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沥青论文-雷锐

固体沥青论文-雷锐

导读:本文包含了固体沥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固体沥青,原油族组成,碳同位素,原油裂解

固体沥青论文文献综述

雷锐[1](2019)在《热成因固体沥青的形成过程及主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成熟的固体沥青是一种油裂解残渣,广泛存在于我国下古生界油气藏中。固体沥青不是简单的纯组分,而是组成和结构可变的聚集有机质。因此,加强对其形成和演化规律的认识对深层油气的成因判识和资源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热模拟实验探讨了热成因固体沥青的形成过程以及原油(全油和不同族组分)和烃源岩抽提物(可排出烃和残留烃)和储层环境等主控因素对其形成的影响。开展了十个系列的金管封闭体系热解实验:其中叁个系列分别是采用原油的主要族组分(即饱和烃,芳烃和非烃+沥青质组分)来评价原油族组成对裂解过程中固体沥青形成的影响;五个系列是通过模拟不同油藏条件下的原油裂解,探讨了储层压力和水对原油裂解的影响;另外两个系列探讨烃源岩抽提物(可排出烃和残留烃)裂解的过程。通过对热解产物(包括甲烷,C_2-C_5气态烃,C_6-C_(12)轻质烃,C_(13+)重质烃和固体沥青)的定量分析及其碳同位素分析,力图揭示地质条件下固体沥青的形成过程以及可能影响固体沥青形成的主要因素。依据实验结果建立一套基于固体沥青的气源对比和天然气资源量评价的技术和方法,结合对塔东古城地区气藏的实例解剖,对实验结果和认识进行校正和完善。总结以上工作,本论文得到以下主要认识:(1)原油在无水条件下裂解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I液态烃生成阶段(EasyRo<1.0%)、II凝析油生成阶段(对应的EasyRo值为1.0~1.5%)、III湿气生成阶段(对应的EasyRo值为1.5~2.1%)和IV干气生成阶段(对应的EasyRo值为>2.1%)。固体沥青的生成开始于凝析油和湿气生成阶段,并且在干气阶段大量生成,表明固体沥青是原油在高过成熟阶段的产物。(2)原油不同族组分裂解生成的固体沥青产率随成熟度的增加都逐渐升高,非烃+沥青质组分在液态烃生成阶段(EasyRo=0.5-1.0%)和凝析油生成阶段(EasyRo=1.0-1.5%)快速生成大量固体沥青,饱和烃和芳烃组分在湿气生成阶段(EasyRo=1.5-2.1%)和干气生成阶段(EasyRo=2.1-4.5%)大量生成固体沥青。当EasyRo=4.5%时,饱和烃、芳烃、非烃+沥青质生成固体沥青的产率达到最大,分别为41.91%、62.91%、64.22%。结合原油中不同族组分的含量可知裂解生成固体沥青过程中饱和烃组分贡献量达53.7%,芳烃贡献量为20.3%,非烃+沥青质贡献量为26%。因此以后便可根据实验得到的不同族组分裂解过程中固体沥青的产率,结合不同原油的各组分含量,计算出此原油相应的固体沥青产率,而不用对每一种原油的固体沥青产率进行测定。(3)原油各族组分裂解生成固体沥青的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固体沥青的?~(13)C值变化不大(-31‰±0.5‰),这个结果可以帮我们运用于实际勘探中,根据固体沥青的?~(13)C值来反演生成其母质的?~(13)C值,从而为我们进行油-气-源对比提供依据。另外原油各族组分随着裂解温度的不断增加,生成的甲烷、乙烷及丙烷的碳同位素值都逐渐变重,且存在~(13)C_1<δ~(13)C_2<δ~(13)C_3的正序分布特征;其中纵向上看,在相同裂解温度下,饱和烃生成的气态烃同位素最轻,非烃+沥青质生成的气态烃同位素最重。(4)原油的加水和不加水裂解实验结果表明,水的存在对原油裂解成因的固体沥青的形成影响不大;不同压力条件下(25MPa、50MPa、75MPa和100MPa)原油裂解实验结果也表明,储层压力对原油裂解过程中生成的固体沥青产率以及气态烃产率和碳同位素值没有显着影响。(5)源岩沥青(可排出烃和残留烃)的裂解实验表明,残留烃裂解过程中生成的固体沥青最大产率明显比可排出烃生成的固体沥青最大产率更大,而残留烃生成的气态烃产率比对应的可排出烃生成的气态烃产率更低。这个结果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对页岩残留烃和可排出烃(相当原油)裂解的生气量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可加深对页岩中残留烃形成的固体沥青和储层中原油裂解形成的固体沥青组成和含量的认识。(6)塔东古城地区两套烃源岩(下寒武统的西大山组和中奥陶统黑土凹组)的干酪根碳同位素值有一定差别,黑土凹组偏重,大都大于-30.0‰,西大山组较轻,基本<-30.0‰。储层固体沥青的碳同位素值大约在-32.0‰~-30.3‰之间,结合固体沥青碳同位素值和干酪根碳同位素值的关系式,可以初步推断储层固体沥青的烃源岩来自西大山组。塔东古城地区下古生界油藏大都经历了高过成熟,原油裂解主要发生在晚奥陶世-志留世,固体沥青和甲烷也主要生成于此阶段,他们的转换率受最大成熟度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贺儒良[2](2018)在《固体沥青的纳米孔隙特征及其对页岩孔隙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质孔隙是高–过成熟含气页岩储存空间的重要类型,也显着影响着页岩气流动性的评价。I型和II型干酪根生烃潜力大、转化率高,生–排油过程后页岩残留油的二次裂解可导致大量固体沥青生成。残余干酪根和固体沥青纳米孔隙的发育特征、过程和相对贡献是页岩孔隙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我国南方下古生界页岩普遍演化至过成熟阶段,干酪根和固体沥青难以准确区分,为研究这一科学问题带来了很大困难。此外,与大气田有关的碳酸盐岩储层有机质主要为原油二次裂解形成的固体沥青,其纳米孔隙特征对理解有机质孔隙的发育过程具有重要价值,但相关的研究十分薄弱。本论文首先针对低压气体吸附测试,通过条件实验探究了粉碎和筛选、酸处理等过程对页岩和固体沥青气体吸附测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固体沥青地球化学与纳米孔隙特征的研究;最后结合天然页岩和具有不同残留烃量页岩的热模拟实验,研究了固体沥青对过成熟富有机质页岩纳米孔隙发育的影响。本次工作主要得到以下认识:1)前处理过程对页岩和固体沥青的低压气体吸附测试结果有明显影响。氮气吸附受粒度的影响比二氧化碳吸附更大,降低粒径有利于页岩孔隙连通性的增加和气体扩散,80目以上的页岩更适合N_2和CO_2的吸附测试。固体沥青的酸处理结果表明,盐酸处理过程可能破坏部分有机质的小介孔。2)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固体沥青的纳米孔隙发育程度差异大。储层固体沥青的N_2吸附能力、比表面积和中–大孔体积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中–大孔多分布于10–100 nm之间。储层固体沥青的微孔普遍发育,纯度较高样品的CO_2吸附量(P/P_o=0.03)介于14–20 cm~3/g之间。3)富含I型干酪根的茂名油页岩黏土矿物含量极高,有机质的弱氧化去除实验证明页岩原始孔隙主要与黏土矿物有关。在生油阶段,脱水和脱羟基过程促进了黏土矿物微孔体积的增加;但在高–过成熟阶段,黏土矿物对页岩整体孔隙发育的影响不大。4)固体沥青的形成对页岩纳米孔隙发育的影响与有机质类型和含量有关。在高–过成熟阶段,富I型干酪根页岩的大量残留烃转化为固体沥青,促进了中孔、大孔的发育,对微孔的发育影响较小;富II型干酪根页岩残留烃的极性组分相对含量高,可能与干酪根结合并生成新的固体有机质,其纳米孔隙发育潜力较差,对页岩孔体积的演化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8-06-01)

