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模型技术论文-韩英杰

子模型技术论文-韩英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子模型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变压吸附器,子模型技术,含凹坑缺陷,疲劳寿命预测

子模型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韩英杰[1](2019)在《基于子模型技术的含凹坑缺陷变压吸附器疲劳寿命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子模型技术,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含凹坑缺陷变压吸附器进行强度分析并对其疲劳寿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一定尺寸范围内,凹坑缺陷对变压吸附器剩余寿命影响较小,故可不对凹坑部位进行补焊处理。(本文来源于《化工机械》期刊2019年04期)

杨朋朋,商跃进,王红,李振华,黄晓华[2](2019)在《基于子模型技术的转向架焊接构架疲劳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高速动车组焊接构架复杂区域的有限元分析结果精度,降低求解规模和分析时间,利用子模型技术进行了焊接构架的疲劳评估.以某型动车组动力转向架焊接构架为研究对象,依据UIC 615-4和EN 13749标准中的载荷施加要求,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了运营工况不同载荷组合下的强度分析,并进行了焊缝处的疲劳强度分析,确定了焊接构架的疲劳薄弱区域.在此基础上,运用子模型技术将应力幅值最大的转臂定位座与下盖板角焊缝区域从构架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构架的疲劳评估,采用热点应力法得到该处的疲劳寿命为3.6×10~6次,满足IIW标准规定的2×10~6次,分析结果表明该构架疲劳寿命满足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于佳田,聂春戈,郝月,朱昊天,胡越[3](2018)在《子模型技术在塔尖结构疲劳性能预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采用子模型技术对某型塔机的塔尖焊接结构进行疲劳性能预测。首先,建立精确的塔机整体有限元模型,并按实际工况添加边界条件;然后,创建关键位置的子模型;最后,在验证所设计的子模型可靠的基础上,通过雨流计数处理实测载荷谱,采用主S-N曲线法及Miner损伤积累理论,完成对塔机关键焊接结构的焊缝疲劳性能预测,计算结果表明,该塔尖构架处焊缝的疲劳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子模型技术可快速完成大型焊接构件关键焊缝疲劳性能预测。(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师》期刊2018年10期)

张维,郭瑜超,万春华,聂小华[4](2018)在《子模型技术在飞机部件结构虚拟试验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破坏预估一直是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在某型飞机翼身组合体整体模型虚拟试验结果基础上,针对受载严重的机翼结构和起落架连接区结构,建立了非线性分析子模型,在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后,采用子模型技术分别对机翼极限承载能力和起落架连接区细节应力进行了虚拟试验,预估了结构可能的破坏部位及其破坏载荷,起到了辅助与指导物理试验的作用。子模型技术能在兼顾计算效率和分析精度的基础上,灵活地对复杂结构中的局部区域进行深入分析,必将在飞机型号研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航空计算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张应明[5](2018)在《基于子模型技术的注塑模局部结构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保证设计的模具结构满足刚度及强度要求,工程上会进行结构CAE分析,并根据模拟分析结果对模具结构进行优化。注塑模具结构复杂,对其进行有限元结构分析时耗时长,一般需要通过对整个模型进行简化并采用稀疏的网格进行划分来节约计算时间,计算结果会产生较大的误差。为了兼顾模具结构分析计算的质量和效率,本文基于子模型技术提出了一种注塑模局部结构精确分析的方法,首先通过全局结构分析得到粗略解,再利用全局分析结果生成用于局部分析的子模型,最后对子模型添加求解条件并求解就可以得到局部精确的分析结果。注塑模全局分析包括全局CAD模型建模以及分析模型中约束和载荷的添加。本文通过在装配框架下建立简化模型并且用稀疏的网格划分建立注塑模全局分析的CAD模型,然后根据对模具中不同位置处的约束和载荷的分类实现了其约束和载荷的自动添加。子模型的创建包括全局模型的切割以及子模型的去简化。利用区域聚类算法找出变形较大区域的节点,利用这些节点的最小包络盒可以确定切割边界从而实现对全局模型中子模型的切割。根据对操作特征的遍历和操作属性的识别可实现对原有简化特征的还原。子模型的求解条件包括切割边界的位移约束以及子模型内部原有的约束载荷。本文利用边界节点的位移插值实现对边界位移约束的添加,同时通过对模型中原有约束和载荷的分类处理实现了子模型上约束和载荷的自动更新。本文在UG NX中搭建了注塑模局部分析的系统,通过实例验证了该局部分析的方法用于结构分析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杨宏,王红,商跃进[6](2018)在《基于子模型技术的转向架构架疲劳寿命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RH380B型动车组转向架焊接构架为研究对象,依据UIC 615-4加载标准计算了构架的整体静强度,并对局部应力进行了分析,找到了平均应力及应力幅较大部位。为更精确的估算关键焊缝的疲劳寿命,采用了子模型技术。在验证子模型可靠的基础上,运用Fe-safe软件中基于等效结构应力法的Verity模块估算了焊缝的疲劳寿命。分析结果表明,该构架的强度符合标准UIC 615-4的要求,焊缝的疲劳寿命也满足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机械研究与应用》期刊2018年01期)

