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心汤新应用

麻黄附子细心汤新应用

一、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论文文献综述)

黑炫鼎,边汝涛,王振涛[1](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中药综合数据库(TCMID)获得麻黄附子细辛汤中药物主要成分,并通过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相关作用靶点。利用OMIM、Gene Cards数据库筛选与冠心病相关靶点,通过Venny2.1工具获得两者交集。应用String平台构建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通过Cytoscape3.7.2软件对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等数据构建相关网络并进行分析。利用DAVID6.8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EGG)通路分析。结果:筛选得到山奈酚、槲皮素、β-谷甾醇等35个化合物,242成分蛋白作用靶点;检索到载脂蛋白E、白细胞介素-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等7 752个冠心病靶点;通过"药物-疾病"网络筛选到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肿瘤抑制蛋白(Tumor Protein P53,TP53)、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193个作用靶点,这些靶点主要参与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对缺氧的反应、细胞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等生物过程,对靶点进行富集发现药物通过调节HIF-1、Toll样受体、PI3k/Akt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冠心病的作用。结论:本研究揭示了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冠心病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协同作用,为该复方在临床灵活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滕占理[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历代本草中细辛的功效演变及古今方剂中细辛用量与配伍应用的规律,为临床中细辛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搜集汉唐至明清期间古代本草书籍中相关细辛的记载,以及《方剂大辞典》(彭怀仁版)中收录的汉唐至清含细辛的古代方剂、近20年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等期刊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含细辛的现代方剂共2933首,建立含细辛方剂数据库,采用Excel 2013、SQL Server 2008等数据分析软件及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TCM Miner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结果:1从古至今细辛入药部位经历了由“根部”到“全草”再到“根与根茎”的变化;其通窍之效,古代为通利诸窍,不仅限于鼻窍;古代载其有补益之效,认为辛能补肝润肾,但不同于补益气血阴阳之补药。2细辛中毒的常见原因是单用入散剂用量过大或汤剂煎煮时间太短。3细辛内服方以治疗五官诸病(包括眼病、鼻齿诸病等,其中眼病为诸病之首)、各类痛证(包括目痛、头痛、齿痛、痹证等)、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喘、感冒等)、痈疽诸疮等外科疾病为主。细辛外用方以治疗齿痛、齿摇不固、牙疳等齿疾为主;其次痈疽诸疮等外科诸疾、眼鼻等五官诸疾、头痛痹证等也较为常见。4细辛历代丸剂散剂常用量范围为1-2g,煮散常用量范围为1-3g,变化较小;历代汤剂常用量范围变化较大,经历了由汉唐至宋金元骤降、明清至现代缓升的变化,现代医家细辛常用量为5g;细辛用于解表散寒、通窍时用量宜小,用于止痛、温肺化饮功效时用量宜大;汤剂中细辛用量可分为1-6g的常规用量、6-9g的中剂量、9-15g大剂量及15g以上的超剂量,现代在治疗痹证、心脑血管疾病等久病顽疾时常用15g-50g,此时需久煎40分钟-1小时。5含细辛方剂的内服方中,治疗眼病时细辛常与防风、人参、车前子配伍;治疗鼻齿诸疾时细辛常与防风、川芎、白芷、肉桂、当归配伍;治疗咳喘时细辛常与肉桂、杏仁、干姜、五味子、半夏配伍;治疗感冒时细辛常与麻黄、防风、川芎、肉桂、白术配伍;治疗中风时细辛常与防风、肉桂、川芎、当归、麻黄配伍;治疗痹证时细辛常与防风、肉桂、独活、附子、川芎配伍;治疗头痛时细辛常与川芎、白芷、防风、羌活配伍;治疗妇科诸病时细辛常与当归、肉桂、防风、川芎配伍;治疗儿科诸病时细辛常与大黄、人参、防风、当归、黄芩、肉桂配伍。外用方中,治疗齿痛等齿疾时白芷、升麻、川芎、防风配伍;治疗眼科诸病时细辛常与黄连、秦皮、黄柏、防风、玉竹等配伍;治疗痈疽诸疮时细辛常与白芷、当归、川芎、白芍等配伍。结论:朝代、剂型、病症及细辛入药部位、毒性等是影响细辛用量的重要因素,现代临床应用时需注意剂型和病症的差异,入汤剂时细辛常用量为1-6g,可根据咳喘、眼病、痹症、胸痹、鼻炎等不同病症相应增大其用量,不应完全局限于1-3g的标准。细辛配伍多基于其辛温之性,因其辛烈温燥以防太过故多配伍补益药及收敛药以敛制散、配伍寒凉药以寒制燥;因其辛散解表、温则化饮、通经止痛而多配伍解表散寒药、温化寒痰药、温里药增其功效。