王晓阳[3](2017)在《四川安岳气田震旦—下古生界固体沥青生物标志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下古生界勘探已经历了50多年的历史,2011年风险探井高石1井获重大突破后安岳气田的发现对推进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快速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高-过成熟演化阶段下原生古油藏早已受热而发生裂解,热裂解成因的沥青广泛分布于碳酸盐岩储层中,复杂的地质及构造演化过程严重制约了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深层油气的进一步勘探进程。本论文针对固体沥青、源岩处于高-过成熟演化的问题,通过矿物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相结合,重点对四川盆地中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寒武系深部层系开展了系统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四段、灯二段和龙王庙组储层沥青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饱和烃气相色谱图基线较为平稳,正烷烃呈前峰型单峰态分布,主峰碳以nC_(22)和nC_(23)居多,碳数分布范围为nC_(14)~nC_(33),Pr/Ph值均处于1以下;萜烷化合物中C_(30)藿烷含量最高,叁环萜烷系列具有明显的C_(23)叁环萜烷的丰度优势;C_(27)-C_(28)-C_(29)规则甾烷系列构成不对称的“V”字型,相对含量C_(27)>C_(29)>C_(28)甾烷。这表明高石梯-磨溪地区各层位之间的储层沥青具有共同的来源。2.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四段、灯二段和龙王庙组储层沥青有机质来源以低等水生藻类和细菌为主,主要沉积于具有一定盐度的、总体上处于还原环境的海相沉积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3.储层沥青、源岩综合地球化学对比结果表明,灯影组及龙王庙组储层沥青主要来源于震旦系灯影组和寒武系筇竹寺组的泥质烃源岩且两套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总体来说,筇竹寺组烃源岩在分布范围上较灯影组烃源岩广且有机质丰度更高,对油气成藏的贡献更大些。4.基于油藏充注理论,选用正构烷烃参数C_(21-)/C_(22+)、(C_(21)+C_(22))/(C_(28)+C_(29))和叁环萜烷/C_(30)藿烷等示踪参数建立了研究区古油藏油气充注模型,并恢复了地质历史时期古油藏的3个油气主充注路径:分别为由西北方向注入由西向东的充注路径、从正北方向注入由北向南的充注路径以及从西南方向注入由西向东的充注路径。推测研究区主要的烃源灶位于高石梯-磨溪地区以西地区,同时显示在高石梯-磨溪地区以北地区也存在烃源灶。(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7-05-01)

