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调控论文_龙彪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环境调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白城市,闸坝,草原,水文学。

生态环境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龙彪[1](2019)在《闸坝调控对河流水生态环境影响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闸坝调控对于河流水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基于水质影响还是对于水生态的影响都是直接性的。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闸坝调控对于河流水生态环境影响特征展开分析,着重研究方法的阐述,对于水质和水生态两部分内容产生的影响做简要叙述,并以案例分析作为辅助,强调闸坝调控的实际作用及意义。(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9年05期)

王教元[2](2019)在《滇西北湖泊水文调控与生态环境响应的时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日益增强的人为水文调控导致云南部分湖泊出现了明显的水库化特征,造成湖泊水质下降、湖滨带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等生态环境问题。湖泊水文调控及其导致生态环境变化的比研究受到监测数据不足的制约,需要结合多学科方法对湖泊水文调控生态环境效应的基本特征进行识别,并系统甄别水体环境和生态系统对水文调控的长期响应模式。本研究以滇西北地区典型湖泊为研究对象,结合遥感影像、监测数据、文献记录等研究手段,首先甄别了过去30年来区域湖泊水体面积的变化特征、影响因子与驱动过程。随后选取了受到不同强度水文调控影响的叁个湖泊:姐湖(没有水文调控的高山湖泊)、海西海(多次水文调控)和洱海(水文调控和富营养化)作为代表湖泊进行古湖沼学研究。在建立沉积物年代序列的基础上,开展理化指标分析,建立了湖泊与流域环境变化的时间序列;结合硅藻、沉积物色素等生物代用指标,识别了硅藻群落结构、指示物种、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变化模式。进一步应用多种统计方法,对比分析不同湖泊之间、湖泊内部湖盆之间的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并识别主要影响因子,最终甄别出不同水文调控强度下湖泊的生态环境响应特征与关键驱动机制。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近30年来滇西北地区湖泊面积呈现波动变化特征,并受到极端干旱事件影响显着。自然调控为主的湖泊面积变化幅度小于人为调控影响的湖泊,人为水文调控不仅使湖泊面积增大,面积变化幅度也显着增加。气候变化是驱动滇西北湖泊水位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同时流域开发对湖泊水资源的持续利用迭加影响了湖泊面积的长期波动。(2)未受人类扰动直接影响的高山浅水湖泊(姐湖)1980s以来呈现水动力显着增加、水位下降的特征,促进了底栖硅藻百分比持续增加,但对硅藻群落变化的独立作用弱于气温与营养盐的驱动强度。1950s以来滇西北高山地区气候明显变暖,促进了湖泊初级生产力的提高、内源有机质的增加。流域降水增多、流域侵蚀搬运等过程增强影响了湖泊水动力的变化。湖泊水体营养水平升高、气温升高和水动力条件增强是驱动姐湖初级生产力和硅藻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3)根据粒度-水深转换函数定量重建了海西海过去200年以来的湖泊水位变化历史,多次水文调控导致了湖泊沿岸带生境逐渐丧失、底栖硅藻持续减少,湖泊有机碳的内源贡献率增加。同时,随着蓄水强度的增加,湖泊有机物的降解速率加快、埋藏量明显降低,加速了有机碳向无机碳的转化和温室气体的释放。水文调控导致的湖泊水位波动对硅藻群落演替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当水深达到~10 m阈值或水深变化超过±2 m时,硅藻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异质性均出现显着降低。(4)洱海不同湖盆间营养元素循环、初级生产力和硅藻群落结构对水文调控的响应模式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洱河节制闸、梯级水电站的建成运行等人为调控事件显着改变了洱海湖泊水文状态,导致了湖泊水位波动的频率和幅度显着增加。自1970年代以来,湖泊富营养化、区域气候变暖与水文调控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大型水生植物大幅减少,导致了藻类初级生产力的升高和蓝藻水华的发生。洱海硅藻群落转变为浮游种占优的单一群落构成,多样性明显降低。水深较浅的南部湖盆对人为调控导致的水位波动更为敏感,湖泊水深变化是硅藻群落结构变化和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5)滇西北地区不同类型湖泊的对比分析表明,相较于气候变化影响下的高山湖泊(姐湖),人为水文调控显着地改变湖泊水深及其变化幅度,是沿岸带生境退化和底栖藻类降低的重要驱动因子。湖泊高水位运行和水动力减弱使营养盐滞留效应增强,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生长,湖泊有机碳源出现了由底栖通道向浮游通道的转变。同时,不同水文调控类型与强度对湖泊碳氮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产生了差异性的影响。随着人为调控强度的增加,湖泊水文变量对姐湖、洱海和海西海硅藻群落变化的单独解释量由约6%增加至大于25%。湖泊水深变幅和硅藻生物多样性关系符合典型的中度干扰假说理论模型,水深变化幅度增大将导致湖泊生物多样性将显着降低。综上所述,水文调控的驱动作用明显大于自然状态下水文波动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且水文波动、气候变化和水体富营养化是驱动滇西北典型湖泊生态与环境变化的重要因子。随着水文调控的频次和幅度增加,水文条件与营养盐、气温的相互作用明显增强,表明了水文调控类型及其强度对其他类型环境压力的调控作用。此外,在湖盆形态与流域开发类型存在较大空间差异的湖泊中,不同湖盆对水文调控的响应模式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因此,在区域气候变暖和富营养化增强的背景下,对湖泊水文的合理调控是对滇西北湖泊开展有效保护与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前提。(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3)

