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蒺藜论文-赵连兴,宋俊骊,孔增科

软蒺藜论文-赵连兴,宋俊骊,孔增科

导读:本文包含了软蒺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蒺藜,软蒺藜,中药鉴定,蒺藜科

软蒺藜论文文献综述

赵连兴,宋俊骊,孔增科[1](2010)在《蒺藜、软蒺藜的鉴别与合理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1蒺藜Fructus Tribuli Purus 1.1基源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干燥成熟果实。1.2饮片鉴别蒺藜果实由5个分果瓣组成,呈放射状排列,直径0.7~1.2cm。常裂为单一的分果瓣,分果瓣斧状,长3~6(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期刊2010年02期)

赵排风[2](2009)在《HPLC法同时测定软蒺藜中2种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软蒺藜中异鼠李素-7-O-α-L-吡喃鼠李糖苷和苜蓿素2种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用HIQ sil C18W色谱柱(250 mm×4.6 mm,5μm)分离,以甲醇-水(60∶40)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360 nm,柱温30℃。结果:异鼠李素-7-O-α-L-吡喃鼠李糖苷和苜蓿素2种成分的线性范围分别为3.223~80.58μg.mL-1(r=0.9997)和1.720~43.00μg.mL-1(r=0.9995),方法回收率(n=9)分别为100.5%和98.7%。结论:本方法简便、快捷,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应用于软蒺藜中异鼠李素-7-O-α-L-吡喃鼠李糖苷和苜蓿素2种黄酮类化学成分含量的同时测定。(本文来源于《药物分析杂志》期刊2009年11期)

赵排风[3](2009)在《软蒺藜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及其提取工艺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定软蒺藜中总黄酮的含量并优选提取工艺。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软蒺藜中总黄酮的含量,并利用正交实验设计法对影响软蒺藜提取效果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测得软蒺藜中总黄酮的含量为0.44%,得到最佳醇提工艺条件是: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2 h,乙醇浓度75%。结论:首次从软蒺藜中提取出总黄酮,且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实验结果令人满意。(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张梓轩,张晶,罗均秋,张天虹[4](2008)在《软蒺藜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软蒺藜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以及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软蒺藜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了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苜蓿素(1)、异鼠李素-7-O-α-L-吡喃鼠李糖苷(2)、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3)、β-谷甾醇(4)、胡萝卜苷(5)。结论化合物2、3为首次从滨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9期)

