻辑和语义表达上越难成立。另外,通过对隐现句四种组合变式的认知分析,发现组合变式的结构会限制句子语义的发挥,使其呈现不同的语义特征。(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5年03期)
李娜[5](2013)在《隐现句语序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隐现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类很有特点的句子,它以特定的语序"时地词语+动词+实体词"表达某时/某地出现或消失了某物的意义。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参照物先于目的物原则"、"末尾焦点原则"和"动态交际原则"对这一特定的语序进行阐释。(本文来源于《平顶山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杨娜[6](2013)在《维吾尔族学生汉语隐现句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存现句是语言中重要的语义范畴之一,汉语隐现句句式结构比较特殊,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据已掌握资料,已有人对汉语隐现句本体和习得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但针对维吾尔族学生习得汉语隐现句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了大量的关于隐现句的语料,采用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的方法,运用对比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维吾尔族学生习得汉语隐现句的偏误材料出现偏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解决维吾尔族学生习得汉语隐现句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共分为四章,研究综述与思路、问卷设计与调查分析、偏误统计与分析、偏误成因分析与教学建议。本研究依据隐现句中谓语动词的不同将其分为“趋向动词”类、“动作性动词+趋向动词”类、“瞬时性动词”类,最终归纳为24个典型的隐现句句式。对157位维吾尔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偏误统计。得出:“动作性动词+趋向动词”类隐现句偏误率最高,为40.11%,“趋向动词”类隐现句次之,为30.25%,“瞬时性动词”类隐现句偏误率最低,为22.14%。“趋向动词”类隐现句中句式“(从)NP起+来了+NP施”和句式“NP终+‘来’类复合趋向动词(了)+NP施”是最易出错的句式,偏误率分别为62.5%和56.25%。“动作性动词+趋向动词”类隐现句中,句式“(从)NP起+V+来[了]+NP施”是最易出错的句式,出现的偏误率最高,为62.5%。“瞬时性动词”类隐现句中,句式“NP处+消失了+NP施”的偏误率最高,为46.25%。从偏误语料中归纳出11种偏误,偏误率从大到小依次为:遗漏趋向补语偏误、动词使用不当偏误、主语和宾语位置颠倒偏误、介词误用偏误、主谓语和宾语位置颠倒偏误、谓语和宾语位置颠倒偏误、遗漏方位词偏误、介词多余偏误、定语的偏误、遗漏数量词、遗漏助词“了”偏误。对汉语隐现句中的虚词“在”、“从”、“了”,进行统计分析,虚词使用泛化现象比较严重,并对隐现句的替换句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约有40%的维吾尔族学生在遇到隐现句时,会使用其他替换句式回避汉语隐现句。文章深入分析了维吾尔族学生汉语隐现句习得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母语的干扰、对细则的不了解、教材不当、教师水平有限、学生自身因素等。最后本文提出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的改进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3-05-01)
沈洁[7](2013)在《基于可及性理论的英语母语者的汉语隐现句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隐现句指用来表示事物出现或消失的句子,一般被认为是存现句的下位句式。隐现句是现代汉语中有鲜明特色及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类句式,因而对其习得情况的具体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以日益受到学界重视的可及性层级为理论基点,力求对汉语隐现句的可及和习得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细致的研究和分析,从而指向更有效的对外汉语教学。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的主要旨趣,对文章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加以阐释,同时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二章总体介绍了汉语隐现句的相关研究,并重点阐释了隐现句各组成部分的分类情况和本文隐现句研究的类型界定。汉语隐现句的本体研究在汉语存现句研究的大背景下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隐现句在二语习得方面的专门研究则相对匮乏。根据学界比较多采用的将隐现句结构分A、B、C叁段的方法,第二章中还分别讨论了隐现句叁段的特点,进而确定了本文研究中的隐现句分类的四个维度,即语义类别、语义复杂度、语用频率和句法标记。第叁章是本文研究实验的主体部分,对英语母语者隐现句的可及性情况进行了具体的考察和分析。第一节首先具体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包括研究的被试情况,调查问卷各大项的具体研究目标、设计思路和用例设置情况等。第二节在统计数据和进行比对分析后,详细地阐述了中级水平和高级水平被试对于隐现句各个维度分类下的不同表现,进而对隐现句的可及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探究。第四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同时讨论了一些对外汉语的教学启示。通过对隐现句可及情况的结果分析,文章总结了本文研究问题的一些结论:从纵向上看,即学习者隐现句可及性的纵向发展上,学习者对隐现句可及程度的差异是明显的,高级水平学习者普遍比中级水平学习者在隐现句的可及等级上高。从横向上看,即学习者对隐现句可及性的横向分类中,学习者对隐现句的可及程度在各维度上的表现呈现出一定差异。语义类别这一维度对于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的隐现句可及性没有明显的影响;而后叁个维度,即语义复杂度、语用频率、句法标记则不同程度地对英语母语者的隐现句学习过程产生比较显着的影响。第四章中还讨论了学习者对隐现句存在的大量回避现象及其分布,同时对英语母语者的隐现句偏误情况进行了分类和原因分析,指出英语母语者较明显地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以及输入语料的作用。由此,文章最后还提出一定的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建议,如在教材编排上应使教材编写顺序与隐现句各类别的可及等级相契合,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在教学中可以将存在句和隐现句进行句法结构和表达功能的对比教学;对英语有标记形式的隐现句转换,需要用大量的语言输入进行重复刺激,结合对输入内容进行有意识的选取和教学设计等手段,从而共同指向更有效的对外汉语教学。(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3-05-01)
