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磊辉[1]2003年在《可重用的模型库系统在项目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投资项目评估模型已深入人心。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缺乏通用的模型库专门来解决投资项目评估,影响着投资决策者的决策。 随着国民经济各部门决策活动中对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技术的应用日益加强,DSS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正蓬勃发展。DSS的有效运行,离不开模型库的支持,模型库成为制约DSS发展的瓶颈。因此,DSS的研究者们对模型库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将基于面向对象、基于面向问题的技术引入模型库系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模型的多样性,为方便广大投资决策者,提出了一种可重用的模型库系统。具体来讲,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本文收集了大量的模型存放到模型库,通过分类(预测、优化、评价和计算)提供成套的模型解决项目评估所用到的模型;通过对各类DSS结构的考察研究,给出了可重用模型对象库及其动态管理系统的DSS可重用体系结构,并详细论述了模型可重用的两种形式;并以此为基础给出了模型库系统在计算机上的实现,该系统通过提供和谐的界面使决策者摆脱缺乏易于使用的方法;最后,以层次分析模型(AHP)为例,详细介绍了它在投资项目评估中的应用情况。
徐宏斌[2]2007年在《面向知识重用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建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信息应用的行业化是企业信息化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构建面向特定行业的企业工程/企业集成参考模型,可以在企业信息化实施速度、实施质量等方面取得改善,也是设计、开发基于行业版本的、自助批量定制的下一代信息系统的基础支撑技术。研究企业信息化行业化解决方案的基础核心问题是设计支持行业知识复用的机制、过程和方法。本文综合运用企业建模、软件重用、知识管理、模型驱动体系架构(MDA)等理论和方法,对面向知识重用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建模与企业模型知识的重用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在对现有企业建模体系结构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面向知识重用的企业建模原则和特征,进而构建了一个面向知识重用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建模框架,给出了支持领域知识重用的企业模型组件结构。认为对企业本体合理分类是实现领域知识重用的前提,并进一步把企业本体划分为目标本体、组织本体、资源本体、过程本体和知识本体5个类别,对这5类本体及其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行业或领域类别是企业模型知识重用的重要知识情境,构建了一个面向知识重用的、叁维度(资源转化维、资源配置维、批量维)的企业分类框架,进而构建了一个面向知识重用企业建模的知识情境模型。运用Rough Sets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情境知识的表达和情境相似性评估问题,并给出一种知识模糊分类检索途径。基于企业模型知识重用层次的分析,给出了领域知识重用模式和企业模型知识进化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以企业模型知识库为核心的、面向知识重用的多层次业务支撑平台架构。通过扩展MDA计算模型完善了业务模型驱动模型体系,针对业务模型驱动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构建问题给出了技术实现方案。最后,以流程型生产的一个典型行业——水泥行业为例,对面向知识重用的集成化MIS的企业建模理论在该行业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吴延林[3]2005年在《仿真模型库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仿真是一种基于模型的活动”,随着仿真对象日趋复杂及多媒体技术介入使得仿真模型的结构日趋复杂,模型种类日益广泛,模型管理日亦趋繁琐,为此需要建立模型库管理系统才能有效地利用仿真模型,简化建模过程。