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菌关系论文_秦攀伟,吴克明,刘俊琢,吴永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藻菌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藻类,芽孢,关系,细菌,多相,杆菌,亚历山大。

藻菌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秦攀伟,吴克明,刘俊琢,吴永红[1](2018)在《外源有机碳浓度对藻菌关系及氮磷去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实验室一次培养法,以葡萄糖为有机碳源,对地衣芽孢杆菌和丝藻进行单独及混合培养,研究了外源有机碳浓度对藻菌相互关系及氮磷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体中葡萄糖质量浓度不高于20mg/L时,地衣芽孢杆菌能显着促进丝藻的生长。尤其当葡萄糖质量浓度为20mg/L时,藻菌体系叶绿素荧光强度最大可达5227,较纯丝藻体系相应值提高约15%;当葡萄糖质量浓度为50 mg/L时,藻菌体系对水体中NH_4~+-N和PO_4~(3-)-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27%和60%,显着高于纯丝藻及纯菌体系相应值;当葡萄糖质量浓度高于50mg/L时,藻菌体系和纯丝藻体系对氮磷的去除率无显着差异;当葡萄糖质量浓度高于100mg/L时,地衣芽孢杆菌明显抑制丝藻的生长。(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唐莹莹[2](2018)在《产PSP链状亚历山大藻共附生细菌多样性及藻菌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害赤潮(harmful algal bloom,HABs)是全球性的严重海洋生态灾害及重大环境热点问题,其产生的赤潮毒素经食物链传递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与健康。其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是已知贝类毒素中分布最广、毒性最强、对人类威胁最严重。但PSP来源问题仍悬而未决,藻菌关系是揭示PSP产生机制的关键,而解析产毒赤潮甲藻来源共附生菌多样性研究是解析藻菌关系的必要前提。本研究选取典型赤潮甲藻-链状亚历山大藻(LZT09)为研究材料,通过免培养环境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分析,解析了LZT09来源共附生菌的物种种类及其丰度。结果表明,LZT09来源共附生菌包括6个门,其中优势门4个,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3.9%),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7.5%),蓝藻门(Cyanobacteria,16.8%)及螺旋菌门(Spirochaetae,1.5%)。包括34个属,其中优势属(>5%)包括15个,分别为Cryomorphaceae科未知属(22.8%),Cyanobacteria纲未知属(16.8%),Saccharospirillum(14.6%),Rhodobacteraceae科未知属(7.9%)与Maricaulis(5.6%),其中未知属比例高达50.6%,表明链状亚历山大藻(LZT09)蕴含发掘特殊生境微生物新种的巨大潜力。通过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分离获得12株可培养细菌,从中筛选发现菌株LZ-16-1产dcneo STX。对可能的微生物新种LZ-7进行了多相分类学鉴定。结果表明,菌株LZ-7为革兰氏阴性菌,短杆,需氧,最适生长盐度6%(w/v),最适生长温度28℃,最适生长pH 7。主要极性脂组分包括磷脂酰甘油(PG)、磷脂酰乙醇胺(PE)及卵磷脂(PC)。主要脂肪酸组分包括C_(18:1)ω7c(65.33%),其次是C_(16:0)(9.27%),C_(18:0)(7.56%),C_(18:1)ω7c11-metyl(5.6%),C_(17:0)(3.83%),C_(12:0)-3OH(3.75%),C_(12:1)-3OH(2.20%);主要醌为Q10。菌株16S rRNA基因测序及比对结果表明,LZ-7与Ponticoccus litoralis CL-GR66T(98.37%)同源性最高。因此,将LZ-7鉴定为Ponticoccus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Ponticoccus sp.LZ-7。藻菌关系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通过30μg/mL头孢噻肟钠和50μg/mL万古霉素联合处理可基本上去除链状亚历山大藻(LZT09)共附生菌。加入抗生素处理与原始藻所产PSP毒素种类无变化,但其PSP产量较原始藻降低约78%。(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8-04-03)