张梓轩[5](2008)在《软蒺藜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软蒺藜为双子叶藜科植物中亚滨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 L.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祛风、活血、清肝、明目之功效,可用于治疗结膜炎,头痛,皮肤瘙痒,肿毒,乳汁不通等症。本文以软蒺藜为研究对象,收集了不同批次的软蒺藜药材,对其化学成分,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软蒺藜中总黄酮的最优提取工艺。采用溶剂法和各种色谱技术对软蒺藜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异鼠李素(I),异鼠李素-7-O-α-L-吡喃鼠李糖苷(Ⅱ),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毗喃鼠李糖苷(Ⅲ),苜蓿素(Ⅳ),β-谷甾醇(Ⅴ),胡萝卜苷(Ⅵ)。其中,化合物Ⅱ、Ⅲ为首次从该滨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首次建立了同时测定软蒺藜药材中异鼠李素-7-O-a-L-吡喃鼠李糖苷和苜蓿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HIQ sil C_(18)W column(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60:40,v/v),检测波长为360 nm,线性范围分别为3.223~80.57μg.mL~(-1)(r=0.9997)和1.720-43.00μg.mL~(-1)(r=0.9995),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5%(RSD=2.2%)和98.8%(RSD=2.4%)。首次建立了同时测定软蒺藜药材中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异鼠李素-7-O-α-L-吡喃鼠李糖苷,苜蓿素和异鼠李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HIQ sil C_(18)W column(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5%醋酸水溶液系统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60 nm,线性范围分别为16.88~337.6μg.mL~(-1)(r=0.9992),7.635~152.7μg.mL~(-1)(r=0.9992),3.596~71.92μg.mL~(-1)(r=0.9997)和4.598~91.96μg.mL~(-1)(r=0.9994),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1%(RSD=2.3%),98.3%(RSD=2.0%),99.4%(RSD=2.5%)和99.2%(RSD=2.2%)。建立了同时测定软蒺藜药材中槲皮素和异鼠李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HIQsil C_(18)W column(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26 nm,线性范围分别为1.132~45.28μg.mg~(-1)(r=0.9998)和1.985~79.40μg.mg~(-1)(r=0.9998)。结果表明,在上述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所建立的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为评价软蒺藜药材的质量提供了定量依据。采用比色法对软蒺藜药材中的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线性范围为0.0205~0.1025mg.mL~(-1)(r=0.9996),平均回收率为98.7%(RSD=2.3%)。对软蒺藜药材的的乙醇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总黄酮的含量为评价指标,对温度、回流时间、乙醇浓度叁个因素进行优化,确定了软蒺藜药材的最优提取工艺为:温度为80℃,75%乙醇为提取溶剂,回流提取3次,每次2 h。同时,应用大孔吸附树脂技术,以总黄酮为评价指标,通过不同类型大孔吸附树脂静态饱和吸附和解吸以及动态吸附和解吸的考察,确定了对软蒺藜中总黄酮具有较好吸附分离性能的树脂,并研究了该树脂吸附分离总黄酮的工艺条件,对吸附时间、样品和洗脱液的pH值、样品上样量、洗脱溶剂浓度和大孔树脂的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软蒺藜中总黄酮提取物的制备提供了实验方法,为大孔吸附树脂在大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技术参数。(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期刊2008-05-01)

张素军,瞿伟菁,李进[6](2006)在《硬软蒺藜rDNA-ITS基因序列的测定和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用CTAB法提取总DNA,合成位于18 S rDNA和26 S rDNA上的两条各20 bp的引物,通过PCR扩增ITS的全序列,对PCR产物直接测序,分别获得了硬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L.)和软蒺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Iljin)的核糖体RNA基因—rDNA内转录间隔区(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DNA-ITS)的序列643 bp和607bp,其碱基总差异率为36.16%,其中,ITS1的碱基差异率为55.81%;5.8 S的碱基差异率为6.59%;ITS2的碱基差异率为56.77%。这种差异,以及基因序列本身,为硬软蒺藜的区别和种质资源鉴定提供了分子依据。(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06年05期)

张素军,瞿伟菁,李进[7](2006)在《硬、软蒺藜rDNA-ITS序列基因指纹的测定和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PCR产物直接测序,分别获得了硬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和软蒺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 Iljin)的核糖体RNA基因—rDNA内转录间隔区(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DNA—ITS)的序列643 bp和607 bp,其碱基总差异率为36.16%,其中,ITS1的碱基差异率为55.81%; 5.8S的碱基差异率为6.59%; ITS2的碱基差异率为56.77%。这种差异,为二者在分子水平上的区分和鉴别提供了DNA指纹谱。(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6-07-01)