随着仿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仿真系统复杂性的不断增加,仿真模型库系统将成为仿真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分布式的仿真模型库系统、实现仿真模型的管理,需要解决分布式的模型存储、模型访问、模型分类、模型描述、模型共享、模型管理等关键性技术问题。本文正是围绕解决这些关键技术问题,将XML技术、数据库和Web等技术结合起来,搭建仿真模型库系统的整体框架,初步建立系统的原型。论文从重用的角度研究了HLA联邦开发过程中的模型,首次对HLA联邦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仿真模型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在深入研究仿真模型元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XML的仿真模型描述方法;论文在分析、归纳模型存储、模型管理、版本管理等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HLA中仿真模型存储、管理的方法;由此综合应用XML技术、数据库和Web等技术,设计了基于Web仿真模型库系统的结构框架,实现了模型存储、查询、删除、信息查看、下载使用及用户管理、系统维护、信息发布等功能;并实现了与KD-HLA平台中相关工具的集成,为分布仿真进一步发展,如仿真网格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研制的系统已在协作单位投入具体应用。
孟晓军[4]2005年在《基于高层建模的模型库管理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的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采用最多的是单领域仿真,随着未来市场对产品设计性能和设计周期要求的不断提高,单领域仿真越来越不能满足对复杂产品的仿真需求。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高了计算机环境协作能力,由此我们开发了针对复杂产品的协同仿真平台。 协同仿真平台采用C/A/S(客户端/应用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叁层体系结构。与传统的基于TCP/IP协议进行数掘交互的体系结构所不同的是该平台还具有另外一种数据交互方式:基于HLA/RTI的数掘交互。两种数据交互方式通过有机地结合互相补充。通过TCP/IP协议,分布在不同计算机上的不同的应用程序可以方便地通讯;按照HLA标准,不同领域的异构的模型进行高层建模后,通过RTI进行实时仿真。 多领域协同仿真平台涉及到的模型肯定是多领域的和异构的,协同仿真要求在权限范围内实现异构模型的共享,不同领域的仿真人员不熟悉其它领域的模型和数据,协同仿真平台又要求从系统层次上对异构的模型统一进行描述,这就为模型库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协同仿真面对的是复杂产品的开发,产品的复杂性也带来了模型的复杂性。通过模型接口与仿真联邦成员对象类属性一一映射完成高层建模,高层模型的管理不同于普通模型的管理,这些都为模型库的管理增添了难度。 我们设计的模型库管理系统采用了基于文件的模型库管理方式来实现对不同领域异构模型的统一管理。但模型库系统不是单纯的文件系统,二者本质的区别是在模型库系统中,模型是相关的,而且模型本身除了代码文件外,还有大量的相关数据需要管理,并通过关系数据库系统来保存模型的相关数据。 模型库管理系统不但实现了模型本身的管理,而且包括模型版本的管理、接口的管理、用户权限的管理,实现了模型的组合与重用以及层次化管理,实现了模型的添加、删除、导入、导出等基本功能。 该论文得到了863/CIMS项目“基于协同设计与并行工程的复杂产品虚拟样机技术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虚拟样机环境下复杂产品多领域协同建模方法研究”项目的支持。并以钳夹车及船舶系统工程部的半实物保障条件数据记录与评估子系统分别为例得到了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韩祥兰[5]2005年在《SBA系统的综合集成研讨厅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仿真的采办”(Simulation Based Acquisition,SBA)是近年来逐步得到美国国防部和国防工业界认可的一种新的采办理念,是现代武器系统采办虚拟化、集成化发展的必然。而综合集成研讨厅是推动传统采办向基于仿真的采办发展的一项引擎技术。本文以国防“十·五”重点预研项目为背景,着重研究了面向国内武器装备采办的SBA总体框架及其原型系统,并对原型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首先回顾和分析了美国SBA专门小组提出的SBA体系结构,在借鉴的基础上,研究了国内传统的串行武器采办流程,针对性的建立了基于并行工程原理的SBA工程的系统结构,描述了SBA过程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和要求建立了适合国内武器装备采办的SBA总体框架和原型系统,对原型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分析了系统实现的关键问题与难点,为其它SBA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为求解现有的常规决策方法与系统工程方法难以处理的复杂决策问题,如采办过程中的武器装备论证问题,提出了一种综合集成型决策支持系统(也就是面向复杂问题求解的综合集成研讨厅)。