张蕙缨[3](2019)在《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扶阳派医案知识发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中医学术流派的经验传承对中医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医案作为临证经验的载体,是研究学术流派思想的重要切入点。扶阳派是中医学中较年轻的一个学术流派,以擅用附子治疗疑难危重证而闻名,其临床疗效显着,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优势,值得深入研究学习。既往的研究以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为主,尚难以全面、完整的挖掘扶阳派医家的隐性知识。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是将中医经典与临床相结合的国家示范性基地,近年与燕山大学合作,创新性的运用形式概念分析方法结合属性偏序结构理论挖掘知识,在《伤寒论》的文献研究和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等方面均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推进中医现代化、精准化提供新的思路。形式概念分析方法具有严谨性、科学性,经过多年的探索,结合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知识发现方法已日趋成熟。为了使扶阳派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以深入理解,能够更好的传承,本研究尝试结合属性偏序结构理论对扶阳派医案的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将医案资料转化为更加科学、直观的知识,便于传承、研究和利用。希望对临床辨证论治、处方用药有所启发和裨益,并在此基础上为学术流派的数据挖掘工作提供新的探索方式。方法:本研究以医案研究为主,收集的医案主要来自是张存悌主编的3本书籍,当中收录了34位扶阳派医家共935例医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后筛选出597例医案。将医案的信息按照“医家姓名、医家行医地区、患者性别、患者年龄、症状、体征、舌脉、中医病名、中医证型、中医治法、方剂、中药药物、药量”进行疏理,对其中的属性进行规范,然后录入Excel表格,形成原始医案知识数据库。以数据库作为对象,运用属性偏序结构图理论的知识发现方法,进行形式背景优化,构建扶阳派医案“医家-地区-病-症状-证-治-方-药-药量”的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图,然后从层次、簇集、支线来解释和分析属性偏序结构图。结合“神、色、形、态、纳、眠、便、寒热、排出物、舌脉”归纳总结扶阳派的“阴证”;从热症与之并列出现的症状归纳总结阳虚患者“阴火”与“阴证”必定同现的规律,为准确辨识“阴证”、“阴火”提供事实依据。结合属性偏序结构图,从疾病与方剂的角度发现病-方;从方剂与症状、疾病的角度发现方-症、方-病;从不同附子剂量的角度发现附子量效关系,从不同地区的角度发现地区用药的特征,从代表医家的角度研究医家辨证、用药配伍经验。成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到597个扶阳派医案,建立扶阳派医案知识数据库,一共获得1621个属性,构建127张属性偏序结构图。1.症状体征扶阳派医案中的症状最常见为:疼痛、形寒肢冷、恶风寒、神疲、纳差;舌象:舌淡、舌胖、苔白、舌苔腻;脉象:脉沉、脉细、脉弱。按照“神、色、形、态、纳、眠、便、寒热、排出物、舌脉”进行归纳为:阴盛阳衰之人在“神”则神疲或伴烦躁、心烦;在“色”则以色白为主,也可见色青、色暗;在“形”则以形体消瘦为主,也可见形体肥胖;在“态”多见乏力、少气懒言、行动迟缓;在“纳”则纳差、不欲饮;在“眠”则失眠、嗜睡;在“便”则尿清、大便溏、便秘;在“寒热”则形寒肢冷、恶风寒、发热;在“排出物”则见呕吐涎沫、清水、白痰;在“舌”则舌淡、舌胖、苔白、苔腻;在“脉”则脉沉、脉细、脉弱。七个热症分析结果:发热常与恶风寒、疼痛、形寒肢冷、舌淡、舌苔白、脉沉、脉细、脉弱并列出现。治疗发热常用药组:附子-桂枝-干姜-生姜-麻黄-细辛。面红常与形寒肢冷、发热;舌淡、脉细、脉沉、脉数并列出现。“附子-干姜-炙甘草-肉桂”为治疗面红症状的常见药组。口干常与形寒肢冷、不欲饮、失眠、神疲、恶风寒;舌淡、舌胖、舌苔白;脉沉、脉弱、脉细并列出现。“附子-炙甘草-干姜-白术”为治疗口干症状的常见药组。烦躁常与形寒肢冷、失眠、心烦、恶风寒、手足心发热;舌淡、脉沉、脉细、脉弱、脉数并列出现。“附子-干姜-炙甘草-桂枝”为治疗烦躁症状的最常见药组。舌红常与疼痛、形寒肢冷、乏力;舌苔白、舌苔腻;脉弱并见。“附子-炙甘草-肉桂”为治疗舌红的最常见药组。舌苔黄常与疼痛、形寒肢冷、恶风寒、纳差;舌淡、舌苔腻;脉沉、脉滑并见。“附子-麻黄-甘草-桂枝-细辛”为治疗舌苔黄最常见药组。脉数常与发热、形寒肢冷、神疲;舌淡、舌苔白;脉细、脉弱并见。“附子-炙甘草-干姜-肉桂”为治疗脉数的最常见药组。疼痛是本研究中最常见的症状,常伴随的症状体征有:形寒肢冷、恶风寒、腹痛、神疲、舌淡、舌苔白、舌苔腻、脉沉、脉细。优先度最高的证型是太少两感证,治法是补火助阳法。常用的方剂: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理中汤,桂枝汤、当归四逆汤、麻黄汤、吴茱萸汤、潜阳封髓丹、真武汤、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优先度最高的是四逆汤。最常用的药物配伍:附子-桂枝-炙甘草-干姜、附子-桂枝-炙甘草-干姜-细辛。2.疾病扶阳派医案中,常见的10个疾病的“病-方”研究结果(均为优先度最高):发热-四逆汤,常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感冒-麻黄附子细辛汤,常与四逆汤合方;咳嗽-四逆汤,常与麻黄附子细辛汤或小青龙汤合方;哮喘-四逆汤,常与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合方;腹痛-四逆汤,常与附子理中汤合方;痹病-麻黄附子细辛汤,常与四逆汤合方;泄泻-四逆汤,常与附子理中汤合方;心悸-四逆汤,常与桂枝汤合方;血证-四逆汤,常与附子理中汤、薏苡附子败酱散、潜阳封髓丹、甘草干姜汤、回阳饮合方;肿瘤-四逆汤,常用药组是附子-肉桂-干姜。3.证型、治法扶阳派医案的证型中,阴盛阳衰为优先度最高的证型。治法优先度最高的依次是: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回阳救逆。4.方剂扶阳派医案的方剂主要为: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理中汤、桂枝汤、真武汤、潜阳封髓丹、麻黄汤、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参附龙牡救逆汤、白通汤、桂枝附子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升陷汤、补中益气汤、薏苡附子败酱散、桂枝芍药知母汤、小青龙汤、六君子汤、五苓散、茯苓四逆汤、人参四逆汤、四君子汤、回阳建中汤、破格救心汤、张锡纯来复汤、吴氏回阳饮、肾四味、乌附麻辛桂姜汤。优先度最高的方剂为: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理中汤。合方使用最常出现的为: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桂枝汤。研究结果得到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理中汤、潜阳封髓丹的方-症、方-病。(1)四逆汤的“方-症”为:形寒肢冷、恶风寒、疼痛、神疲、纳差、乏力、气短、少气懒言、腹胀、呕逆、口干、发热、咳嗽、咳痰、气喘、嗜睡、失眠、面色白、面色暗、四肢厥逆;舌淡、舌润、舌胖、舌有齿痕、舌苔白、舌苔腻、舌苔滑;脉沉、脉细、脉弱、脉数、脉弦;四逆汤的“方-病”为:发热、感冒、咳嗽、咳喘、肺胀、厥脱、水肿、血证、心悸、胸痹心痛、汗证、腹痛、泄泻、痞满、不寐、胃痛、腰痛、痹病、头痛、咽痒咽痛、便秘、眩晕、肿瘤、癫狂、黄疸、带下病、肺痨、呃逆、淋证、虚劳、痛经、闭经、口疮、牙痛、舌痛、急慢惊风、中风等。(2)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症”为:疼痛、恶风寒、形寒肢冷、神疲、身痛、发热、头痛、腰痛、咳嗽、呕逆;舌淡、舌润、舌胖、舌苔白、舌苔腻;脉沉、脉细、脉紧、脉弱等;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病”为:感冒、发热、咳嗽、腰痛、痹病、哮喘、头痛、咽痒咽痛、鼻渊、水肿心悸、胸痹心痛、暴哑、斑疹等。(3)附子理中汤的“方-症”为:疼痛、形寒肢冷、纳差、泄泻、腹痛、神疲、乏力、口干、不欲饮、呕吐、腹胀、恶风寒;舌淡、舌润、舌胖、舌苔白;脉沉、脉弱、脉细等;附子理中汤的“方-病”为:泄泻、腹痛、发热、咳嗽、心悸、汗证、血证、胃痛、痞满、呕吐、便秘、消渴病、淋证、带下病等。(4)潜阳封髓丹的“方-症”为:形寒肢冷、疼痛、恶风寒、心烦、失眠、多梦、神疲、乏力、气短、头痛、牙痛、咽痛、咽干、鼻干、口生疮、不欲饮、大便溏、痤疮、潮热、手足心热、头昏沉、腰膝酸软、齿衄、齿松、目赤;舌淡、舌胖、舌润、舌有齿痕、舌苔白;脉沉、脉弱、脉滑、脉弦等;潜阳封髓丹的“方-病”为:咽痒咽痛、口疮、舌疮、痤疮、不寐、头痛、发热、血证、水肿、郁证、梅核气、心悸、月经不调、绝经前后诸证、痞满、便秘、牙痛、口干口苦、口臭、两胁发热、痄腮等。5.药物扶阳派医案的药物:附子、炙甘草、干姜为优先度最高;常用的药对有:附子-炙甘草、附子-干姜、附子-桂枝、附子-肉桂、附子-茯苓、附子-生姜、附子-细辛、附子-白术、附子-砂仁、附子-甘草、附子-半夏、附子-磁石、附子-薏苡仁、炙甘草-干姜、炙甘草-桂枝、炙甘草-肉桂、干姜-桂枝、干姜-肉桂、桂枝-肉桂、桂枝-茯苓、桂枝-肉桂、肉桂-茯苓、肉桂-白术、桂枝-茯苓等。其中,附子-炙甘草、附子-干姜是最常使用的药对。常用的药组有:附子-炙甘草-干姜、附子-炙甘草-桂枝、附子-炙甘草-肉桂、附子-炙甘草-茯苓、附子-炙甘草-生姜、附子-炙甘草-细辛、附子-炙甘草-砂仁、附子-炙甘草-制姜、附子-炙甘草-桂枝-肉桂、附子-炙甘草-桂枝-茯苓、附子-炙甘草-肉桂-茯苓、附子-炙甘草-肉桂-砂仁-制姜。其中,附子-炙甘草-干姜是最常用的药组。6.药量扶阳派医案的常用药量:最常用的药量组合模式为:炙甘草10至30g-附子16至30g-干姜10至30g。本研究分析不同附子剂量与医家、地区的对应关系,发现:附子4-15g以辽宁张存悌和上海祝味菊的医案较多;附子16-30g以河南傅文录、辽宁张存悌、山西李可、天津孙秉严、河南周连三、上海祝味菊的医案较多;附子31-45g以四川和云南地区为主;附子46-99g以四川、云南地区为主;附子100g以上的医案以四川云南为主,其中吴佩衡和范中林的医案较多。本研究还得出不同附子剂量分别与症状体征、疾病、治法及其它药物剂量的对应关系。7.地区本研究将医案中医家所属地区按照西南、华东、华中、华北、东北进行划分,分析了每个地区医案与疾病、药物、药量的对应关系。8.代表医家本研究分析4个代表医家在症状体征、疾病、药物、药量上的经验:吴佩衡医案的症状主要为:疼痛、发热、纳差、神疲、恶风寒、腹痛、尿短、头痛、面色暗、面色青、面色黄、舌苔白、舌苔滑、舌苔腻、舌青、舌干、脉沉、脉弱。发热为最常见疾病。“附子-干姜-甘草-肉桂”是优先度最高的药组。常见的药量配伍为:附子100g以上-甘草0至30g-干姜10至30g-肉桂10至30g。范中林医案的症状主要为:形寒肢冷、疼痛、恶风寒、纳差、神疲、乏力、面色白、舌淡、舌苔白、舌苔腻、舌暗、舌苔滑。咳嗽、头痛、水肿、痹病为最常见疾病。最常出现的药组是:附子-炙甘草-干姜,常见的药量配伍为:附子46至99g以上-桂枝10至30g-炙甘草10至30g-干姜10g以上。唐步祺医案的症状主要为:咳嗽、咳痰、气喘、恶风寒、痰白、泡沫痰、疼痛、舌苔白、舌苔腻、舌淡红、脉细;咳嗽、哮喘为最常见疾病;甘草-麻黄-桂枝-附子-细辛-干姜为最常出现的药组,常见的药量配伍为:附子31至99g-干姜31g以上-麻黄4至30g-桂枝4至30g-甘草10以上-半夏10至30g-细辛0至3g。祝味菊医案的症状主要为:疼痛、发热、咳嗽、咳痰、腹痛、舌苔腻、脉缓;发热、感冒、咳嗽为最常见疾病;附子-半夏-磁石-苍术为最常出现的药组;常见的药量配伍为:附子4至30g-半夏10至30g-麻黄4至9g-桂枝4至9g-干姜0至9g。结论:结合研究结果,足以证明扶阳派医家临证以阴阳为纲,来判分万病,辨识“阴证”有详细的的方法,对于虚阳外浮、虚阳外越、真气上浮之证,有独创的“阴火”理论,阳虚之人“阴火”往往与“阴证”同时出现。医家多重视阳气,治病以肾阳为本,临证治疗阴盛阳衰之证,用药首先是要扶阳,常用姜附草治疗,擅用四逆类方。有独特的药物配伍。对于治疗急危重症,以大剂量附子为主,但是也不乏有医家用中小剂量附子同样能起沉疴重疾,收获良效,这通常与医家的经验、药物配伍有关。扶阳派医家来自全国各地,患者小至新生儿、婴幼儿,扶阳不分地域、不分年龄,“有是证,用是药”,只要辨证配伍得当,均能收到良好效果。处方用药的差异,与医家对扶阳思想的领悟理解、个人的临床经验、所处的时代、所处的地区、患者的病情密切相关。归纳总结扶阳派医家临证特色为:阴阳为纲辨万病,肾阳为本重扶阳;真气上浮识阴火,阴火阴证必同现;最擅使用四逆辈,配伍独特疗效卓;阴盛阳衰需补火,大剂附子非常态;地域年龄无需忌,处方用药看医家。