王杰,腾格尔,刘文汇,马亮帮,陶成[4](2016)在《川西矿山梁下寒武统沥青脉油气生成时间的厘定——来自于固体沥青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龙门山北段沥青脉与油苗广泛分布,尤其是下寒武统沥青脉,说明在龙门山褶皱带北段东缘具有寻找震旦系—寒武系油藏的良好前景。尽管有关该区下寒武统沥青脉的来源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具体来源于那套烃源岩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同时对固体沥青脉的油气生成时间还缺乏系统研究。铼—锇(Re—Os)同位素测年法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油气成藏定年方法,可对川西龙门山北段矿山梁下寒武统沥青矿的油气生成时间及其来源进行探索研究。通过系统的条件实验,建立了固体沥青、原油中沥青质提取、溶样、Re—Os纯化富集及分离等前处理技术及Re—Os同位素测年方法,主要步骤依次为样品制备、样品酸化学消解、Re和Os纯化富集与化学分离、Re和Os含量与同位素比值分析、Isoplot软件处理等。川西广元地区下寒武统沥青脉Re—Os同位素年代学及其油源分析研究表明,下寒武统固体沥青热成熟度低,油气生成时间早,约在572~559Ma之间,对应于新元古代晚震旦世,反映其来源于时代古老的烃源岩;从固体沥青Re—Os等时线年龄、初始187 Os/188 Os比值、碳同位素组成以及生物标志物等综合研究表明下寒武统沥青脉来源于震旦系陡山沱组优质烃源岩,该烃源岩于572~559Ma期间在低成熟阶段生成的稠油,进入灯影组地层中形成古稠油藏,后期由于构造抬升,震旦系灯影组古油藏破坏形成了现今的沥青脉。(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黄文魁[5](2016)在《贵州松桃大塘坡锰矿中固体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松桃锰矿的位置处于贵州省铜仁市,是我国第二个超大型锰矿床,其位于扬子陆块东南边缘与江南造山带的结合部位,形成于南华纪,自下而上依次为两界河组、铁丝坳组、大塘坡组和南沱组。前人对“大塘坡式”锰矿的成因等有过较多研究。例如生物成矿、浊流沉积成矿、热水沉积成矿、海底火山喷发沉积成矿等等。生物成矿主要认为菱锰矿层主要形成于大塘坡初期潮坪区内的一系列的浅水低凹地区。浊流沉积成矿认为在浅水沉积环境中的锰质沉积物破碎而成的内碎屑运移到盆地中心沉积形成内碎屑菱锰矿。热水沉积成矿认为含锰元素的热液沿裂隙上升进入盆地,以化学和生物化学方式快速堆积成矿。海底火山喷发沉积成矿认为,在火山喷发过程中锰与火山物质迅速混合并形成含锰质的凝灰质沉积物,然后这些沉积物经过溶滤作用使锰质富集,接着经过运移作用到达裂陷槽中沉积下来,最终形成了锰矿床。近年来周琦和杜远生通过对研究区锰矿的研究建立了黔、湘、渝毗邻区南华纪“大塘坡式”古天然气渗漏沉积型锰矿成矿系统与成矿模式这一理论,理论认为研究区锰矿是由于Rodinia超级大陆裂解导致南华裂谷盆地形成演化,进一步导致地处裂谷盆地中黔湘渝毗邻地区形成一系列的次级地堑盆地,在一系列次级拉张、断陷小盆地中发生的古天然气渗漏事件的沉积产物。而后来自深部的天然气携带着大量锰质沿着裂隙进入盆地,最终沉积形成锰矿床。本文也主要根据这一理论来研究固体沥青的成因。在松桃大塘坡锰矿中,存在大量气泡状构造,它们在各个矿区的菱锰矿体中都十分常见。这些气泡之中充填的都是沥青质,气泡壁边缘则为玉髓,俗称为”鱼眼睛”。气泡一般以稀疏状和密集状的形式分布在菱锰矿体中,有叁种存在的形态:圆状、压扁状和集合状,含量一般在5-30%之间。