分析了当前各种决策支持系统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运用并根据复杂决策问题求解的综合集成过程明确了系统的需求,建立了满足需要的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开放的系统体系结构,讨论了其组成和功能,并运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对系统进行了总体静态设计,介绍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模型、仿真、信息、意见以及知识的综合集成。 针对模型综合集成技术,分别运用Agent和Web服务两种技术研究了分布式模型管理与动态、自动组合方法。一种方法将模型设计为Agent,建立了基于管理Agent和模型Agent的星型结构的多Agent模型系统,设计了两种Agent的结构,分析了它们的功能和行为,利用逆向推理技术实现模型Agent的动态、自动组合,从而实现了以下功能:模型远程调用与分布管理;模型具有可重用性;用户不需要知道模型是如何实现的;不需要手工组合多个模型来求解复杂的问题等。另一种方法将模型视为Web服务,利用OWL-S语言描述Web服务,利用语义Web技术实现模型的查找与匹配,结合语义Web技术和充分考虑用户可提供知识的改进的逆向推理技术实现模型的自动组合,同样实现了多Agent模型系统可以实现的功能,且更具柔性。实现分布式模型管理与模型自动组合功能,使得研讨厅的机器体系可充分发挥其“定量”综合集成的优势,也使得专家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经验智慧来解决
陈超[6]2007年在《语境驱动的仿真模型可组合性测试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提高复杂产品的协同设计能力和不同领域、分布及异构仿真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建模与仿真(M&S)已不再局限于单个组织的行为,而是强调仿真和模型的联合开发,致力于将不同组织或不同领域开发的仿真资源进行重用和组合以满足多学科协同仿真和多系统联合仿真的需要。组合仿真已成为当前M&S领域的研究热点,其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核心是仿真模型的可组合性,它在反映组合有效性的同时也是新仿真系统开发的一项重要的设计原则。因此,如何判定和提高仿真模型的可组合性是组合仿真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关键问题。由于仿真模型的动态性以及模型组合行为的并发性,使得因缺陷导致的错误行为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重现性。另外,为了利用模型组合实现仿真系统的快速开发,仿真模型的重用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使传统以目标驱动的最小化建模向可重用建模过渡。由于仿真模型的重用过程体现了应用语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仿真模型在不同语境中是否需要重新验证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因此,为了确定仿真模型及其组合能否满足仿真应用的需求,需要将影响模型使用的各种信息显式地描述,从而为仿真模型的可组合性判定提供依据。论文以使命层仿真为应用背景,通过分析使命空间的任务、执行任务的实体以及任务之间、任务与实体之间和实体之间的关系,从测试的角度研究仿真模型动态行为的可组合性问题。论文的基本思想是:在构建基于组合的M&S框架的基础上,界定语境的概念及其与可组合性的关系,提出基于语境的可组合性判定准则,进而在判定准则的指导下提出支持动态可组合性判定的语境驱动的仿真模型测试方法论,从结构、过程和运行叁个侧面搭建方法论的体系结构,系统地开展系统、组合和单元层次的测试研究。论文的具体内容包括:(1)在讨论语境本源的基础上分析了系统仿真的语境;结合组合仿真开发过程和传统仿真开发过程,在面向重用的M&S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组合的M&S框架,重点分析了语境在这些框架中的体现;在界定应用语境和模型语境的基础上定义了语境与可组合性的关系;形式化分析了不同语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给出了基于语境的可组合性判定准则。