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晶(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分院,湖北孝感432000)
摘要:劳动孕育了歌谣,产生于孝感本土的民间歌谣特别富有活力和渗透力,让劳动者劳作并快乐着,极大地丰富、拓展了当地群众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孝感;民间歌谣;劳作;快乐
歌谣是人们的诗,是人们生活的写照,是人们认识欲求的表白。产生于本土的民歌谣,特别富有活力和渗透力,极大地丰富、拓展了当地群众的精神世界。
1歌谣的产生
劳动孕育了歌谣。最初的一声声劳动号子响彻在田间地头,是人类最早的劳动歌谣,而劳动歌谣又是民歌中最早产生的,后世所有诗歌之源都是劳动歌谣。自从劳动改造了世界,语言和思维也随着发展和提高,此时劳动歌谣成为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情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诚然,这种劳动歌谣非常的原始和简单,只是一些咿咿呀呀或者叹词的重叠,但它却在当时起到了颇为重要的作用。①它调整了呼吸,协调了劳作,减轻了疲劳,有力地帮助了劳动的进行。
2源远流长的孝感民间歌谣
“孝感”是因汉青州人董永,早年丧母,董永奉父徙居孝感,家贫父死无以为葬,卖身葬父,此举感动了天上的七仙女下凡与董永结为夫妇而得名。孝感地区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北,南临长江、汉水,紧靠武汉,北依桐柏山、大别山,与河南省信阳地区接壤,处于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相互交流、影响、融合的地带。孝感的行政区域包括孝昌、云梦、大悟三县和安陆、汉川、应城三个县级市及孝南区。②系古梦泽遗址,良田百万亩,水美鱼也肥,素有“鱼米乡”之称。矿产有全国闻名的应城石膏、食盐、云梦芒硝、大悟铜、铁、磷肥等。文献资料、考古发现证明:自远古以来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了光彩夺目的古文化,表现出特有的文化风貌。吸收融合了中原文化、外来文化的养料,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文化积淀具有鲜明的楚文化传统特色。先秦歌谣总集《诗经》中的民歌,如《周南》的《关雎》、《桃夭》,《召南》的《鹊巢》、《采苹》、《标有梅》等篇,在孝感迄今仍广为流传。“周南”和“召南”,就是孝感所处的江汉、江淮之地。历史上对此二篇,评价极高,“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③
孝感民间歌谣充满着清新、刚健、朴素、幽美的芳香,给人以乡情、乡景、乡音的强烈感受,是孝感人民心灵和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精神生活的映衬和寄托。明快、开朗、活泼、昂扬蓬勃的歌谣正是孝感欣欣向荣的时代印记。
3让劳动者劳作并快乐的孝感民间歌谣
孝感民歌谣常常是多方面描写劳动生活,表现农村劳动情景。农业生产离不开水,但又要预防洪水,这一矛盾表现在歌谣里便有了成套的“车水歌”和筑坝的“夯歌、硪歌”,体现了孝感的水乡特色。孝感劳动歌主要有田歌(栽秧、薅草)、车水、种棉纺纱、打硪打夯、打鱼拉纤、采桑摘茶、牧歌等品种。例如:“哟嗨——八人举千斤,嗨呀——地震山川应,一只只粗膀肌光凸,一身汗水淋湿衣。号令一出口哟,地球抖三抖哟,一二三哟嗨,脚步永不停!”这首采录于安陆市木梓镇的劳动歌就在紧张的劳动情景中表现出坚强乐观的农民形象。又如陡山镇的栽秧歌《一下秧田唱起来》:
一下秧田唱起来,
歌儿好唱口难开,
饭儿好吃田难种,
粑儿好吃磨难挨。
是生动的缘事之作,歌声伴着沉重的活计,叙述了农村劳作的艰难,种田的辛苦,歌词的现实主义精神融合在农村劳动的过程之中。
再如流传于云梦县伍洛镇青春村的《就是黄河要绞干》(打河车调):
桑树的锁子柞树的闩,
就是黄河要绞干!
车个“白龙”来吐水,
车个“乌龙”上山川。
一朵莲花,连踩带拔,
屁股坐稳,两脚直蹬!
这是解放前,孝感遇大旱,农民为了抗旱保收,自发地组织数乘或数十乘水车,从河底开始,逐级安置水车,通过层层传递,将河水引上岗地。“打河车调”是在提水进入高潮时,由打底车的人喊唱,众人齐和,气势雄伟壮观。
车水、栽秧的内容比重大,与当地的经济作物联系密切。另外还有榨油号子、打硪、打场、打麦歌、山歌、渔歌、扯草、采茶、赶工、摘菜等内容,感情朴实,反映现实农村生活,以自然界的动植物起兴,借景抒怀言志。
这些劳动歌对于劳动的描述是满腔热情的。如在孝昌采集到的“挪挪挪挪活!挪挪挪挪活!栽秧田里许唱歌,大田栽秧棵对棵,人多做活歌赶路,田里歌声永不落。”他们下得田来,精神抖擞,歌声嘹亮,斗志昂扬,是那样虽苦尤乐。它使我们产生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对面田坡坡,薅秧人这多,一声号子喊,唱出好山歌。”都对劳动赋予崇高的情感,所描画的劳动情景和斗争场面也都是清新如画,栩栩如生的。在民歌里,往往人事凝结,情景交融,描绘了人民辛勤耕耘、热闹带劲的劳动场景。
民歌谣的一个特点就是语言朴素、明快、生动。这一条本来可以适用于其他体裁,但因为民歌谣是诗,它就尤其具有这个特点。例如应城杨河的打麦歌:
南风悠悠麦上场,
大麦小麦金晃晃。
打了一场又一场,
丰收年成喜洋洋。
场上枷夸夸④响,
锅里粑粑喷喷香。
这是一首普通的民歌谣,这样的语言就非常洗练、明快,富有生动感,不仅概括力强,而且干净、利落,但仍然严谨、明快,不累赘,不拖沓。特别是朴素自然,不雕琢,不粉饰。如“金晃晃”、“一场又一场”、“喜洋洋”、“夸夸响”、“喷喷香”这些叠词的运用,虽都是普通的生活用语,可是,一经入歌就韵味不同,显得十分轻快入耳,更使我们看到忙碌的具体情景,还形象勾画了未来粮满仓的场景。这种朴实、活泼的语言来自人民的生活,它在流传中是经过锤炼的。民歌谣就是这样记录和充实着劳动人民的生活的。
歌谣是劳动人民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人们的思想和情绪大都是健康的、直接的、现实的。对于美好的大自然,对于人生的活动和遭遇,对于不老的爱情,对于以后的生活,他们都有着自己真实的见解、感触以及憧憬。劳动人民通过一首首、一段段歌谣的传唱,唱出了他们的哀愁,唱出了他们的快乐,唱出了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忠贞,还唱出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梦想。
注释
①张紫晨.民间文学基本知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②http://www.027.cn/%e6%ad%a6%e6%b1%89%e5%9f%8e%e5%b8%82%e5%9c%88武汉城市圈-湖北百科-027wiki.
③任自斌,和近健.诗经鉴赏辞典[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
④夸夸响.夸,孝感方言念作“Kuà”.枷打麦时的碰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