邢秀芹,许忠军,张为华[3](2018)在《白城市草原生态环境综合调控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城市是吉林省西部草原生态环境退化最严重的地区,针对白城市土壤盐碱化、沙化、草原退化、草地私垦耕地、超载过牧等现状,从草原生态工程技术建设和草原生态综合治理两方面探讨白城市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解决措施.(本文来源于《白城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巴扎尔汗·麦都汗,阿力玛古力·热哈买都拉[4](2018)在《论述畜牧业发展下草原生态环境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原生态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开放性系统,对草原资源利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草原畜牧业、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环境。目前我国畜牧业正在快速的发展,由于生产经营方式不完善、盲目扩大养殖规模等原因导致草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性措施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调控,以保证畜牧业和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畜禽业》期刊2018年08期)

董洪光,高乐红,耿家营,雷思友[5](2018)在《安徽省生态环境承载力现状及财税调控政策取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优化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安徽省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现状,利用能源生态效率指标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指标分析了安徽省财税政策的激励作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安徽省生态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且有加剧趋势;安徽省的财政支出还无法满足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要求,2003年以来安徽省财税政策对生态经济建设的激励作用在不断弱化。因此安徽省应通过建立财政投入长效机制、加大生态重点薄弱环节投入、优化财税政策体系等手段促进安徽省的生态经济建设。(本文来源于《南阳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吕园,邢磊[6](2017)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响应及其调控路径——以陕西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认为,以人口等要素快速集聚为特征的城镇化进程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该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的动态,并在研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水资源变化以及环境污染角度定量分析城镇化过程给陕西带来的生态环境响应,并提出维持生态环境容量阈值的调控路径:合理确定城镇规模;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加大生态治理力度。(本文来源于《新西部》期刊2017年27期)