(2)在分析叁类认识误区的基础上,界定了仿真模型测试的概念;分析了可组合性判定准则对测试的指导作用和存在的问题,深化测试对可组合性判定的支持作用:在分析实体层次、基于组合的开发过程以及实体组合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使命层仿真的语境内涵;形式化定义了测试框架的概念和组成,由此从结构、过程和运行叁个侧面阐述了测试方法论的具体内容。(3)针对系统层测试,在辨析任务概念的基础上定义了任务模型和任务间的逻辑关系,总结了面向任务的建模方法;通过分析任务的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给出了使命过程的任务分解原则,从而确定和限定待测试的仿真模型及其行为;基于ECA规则描述了任务约束,实现了任务的控制依赖到ECA规则的映射,给出了ECA规则的检测算法。(4)针对组合层测试,在分析交互模式和总结交互建模方法的基础上定义了交互模型;从简单的时序特性入手,给出了原子事件的时序生成方法;在总结复合事件描述和检测的基础上,基于时态逻辑描述了交互行为的特性模式,由此完整描述了交互模型的核心——事件模型,讨论了事件模型的推导规则和一致性判定问题;基于量化正则表达式规范了特性模式的表示形式,给出了确定和不确定条件下的检测算法。(5)针对单元层测试,在分析组织关系的变化形式和状态迁移特性的基础上,以状态可达集作为实体模型的约束建模方法,给出了可达集的生成算法;从行为演化的角度重点分析了组合层各类特性模式不能满足的原因,给出了单步迁移和迁移序列的检测算法。(6)从测试环境和建模仿真环境的依赖关系出发分析了测试环境的需求,设计了测试环境的体系结构;通过分析约束建模工具和测试运行工具的组成,提出了面向不同测试层次的约束规范语言、测试大纲的内容模型以及层次化仿真器的改造方法。(7)以多平台反舰导弹作战体系仿真为背景,应用论文提出的方法系统地开展仿真模型的测试,验证测试方法的有效性。论文的主要创新包括:·构建了基于组合的M&S框架,以语境为核心提出了仿真模型可组合性的判定准则。·提出了支持动态可组合性判定的仿真模型测试方法论,从结构、过程和运行叁个侧面系统地指导不同层次测试活动的开展。·面向实体的任务空间,在定义任务和任务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使命过程的分解原则,实现了任务的控制依赖到ECA规则的映射,给出了ECA规则的检测算法。·面向实体的组合行为,在定义交互模型的基础上扩展了交互约束的模式描述,完整描述了交互模型的核心——事件模型,并基于量化正则表达式规范了特性模式的表示形式,给出了确定和不确定条件下的检测算法。·面向实体的内部行为,提出了基于状态可达集的约束建模方法,给出了状态可达集的生成算法和检测算法。·设计了测试环境的体系结构,提出了约束规范语言、测试大纲的内容模型以及层次化仿真器的改造方法。论文的研究属于组合仿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性研究。其中,基于语境的可组合性判定准则和语境驱动的测试方法论为仿真模型的可组合性判定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对组合仿真理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刘磊[7]2004年在《基于模拟器技术的流域仿真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流域是个极其复杂的巨系统,内部机制纷繁复杂。水系统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对水循环系统的描述和分析,就成为研究流域问题如洪涝灾害、环境影响、水资源配置、流域过程模拟、水土流失、产业结构优化与布置、土地利用等等诸多方面的关键内容,其成果就是描述流域巨系统规律的模拟仿真模型。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对系统仿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有集中在叁个方面:仿真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仿真建模的效率和效能;仿真模型的适应性、可扩展性和集成性(简称柔性)。满足这些要求的关键就是提高模型软件的可重用性。重用经过验证的模型可以增加仿真结果的可靠性,可以大大增加建模的效率和改进模型的柔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分析了流域水系统的特点和组成结构,依据现代仿真理论框架,使用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方法,将流域复杂系统进行分解、概化后形成以明晰、直观流域功能组件,描述流域分解后的各个基本功能单元,并用目前先进的可复用组件技术针对每一个部件进行可重用模拟组件设计,构成流域模拟基本模块,即流域模拟器。在此基础上,依照拓扑理论和柔性系统技术,提出了基于流域模拟器的流域仿真系统柔性构建方法,建立了具有良好适应性、扩展性、集成性的基于模拟器的流域柔性仿真系统环境与方法。基于模拟器技术的流域仿真系统构建方法应用表明,该技术方法直观简捷、结构性强,使开发者可聚焦于流域模拟器的建造,使用者聚焦于流域问题的分析,大大提高了流域发展模型的构建效率。本文用COM作为模拟器设计开发的标准,设计开发出的部分具有柔性接口的可视化的流域模拟器,可直接用于相关流域问题的仿真模型构建。