黄昕琦,蔡中华,林光辉,周进[3](2016)在《群体感应信号对“藻—菌”关系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藻类的生消过程中有多种微生物参与,其结构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构成了藻菌间复杂的共生关系.这些共生关系的行使依赖于一定的群体数量和组成结构,并受化学信号调节.本文聚焦于群体感应信号(Quorum sensing,QS),从化学生态学视角综述QS信号介导下的微生物行为.生存在微生物群落中的个体并非以单个形式独立存在,而是具有一定的结构,且个体之间存在广泛的交流,QS信号便是通讯语言之一.细菌可以利用QS信号进行信息交流,协调群体行为,并调控特定基因表达.QS介导下的菌群行为包括在藻际生态位(Niche)的营造、生物被膜(Biofilm)的形成、物质代谢(C、N、S、Fe)的调节以及对溶藻行为的调控等.藻菌关系除了受QS调节外,其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QSI)也参与藻菌的共生关系.基于共生环境中存在着对藻类影响性质各异的菌群(有益菌或有害菌),开发QS或QSI是干扰藻菌关系、抑制藻类生长的潜在方法,可为赤潮的有效防控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王剑[4](2014)在《典型赤潮藻类可培养藻际细菌的分子鉴定与藻菌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条纹环沟藻(Gyrodinium instriatum)、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及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3种典型赤潮微藻的藻际细菌为研究对象,研究藻细胞不同生长时期藻际细菌的群落结构和丰度变化,以揭示藻类不同生长时期藻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同时对具有抑制藻细胞生长的藻际细菌进行藻菌关系研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有害藻华生消过程中藻际细菌的作用,为有害藻华发生机制以及有害藻华微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梯度稀释法分离出条纹环沟藻、中肋骨条藻和海洋卡盾藻不同生长时期的可培养藻际细菌,利用基于单菌落16S rDNA V3区序列测定对细菌进行了分子分类鉴定,与GenBank上的相似菌株序列构建了邻接系统发育树并计算遗传距离,同时对不同时期的细菌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条纹环沟藻藻际环境有12株不同种属细菌,中肋骨条藻和海洋卡盾藻藻际环境都有7株不同种属细菌,这些细菌分属于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4大细菌类群,在种类和数量上均以α-变形菌纲为主,其次为γ-变形菌纲和拟杆菌门。不同种类藻类可培养藻际细菌的菌落结构相近,但在藻类的不同生长时期具有一定差异,其中稳定生长期细菌种类数较为丰富;而进入衰亡期后,细菌数量达到最大。研究结果说明藻际细菌的群落结构可能对藻类的生长、种群竞争以及有害藻华的生消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筛选,发现分离自条纹环沟藻藻际细菌Gi-1对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条纹环沟藻本身的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条纹环沟藻藻际细菌Gi-1属于γ-变形菌纲麦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macleodii)。Gi-1对中肋骨条藻、叁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旋链角毛藻、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及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的生长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试验所设置的细菌浓度范围内(7.5×104~7.5×107CFU/mL)均即对中肋骨条藻、锥状斯氏藻、米氏凯伦藻以及叁角褐指藻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只是在高浓度下(7.5×107CFU/mL)对旋链角毛藻生长有抑制作用。在藻菌共培养系统中,Gi-1的数量均出现了增加的趋势,且在抑制藻类生长作用明显的实验组中,细菌数量高于其他组别细菌Gi-1的数量。细菌Gi-1对旋链角毛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小,其次为叁角褐指藻。结果说明细菌Gi-1对受试的大部分海洋微藻的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Gi-1的存在可能对条纹环沟藻种间竞争优势及其有害藻华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4-06-30)

高素芹[5](2010)在《无菌微囊藻株的分离纯化和藻菌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905为材料,发现微囊藻所带细菌不易除去。根据对微囊藻905生长过程的观察,采用毛细管挑取,固体液体培养基交替培养的方法,分离纯化获得无菌微囊藻905A,经过16SrDNA测序,该藻与两株铜绿微囊藻的标准株843,7806相似度均仅为93%,与一株未培养微囊藻相似度为100%,后者仅被定义为微囊藻属(Microcystis sp.)。通过改变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条件研究藻菌关系,发现所带细菌与微囊藻有密切的关系,二者在生长关系上具有互相刺激,互相促进的作用。附生细菌B905-1不存在时,微囊藻905细胞不能在BG11固体培养基上分裂繁殖,小于102个/ml浓度的微囊藻905也不能在BG11液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当细菌存在时,30%左右的单个藻细胞可以在BG11固体培养基中分裂,小于102个/ml浓度的微囊藻905也可以在液体BG11培养基中生长。附生细菌B905-1对微囊藻905的刺激作用是直接刺激,无菌滤液不起作用。当外加牛肉膏培养基等有机物或者直接添加附生细菌时,在液体BG11培养基中细菌数量高于自然状态中的70倍,在固体BG11培养基中藻菌数量达到1:1时,附生细菌可以裂解微囊藻以获得营养。通过对微囊藻905和微囊藻905A的研究,发现二者对有机物添加反应不同。2%的牛肉膏培养基可以裂解带菌微囊藻,对无菌微囊藻无裂解效应。从武汉周边土壤中分离得到芽孢杆菌T1,对微囊藻905的抑藻率可以达到97%以上,经过发酵优化选择四号培养基作为发酵培养基,37℃发酵抑藻率可以达到95.7%。经过测试,芽孢杆菌无菌滤液对带菌微囊藻和无菌微囊藻都具有溶藻效果,对无菌微囊藻的抑藻效果更加明显。通过对T1菌株的l6S rDNA测定分析及形态观察,将T1菌株初步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或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orBacillus subtilis)。实验结果表明, T1菌株所产生的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无菌滤液中,且对121℃高温处理耐受。T1菌株发酵液对小球藻有刺激生长的作用,对大白鼠无毒理作用。本课题还研究了一些其它溶藻物质,如玉米浆,链霉菌,并对溶藻机理进行初探。(本文来源于《武汉工业学院》期刊2010-05-01)