由于沥青球在大塘坡锰矿中普遍存在,且前人对此的研究较少,对松桃大塘坡锰矿中沥青的来源及成因研究,将有助于分析锰的物质来源、富集方式和成矿模式,对松桃锰矿的成矿规律的总结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激光拉曼光谱、稳定碳同位素((δ13C)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详细剖析了大塘坡锰矿中固体沥青的物性、碳同位素组成、饱和烃化合物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芳烃化合物组成以及成熟度等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大塘坡组炭质页岩的碳同位素组成、饱和烃化合物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等地球化学特征,探讨沥青的物质来源及沉积环境,并与大塘坡组炭质页岩进行参数对比,推测沥青气泡的可能成因模式。沥青反射率为3.245%~3.336%,热演化程度较高,在地质历史中曾经受了高温热演化作用;沥青的δ13C值为-31.49‰~-32.52‰,平均值-32.04‰:正构烷烃系列分布完整,范围基本上都在C15-C25,均为单峰型,主峰碳为C18和C17,轻重烃∑C21-/∑C22+比值为2.27~6.64,显示出轻烃组分的较大优势,OEP值为0.62-1.21,并无较为明显的奇偶优势;Pr/nC17分布范围为0.39-0.55,Ph/nC18分布范围为0.51~0.92,均值分别为0.49和0.72,Pr/Ph分布范围为0.30~0.67,均值为0.54,指示了还原沉积环境;叁环萜烷主要表现为以C21、C23为主峰的正态分布型,碳数范围分布在C19-C31之间,藿烷中C30藿烷的含量最高,C29藿烷其次,含有一定量的伽马蜡烷,伽马蜡烷/C30藿烷为0.15-0.19,Ts/(Tm+Ts)为0.41~0.51,C3122S/22S+22R为0.57~0.59;C27一C29规则甾烷基本呈“V”字型分布;DBT/P值为0.03-0.20,C26-叁芳甾烷(20S)/C28-叁芳甾烷(20S)值分布范围为0.43-0.64,均值为0.52。炭质页岩的δ13C为-31.07‰~31.67‰,平均值为-31.29‰;正构烷烃基本分布在C15-C25,主峰碳均为nC18,∑C21-/∑CC22+比值为4.77-11.09,显示出轻烃组分的较大优势;Pr/Ph值为0.47-0.55,表现为较还原的沉积环境;OEP值(奇偶优势指数)为0.72-0.90,并无较明显的奇偶优势;叁环萜烷主要表现为以C21、C23为主峰的正态分布型,碳数范围分布在C19-C31之间,藿烷中C30藿烷含量最高,C29藿烷其次,含有一定量的伽马蜡烷,伽马蜡烷/C30藿烷为0.22-0.35;规则甾烷呈以C27为主的“v”型分布。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参数反映了沥青的母质可能来源于低等水生生物或菌藻类,形成于一个偏还原的、半咸水的海相沉积环境。通过饱和烃色谱、生物标志物和有机碳同位素对比发现贵州松桃大塘坡菱锰矿层上、下炭质泥(页)岩与固体沥青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同源性。推测固体沥青的形成可能分为二个阶段:①在南华纪早期,海盆深部甲烷气的渗漏促进了以甲烷为生的低等藻类生物和细菌类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这些生物死亡后保存在海底泥页岩中,形成很好的烃源岩。在菱锰矿形成之前,烃源岩开始生烃并运移到有利的储集区域形成油气藏,可能是分散的或鸡窝状的;②随着海水中Mn2+氧化形成Mn02沉淀,进而逐渐被成岩作用改造成锰碳酸岩的过程中,油气热演化程度不断的增高,早期形成的油气藏中轻质组分不断地逸出,重组分不断浓缩成沥青,并分散到正在形成的锰矿中,占据一定的空间。随着锰矿层的不断堆积,那些完全固化的沥青形成圆球体,没有完成固化的沥青受到上覆锰矿体的压力面变形,成为扁球体。从而形成了在锰矿中分散分布的、大小不一、形态不同的固体沥青,它的不均匀分布受早期油气藏点状分布和喷溢口位置的控制。(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6-05-01)