刘书博[4](2017)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同配伍组方对经皮渗透特性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建立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同配伍组方中各成分的分析方法,为后期主要有效化学成分的透皮吸收研究提供方法;通过对不同配伍组方及提取物基本理化性质的考察,进一步为经皮给药及制剂开发提供依据;运用Franz体外扩散池法,考察不同配伍组方对经皮渗透特性影响,探讨外用中药配伍经皮给药的合理性。方法:(1)采用HPLC法,分别建立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同配伍组方中麻黄类生物碱(麻黄碱、伪麻黄碱)、附子类生物碱(苯甲酰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碱)和细辛挥发油类成分(甲基丁香酚、细辛脂素)的分析方法,并对线性范围、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加样回收率等进行了考察。(2)采用沉淀法和指标成分法测定麻黄附子提取物、附子提取物及其成分的平衡溶解度,采用摇瓶法测定不同配伍组方提取物在正辛醇-水系统中表观油水分配系数。(3)采用体外Franz扩散池法,测定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同配伍组方中麻黄类生物碱、附子类单酯型生物碱、甲基丁香酚及细辛脂素的体外经皮渗透速率和12h累积渗透量,运用SPSS17.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到麻黄附子细辛汤中不同组方配伍对经皮渗透特性产生的影响。结果:(1)建立的麻黄碱、伪麻黄碱HPLC分析方法为:色谱柱为DiamonsilC18(5μm,250 mm×4.6 m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2:98,每100ml中加入0.04ml三乙胺);检测波长为190nm;流速为1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建立的附子类单酯型生物碱HPLC分析方法为:色谱柱为DiamonsilC18(5 μm,250mm×4.6mm);流动相为 B乙腈-四氢呋喃(25:15)-A 0.1mol/l醋酸铵溶液(每1000ml中加入0.5ml冰醋酸);0-48min B(15%-24%);检测波长245nm,流速为1ml/min,柱温:30℃;进样量为10腈l。建立的甲基于香酚、细辛脂素HPLC分析方法为:色谱柱为DiamonsilC18(5μm,250 mm×4.6 mm);流动相为乙腈-水(60:40);柱温:40℃;检测波长287nm;进样量为10μl。(2)麻黄碱在水中的平衡溶解度为275.19μg/ml,伪麻黄碱在水中的平衡溶解度为132.31μg/ml,指标成分在pH=7.4PBS缓冲液中的溶解度最大,分别为344.27μg/ml和162.22μg/ml。麻黄供试品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为53.85(logP=1.73)、19.38(logP=-0.99),麻黄附子供试品中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为0.101(logP=-0.99)、0.076(logP=-1.12),麻细供试品中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为2.91(logP=0.46)、3.43(logP=0.54),全方供试品中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为5.59(logP=0.75)、5.98(logP=0.78)。苯甲酰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碱在水中的平衡溶解度为11.Oμg/ml、2.07μg/ml、4.36μg/ml,在 PBS 缓冲液中的溶解度在 pH=7.4 时有较大值。附子供试品中苯甲酰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碱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为 0.022(logP=-1.65)、0.091(logP=-1.04)、0.094(logP=-1.03),麻黄附子供试品中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为0.021(logP=-1.68)、0.09(logP=-1.05)、0.094(logP=-1.03),附细供试品中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为0.037(logP=-1.43)、0.095(logP=-1.02)、0.097(logP=-1.01),全方供试品中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为 0.024(logP=-1.62)、0.09(logP=-1.05)、0.094(logP=-1.03)。细辛供试品中甲基丁香酚、细辛脂素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为0.94(logP=-0.027)、1.02(logP=0.009),麻细供试品中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为0.027(logP=-1.57)、0.172(logP=-0.77),附细供试品中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为0.116(logP=-0.94)、0.338(logP=-0.41),全方供试品中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分别为0.118(logP=-0.93)、0.383(logP=-0.42)。(3)不同配伍组方对麻黄碱和伪麻黄碱体外透皮影响:全方组的透皮速率(68.864μg-cm-2 h-1、28.088μg·cm-2·h-1)和 12h 累积渗透量(820.8μg·cm-2、335.4μg·cm-2)均大于其他配伍组,差异极其显着。各配伍组透皮速率和12h累积渗透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全方组>麻细组>麻黄单味组>麻附组。不同配伍组方对苯甲酰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碱体外透皮影响:附细组中苯甲酰新乌头碱透皮速率和12h累积渗透量(7.122μg·cm2-2·h-1、88.μg·cm-2)大于附子单味组、麻附组、全方组,附细组中苯甲酰次乌头碱透皮速率和12h累积渗透量大于附子单味组、麻附组、全方组,附细组中苯甲酰乌头碱透皮速率大于附子单味组、麻附组、全方组,全方组、麻附组的透皮速率及12h累积渗透量都低于附细组、单味附子组,麻附组与全方组相比,苯甲酰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碱的透皮速率和12h累积渗透量无显着性差异。不同配伍组方对甲基丁香酚和细辛脂素体外透皮影响:单味细辛组中甲基丁香酚的透皮速率和12h累积渗透量为76.391μg·cm-2·h-1、788.6μg·cm-2,均显着大于麻细组、附细组、全方组,差异显着。全方组与附细组相比,甲基丁香酚的透皮速率和12h累积渗透量无显着性差异。全方组与麻细组、附细组、细辛单味药组相比,细辛脂素的透皮速率和12h累积渗透量均无显着性差异。结论:本文建立了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同配伍组方中各类成分的分析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可靠。麻黄碱、伪麻黄碱、附子类单酯型生物碱水溶性较好;麻黄类生物碱、附子类生物碱、细辛中甲基丁香酚和细辛脂素均具有较高的生物膜透过性。不同配伍组方对各类成分的经皮渗透作用影响有所差异,油水分配系数数值接近或大于零,药物成分呈现脂溶性,经皮渗透吸收增加。不同配伍组方的理化性质与经皮渗透吸收呈现一定相关性,不同配伍组方油水分配系数的改变,既能促进部分成分的透皮吸收作用,也能降低部分有毒成分的透皮速率和累积渗透量,具有一定的减毒增效优势,证明了外用中药配伍的科学性。