杨柳[7](2017)在《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及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农业的发展正面临着重要的挑战。灌区是农业生产活动最集中的地方,是一个集生产、生活、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生态于一体的复合系统。本文以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为研究对象,捕捉灌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源及生态环境问题,辩证分析灌区发展与灌区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及作用,以灌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灌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调控,为灌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的稳固发展提供支持。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陕西省泾惠渠灌区经历了从萌芽、前身期-规划、初建期-兴建、配套期-改善、提高期-科学发展期的历程;灌区设施建设不断配套完善,农业种植普遍科技化,农业产值不断上升;然而,在此发展过程中,灌区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频发,且愈演愈烈。如: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土地及土壤资源的退化、农业面源污染的加重、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改变等,这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所致。(2)利用趋势分析及小波分析方法对泾惠渠灌区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降雨、径流及含沙量均呈下降趋势;均未发生明显的突变现象;周期变化特征基本相同,降雨、渠首来水量及含沙量均具有一个43a左右的主周期。随时间变化,泾惠渠灌区池下水埋深呈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3-11m普遍下降到2012年的10-20m左右,部分地区达到28m,鲁桥镇、西张、张卜等地区出现严重的地下水漏斗。(3)建立了泾惠渠灌区“人类活动-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内要素间的作用及反馈关系,分析了生态环境的变化对灌区水土资源、产业发展、粮食安全及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采用市场价值法计算灌区物质生产功能价值,采用替代法计算服务功能价值。结果表明:灌区物质生产功能价值不断上升,水分、气候调节功能价值,净化环境功能价值以及生物栖息地功能价值均明显下降。(4)泾惠渠灌区农业种植结构总体演化趋势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下降,适应泾惠渠灌区城镇化快速发展趋势及周边城镇需求的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快速扩张。导致泾惠渠灌区各农作物需水量及净灌溉需水量与种植面积呈相同的变化趋势,作物总需水量及净灌溉总需水量分别从1988年的7.13×108m3、3.17×108m3下降至2014年的4.95×108m3、2.48×108m3。同时,年内需水过程发生变化,以往4-5月,7-9月的需水高峰随时间呈减少趋势,6月份需水总量呈缓慢增加的趋势。(5)通过多源信息融合计算泾惠渠灌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可信度,明确了评价指标的优选顺序。构建了主题化评价模式,对水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利用、灌区污染及灌区干旱情况进行评价,发现泾惠渠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随时间有变差的趋势,主要受地下水过度开采的影响;灌区土地资源利用情况有变差的趋势,主要受城镇化高速发展、农业种植面积减少的影响;灌区污染随时间逐渐严重,主要受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加剧的影响;干旱是泾惠渠灌区面临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90年代以来发生频率较高。(6)对泾惠渠灌区地表与地下水供给失衡这一关键问题进行重点调控。建立了以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最优为目标,种植面积为变量,水资源可利用量为约束的调控模型,利用优化、模拟、调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求解,得到了分别以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最优的两种调控方案。两种方案下的经济效益相差不大,对于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及修复均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将这两种方案之间的农业种植区间定义为合理的发展区间。(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张超宇[8](2017)在《水因子调控对农田栽参土壤微生态环境及人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为五加科药用植物,根入药,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主要分布于东北叁省,吉林省长白山区为人参主产区,人参产业是当地支柱性产业之一。传统的毁林栽参模式对环境破坏较大,已逐渐被农田栽参所取代。农田栽参产量低、病害严重等问题制约了产业的发展。这些问题与人参生长的基质土壤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土壤含水量对人参的生长发育起关键作用。白浆土作为长白山地区重要的栽参土壤类型,其水分含量影响土壤状况和人参的生长发育。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通过盆栽方式控制白浆土水分含量,系统研究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学性状、人参的产量和质量,旨在确定适合人参生长发育的水分条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的理化性质是土壤肥力评价的重要指标,影响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光合作用等多个方面。本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40%时,土壤pH较低,酸化程度高,土壤导电率高,盐化严重。而含水量维持在80%时,土壤容重较低,总孔隙度较大。2.微生物作为土壤微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联系土壤和植物关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Biolog法对不同水分处理人参白浆土微生物功能代谢多样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AWCD值与白浆土壤水分含量密切相关,土壤水分含量越高,AWCD值越大,同时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显着高于低水分处理。白浆土微生物对酯类碳源利用最多,其次为氨基酸和醇类。3.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量与土壤肥力关系密切,通过土壤埋片法、碱吸收二氧化碳滴定法、氯仿熏蒸法对微生物的纤维素分解作用、呼吸作用和微生物量碳氮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栽参白浆土水分含量影响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纤维素的分解作用,其中土壤水分含量为80%时,其呼吸作用和纤维素分解作用最强,同时微生物碳氮比最高。4.土壤酶是土壤微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营养物质转化和能量循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常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利用常规的分光光度法和滴定法对土壤主要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发现:人参白浆土含水量对各土壤酶活性影响程度不同。土壤脲酶、蛋白酶和蔗糖酶与水分之间存在相关性,水分含量越高,土壤酶活性越强。而水分对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较小。5.人参产量和质量是评价人参好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利用HPLC法对人参主要活性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人参的生物量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在较低的土壤水分条件下,有利于人参单体Rb1、Re和Rg1的积累,但是对人参总皂苷的含量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田启利[9](2017)在《农家乐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政策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农家乐旅游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在创造可观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影响。在本文中,笔者选择农家乐对农村空气环境、农村水体环境、农村生物环境、农村地表环境四方面带来的影响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了政策建议,为妥善解决农家乐旅游带来的一系列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期刊2017年04期)