包建平,斯春松,蒋兴超,张润和,朱翠山[6](2016)在《黔北坳陷过成熟烃源岩和固体沥青中正构烷烃系列的双峰态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黔北坳陷几个露头和钻井地质剖面上前寒武系—下古生界烃源岩和金沙岩孔古油藏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已处于高、过成熟阶段的地质样品中正构烷烃系列普遍存在双峰态分布现象,且构成每个峰群中的正构烷烃均无碳数优势,这一现象在其他地区的相应层位地质样品和热模拟实验产物中均得到了印证,并提出了利用FCPR和LCPR两个参数来表征前、后两峰群的相互关系。当两个参数均大于1.0时,指示正构烷烃系列具双峰态分布。鉴于研究区烃源岩的时代古老,当时沉积有机质的来源为富氢的菌藻类,富含长链脂族结构则是这些有机质形成高碳数正构烷烃的重要原因。此外,所研究地质样品中有机质附存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使它们发生差异成熟作用,结果可能导致不同分布特征的正构烷烃发生迭置而出现双峰态分布现象。因此,这些古老地质样品中正构烷烃系列的双峰态分布可能是指示来源低等生物如藻类的有机质经历强烈热演化作用的潜在标志。(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王茂林,肖贤明,魏强,周秦[7](2015)在《页岩中固体沥青拉曼光谱参数作为成熟度指标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南方下古生界页岩成熟度很高、缺乏镜质组、固体沥青反射率变化大,成熟度的精确评价一直没有得到完善解决。通过对取自扬子地区古生界页岩样品中固体沥青(BRO=0.43%~5.51%)激光拉曼光谱特征的研究,发现固体沥青的激光拉曼光谱参数:峰位参数(WD与WG)、峰位差(RBS)、半高宽(FWHM-D与FWHM-G)及峰强度比(ID/IG)与沥青反射率均体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程度差别明显,而且还明显受到成熟度水平的制约。对这些参数与沥青反射率进行了直线回归,筛选出了相关性比较好的指标是RBS(BRO值范围为1.5%~3.5%)与ID/IG(BRO>3.5%),两者相关系数高达0.95以上。研究认为,在建立标准方法的基础上,固体沥青激光拉曼光谱的这2个参数对早古生代及前寒武纪地层成熟度评价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5年09期)