马召田[5](2014)在《麻黄细辛附子汤文献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通过文献综述、现代医案研究、麻黄细辛附子汤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和麻黄细辛附子汤及其拆方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等三大部分对麻黄细辛附子汤进行研究。1.文献综述较系统的总结了麻黄细辛附子汤近年来在临床各科的应用。2.现代医案研究收集60例个案,从病名、主症、症状、舌象、脉象、药物用量、患者年龄、性别、服药剂数等借助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得出本方常用于感冒、失音的治疗,症状多见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迟无力。麻黄用量多2-30g在之间,细辛用量多在2-30之间,附子用量多3-90g在之间,多数患者服药10剂以内痊愈。3.实验研究3.1麻黄细辛附子汤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心功能的影响3.1.1目的研究黄细辛附子汤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心功能影响。3.1.2方法:24只SD大鼠分随机为模型组、MXF组和正常对照组,盐酸普萘洛尔对模型组和MXF组进行灌胃造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模型,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对MXF组进行治疗后用BL-420s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监测大鼠心功能。3.1.3结果:麻黄细辛附子汤可明显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心率、左室收缩压、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3.1.4结论:麻黄细辛附子汤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心功能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心率、增加心肌细胞收缩力、扩大心搏输出量实现的。3.2麻黄细辛附子汤及其拆方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3.2.1目的研究麻黄细辛附子汤及其拆方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本方组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3.2.2方法按体重分层后随机分为:MXF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阿托品组,每组8只。SPF级SD大鼠,雄性,每天按体重(15mg/kg)给予0.2ml的盐酸普萘洛尔悬液进行灌胃造模,连续给药14天。第15天开始给药。对模型大鼠均在造模之后继续每日上午按7.5mg/kg给予0.2ml盐酸普萘洛尔悬液维持造模状态。下午分别对MXF组给予MXF(4.8g/Kg/d); MX组给予MX (2.4g/Kg/d), MF组给予MF (4g/Kg/d), FX组给予FX(3.2g/Kg/d),阿托品组给予腹腔注射阿托品0.15mg/kg,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阿托品组均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按每100g体重给予lml灌胃,连续给药14天。末次给药2h后用BL-420s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进行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3.2.3结果麻黄细辛附子汤可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心率,增加其左心室舒张压、左心室收缩压。其在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心率方面优于麻黄附子汤(P<0.05),在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左心室舒张压方面不及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汤(P<O.01)。附子细辛汤可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心率、左心室舒张压、左心室收缩压,其在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左心室舒张压、左心室收缩压方面较麻黄细辛附子汤有优势。并且经本方饲喂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左心室舒张压、左心室收缩压指标优于空白组大鼠指标(P<0.01)。麻黄细辛汤可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心率,增加其左心室舒张压、左心室收缩压。其在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心率方面优于麻黄附子汤(P<0.05)。经本方饲喂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左心室舒张压、左心室收缩压指标略优于空白组大鼠指标(P<0.1)。麻黄附子汤在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心率方面与模型组相比(P>0.05)差异不显着,表明其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心率作用不明显,与麻黄细辛附子汤和麻黄细辛汤比存在显着差异(P<0.05)。然本方在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左心室舒张压方面较麻黄细辛附子汤有优势,在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左心室收缩压方面较附子细辛有优势。经饲喂本方的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左心室舒张压、收缩压指标均超过空白对照组大鼠的指标(P<0.05)。3.2.4结论1.麻黄细辛附子汤可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心率。2.本方可增强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的左心室收缩压。3.本方与拆方相比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血液动力学影响方面具有优势,说明本方组方思路与规律具有现实意义上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陈明,马召田,张水馨[6](2013)在《麻黄细辛附子汤应用近况》文中指出文章通过总结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近况,总结其在内、外、妇、儿、五官科等的应用,揭示麻黄细辛附子汤临床主治范围及运用规律,进一步指导该方的临床应用。