杨新星,张玉上,杨小珍[8](2012)在《浅析隐现句句法结构及谓语动词》一文中研究指出隐现句作为英语存现句的一类,多年来,语法学界对其进行了研究,但无论是隐现句的范围、分类还是它的结构特点都还存在着诸多的分歧。试从隐现句的句法结构和谓语动词的选取上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隐现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鸡西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宣恒大[9](2011)在《现代汉语隐现句研究的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隐现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从1924年至今,汉语语法学界对这一传统课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年来,隐现句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具体呈现出以下四个趋势:研究课题的独立化、研究视野的拓展化、研究内容的深入化和研究理论方法的多元化。今后,隐现句的研究可以借鉴构式语法理论,并要有语言类型学的视野。(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1年07期)
周燕[10](2011)在《现代汉语隐现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现代汉语隐现句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根据隐现句中谓词性词语的语法构成特点把隐现句分为S1类和S2类,即:S1:NL+V隐现义+NP S2:NL+(V)+V趋+NP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S1类隐现句和S2隐现句中动词以及趋向动词的特点;并借鉴Goldberg(1995/2007)的构式语法理论,分析了隐现句的句式义以及句式义和动词义的互动关系等问题。我们把隐现句式的句式义概括为“隐现变化义”,即:凸现结果的隐现变化。隐现句中谓词性词语后的“了”或“来/去”凸现这种结果性。这种句式义会对句子中的动词和趋向动词的语义进行调整。我们认为,S2类隐现句是S1类隐现句的扩展,从模糊隐现到具体隐现,从表具体事物的隐现到表抽象事物的隐现,是隐喻扩展和语言精确表达的需求。第一章引言。界定了隐现句的定义和范围,介绍了本论文研究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阐述了对隐现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也简略阐述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文献综述。对以往关于隐现句的定义、分类进行了归类描写和评述,对隐现句结构成分的研究以及隐现句句式义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加以系统的梳理和总结,评述了前人研究的成绩和不足。第叁章隐现句中谓词性词语分析。分析了S1类隐现句中的V隐现义和S2类隐现句中的谓词性成分V趋或者V+V趋的句法语义特点。根据V在S2类隐现句中所实现的语义量轻重不等,区分了隐现句中V存在的两个层次:同时指出从S2类隐现句到一般动作句,动词V在句子中所负载的语义信息量逐渐增加。本章通过语料分析对能进入隐现句的趋向动词进行统计,指出不同趋向动词在隐现句中的使用频率,根据来/去不同的虚化程度分析了S2类隐现句存在的叁个层次,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能进入S2类隐现句的几个典型趋向动词的语义结构。第四章隐现句句式义分析。本章我们重点分析了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隐现句式的地位和隐现句式系统的扩展;第二,S2类隐现句中V出现的制约因素;第叁,隐现句义式和动词义的互动;第四,隐现句式对NL、NP的制约。全章着重分析隐现句式义以及这种句式义对动词的选择整合和对NL、NP的制约,S2类隐现句中V出现的制约因素。隐现句中制约表隐现方式的动词V出现的因素存在着叁个层次,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制约动词V的出现。(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1-05-10)
隐现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隐现句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存在着差异:出现在口语语体中的隐现句要多于书面语体中的;书面语体中,文艺语体中的隐现句不仅在数量上要多于事务语体、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中的,而且其句子结构形式也相对复杂,其中的隐现谓语动词和隐现实体名词丰富多样。另外表述功能方面,文艺语体中的隐现句主要是叙述和描写,而非文艺语体中的则主要是解释和说明。不同类型的隐现句在出现的频率上也并不一致,按出现频率的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是:破损句﹤变化句﹤增减句﹤消失句﹤出现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现句论文参考文献
[1].宣恒大.从原型理论看隐现句与领属句的分合[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7
[2].宣恒大.隐现句的语体差异考察[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6
[3].石金花.隐现句与位置变化句[C].第八届日本学研究论坛论文集(叁).2015
[4].李成.汉语隐现句的结构特征及其组合变式的认知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
[5].李娜.隐现句语序的解读[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
[6].杨娜.维吾尔族学生汉语隐现句习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7].沈洁.基于可及性理论的英语母语者的汉语隐现句习得研究[D].南京大学.2013
[8].杨新星,张玉上,杨小珍.浅析隐现句句法结构及谓语动词[J].鸡西大学学报.2012
[9].宣恒大.现代汉语隐现句研究的趋势[J].学术界.2011
[10].周燕.现代汉语隐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