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热菌论文_宋铁蛋,陈艳菲,李璐

导读:本文包含了耐热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耐热,多样性,过氧乙酸,单宁酸,中药饮片,芽孢,铵盐。

耐热菌论文文献综述

宋铁蛋,陈艳菲,李璐[1](2019)在《中药饮片紫苏子和钩藤的耐热菌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中药饮片紫苏子和钩藤中耐热菌数随加热时间增加的变化情况,为相关标准制定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药饮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增订草案)中的方法对2种饮片进行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然后测定不同沸水浴时间耐热菌数,分离鉴定存活的耐热菌,并进行灭活实验。结果检验结果符合中国药典2020版通则1107(修订草案)。随着沸水浴时间的延长,耐热菌数量显着下降。鉴定结果显示耐热菌株均为芽孢杆菌属。结论中药饮片存在一定的耐热菌污染,应建立合理的耐热菌质控标准,保障中药饮片的用药安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9年10期)

邵娟,王晓东,马欣,成少宁,许先猛[2](2019)在《不同消毒剂对果汁管道中耐酸耐热菌杀灭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种过氧乙酸与过氧化氢复合消毒剂A、B及季铵盐消毒剂对耐酸耐热菌的杀灭作用进行了研究。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方法在实验室进行比较观察,通过消毒剂与细菌直接接触,研究消毒剂在不同稀释浓度,作用相同时间对耐酸耐热菌的杀灭效果。结果表明3种消毒剂在质量浓度为0.1%,0.2%,0.25%对耐酸耐热菌作用10 min时,消毒剂A的消毒效果要略好于消毒剂B,季铵盐类最差;当质量浓度为0.25%时,2种过氧乙酸与过氧化氢复合消毒剂对耐酸耐热菌都达到完全杀灭。因此在对果汁管道进行消毒时,可选用本文所述的2种质量浓度为0.25%的过氧乙酸与过氧化氢复合消毒剂。(本文来源于《食品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林学海,占东升,储小军,龚金炎,袁海娜[3](2018)在《复原乳中耐热菌生物被膜播散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湿法工艺生产奶粉为理论基础,设计并构建了生物被膜形成装置,研究复原乳中耐热菌生物被膜中的微生物在不同温度、奶液浓度和金属离子等条件下的播散规律,并对成熟生物被膜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奶液中耐热菌在不锈钢管道内壁形成生物被膜,并从成熟生物被膜播散至奶液,成为生产过程污染源;在55℃条件下,4.5 h是生物被膜播散关键点,4.5 h后播散速率快速增加;65℃条件下有利于形成芽孢,然而不能有效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高浓度奶液可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金属离子对微生物繁殖和生物被膜播散具有促进作用,而对生物被膜形成并无显着影响。分析认为生物被膜特殊的叁维结构提供膜内微生物稳定生长、繁殖的环境,保护微生物抵抗流体剪切力等胁迫环境。(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张龙翼,张崟,陈平平,陈婷婷,方鉴宇[4](2018)在《白乌鱼胴体粘液中耐热菌的耐热性及特征菌种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分析白乌鱼胴体粘液中特征微生物的耐热性,并对其中的特征菌进行鉴定,本文对白乌鱼胴体粘液进行了热处理,然后对热处理粘液中的特征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对其种属进行了鉴定。通过比较热处理后白乌鱼胴体粘液的外表特征、耐热性、特征菌的形态特征、特征菌的生长曲线和特征菌S3的耐高热性,发现新鲜白乌鱼胴体粘液呈淡红色,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逐渐呈淡绿色;接种了30℃热处理粘液的培养基有叁种菌落(S1、S2和S3),接种了50℃热处理粘液的培养基有S2和S3两种菌,而接种了70℃、90℃和煮沸处理粘液的培养基,只生长了S3菌,空白组中无菌落生长。进一步对S1、S2和S3菌进行分析,得出S1为革兰氏阴性菌,S2和S3为革兰氏阳性菌;菌株S3在105℃高压灭菌锅中处理20 min之后仍能存活;菌株S2、S3分别在培养14 h、16 h时达到生长高峰;通过16S rDNA序列测序,发现菌株S1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菌株S2属于嗜根考克氏菌属(Kocuriarhizophilasp.),菌株S3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因此,白乌鱼胴体粘液中的耐热菌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8年11期)