张素军[8](2006)在《蒺藜皂苷调节大鼠糖脂代谢的机理和硬软蒺藜指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蒺藜皂苷(saponins from Tribulus terrestris L., STT)影响正常和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对不同产地的蒺藜果实以及硬、软蒺藜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模糊聚类分析,对不同产地的蒺藜和硬、软蒺藜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DNA-ITS)的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并总结分述如下。灌胃从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 )地上全草中提取的蒺藜皂苷(100 mg/kg)能够显着抑制正常和2型糖尿病大鼠同时灌胃蔗糖(2g/kg)60 min后血糖水平的升高,而对灌胃葡萄糖(2 g/kg)引起的血糖升高不起作用,蒺藜皂苷的这种作用与临床上广泛用以降低餐后血糖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carbose的作用极其相似,推测它们可能具有相同的作用机理;进一步体外实验发现,蒺藜皂苷能够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从大鼠小肠中提取的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从而初步确立了蒺藜皂苷在餐后血糖控制中的作用。以蒺藜皂苷(100 mg/kg)灌胃健康大鼠,制备蒺藜皂苷的含药血清,发现含药血清对肝脏葡萄糖-6-磷酸酶的活性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与此作用相一致,蒺藜皂苷处理14 d后的正常和2型糖尿病大鼠肝糖原的含量显着升高、空腹血糖显着降低以及正常大鼠血清游离脂肪酸和乳酸含量显着升高,这种变化,是由于葡萄糖-6-磷酸酶这一催化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最后一步反应的酶被抑制后,肝脏向外输出葡萄糖的能力降低,这既降低了正常和2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而在正常大鼠中,又刺激了脂肪动员加强而使游离脂肪酸的浓度上升,同时使糖异生的直接前体乳酸积累。蒺藜皂苷在调节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的同时,也对血脂代谢产生调节作用。在蒺藜皂苷处理14 d后,正常和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清甘油叁酯和血清胆固醇的含量都显着下降,而在2型糖尿病大鼠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也显着降低。这一方面是由于血糖的降低直接降低了脂类物质的合成,而最重要的原因是蒺藜皂苷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蒺藜皂苷处理14 d后,2型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显着升高,胰岛素抵抗得到显着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的原因,除了蒺藜皂苷的直接作用外,蒺藜皂苷对血糖的有效调控是胰岛素抵抗改善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是相互影响的,胰岛素抵抗会造成高血糖,持续高血糖又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而有效降低高血糖亦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在蒺藜皂苷作用下,α-葡萄糖苷酶和葡萄糖-6-磷酸酶的活性受到抑制,结果使2型糖尿病大鼠的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都得到控制,这反映在反映2-3周血糖整体控制水平的血清果糖胺浓度的显着下降上。正是由于蒺藜皂苷对血糖的有效控制,显着改善了胰岛素抵抗状态,后者又反过来有效调节了血糖和血脂代谢,二者形成一种良性循环。通过以上实验及前期工作,我们对蒺藜皂苷在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和血脂代谢中的调节作用及其机理获得了初步的认识,并总结归纳如下:(1)抑制小肠α-葡萄糖苷酶,降低餐后血糖;(2)抑制肝脏葡萄糖-6-磷酸酶,减少肝脏葡萄糖的产生;(3)提高抗氧化能力,保护胰岛细胞;(4)上述叁者综合作用改善了血糖和血脂代谢而改善了胰岛素抵抗,改善了的胰岛素抵抗又进一步改善了血糖和血脂代谢,二者形成良性循环。硬蒺藜是蒺藜的成熟干燥果实,为我国一传统中药。不同产地的硬蒺藜在药效物质基础上的差异性有多大?本实验对采自同一月份但产自不同地区(新疆昌吉、河北安国、山东临沂、黑龙江牡丹江、福建莆田、云南昆明)的蒺藜果实的化学成分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和紫外-可见多波长扫描分析,对上述分析结果用叁种不同的聚类方法进行模糊聚类,结果表明,六个产地的蒺藜果实在化学成分上聚为同一类的置信水平在0.95以上,说明它们在药效物质基础上的差异是极其微小的。同时,对六个产地的蒺藜的rDNA-ITS的基因序列的测定后发现,它们的ITS基因序列完全相同。考虑到所采样本的地域跨度大,我们推断,我国所产蒺藜在药效物质基础上差异很小,在遗传种质上也没有变异。近来,蒺藜地上全草已被开发应用于临床。本实验对蒺藜不同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和紫外-可见多波长扫描的模糊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蒺藜果实、茎、叶、根聚为一类的置信水平在0.80左右,而果实和茎叶聚为一类的置信水平高达0.98左右。可见,果实和地上全草在药效物质基础上的相似性是很高的,地上全草具有和果实等同入药的物质基础。软蒺藜是中亚滨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 Iljin)的果实,在山东、河北等地常用作硬蒺藜的代用品或混淆品,对硬、软蒺藜进行的高效液相色谱-模糊聚类分析和紫外-可见多波长扫描分析-模糊聚类分析表明,二者聚为同一类的置信水平在0.80作用,说明二者确有代用的物质基础。但二者的ITS序列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以及序列本身提供了二者在分子水平上鉴别的依据。总结上述实验的初步结果如下:(1)不同产地的硬蒺藜果实的药效物质基础几无差异,遗传种质没有变异;(2)蒺藜果实和全草的药效物质基础差异不大;(3)硬、软蒺藜的药效物质基础相似性很高,具有代用的基础;(4)硬、软蒺藜的rDNA-ITS序列的差异以及序列本身,是二者特别是外形模糊时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基原鉴定的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6-06-01)