李清学[7](2011)在《麻黄附子细辛汤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现代的临床应用如:心律失常、冠心病、肺原性心脏病和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詹煜炜[8](2011)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目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成就与影响极大的重要医学着作,其完美的辨证论治体系与丰富的辨证论治思想,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而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方是其治疗少阴病兼有表证的主方,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本次研究通过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病因病机、治则、方义及其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找出其证治规律,进一步阐明其治疗皮肤病的有效性,为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方治疗皮肤病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次研究引用的《伤寒论》条文,均以赵开美宋本为蓝本)。2.研究方法2.1归纳分析古今医家医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认识和批注,总结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证治规律。2.2通过查阅大量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皮肤病的医案报导,分析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在皮肤病治疗中的辨证要点及应用规律。2.3认真跟随导师学习,一细心观察与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相关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过程,参以个人感悟,归纳总结此类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使麻黄附子细辛汤更好的应用于皮肤病治疗中来。3.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被应用于多种皮肤病的治疗中,且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李志春[9](2010)在《炎症未必用苦寒——再议《慎用苦寒说》》文中指出炎症虽以细菌等生物为主要因素所引发,但其作用于人体,往往受体质的影响而变为寒、热之疾,中医对此当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主要措施。然而今之医者多受西医"炎症"之说所限,加之以往的研究"成果",一遇炎症,则必以苦寒之剂以清解,已沿袭成弊。为革此医弊,本文广引医学文献,并引吴佩衡、范中林数则医案加以综述,旨在明辨炎症并非全是热证,寒性炎症亦非少见。临证之际,当详辨疾之阴阳,慎用苦寒。