左安达,张文杰,郭晓岚[7](2017)在《基于子模型技术的压力容器切向接管应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压力容器上切向接管的存在,必然会破坏原有的应力分布,并在接管与壳体相贯区产生复杂的高应力,严重削弱压力容器的承载能力。基于ANSYS的子模型分析技术,分别探讨了相对厚度和开孔系数两个无因次参数对相贯区最大应力及其分布位置的影响规律并作出一定的理论分析:随相对厚度的增大,最大应力分布呈现出应力衰减、平稳及增加叁个明显的变化区域;随开孔系数的增大,最大应力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最大应力分布位置则会随相对厚度与开孔系数的不同出现在相贯区不同位置的内外表面;最后,基于应力分析对切向接管结构设计提出了若干优化原则,以期为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化工设备与管道》期刊2017年02期)

何玉明[8](2017)在《子模型技术在带伸臂框架-核心筒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ABAQUS子模型技术在带伸臂框-筒结构有限元分析中的精确程度,提出用子模型分析复杂高层建筑关键部位,实现建筑结构精细化有限元分析。阐述了子模型技术的原理、子模型驱动条件获取的方法、子模型分析计算流程。计算了带伸臂框-筒结构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受力特点,对比了静力及动力作用下子模型的计算精度。计算结果显示:(1)地震作用下带伸臂框-筒结构加强层上下楼层层间位移角突变,墙、柱应力集中;(2)静力作用下子模型计算结果可靠,采用精细化子模型能得到更详细的计算结果;(3)子模型与全局模型动力弹性时程分析结果高度吻合,子模型技术能用于高层建筑地震反应分析。(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7年01期)

倪强,徐文,马梦林[9](2016)在《子模型技术在车辆车体结构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不锈钢车车体为研究对象,对车体整体刚度及局部强度有贡献的结构,采用空间六面体单元和四节点壳单元混合建模的方式,对整车车体钢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依据车体综合试验台试验的相关标准对车体进行静强度试验测试,车体结构在压缩载荷工况作用下的静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利用子模型技术,对车体局部结构进行单元细化并重新计算。将整车模型、子模型的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比较,数据偏差在合理范围以内,说明子模型的计算结果准确,够准确地分析局部结构优化问题,可作为有限元模型优化的一种可行的方法。(本文来源于《铁道技术监督》期刊2016年12期)

杜文毅,高红利[10](2016)在《Workbench子模型技术在球罐应力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 000 m~3液化烃球罐为例,对Workbench子模型技术在球罐应力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利用绑定接触(基于MPC算法)形成过渡区域的方法在Workbench中实现了壳到体的子模型技术。根据粗糙模型的总体位移云图确定了子模型的切割边界,在子模型切割边界上均匀地选取了8个点,通过对比粗糙模型网格加密前后这8个点的总体位移解确认了切割边界上位移解的合理性。对比结果可知,基于Workbench的子模型技术在占用较少计算资源的情况下能获得精度较高的计算结果。(本文来源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子模型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高速动车组焊接构架复杂区域的有限元分析结果精度,降低求解规模和分析时间,利用子模型技术进行了焊接构架的疲劳评估.以某型动车组动力转向架焊接构架为研究对象,依据UIC 615-4和EN 13749标准中的载荷施加要求,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了运营工况不同载荷组合下的强度分析,并进行了焊缝处的疲劳强度分析,确定了焊接构架的疲劳薄弱区域.在此基础上,运用子模型技术将应力幅值最大的转臂定位座与下盖板角焊缝区域从构架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构架的疲劳评估,采用热点应力法得到该处的疲劳寿命为3.6×10~6次,满足IIW标准规定的2×10~6次,分析结果表明该构架疲劳寿命满足设计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子模型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韩英杰.基于子模型技术的含凹坑缺陷变压吸附器疲劳寿命预测[J].化工机械.2019

[2].杨朋朋,商跃进,王红,李振华,黄晓华.基于子模型技术的转向架焊接构架疲劳评估[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9

[3].于佳田,聂春戈,郝月,朱昊天,胡越.子模型技术在塔尖结构疲劳性能预测中的应用[J].机械工程师.2018

[4].张维,郭瑜超,万春华,聂小华.子模型技术在飞机部件结构虚拟试验中的应用[J].航空计算技术.2018

[5].张应明.基于子模型技术的注塑模局部结构分析方法[D].华中科技大学.2018

[6].杨宏,王红,商跃进.基于子模型技术的转向架构架疲劳寿命预测[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8

[7].左安达,张文杰,郭晓岚.基于子模型技术的压力容器切向接管应力分析[J].化工设备与管道.2017

[8].何玉明.子模型技术在带伸臂框架-核心筒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建筑.2017

[9].倪强,徐文,马梦林.子模型技术在车辆车体结构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J].铁道技术监督.2016

[10].杜文毅,高红利.Workbench子模型技术在球罐应力分析中的应用[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6

标签:;  ;  ;  ;  

子模型技术论文-韩英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