魏志红,罗厚勇,刘文汇,腾格尔,王万春[8](2015)在《钙-XANES技术在固体沥青温压模拟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固体沥青热解和TSR过程中钙元素赋存状态的演化,采集川西北矿山梁地区的下寒武统含硫低熟固体沥青,通过半开放实验体系"高温高压模拟仪"开展仿真地层条件的模拟实验,并利用钙的K边XANES分析技术对固体产物中的钙元素的化学赋存状态进行精确检测。结果表明,沥青热解模拟实验固体产物中含钙化合物以碳酸钙为主;沥青TSR模拟实验过程中,伴生着温压的升高,硫化氢产率和硫酸钙相对百分含量的增加,指示实验过程中既发生了还原态硫化物的氧化反应,也发生了氧化态的硫酸盐的还原反应;硫酸钙矿物的生成和富集表明,TSR过程伴生的酸性流体可以对白云岩储层产生明显的溶蚀作用。(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5年04期)

房忱琛,熊永强,李芸,梁前勇,陈媛[9](2015)在《原油裂解过程中固体沥青的拉曼光谱演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固体沥青是石油天然气的伴生产物,它记录了油气藏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信息。本文通过原油裂解模拟实验得到不同成熟度条件下的固体沥青,并利用激光拉曼光谱仪对其进行测定。测定结果表明,拉曼光谱中的D峰随着成熟度的增加总体呈现出向低波段移动的趋势,G峰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已有的拉曼参数(如G峰与D峰的拉曼位移和面积比)也随着成熟度的增加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为实际地质条件下固体沥青的拉曼光谱特征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15年02期)

王广利,王铁冠,韩克猷,王兰生,师生宝[10](2014)在《川西北地区固体沥青和油砂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北龙门山前山带不同时代固体沥青和油砂的烃类组成表现出一系列共有的地球化学特征。其碳同位素值小于-32‰,指示前寒武系来源。C29甾烷相对含量大于C27和C28甾烷,推测与蓝细菌的贡献有关,叁芳甾烷的分布具有类似的特征。出现较为丰富的24-正丙基胆甾烷和24-异丙基胆甾烷,分别来自远洋藻类和海绵动物的贡献。高丰度的孕甾烷系列化合物,表征还原和静滞的水体环境。重排甾烷的缺失,高丰度的30-降藿烷、C35藿烷和C24四环萜烷,以及丰富的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进一步反映出缺氧环境和较高的碳酸盐岩含量。本区固体沥青和油砂所拥有的特征,表明其来源于震旦系陡山沱组烃源岩,并与国外来源于同一时代的原油具有可比性。除此之外,UCM和25-降藿烷的存在,表明古油藏保存和破坏过程中曾经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古油藏是陡山沱组烃源岩在生油窗早期的产物(Rc为0.57%~0.84%),构造运动所引起的持续抬升以及之后的风化剥蚀和生物降解作用可能是古油藏破坏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4年06期)