孙国兵[8]2009年在《战场环境建模与环境数据评估方法》文中研究表明战场环境仿真是军用仿真研究的重要分支,其研究的程度直接影响了整个军用仿真的可信度。随着战场环境仿真研究的深入,环境模型的重用性要求和数据的可信度要求日益提高,使得战场环境的建模方法和数据评估方法逐渐成为战场环境仿真研究的关键问题和主要难点。论文以提高战场环境模型的重用性和环境数据的可信度为目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复杂仿真系统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及武器装备预研基金项目“XX环境仿真可信度评估技术研究”,对战场环境建模方法及环境数据评估方法展开了研究。为了更加全面并清晰的描述和表示战场环境仿真,本文对战场环境仿真的具体实体要素和交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使用本体(Ontology)对战场环境仿真进行描述与表示。在战场环境概念参考模型的基础上,明确了战场环境仿真的两个组成部分:实体和交互;具体给出了战场环境仿真的实体要素及可能存在的交互关系,通过军用仿真系统其它实体的简单分类,更加明确的表示了这些交互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战场环境仿真系统的基本构成;而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和直观的表示战场环境仿真系统,提出了使用本体对战场环境仿真中的实体要素和交互关系进行描述与表示,通过修正已有的本体建模元语,提出了适用于战场环境仿真的八种本体建模元语,并使用OWL(Web Ontology Language)和所提出的本体建模元语建立了战场环境仿真本体。为了从更高的层面上提高战场环境模型的重用性,在战场环境仿真描述与表示的基础上,本文对战场环境的建模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现有的战场环境模型,明确了战场环境模型和战场环境元模型之间的关系;给出了战场环境元模型层次体系的定义及本文研究的元模型类别,为了弥补传统表示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使用势值和空间值来表示元模型元素的方法;同时对现有元模型组成要素进行了补充,明确提出了战场环境元模型的组成要素;并使用XML DTD(Data Type Declaration)建立了基于MOF(Meta Object Facility)规范的战场环境元模型,举例说明了战场环境元模型和战场环境仿真本体的映射关系,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战场环境模型及仿真实例;另外,通过元模型的形式化表示直观的实现了多谱线分辨率的战场环境模型。为了实现基于元模型的战场环境建模方法,并且考虑到战场环境建模知识的引入,本文设计并开发了基于元模型的战场环境建模管理系统(Battlefield Environment Modeling Management System,BEMMS)。提出了BEMMS的总体设计,分析了BEMMS的总体结构和流程图;具体设计了BEMMS主要模块的基本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BEMMS系统的元模型设计,并分析了BEMMS元模型与基本类之间的关系;接着设计了BEMMS的环境元模型库;利用上面的设计思想开发了BEMMS的原型系统,实现了一些基本功能,此系统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对战场环境元模型、模型及数据的自动化管理。考虑到现有数据评估方法针对性较弱的问题,同时为了适应战场环境数据的可信度要求,本文对战场环境的数据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两种有针对性的战场环境数据评估方法,即改进层次分析法(Evolutional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EAHP)和属性识别理论评估法(Attribute Recognition Theory, ART)。在分析战场环境数据的具体分类及数据评估准则的基础上,给出了战场环境数据可信度评估的一般过程,提出了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和属性识别理论的数据评估方法,前者主要针对战场环境仿真实体要素过多的特点,使用层次和权重对各个环境要素进行处理;而后者主要针对战场环境数据在仿真需求中难以区分主次的特点,使用属性测量空间对数据的主次关系进行处理;并使用这两种方法实现了对大气环境领域相关数据的评估。