王小平[10](2010)在《麻黄附子细辛汤抗病毒活性部位及其血清指纹图谱研究》文中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炮附子、细辛组成,用于治疗阳虚外感寒邪后,引起的发热、恶寒甚、脉沉细、但欲寐的病证。针对该复方,本论文实验研究包含六个部分:(1)麻黄附子细辛汤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分别采用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和顶空进样直接采集挥发性成分,对内蒙古麻黄、吉林细辛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GC/MS分析。2种样品采集方法,分别提供了麻黄、细辛中不同沸点的挥发物的化学信息;运用这2种方法可以建立更全面的麻黄、细辛挥发性成分GC-MS表征体系。将麻黄附子细辛汤按照处方比例,提取挥发油后进行GC-MS分析,分析结果与麻黄、细辛药材单独提取的挥发油比较,发现麻黄附子细辛汤总离子流图化学信号主要来源于细辛,同时发现单味药材的一些化学信号在复方挥发油中未检出,为其配伍机理及药效基础提供一定依据。(2)麻黄附子细辛汤提取工艺的优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技术,以麻黄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特征峰总面积以及干浸膏得率为综合评判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水用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等因素对提取工艺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为加16倍量水90℃提取3,每次1h。(3)大孔树脂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分离纯化选择4种不同极性的大孔吸附树脂,以麻黄碱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通过静态吸附、静态解吸附、动态解吸附试验初步优选纯化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最佳树脂。结果D-101型树脂能够有效富集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的麻黄碱,适用于该复方提取液的纯化。(4)麻黄附子细辛汤大孔树脂柱不同洗脱部位指纹图谱研究按照优化提取工艺提取麻黄附子细辛汤。提取液经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分离得到30%、50%、70%、95%乙醇洗脱部位,测定其HPLC指纹图谱及麻黄碱和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发现洗脱部位的组分主要集中在30%乙醇洗脱部位。(5)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同提取部位给药血清HPLC指纹图谱研究测定经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的麻黄附子细辛汤4个部位给药血清的HPLC指纹图谱,结果发现WE30组在给药后30min血清成分变化达到极大值,之后在240min处有一血药浓度峰值;WE50组在给药后30min血清成分变化达到极大值,于180min处有一血药浓度峰值。(6)麻黄附子细辛汤抗病毒活性研究分别采集麻黄、细辛单味药材及复方挥发油,制备水提液大孔树脂柱不同洗脱部位进行体外抗病毒实验。实验结果发现大孔树脂柱50%和70%乙醇洗脱物对RSV的抑毒指数为4、对FluA的抑毒指数为2-4,具有较低的抑毒活性;提取物对于HSV效果显着,30%、50%、70%、95%乙醇洗脱物对HSV的抑毒指数分别为16、16、32、32。本论文通过指纹图谱特征峰信息与指标成分相结合,优化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提取工艺;通过抗病毒体外实验,初步筛选了麻黄附子细辛汤抗病毒活性部位,为中药抗病毒活性复方的研发提供了实验依据。同时,本论文结合HPLC指纹图谱特征峰的信息反映不同提取部位入血成分的变化规律,充分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协同作用的整体性特点。本论文的研究,为建立一种可以全面的反映中药复方多成分整体作用特点的提取纯化及体内吸收代谢规律研究方法奠定基础。

二、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成分及相关靶点筛选
    1.2 冠心病相关靶点的获取
    1.3 相互作用靶点的筛选
    1.4 构建“药物-成分-共同靶点-疾病”复合网络
    1.5 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分析
    1.6 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成分及相关靶点筛选
    2.2 冠心病相关靶点检索
    2.3 筛选相互作用靶点
    2.4 构建“药物-成分-共同靶点-疾病”复合网络
    2.5 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分析
    2.6 富集分析
3 讨论

(2)基于数据挖掘的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细辛的基本概况
    1 细辛的药材品种
        1.1 药材源流
        1.2 品种考证
    2 细辛的功用认识
        2.1 两汉时期
        2.2 魏晋时期
        2.3 隋唐时期
        2.4 宋元时期
        2.5 明清时期
        2.6 现代应用
    3 细辛的毒性认识
        3.1 古代源流
        3.2 现代认识
    4 “细辛不过钱”的思考
        4.1 古代源流
        4.2 现代认识
第二部分 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方剂数据库的建立
        2.2 数据挖掘方法
    3 研究内容
        3.1 药物味数
        3.2 主治病症
    4 研究结果
        4.1 细辛用量结果
        4.2 细辛用量规律
        4.3 细辛配伍结果
        4.4 细辛配伍规律
第三部分 细辛毒-效-量-配伍的相关性研究
    1 功效古今异同
        1.1 历代本草中细辛功效
        1.2 历代汤剂中细辛功效
        1.3 通窍之效被忽视之处
        1.4 其他争议之处
    2 毒-效-量-配伍相关性
        2.1 细辛效量关系
        2.2 细辛毒效关系
        2.3 细辛毒量关系
        2.4 影响毒性的因素
        2.5 效-量-病相关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历代细辛方方源分布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扶阳派医案知识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阳气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
        1.1.1 阳气的气化推动和调控作用
        1.1.2 阳气的温养作用
        1.1.3 阳气的卫外防御作用
        1.1.4 阳气的固摄作用
    1.2 扶阳概念
    1.3 扶阳理论
    1.4 扶阳派的研究
        1.4.1 扶阳派的创始
        1.4.2 扶阳派的理论渊源
        1.4.3 扶阳派的理论特色
        1.4.4 扶阳派的传承及代表医家
    1.5 扶阳派文献研究概况
    1.6 非统计学属性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的理论基础
        1.6.1 形势概念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6.2 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大数据知识发现方法
第二章 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扶阳派医案的知识发现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数据库的构建
        2.3.1 数据来源
        2.3.2 数据筛选
        2.3.3 数据收集结果
    2.4 数据规范化
        2.4.1 症状规范
        2.4.2 药物规范
        2.4.3 药物剂量规范
        2.4.4 中医病名规范
    2.5 数据录入及质量控制
    2.6 研究结果
        2.6.1 医案的基本情况
        2.6.2 症状体征分析
        2.6.3 疾病分析
        2.6.4 证型分析
        2.6.5 治法分析
        2.6.6 方剂分析
        2.6.7 药物分析
        2.6.8 药量分析
        2.6.9 不同地区分析
        2.6.10 代表医家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诊断分析
        3.1.1 症状体征讨论
        3.1.2 阴火、阴证辨识
        3.1.3 痛症讨论
    3.2 疾病讨论
    3.3 证型、治法讨论
    3.4 方剂讨论
    3.5 药物讨论
    3.6 附子剂量讨论
    3.7 不同地区讨论
    3.8 代表医家讨论
        3.8.1 吴佩衡
        3.8.2 范中林
        3.8.3 唐步祺
        3.8.4 祝味菊
    3.9 对扶阳派医家临证特色的认识
        3.9.1 阴阳为纲辨万病,肾阳为本重扶阳
        3.9.2 真气上浮识阴火,阴火阴证必同现
        3.9.3 最擅使用四逆辈,配伍独特疗效卓
        3.9.4 阴盛阳衰需补火,大剂附子非常态
        3.9.5 地域年龄无需忌,处方用药看医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件