李盈盈,夏永军,王光强,张汇,艾连中[5](2018)在《嗜冷菌和耐热菌对奶粉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嗜冷菌和耐热菌是奶粉加工过程中最主要的微生物污染菌群。嗜冷菌在原料乳低温储藏过程中大量繁殖,其生长过程中伴随着脂肪酶和蛋白酶的产生,不仅对原料乳和乳制品的风味品质有很大影响,也是导致原料乳和乳产品发生酸包、乳清分离等腐败变质的重要原因。在奶粉生产过程中,耐热菌不仅能在奶粉中长期存活,而且也能够产生大量的蛋白酶、脂肪酶等各种酶类,可显着降低奶粉的感官品质与营养价值。本文重点介绍奶粉加工过程中嗜冷菌和耐热菌的多样性、对奶粉品质的影响机制、及其检测方法和控制措施。(本文来源于《工业微生物》期刊2018年02期)

甘永琦,农浚,樊兰艳,零文超,朱斌[6](2018)在《中药饮片耐热菌微生物类群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索污染中药饮片的耐热菌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特征。以9个品种中药饮片为研究对象,采用MALDI-TOF-MS蛋白质指纹图谱技术和Illumina Miseq的16S rRNA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品的耐热菌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茎类饮片(鸡血藤、通草、小通草)的污染菌检出率最高,种类最多;而果实类饮片(南五味子)检出率最低,污染菌种类最少;根类饮片中,广山药和熟地黄的污染菌检出率和种类偏低。耐热菌微生物类群以芽胞杆菌科和类芽孢杆菌科为主;其中检出率最高的菌属为芽孢杆菌属,还包括短小芽孢杆菌属、类芽孢杆菌属、土壤芽胞杆菌属,高通量测序注释的其他菌属为肠杆菌属、短波单胞菌属、明串珠菌属、甲基杆菌属、脱氯单胞菌、泛菌属、克雷伯菌属和欧文氏菌属等。中药饮片的耐热菌微生物群落潜在危害因子,应完善其微生物限度标准,严格控制产品中的致病菌,加强中药饮片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刘颖沙,李建科,李国秀,刘伟,赵璐[7](2018)在《嗜酸耐热菌检测技术和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嗜酸耐热菌是存在并繁殖于浓缩果汁中的主要目标微生物,可导致果汁腐败变质,成为食品工业所面临非常棘手的问题,是果汁的主要安全性指标之一。本文主要综述了嗜酸耐热菌对果汁安全性带来的危害,在此基础上全面介绍嗜酸耐热菌的各种控制和检测方法,快速检测技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来源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刘颖沙,李建科,张琳,刘美慧,宋兵兵[8](2017)在《柑橘汁中嗜酸耐热菌的分离、鉴定以及单宁酸对其抑菌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酸化的凯氏培养基对柑橘中的嗜酸耐热菌进行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并与标准菌株进行对比,再用不同浓度的单宁酸对柑橘中的嗜酸耐热菌进行抑菌试验,确定最低的抑菌浓度。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两株可疑菌可在25~55℃温度范围以及2.4~6.0的p H值范围,符合嗜酸耐热菌的特点。与标准菌株在菌落形态、显微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 DNA等方面进行比较表明,2株分离菌与标准菌株有明显的相似性。抑菌试验表明,单宁酸对嗜酸耐热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单宁酸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25 mg/m L,分离菌与标准菌表现高度相似性。(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林学海[9](2017)在《乳粉湿法生产中耐热菌生物被膜形成及其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乳粉湿法生产中耐热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使耐热菌具备更强的抵抗外界不利环境能力,且具有造成二次污染的潜在危险,因此对耐热菌生物被膜的研究有助于生产过程耐热菌的控制,提高乳粉安全性,保证成品质量。为考察乳粉生产原料中的耐热菌分布,研究其生理生化特征,参照GB4789.2的培养方法与16S rDNA全序列检测方法对乳粉生产原料中的耐热菌进行了分离与鉴定;随后使用微生物生长曲线法分析了所分离菌株在复原乳中的生长特性,并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这些菌株差异进行了分型分析。探索了生产过程不同温度、奶液浓度、金属离子、菌种条件下耐热菌生物被膜的播散规律;使用扫描电镜技术(SEM)对耐热菌生物被膜微观结构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利用宏基因组技术,论证了耐热菌生物被膜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及动态变化。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成果如下:1.共分离并鉴定出了芽孢形成菌株18株,分属于4个种,其中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地衣芽孢杆菌(B.lincheniformis)和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均为中央生芽孢,好热黄无氧芽孢杆菌(A.flavithermus)为端生芽孢。2.选取5株代表菌株在37±1℃均生长旺盛,除A.flavithermus和B.cereus外,其他3株均可在55±1℃生长;5株代表菌株的PFGE分型图谱共产生25-34条DNA片段,其中主要酶切条带集中在10-200kb。3.生物被膜具有播散能力,成为生产过程新的污染源。55±1℃下,4.5h是生物被膜播散关键点;65±1℃有利于形成芽孢,不能抑制生物被膜形成;金属离子对微生物生长和生物被膜播散均具有促进作用,对生物被膜形成并无显着影响;单菌种形成生物被膜实验表明在12.5h内播散量均呈增长趋势,且使膜中微生物具有更强的嗜热能力。4.耐热菌生物被膜使耐热菌包绕其中,形成稳定叁维结构,抵抗外界不利环境。5.乳粉生产原料中微生物菌群具有较高的多样性,随着生物被膜的形成多样性逐渐降低。耐热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AnoxyBacillus和Enterococcus逐渐减少,GeoBacillus作为早期定植菌更易粘附于不锈钢管内壁,形成初级生物被膜,Bacillus属于后继定植菌,在形成后期成为优势菌种,继而发展成为顶级耐热菌生物被膜。本文针对耐热菌生物学特性以及耐热菌生物被膜播散规律、显微结构和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发现耐热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对生产成本和乳粉成品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对乳粉生产过程生物被膜形成的控制研究,应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本文来源于《浙江科技学院》期刊2017-06-07)