蒋熙[9]2008年在《面向铁路行车组织的仿真建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铁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组织型”向“规划型”转变,既有铁路行车组织模式开始了新的变革,同时,多条客运专线、高速铁路自明年起将先后开通运行,相应的行车组织模式设计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铁路行车组织计划的制定与优化是铁路行车组织工作的核心内容,行车组织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在优化目标、制约因素、精细程度、安全可靠及时效性要求等方面为行车组织计划赋予了新的内涵。基于行车组织模式及相应行车组织计划编制方法、技术及应用的研究对铁路行车组织仿真提出了一系列更高、更新的要求。在这一新的背景下,我们认为,面向行车组织模式研究的仿真已提到了议事日程上,特别是对行车组织计划决策过程和方法进行建模与仿真,将为行车组织计划的优化和可靠性研究,分析和实验新的行车组织模式,提供有力的支撑。面向铁路行车组织方式的仿真,在系统性、复杂性、智能性、运算规模等方面将发生巨大变化,同时在环境适应性要求方面也有很大提高。因此,开展这一研究将面临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针对铁路行车组织智能决策活动的协作性和可演化性的仿真建模方法,二是具有高度可重用性和适应性的仿真系统构建方法。以往的铁路行车组织仿真一般将相应计划作为外部输入条件,属于对行车组织某些最终决策结果的仿真评估和检验,相应的研究方法难以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难题,有必要探索新的途径。本文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作为研究行车组织系统发展与演变基本规律的理论基础,并将建模和系统构建两大关键活动统一在这一理论基础下。对于行车组织计划制定这样一个复杂问题,利用基于协作任务求解方式和多主体建模方法,将行车组织计划系统的决策问题分解为多个子任务,分布到若干决策主体上,通过自主决策和交互作用实现整体决策过程。利用个体间的交互所产生的复杂多变的协作行为,能自然表现不同行车组织方式下的决策过程以支持系统演化。对于在发展演变背景下仿真系统的构建,本文围绕仿真集成,利用SOI以粗粒度松散耦合方式便于支持系统流程重组和优化的优势,在先进仿真技术的代表HLA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SOA架构的思想实现仿真集成单元间不同层次的互操作与重用,以探索保障系统适应性和开发效率的途径。在此研究思路下,本文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1)根据铁路行车组织系统的复杂性和可演化性特征,提出以结构模型构建、单元模型构建和仿真集成叁项基础活动构造铁路行车组织仿真应用的方式,建立了基于系统演化的铁路行车组织面向领域建模与仿真框架,从不同层次上实现仿真系统的可演化性,以适应行车组织仿真在发展背景下的研究需求。2)面向铁路行车组织计划制定与优化,提出以分布的运输流主体和资源管理主体通过自主决策方式实现行车组织优化的建模思想,研究了基于协作任务求解的铁路行车组织计划建模方法,建立了基于多主体的铁路行车组织系统模型框架。以“运输流”和“运输资源与资源管理”建模为重点,利用多主体间的协作来实现行车组织计划制定的决策目标。即,以车流联盟的形式实现车流间通过协作来获得合理编组方案的车流组织问题建模;用车流联盟接续网描述了列车任务规划求解中的协作关系,并建立了车流联盟主体与车流主体间的协作求解模型;针对不同类别运行资源协作实现列车任务的要求,提出了以列车任务作为协作框架的基于“惩罚金”的列车运行资源分配协同优化方法。3)在铁路行车组织多层次仿真集成需求下,引入基于服务的思想实现仿真集成单元间粗粒度的松散耦合集成,并结合HLA规范提出了铁路行车组织仿真集成机制,构建了基于MAS的仿真集成框架结构。在仿真集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铁路行车组织仿真的领域共性,构建基于叁个支撑功能层次的仿真支撑环境。4)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路网货车集结仿真评估应用,对定编集结和定点集结两种货车集结策略,建立多层次仿真评估模型,给出了宏观仿真算例,并设计相应的仿真系统,对本文研究方法进行实例分析。本文以探索面向铁路行车组织的仿真建模方法为目标进行研究,提出的建模与仿真框架、仿真建模方法和系统集成方法有助于解决新的发展背景下铁路行车组织仿真建模中的智能协作性、可演化性以及仿真系统构建中的适应性两个方面的难题,探索了一条能适应环境变化的铁路行车组织方式仿真研究的新途径。
戴筱妍[10]2014年在《车辆动力传动综合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对工程问题的科学研究与实现。为了解决目前履带车辆动力传动系统设计不规范、缺乏科学的方法指导和关键技术支撑,而带来的控制策略设计与软件实现相脱离、控制系统不具有开放性,可重用性的问题,针对系统工程理论指导下的履带车辆动力传动系统设计的方法及关键技术开展了研究。1.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总结了动力传动综合控制系统设计需要研究的内容,研究了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和设计体系运用于动力传动综合控制系统设计,具体包括:①从履带车辆动力传动系统特点出发,将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引入动力传动综合控制系统设计,将工程技术问题提升到系统工程问题。