固体沥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机质孔隙是高–过成熟含气页岩储存空间的重要类型,也显着影响着页岩气流动性的评价。I型和II型干酪根生烃潜力大、转化率高,生–排油过程后页岩残留油的二次裂解可导致大量固体沥青生成。残余干酪根和固体沥青纳米孔隙的发育特征、过程和相对贡献是页岩孔隙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我国南方下古生界页岩普遍演化至过成熟阶段,干酪根和固体沥青难以准确区分,为研究这一科学问题带来了很大困难。此外,与大气田有关的碳酸盐岩储层有机质主要为原油二次裂解形成的固体沥青,其纳米孔隙特征对理解有机质孔隙的发育过程具有重要价值,但相关的研究十分薄弱。本论文首先针对低压气体吸附测试,通过条件实验探究了粉碎和筛选、酸处理等过程对页岩和固体沥青气体吸附测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固体沥青地球化学与纳米孔隙特征的研究;最后结合天然页岩和具有不同残留烃量页岩的热模拟实验,研究了固体沥青对过成熟富有机质页岩纳米孔隙发育的影响。本次工作主要得到以下认识:1)前处理过程对页岩和固体沥青的低压气体吸附测试结果有明显影响。氮气吸附受粒度的影响比二氧化碳吸附更大,降低粒径有利于页岩孔隙连通性的增加和气体扩散,80目以上的页岩更适合N_2和CO_2的吸附测试。固体沥青的酸处理结果表明,盐酸处理过程可能破坏部分有机质的小介孔。2)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固体沥青的纳米孔隙发育程度差异大。储层固体沥青的N_2吸附能力、比表面积和中–大孔体积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中–大孔多分布于10–100 nm之间。储层固体沥青的微孔普遍发育,纯度较高样品的CO_2吸附量(P/P_o=0.03)介于14–20 cm~3/g之间。3)富含I型干酪根的茂名油页岩黏土矿物含量极高,有机质的弱氧化去除实验证明页岩原始孔隙主要与黏土矿物有关。在生油阶段,脱水和脱羟基过程促进了黏土矿物微孔体积的增加;但在高–过成熟阶段,黏土矿物对页岩整体孔隙发育的影响不大。4)固体沥青的形成对页岩纳米孔隙发育的影响与有机质类型和含量有关。在高–过成熟阶段,富I型干酪根页岩的大量残留烃转化为固体沥青,促进了中孔、大孔的发育,对微孔的发育影响较小;富II型干酪根页岩残留烃的极性组分相对含量高,可能与干酪根结合并生成新的固体有机质,其纳米孔隙发育潜力较差,对页岩孔体积的演化影响较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体沥青论文参考文献

[1].雷锐.热成因固体沥青的形成过程及主控因素[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9

[2].贺儒良.固体沥青的纳米孔隙特征及其对页岩孔隙发育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8

[3].王晓阳.四川安岳气田震旦—下古生界固体沥青生物标志物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

[4].王杰,腾格尔,刘文汇,马亮帮,陶成.川西矿山梁下寒武统沥青脉油气生成时间的厘定——来自于固体沥青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的证据[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6

[5].黄文魁.贵州松桃大塘坡锰矿中固体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长江大学.2016

[6].包建平,斯春松,蒋兴超,张润和,朱翠山.黔北坳陷过成熟烃源岩和固体沥青中正构烷烃系列的双峰态分布[J].沉积学报.2016

[7].王茂林,肖贤明,魏强,周秦.页岩中固体沥青拉曼光谱参数作为成熟度指标的意义[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

[8].魏志红,罗厚勇,刘文汇,腾格尔,王万春.钙-XANES技术在固体沥青温压模拟实验研究中的应用[J].石油实验地质.2015

[9].房忱琛,熊永强,李芸,梁前勇,陈媛.原油裂解过程中固体沥青的拉曼光谱演化特征[J].地球化学.2015

[10].王广利,王铁冠,韩克猷,王兰生,师生宝.川西北地区固体沥青和油砂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J].石油实验地质.2014

标签:;  ;  ;  ;  

固体沥青论文-雷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