高江[10](2017)在《新疆昌吉州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调控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叁五"时期是昌吉州加快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拓展发展空间,努力打造新疆核心增长极的关键时期,必须确保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实现空间均衡,促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本文分析了昌吉州农业农村发展、工业发展及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实现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及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调控对策措施。(本文来源于《新疆社科论坛》期刊2017年01期)

生态环境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几十年来,日益增强的人为水文调控导致云南部分湖泊出现了明显的水库化特征,造成湖泊水质下降、湖滨带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等生态环境问题。湖泊水文调控及其导致生态环境变化的比研究受到监测数据不足的制约,需要结合多学科方法对湖泊水文调控生态环境效应的基本特征进行识别,并系统甄别水体环境和生态系统对水文调控的长期响应模式。本研究以滇西北地区典型湖泊为研究对象,结合遥感影像、监测数据、文献记录等研究手段,首先甄别了过去30年来区域湖泊水体面积的变化特征、影响因子与驱动过程。随后选取了受到不同强度水文调控影响的叁个湖泊:姐湖(没有水文调控的高山湖泊)、海西海(多次水文调控)和洱海(水文调控和富营养化)作为代表湖泊进行古湖沼学研究。在建立沉积物年代序列的基础上,开展理化指标分析,建立了湖泊与流域环境变化的时间序列;结合硅藻、沉积物色素等生物代用指标,识别了硅藻群落结构、指示物种、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变化模式。进一步应用多种统计方法,对比分析不同湖泊之间、湖泊内部湖盆之间的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并识别主要影响因子,最终甄别出不同水文调控强度下湖泊的生态环境响应特征与关键驱动机制。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近30年来滇西北地区湖泊面积呈现波动变化特征,并受到极端干旱事件影响显着。自然调控为主的湖泊面积变化幅度小于人为调控影响的湖泊,人为水文调控不仅使湖泊面积增大,面积变化幅度也显着增加。气候变化是驱动滇西北湖泊水位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同时流域开发对湖泊水资源的持续利用迭加影响了湖泊面积的长期波动。(2)未受人类扰动直接影响的高山浅水湖泊(姐湖)1980s以来呈现水动力显着增加、水位下降的特征,促进了底栖硅藻百分比持续增加,但对硅藻群落变化的独立作用弱于气温与营养盐的驱动强度。1950s以来滇西北高山地区气候明显变暖,促进了湖泊初级生产力的提高、内源有机质的增加。流域降水增多、流域侵蚀搬运等过程增强影响了湖泊水动力的变化。湖泊水体营养水平升高、气温升高和水动力条件增强是驱动姐湖初级生产力和硅藻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3)根据粒度-水深转换函数定量重建了海西海过去200年以来的湖泊水位变化历史,多次水文调控导致了湖泊沿岸带生境逐渐丧失、底栖硅藻持续减少,湖泊有机碳的内源贡献率增加。同时,随着蓄水强度的增加,湖泊有机物的降解速率加快、埋藏量明显降低,加速了有机碳向无机碳的转化和温室气体的释放。水文调控导致的湖泊水位波动对硅藻群落演替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当水深达到~10 m阈值或水深变化超过±2 m时,硅藻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异质性均出现显着降低。(4)洱海不同湖盆间营养元素循环、初级生产力和硅藻群落结构对水文调控的响应模式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西洱河节制闸、梯级水电站的建成运行等人为调控事件显着改变了洱海湖泊水文状态,导致了湖泊水位波动的频率和幅度显着增加。自1970年代以来,湖泊富营养化、区域气候变暖与水文调控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大型水生植物大幅减少,导致了藻类初级生产力的升高和蓝藻水华的发生。