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皖琴(广东省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广东江门529000)
【摘要】目的了解本院抗精神病药物的用药趋势及用药现况。方法采用WHO推荐使用的以DDD数(DDDs)为指标的药物利用研究方法,对本院2010年、2011年抗精神病药物的消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院抗精神病药物用药金额及用药人次逐年增多,其中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呈下降趋势;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呈上升趋势。结论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非经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将逐渐取代传统经典抗精神病药物。
【关健词】消耗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用药金额
【中图分类号】R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8-0120-02
抗精神病药物又称强效安定药,对重型精神病的症状控制有明显效果,适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病及躁狂-抑郁症的躁狂期。从20世纪50年代起,各种精神药物不断问世,出现了许多新型品种。这些药物大致可分为: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心境稳定剂等。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各类精神障碍及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因而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困扰社会、家庭等方面的一大难题。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复发率和安全有效地治疗精神病人已经成为社会各界观注的一大问题。目前抗精神病药物的品种和用量在逐年增加,除原有的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外,许多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也不断涌现,故临床用药的品种、数量、比例、都在发生相应变化,因此,分析、评价该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对指导该类药物的合理应用和研制、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dose,DDD)分析方法,结合DDDS等分析,反映我院用药现状和用药趋势以及目前用药特点,希望对临床有一定启发和帮助。
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资料为2010年和2011年我院药剂科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中抗精神病药物消耗的种类、数量和销售金额。
2方法与结果
2.1药品分类方法
根据世界精神学会(WPA)的分类方法,将精神病药物分为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奋乃静、舒必利、氟哌啶醇等)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等)。
2.2分析方法
DDD值:大多数采用《新编药物学》第17版所设定的值,新药DDD值则根据新药说明书确定。DDDS:某药的年消耗量&pide;该药DDD值即得,DDDS反映一定时间内使用该种(类)药品的人数,其值越大则使用频度越高。日用药金额(元):某药的年消耗量总金额&pide;该药DDDS,反映药品的价廉、贵程度。分析结果见表1至表2。
2.3结果
2010年和2011年抗精神病药物的年消耗金额、DDDS及相应的构成比,统计结果见表1。2010年和2011年抗精神病药物前8位及日用药金额(按降序排列),统计结果见表2。
注﹡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3讨论
从表1看我院抗精神病药物的年消耗金额由2010年的4017623.6元上升到2011年的4943778.6元,增长了18.7%,DDDS由2010年的401442上升2011年的454466,增加了11.7%,由此可见,两年来抗精神病药物的用药人数增加了,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抗精神病药的年消耗金额比DDDS上升快,说明价格贵的药物使用增多。从表1还可以看出,我院典型抗精神病药物2011年年消耗金额比2010年减少了5.17%,DDDS减少了5.60%。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分别增加了23.8%和31.2%。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年消耗金额、DDDS及构成比例都有所下降,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这三项指标上升迅速,说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药理作用优势得到医生和患者的认同。我院2010年DDDS高的药物以日用药金额低的为主,2011年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DDDS与2010年相比排序数上升(如氯氮平、喹硫平、利培酮、奥氮平)。利培酮与喹硫平的排序位数上升较明显,其DDDS2010年分别为第5位与第6位,而2011年跃居第2位与第3位。喹硫平与其它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比,对阳性症状控制更好,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相当,在耐受性上更具优势,几乎不引起锥体外系反应(EPS)和催乳素升高[1],虽然其日治疗费用较高,但仍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2010~2011年两年DDDS排序第1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由于具有广谱的抗精神病作用,疗效好、价格便宜,临床应用上仍然占有很重要地位。某些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由于其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疗效较好、价格低廉,在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许多抗精神病药物疗效均未超过它,临床使用上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临床的应用,逐渐发现长期服用可以引起抑郁症状,临床上除了用于急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外,已非首选药物。舒必利抗精神病作用显效快,发生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临床仍作为常用抗精神病药物使用。2001年世界精神病学会(WPA)根据抗精神病药物的药理学特点和临床作用特点,将抗精神病药物分为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理为:阻断中脑—边缘—皮质DA通路D2受体,发挥其抗精神病阳性症状的作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作用机理特点为:它与其它神经受体的亲和力相对较高,而与D2受体的亲和力相对较低。其临床应用优点是:不仅能控制精神分裂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和情感性症状,而且安全性较好、产生EPS危险性小,极少有导致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倾向,其耐受性总体上较典型抗精神病药好,对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我院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应用的迅速增长,正是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疗效的肯定。从本文分析来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在临床的已广泛应用,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抗精神病药成为一线用药,其中应用较多是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和喹硫平等,但临床应用同时应注意其价格昂贵及引起的体重增加、糖尿病、高血脂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典型抗精神病药虽然用量逐年下降,但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仍占居一定的地位。所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在首先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同时结合患者的经济状况,做到合理用药,以最佳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具有明显的药理学优势,值得大力推广应用。而奥氮平、利培酮等抗精神病药物的现状是日治疗费用较高,成为它们广泛应用的一大障碍。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有帮助的治疗是社会应担负的道德责任。政府、卫生预防事业和制药业应该为提供精神卫生预防保健贡献更多力量,促使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更加有效、合理、安全、经济。
参考文献
[1]胡振泰.精神疾病诊疗常规(第1版)[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