连玉武,王艳丽,郑天凌,洪华生[6](1999)在《赤潮科学中藻菌关系研究的若干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生生态系统中,微型藻类与细菌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细菌对藻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细菌吸收藻类产生的有机物质,并为藻类的生长提供营养盐和必要的生长因子,从而调节藻类的生长环境;另一方面细菌也可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作用抑制藻细胞的生长,甚至裂解藻细(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1999年01期)

赵以军,刘永定[7](1996)在《有害藻类及其微生物防治的基础──藻菌关系的研究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害藻类及其微生物防治的基础──藻菌关系的研究动态赵以军,刘永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关键词藻类,细菌,病毒,真菌POSSIBLEMICROBIALCONTROLONTHEADVERSEIMPACTSOFALGAE-CURR...(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1996年02期)

藻菌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害赤潮(harmful algal bloom,HABs)是全球性的严重海洋生态灾害及重大环境热点问题,其产生的赤潮毒素经食物链传递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与健康。其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是已知贝类毒素中分布最广、毒性最强、对人类威胁最严重。但PSP来源问题仍悬而未决,藻菌关系是揭示PSP产生机制的关键,而解析产毒赤潮甲藻来源共附生菌多样性研究是解析藻菌关系的必要前提。本研究选取典型赤潮甲藻-链状亚历山大藻(LZT09)为研究材料,通过免培养环境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分析,解析了LZT09来源共附生菌的物种种类及其丰度。结果表明,LZT09来源共附生菌包括6个门,其中优势门4个,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3.9%),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7.5%),蓝藻门(Cyanobacteria,16.8%)及螺旋菌门(Spirochaetae,1.5%)。包括34个属,其中优势属(>5%)包括15个,分别为Cryomorphaceae科未知属(22.8%),Cyanobacteria纲未知属(16.8%),Saccharospirillum(14.6%),Rhodobacteraceae科未知属(7.9%)与Maricaulis(5.6%),其中未知属比例高达50.6%,表明链状亚历山大藻(LZT09)蕴含发掘特殊生境微生物新种的巨大潜力。通过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分离获得12株可培养细菌,从中筛选发现菌株LZ-16-1产dcneo STX。对可能的微生物新种LZ-7进行了多相分类学鉴定。结果表明,菌株LZ-7为革兰氏阴性菌,短杆,需氧,最适生长盐度6%(w/v),最适生长温度28℃,最适生长pH 7。主要极性脂组分包括磷脂酰甘油(PG)、磷脂酰乙醇胺(PE)及卵磷脂(PC)。主要脂肪酸组分包括C_(18:1)ω7c(65.33%),其次是C_(16:0)(9.27%),C_(18:0)(7.56%),C_(18:1)ω7c11-metyl(5.6%),C_(17:0)(3.83%),C_(12:0)-3OH(3.75%),C_(12:1)-3OH(2.20%);主要醌为Q10。菌株16S rRNA基因测序及比对结果表明,LZ-7与Ponticoccus litoralis CL-GR66T(98.37%)同源性最高。因此,将LZ-7鉴定为Ponticoccus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Ponticoccus sp.LZ-7。藻菌关系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通过30μg/mL头孢噻肟钠和50μg/mL万古霉素联合处理可基本上去除链状亚历山大藻(LZT09)共附生菌。加入抗生素处理与原始藻所产PSP毒素种类无变化,但其PSP产量较原始藻降低约78%。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藻菌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秦攀伟,吴克明,刘俊琢,吴永红.外源有机碳浓度对藻菌关系及氮磷去除的影响[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8

[2].唐莹莹.产PSP链状亚历山大藻共附生细菌多样性及藻菌关系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8

[3].黄昕琦,蔡中华,林光辉,周进.群体感应信号对“藻—菌”关系的调节作用[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6

[4].王剑.典型赤潮藻类可培养藻际细菌的分子鉴定与藻菌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4

[5].高素芹.无菌微囊藻株的分离纯化和藻菌关系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0

[6].连玉武,王艳丽,郑天凌,洪华生.赤潮科学中藻菌关系研究的若干进展[J].海洋科学.1999

[7].赵以军,刘永定.有害藻类及其微生物防治的基础──藻菌关系的研究动态[J].水生生物学报.1996

论文知识图

藻菌关系藻菌关系示意图Fig.1Schematicdi...处理组M中菌-藻关系及对照组MC中藻细...溶藻菌A01的革兰氏染色及电镜图的16SrDNAPCR扩增产物电泳图四川灯影组葡萄花边构造宏观与微观结构

标签:;  ;  ;  ;  ;  ;  ;  

藻菌关系论文_秦攀伟,吴克明,刘俊琢,吴永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