在此基础上将动力传动综合控制系统设计划分为系统层次设计和领域层次设计;②以开发方法为基础,提出了动力传动综合控制系统的开发流程的系统工程方法运用于此流程中,实现面向对象的控制系统设计和开发;③在研究分析当前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履带车辆动力传动控制系统架构;④对于动力传动综合控制系统的开发工具、环境进行了分析,形成了覆盖整个开发流程的开发平台。2.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指导下,以应用软件开放为目的,研究控制领域的设计到软件领域设计的转变。以履带车辆动力传动系统为对象,研究了以下几方面内容:①从整车的角度出发,对履带车辆动力传动系统基于转矩的控制架构进行了划分;②设计了动力传动综合控制系统的软件架构并构建了软件仿真平台,实现转矩架构下的离线仿真控制模型到快速控制原型控制模型的无缝连接。3.研究履带车辆动力传动系统的软件建模,使各领域专家都能共同参与到控制系统软件的分析设计工作中,实现模型驱动与基于模型开发方法的融合,从而使控制系统软件的开发更具有针对性且更容易实现。包括:①以动力传动综合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为背景研究了UML的规范以及软件建模的步骤;②针对发动机控制系统,变速箱控制系统和转矩协调系统展开了软件建模,涵盖了系统的功能,结构和行为;③完成了从UML静态模型到Simulink子系统框架模型的转换,实现了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的连接。4.研究履带车辆动力传动系统的应用层软件组件模型设计。在软件建模的基础上开展标准化、模块化的应用软件组件设计研究,同时建立应用软件知识库。包括:①划分了动力传动控制软件知识库层次结构并建立了应用层软件知识库,该知识库用于软件仿真平台中控制模型的搭建,实现了应用层开放;②设计了应用层软件组件并给出了组件接口设计。5.针对控制软件的实时性问题,研究应用层软件组件在操作系统任务中的映射和各任务的优先级配置,将基于模型的控制软件设计延伸到软件集成阶段,从而实现了软件开发工作过程中的一致性。包括:①研究了基于OSEK标准的动力传动综合控制系统专用操作系统PCM_OS的组成和性能;②将应用软件组件映射到操作系统任务中;③根据动力传动控制系统实时性需要和任务流对任务的优先级进行设置,建立动力传动控制系统的任务及其优先级模板。6.利用动力传动综合控制系统软件仿真平台开展了设计流程关键环节的验证,验证了本文研究的动力传动综合控制系统设计技术的价值,以及动力传动综合控制系统策略的正确性和动力传动综合控制系统的功能是否满足需求。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指导下的以应用层开放为目的的动力传动综合控制系统关键设计技术有效地支撑了动力传动综合控制系统设计,能够指导动力传动综合控制系统开发。
参考文献:
[1]. 可重用的模型库系统在项目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刘磊辉. 中南大学. 2003
[2]. 面向知识重用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建模研究[D]. 徐宏斌. 南京理工大学. 2007
[3]. 仿真模型库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吴延林.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
[4]. 基于高层建模的模型库管理技术研究与实现[D]. 孟晓军. 山东科技大学. 2005
[5]. SBA系统的综合集成研讨厅研究与应用[D]. 韩祥兰. 南京理工大学. 2005
[6]. 语境驱动的仿真模型可组合性测试方法研究[D]. 陈超.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
[7]. 基于模拟器技术的流域仿真系统研究[D]. 刘磊. 清华大学. 2004
[8]. 战场环境建模与环境数据评估方法[D]. 孙国兵.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
[9]. 面向铁路行车组织的仿真建模方法研究[D]. 蒋熙.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10]. 车辆动力传动综合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D]. 戴筱妍. 北京理工大学. 2014
标签: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论文; 项目评估论文; 系统仿真论文; 数据建模论文; 建模软件论文; 测试模型论文; 数据集成论文; 关系模型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项目组织论文; 层次模型论文; 软件过程论文; 测试过程论文; 企业软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