洱海硅藻群落转变为浮游种占优的单一群落构成,多样性明显降低。水深较浅的南部湖盆对人为调控导致的水位波动更为敏感,湖泊水深变化是硅藻群落结构变化和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5)滇西北地区不同类型湖泊的对比分析表明,相较于气候变化影响下的高山湖泊(姐湖),人为水文调控显着地改变湖泊水深及其变化幅度,是沿岸带生境退化和底栖藻类降低的重要驱动因子。湖泊高水位运行和水动力减弱使营养盐滞留效应增强,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生长,湖泊有机碳源出现了由底栖通道向浮游通道的转变。同时,不同水文调控类型与强度对湖泊碳氮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产生了差异性的影响。随着人为调控强度的增加,湖泊水文变量对姐湖、洱海和海西海硅藻群落变化的单独解释量由约6%增加至大于25%。湖泊水深变幅和硅藻生物多样性关系符合典型的中度干扰假说理论模型,水深变化幅度增大将导致湖泊生物多样性将显着降低。综上所述,水文调控的驱动作用明显大于自然状态下水文波动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且水文波动、气候变化和水体富营养化是驱动滇西北典型湖泊生态与环境变化的重要因子。随着水文调控的频次和幅度增加,水文条件与营养盐、气温的相互作用明显增强,表明了水文调控类型及其强度对其他类型环境压力的调控作用。此外,在湖盆形态与流域开发类型存在较大空间差异的湖泊中,不同湖盆对水文调控的响应模式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因此,在区域气候变暖和富营养化增强的背景下,对湖泊水文的合理调控是对滇西北湖泊开展有效保护与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前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环境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1].龙彪.闸坝调控对河流水生态环境影响特征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9

[2].王教元.滇西北湖泊水文调控与生态环境响应的时空特征[D].云南师范大学.2019

[3].邢秀芹,许忠军,张为华.白城市草原生态环境综合调控措施[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8

[4].巴扎尔汗·麦都汗,阿力玛古力·热哈买都拉.论述畜牧业发展下草原生态环境的调控[J].畜禽业.2018

[5].董洪光,高乐红,耿家营,雷思友.安徽省生态环境承载力现状及财税调控政策取向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8

[6].吕园,邢磊.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响应及其调控路径——以陕西省为例[J].新西部.2017

[7].杨柳.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及调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7

[8].张超宇.水因子调控对农田栽参土壤微生态环境及人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7

[9].田启利.农家乐旅游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政策调控[J].农业经济.2017

[10].高江.新疆昌吉州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调控对策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17

论文知识图

塔里木河流域部分区域生态环境调控第一章 重点项目八、生态建筑智能集成控制...鸡西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变化...科研工作2002年校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科研工作2002年校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3)科研工作2002年校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4)

标签:;  ;  ;  ;  ;  ;  ;  

生态环境调控论文_龙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