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立国之本,目前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小学教育发展薄弱,表现在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办学条件差,在校生逐年减少、生源流失大,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师压力大,应端正农村办学思想,以政府投入为主、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坚持教育平等缩小农村教育差距,加强农村师资建设。
〔关键词〕不平等农村小学薄弱端正思想加大投入教育平等师资建设教育是立国之本,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像英美法德日这些发达国家在崛起指出,无一不把国民教育摆在首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虽然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存着这一些问题。
1中国教育实际情况
现代人们对知识的苛求程度越来越大,全民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但我国的教育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状态,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远远落后于城镇区域,大多数人忽视了小学教育的重要性。据日本科学家调查发现,人类大脑智力的开发,个性素质的培养,大都在儿童时期形成,所以说小学教育至关重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农村小学教育更是陷入让人非常不安的状态。尽管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但总的来说,还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2当地实施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原因
中国教育的重点在农村,而农村教育的重点应该在村级小学。村级小学教师、学生、学校所数占全国相应比例非常高,都超过半数以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村级小学的整体面貌发生巨大改变,村级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大幅度提高,农村儿童的入学率基本上达到了100%。但是这些都不能掩盖由于长期对村级小学建设的不重视,使村级小学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严重落后,成为基础教育最薄弱的一环的事实。特别是在当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村级小学的发展更是困难重重,陷入困境。
2.1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办学条件差。尽管近30多年来中国乡村教育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与需求相比,还相差甚远,乡村教育经费不足的压力越来越大了;信息社会把原来就落后的乡村办学条件再一次向后抛得比历史上任何时候的距离都远。许多村小不要说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就连基本的教学手段都难以满足。许多学校用地狭窄,没有学生活动场地,没有基本体育、音乐、美术及其他活动课教学设施,老师们依然是用“一块黑板一张嘴,两支粉笔一本书”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最为严重的是还存在许多危房学校,如我乡中心校的办公用房为1988年所建,为石混结构,下雨多处漏水,虽已被确认为危房,但仍在正常使用。这严重威胁着师生安全。村级小学办学条件差,影响和阻碍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
2.2在校学生逐年减少,生源大量流失。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资源的重组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小学生源骤减问题日益凸现,以我校为例:2009年全校学生有910人,2010年为843人,2011年为830人,2012年为817人,2013年为799人。这种现状在我县农村小学普遍存在,因而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种:首先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农村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使生源大量减少。其次,城乡二元结构差别造就的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加上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都希望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想方设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子女转学到县城小学,使农村小学生源日益减少。再次,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现在不少农民外出务工,将孩子带在身边,送进城市学校就读,客观上造就了农村小学生源的减少。
2.3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压力大。首先,在我校农村小学整体上出现了教师队伍“老龄化”的现象,这也是我县其他小学所面临的现象,这种趋势令人担忧。因为这些年纪大的教师,身体素质差,仅凭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改革后的义务教育课程,往往觉得力不从心,无所适从。其次,教师队伍中出现“留不住”的现象,村小教师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普遍偏低,一些年轻教师想方设法调往县城。再次,村级小学办学规模一般较小,办学条件差,一个学校的教师人数少。但为了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很多教师不得不担任多学科教学。同时以“民工潮”为背景,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孩子多由祖辈代管,或溺爱有加,或放任过度。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3应对的办法
3.1端正农村办学思想。要使农村小学教育健康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是关键。地方行政领导、学校校长、教师、家长、学生都应该认识到为高等教育输送新生不应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础目标,而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会生存打下基础,也应成为小学教育的重心。具体措施,一是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切实贯彻到教育工作者心田;二是创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贯通,以形成素质教育的合力。
3.2以政府投入为主,改善村级小学办学条件。村级小学办学条件所存在的严重问题,使改善村级小学的办学条件已成为当务之急。改善村级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因为村级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大力度的投入,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乃至校舍,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为了保证将有限的教育资金用于村级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采用“喷灌式”乡村教育财政体制,直接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通过对村级小学的危房改造、校舍建设、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的购置等,使村办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3.3坚持公平原则,不断缩小农村教育的差距。必须坚持教育平等、教育公平原则,依靠国家的政策大力扶持农村小学。一是在充分考虑自然村距离和生源多少的基础上,分析学生上学的安全和经济等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合理规划设置学校网点,力争方便家长和学生。二是应尽快取消办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实现县城以下城乡教师、生源、物力财力投放的公平性、平衡性,以利调动乡镇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积极性。
3.4加强村级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过硬的村级小学教师队伍,一定程度上能弥补村小办学条件差、布局不合理等方面的不足。一方面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通过改善教师的招聘、社会地位和工作条件,从多方面调动村级教师的积极性,激励他们献身农村基础教育。对多年兢兢业业工作在贫困地区的村级小学教师进行优待,并以优惠的政策鼓励部分刚毕业的师范生和其他地区青年教师去任教等。第二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通过学习和培训,是教师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村小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学校内部有效且可操作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教师行业资格准入和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杜绝不合格的人员担任农村教师。在学校管理上应与时俱进,优化科学管理与规范管理、刚性管理与弹性管理、激励管理与惩罚管理的综合化、系统化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
总之,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农村的小学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只有加强农村小学教育的力度,才能逐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作为政府,应保障科学规范法规的出台及贯彻落实督导;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应作好推行管理督察及及时反馈;作为教师,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作为家长,应热心公益关心教育,等等。路漫漫其修远兮,农村小学教育需要国家和政府更高的重视和不断的探索,更需要全民支持。我们坚信:农村小学教育的明天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学校社会学.当代教育理论译丛.华东师大
2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当代教育理论译丛.华东师大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北票市哈尔脑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