张杨,赵毅民[9](2005)在《软蒺藜的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软蒺藜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有机溶剂提取,各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出6个化合物,为异鼠李素(Ⅰ),苜蓿素(Ⅱ),槲皮素7OαL吡喃鼠李糖苷(Ⅲ),异荭草苷(Ⅳ),β谷甾醇(Ⅴ),β胡萝卜苷(Ⅵ)。结论:化合物Ⅰ~Ⅳ为首次从滨藜属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05年09期)

陈伟启,李晓燕[10](2002)在《蒺藜与混淆品软蒺藜的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 0 0 0年版一部收载的蒺藜为蒺藜科植物蒺藜 Tribulus terrestris L.[1 ] 的干燥成熟果实。最近我们在对一些医疗单位进行药品检查时 ,发现一种蒺藜的混淆品 ,经笔者鉴定为蒺藜植物中亚滨藜 Atriple(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02年04期)

软蒺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软蒺藜中异鼠李素-7-O-α-L-吡喃鼠李糖苷和苜蓿素2种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用HIQ sil C18W色谱柱(250 mm×4.6 mm,5μm)分离,以甲醇-水(60∶40)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360 nm,柱温30℃。结果:异鼠李素-7-O-α-L-吡喃鼠李糖苷和苜蓿素2种成分的线性范围分别为3.223~80.58μg.mL-1(r=0.9997)和1.720~43.00μg.mL-1(r=0.9995),方法回收率(n=9)分别为100.5%和98.7%。结论:本方法简便、快捷,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应用于软蒺藜中异鼠李素-7-O-α-L-吡喃鼠李糖苷和苜蓿素2种黄酮类化学成分含量的同时测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软蒺藜论文参考文献

[1].赵连兴,宋俊骊,孔增科.蒺藜、软蒺藜的鉴别与合理应用[J].河北中医.2010

[2].赵排风.HPLC法同时测定软蒺藜中2种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09

[3].赵排风.软蒺藜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及其提取工艺的优化[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

[4].张梓轩,张晶,罗均秋,张天虹.软蒺藜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8

[5].张梓轩.软蒺藜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8

[6].张素军,瞿伟菁,李进.硬软蒺藜rDNA-ITS基因序列的测定和比较[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

[7].张素军,瞿伟菁,李进.硬、软蒺藜rDNA-ITS序列基因指纹的测定和比较[C].第六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8].张素军.蒺藜皂苷调节大鼠糖脂代谢的机理和硬软蒺藜指纹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

[9].张杨,赵毅民.软蒺藜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

[10].陈伟启,李晓燕.蒺藜与混淆品软蒺藜的鉴别[J].中草药.2002

标签:;  ;  ;  ;  

软蒺藜论文-赵连兴,宋俊骊,孔增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