(4)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同配伍组方对经皮渗透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麻黄附子细辛汤研究概况
        1.1.1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处方来源
        1.1.2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
        1.1.3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药理作用
        1.1.4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各药的研究
    1.2 中药复方配伍研究概况
        1.2.1 现代中药组方配伍规律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体外透皮研究概况
        1.3.1 皮肤屏障功能与药物经皮吸收过程
        1.3.2 药物理化性质与经皮渗透关系
        1.3.3 药物经皮渗透性评价常用方法
        1.3.4 药物经皮吸收的常用促透方法
    1.4 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多指标成分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仪器与试药
        2.1.1 仪器
        2.1.2 试药
    2.2 各提取物的制备
        2.2.1 麻黄提取物的制备
        2.2.2 附子提取物的制备
        2.2.3 麻黄附子提取物的制备
        2.2.4 细辛挥发油的制备
    2.3 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同配伍组方中麻黄类生物碱成分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2.4 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同配伍组方中附子类生物碱成分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2.5 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同配伍组方中细辛挥发油成分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2.6 讨论
    2.7 小结
第三章 麻黄、附子、细辛提取物中各指标成分理化性质的考察
    3.1 仪器与材料
        3.1.1 仪器
        3.1.2 试剂
    3.2 麻黄、附子提取物理化性质的测定
        3.2.1 麻黄附子提取物溶解性能的考察
        3.2.2 附子提取物溶解性能的考察
    3.3 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3.3.1 麻黄类供试品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3.3.2 附子供试品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3.3.3 细辛供试品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3.4 讨论
        3.4.1 关于中药提取物的溶解性能及其指标成分的溶解度的测定
        3.4.2 关于中药提取物中指标成分的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3.5 小结
第四章 麻黄附子细辛汤配伍的经皮渗透特性研究
    4.1 仪器与试药
        4.1.1 仪器
        4.1.2 试剂
        4.1.3 实验动物
        4.1.4 实验装置
        4.1.5 透皮样品溶液的制备
        4.1.6 离体鼠皮的制备
        4.1.7 供给液的配制
    4.2 体外透皮实验
        4.2.1 不同配伍组方对麻黄碱、伪麻黄碱经皮吸收的影响
        4.2.2 不同配伍组方对苯甲酰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碱经皮吸收的影响
        4.2.3 不同配伍组方对甲基丁香酚、细辛脂素成分经皮吸收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十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5)麻黄细辛附子汤文献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上篇 文献综述
    1. 内科
    2. 五官科疾病
    3. 妇科
    4. 儿科
    5. 其他
    参考文献
中篇 麻黄细辛附子汤文献研究
    麻黄细辛附子汤现代医案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资料收集与分析
        1.2 病名归类方法
        1.3 症状归类方法
        1.4 药物及剂量统计方法
        1.5 统计男女比例
        1.6 统计患者年龄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病(症)名整理
        2.2 症状整理
        2.3 舌象整理
        2.5 脉象整理
        2.6 药物用量整理
        2.7 服药剂数整理
        2.8 患者性别整理
        2.9 患者年龄整理
        小结
        参考文献
    麻黄细辛附子汤临床运用验案四则
        1. 少阴虚寒(甲状腺功能减退、心动过缓)
        2. 鼻渊(过敏性鼻炎)
        3. 脱发
        4. 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
下篇 麻黄细辛附子汤实验研究
    麻黄细辛附子汤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麻黄细辛附子汤及其拆方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
        2.2 模型复制
        2.3 实验动物给药
        2.4 血流动力学监测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麻黄细辛附子汤应用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内科
    1.1 心系疾病—心动过缓
    1.2 肺系疾病
        1.2.1 过敏性鼻炎
        1.2.2 哮喘
        1.2.3 咳嗽
        1.2.4 外感发热
        1.2.5 湿疹
    1.3 肾系疾病
    1.4 肢体经络病
        1.4.1 头痛
        1.4.2 面神经麻痹
        1.4.3 痹症
        1.4.4 痿证
2 五官科疾病
    2.1 喉痹
    2.2 耳聋
3 妇科
4 儿科
5 其他

(7)麻黄附子细辛汤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心律失常
    1.1 病窦综合征:
    1.2 缓慢性心律失常:
    1.3 房室传导阻滞:
    1.4 窦性心动过缓:
2. 冠心病
3 肺原性心脏病
4 其它

(8)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简述
2.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理论概要
    2.1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组成
    2.2 麻黄附子细辛汤条文与太阳、少阴
    2.3 麻黄附子细辛汤条文理解
    2.4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义
    2.5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的病因病机
    2.6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辩证要点
    2.7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功用
    2.8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禁忌症
    2.9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煎服法
    2.10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剂量溯源
3.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皮肤病治疗中的概况
    3.1 皮肤瘙痒症
    3.2 荨麻疹
    3.3 银屑病
    3.4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3.5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3.6 硬皮病
    3.7 寒冷性多形红斑
    3.8 神经性皮炎
    3.9 湿疹
4. 规律总结
    4.1 皮肤瘙痒症
    4.2 荨麻疹
    4.3 银屑病
    4.4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4.5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4.6 硬皮病
    4.7 寒冷性多形红斑
    4.8 神经性皮炎
    4.9 湿疹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炎症未必用苦寒——再议《慎用苦寒说》(论文提纲范文)