骆琦,李娜,李楠,赵芳,刘常金[10](2017)在《鸡汤中一株耐热菌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室自制肉制品(鸡肉汤)中分离得到一株耐热菌,进行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并采用Biolog快速鉴定结合16S r DNA序列分析两种方式鉴定,16S r 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此菌株属于芽孢杆菌属,Biolog快速鉴定结果显示此菌株属于芽孢杆菌属中的枯草芽孢杆菌。因此导致鸡汤高温加热后仍腐败变质的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7年10期)

耐热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2种过氧乙酸与过氧化氢复合消毒剂A、B及季铵盐消毒剂对耐酸耐热菌的杀灭作用进行了研究。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方法在实验室进行比较观察,通过消毒剂与细菌直接接触,研究消毒剂在不同稀释浓度,作用相同时间对耐酸耐热菌的杀灭效果。结果表明3种消毒剂在质量浓度为0.1%,0.2%,0.25%对耐酸耐热菌作用10 min时,消毒剂A的消毒效果要略好于消毒剂B,季铵盐类最差;当质量浓度为0.25%时,2种过氧乙酸与过氧化氢复合消毒剂对耐酸耐热菌都达到完全杀灭。因此在对果汁管道进行消毒时,可选用本文所述的2种质量浓度为0.25%的过氧乙酸与过氧化氢复合消毒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热菌论文参考文献

[1].宋铁蛋,陈艳菲,李璐.中药饮片紫苏子和钩藤的耐热菌考察[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

[2].邵娟,王晓东,马欣,成少宁,许先猛.不同消毒剂对果汁管道中耐酸耐热菌杀灭效果的研究[J].食品工程.2019

[3].林学海,占东升,储小军,龚金炎,袁海娜.复原乳中耐热菌生物被膜播散规律[J].中国食品学报.2018

[4].张龙翼,张崟,陈平平,陈婷婷,方鉴宇.白乌鱼胴体粘液中耐热菌的耐热性及特征菌种鉴定[J].现代食品科技.2018

[5].李盈盈,夏永军,王光强,张汇,艾连中.嗜冷菌和耐热菌对奶粉品质的影响[J].工业微生物.2018

[6].甘永琦,农浚,樊兰艳,零文超,朱斌.中药饮片耐热菌微生物类群的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8

[7].刘颖沙,李建科,李国秀,刘伟,赵璐.嗜酸耐热菌检测技术和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8].刘颖沙,李建科,张琳,刘美慧,宋兵兵.柑橘汁中嗜酸耐热菌的分离、鉴定以及单宁酸对其抑菌作用研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7

[9].林学海.乳粉湿法生产中耐热菌生物被膜形成及其影响研究[D].浙江科技学院.2017

[10].骆琦,李娜,李楠,赵芳,刘常金.鸡汤中一株耐热菌的分离与鉴定[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7

论文知识图

研究技术路线示意图不同稀释梯度下培养液中16SrRNA基因的...分离耐热菌鉴定时的颜色变化不同增菌培养方式和时间对腌菜块培养液...耐热菌不同属种间的鉴定流程耐热菌芽孢染色的显微形态

标签:;  ;  ;  ;  ;  ;  ;  

耐热菌论文_宋铁蛋,陈艳菲,李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