1 寒性“炎症”非少见
2 “炎症”必用苦寒清解之误
3 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温热药
    3.1 附子
    3.2 干姜
    3.3 肉桂
    3.4 桂枝
    3.5 麻黄
    3.6 生姜
    3.7 细辛
4 常用的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温热性方剂
    4.1 四逆汤类方
    4.2 桂枝汤类方
    4.3 麻黄汤类方
    4.4 麻黄附子细辛汤
5 结束语

(10)麻黄附子细辛汤抗病毒活性部位及其血清指纹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文献综述
        1.1 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来源及方解
        1.2 处方各药味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1.2.1 麻黄
        1.2.2 附子
        1.2.3 细辛
        1.3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主要临床应用
        1.3.1 镇痛作用
        1.3.2 对心血管的作用
        1.3.3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1.3.4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1.3.5 抗氧化作用
        1.3.6 其它应用
        1.4 结语
    2 大孔树脂技术的研究进展
        2.1 大孔树脂的性质、类型及原理
        2.2 大孔树脂纯化中药有效成分的影响因素
        2.2.1 树脂种类的选择
        2.2.2 树脂的用量
        2.2.3 pH值
        2.2.4 温度
        2.2.5 盐效应
        2.2.6 药液浓度
        2.2.7 吸附流速
        2.2.8 洗脱剂种类
        2.2.9 洗脱剂流速
        2.3 大孔树脂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
        2.4 讨论
    3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进展
        3.1 单味中药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3.2 复方中药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3.3 展望
    4 中药抗病毒研究进展
        4.1 抗艾滋病毒研究
        4.2 抗疱疹病毒研究
        4.3 抗柯萨奇病毒研究
        4.4 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研究
        4.5 抗乙型肝炎病毒研究
        4.6 结语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麻黄附子细辛汤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1 水蒸气蒸馏与顶空进样GC-MS分析麻黄挥发性成分
        1.1 仪器与试药
        1.2 方法
        1.2.1 挥发性成分的提取
        1.2.2 GC-MS分析条件
        1.3 结果与讨论
        1.3.1 实验结果
        1.3.2 讨论
        2 水蒸气蒸馏与顶空进样GC-MS分析细辛挥发性成分
        2.1 仪器与试药
        2.2 方法
        2.2.1 挥发性成分的提取
        2.2.2 GC-MS分析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实验结果
        2.3.2 讨论
        3 麻黄附子细辛汤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
        3.1 仪器与试药
        3.2 方法
        3.2.1 挥发性成分的提取
        3.2.2 GC-MS分析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结果
        3.3.2 讨论
    第二章 麻黄附子细辛汤提取工艺的优选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指纹图谱及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的HPLC色谱条件
        2.1.1 麻黄碱含量测定色谱条件
        2.1.2 乌头类生物碱含量测定色谱条件
        2.1.3 HPLC指纹图谱测定色谱条件
        2.2 提取工艺的单因素考察
        2.2.1 麻黄药材中麻黄碱含量测定
        2.2.2 附子药材中乌头类生物碱含量测定
        2.2.3 不同溶剂考察
        2.2.4 不同提取温度考察
        2.2.5 小结
        2.3 提取工艺的正交试验
        2.3.1 正交表设计
        2.3.2 样品制备
        2.3.3 HPLC指纹图谱及指标成分含量测定
        2.3.4 干浸膏得率的测定
        2.3.5 正交试验结果的分析
        2.3.6 验证试验
        3 讨论
    第三章 大孔树脂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分离纯化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麻黄附子细辛汤水提液的制备
        2.2 麻黄碱含量的HPLC测定
        2.3 4 种树脂对麻黄碱静态吸附性能的考察
        2.4 4 种树脂对麻黄碱静态解吸附性能的考察
        2.5 4 种树脂对麻黄碱动态解吸附试验
        2.6 不同浓度乙醇对D101树脂吸附的麻黄碱动态解吸附能力考察
        3 结论
    第四章 麻黄附子细辛汤大孔树脂柱不同洗脱部位HPLC指纹图谱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大孔树脂柱不同洗脱部位的制备
        2.2 不同洗脱部位HPLC指纹图谱及生物碱含量测定
        2.2.1 色谱条件的建立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4 HPLC指纹图谱测定
        2.2.5 生物碱含量测定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同提取部位给药血清HPLC指纹图谱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实验动物
        1.2 仪器
        1.3 试药
        2 方法
        2.1 溶液的制备
        2.1.1 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同提取部位灌胃溶液的制备
        2.1.2 含药血清及空白血清的制备
        2.2 色谱条件
        2.3 方法学考察
        2.4 血清HPLC指纹图谱的测定及结果
        2.5 数据分析
        2.5.1 类间相似度计算原理与方法
        2.5.2 HPLC指纹图谱数据处理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麻黄附子细辛汤抗病毒活性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药品
        1.2 细胞株与毒株
        1.3 试剂
        1.4 仪器
        2 方法
        2.1 挥发油的提取
        2.2 不同浓度乙醇洗脱液的制备
        2.3 细胞毒性检测
        2.4 抑毒实验
        3 结果
        3.1 呼吸道合胞病毒
        3.2 流感病毒A
        3.3 单纯疱疹病毒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在校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

四、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作用机制[J]. 黑炫鼎,边汝涛,王振涛. 中医临床研究, 2021(23)
  • [2]基于数据挖掘的细辛用量及配伍规律研究[D]. 滕占理.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扶阳派医案知识发现[D]. 张蕙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6)
  • [4]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同配伍组方对经皮渗透特性的影响[D]. 刘书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5)
  • [5]麻黄细辛附子汤文献及实验研究[D]. 马召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6]麻黄细辛附子汤应用近况[J]. 陈明,马召田,张水馨.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02)
  • [7]麻黄附子细辛汤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 李清学. 内蒙古中医药, 2011(13)
  • [8]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D]. 詹煜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04)
  • [9]炎症未必用苦寒——再议《慎用苦寒说》[J]. 李志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10)
  • [10]麻黄附子细辛汤抗病毒活性部位及其血清指纹图谱研究[D]. 王小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麻黄附子细心汤新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