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明(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045000)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190-03
【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2009—2010年226份ADR报告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表格形式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226份不良反应报告中,患者以61岁以上发生率高;由抗菌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例数最多,占73.4%;给药途径主要以静脉滴注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伤和胃肠道反应多见。结论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Analysison226ReportsofAdverseDrugReactioninOurHospitalduringthePeriodof2009-2010
WangRuiMing(PharmacyDepartmentofYangquanThirdPeople’sHospital,045000)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226casesofadversedrugaction(ADR)inourhospitalduringtheperiodof2009-2010toprovidereferenceforclinicaladministration.MethodsTohaveaclassifiedstatisticsandaanalysisevaluationintheformoftables.ResultsAmongthe226cases,theincidenceofpatientsover61yearsoldwashigherthanotheragegroups;theratiooftheADRinducedbyantibacterialswasthehighest;intravenousdripwasthemainrouteofadministration;themostcommonclinicalmanifestationswerethedamageofskinandadnexaaswellas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ConclusionTofurtherstrengthenmonitoringofAPRstoreducetheincidenceofitandpromoterationaldruguseinclinic.
【KeyWords】adversedrugaction(ADR)analysisonreports
药物作用于机体,除了发挥治疗作用外,还会产生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而对人体有害的反应,即药品不良反应。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ADR监测的目的是发现药品的安全风险,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近年来,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日臻完善。2009年,全国ADR监测网络共收到ADR报告事件表638996份,2010年达到692904份。据统计[1],目前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据库中已积累超过了300万份病例报告,达到了315万余份,每百万人口报告率超过500份。通过这些数据显示,ADR监测工作已经引起了各级部门的足够重视,因此,正确分析和评价ADR报告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我院2009—2010年226份ADR报告进行系统分析,以便掌握其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更好地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我院2009—2010年共收集上报合格ADR报告226份。
1.2方法
通过Excel形式,对ADR发生的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物品种及ADR临床表现等项目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ADR与患者的年龄关系
226份报告中,61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占31.9%。具体年龄段与ADR发生率分布见表1。
2.4引起ADR的抗微生物药品种类分布
166份由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中,头孢菌素类最多,占33.7%,其次为喹诺酮类,占24.7%,青霉素和头霉素类分别占10.8%。见表4。
表4引起ADR的抗微生物药品种类分布
2.5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226份ADR报告中,以皮肤及附属器官损伤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较常见。见表5。
表5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3分析讨论
3.1患者年龄与ADR
由表1可以看出,61岁以上老年患者用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经临床研究表明[2],不良反应的发生大多属于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的原因。由于人进入老年后,各重要器官代谢功能显著减退,使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功能降低,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自身免疫力下降,患疾病的机会增多,用药的频率及种类增多,导致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所以,老年人用药时,需要了解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2给药途径与ADR
226份ADR报告中,207份由静脉滴注引起,占91.6%。静脉滴注给药方法使药物直接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器官,无首关消除反应,作用产生迅速而可靠,是其他给药途径无法达到的。但由于静脉滴注使高浓度的药物迅速到达血浆和组织,刺激性大,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另外,药物的滴注速度、药品本身的质量、输液环境及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均会增加静脉滴注ADR的发生[3]。
3.3药物与ADR
226份ADR中,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占比例最高,并且由表4可以看出,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引起的ADR最多,分别占抗菌药物比例为33.7%和24.7%。这主要是由于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频率较高所致;并且在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较广泛。因此,必须做好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监测工作,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规范》,认真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活动整治方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细菌耐药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由上面数据显示,在226份ADR中,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占17.7%,比例相对较高。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因作用迅速,疗效确切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其成分复杂,生产工艺受限、药物相互作用及临床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发了不可忽视的不良反应事件。因此,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严格遵守《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正确认识药物本身特性,辩证施治,严格遵照说明书,选择适当的溶媒、剂量和浓度,控制滴注速度,在用药过程中要规范操作,密切观察,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发挥中药注射剂的优势作用。
3.4主要临床表现
226份不良反应所致器官损害以皮肤及附属器官损害多见,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并且易区别于原发疾病。其次药物本身的性质也是其原因之一,因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大多数本身为抗原或半抗原,进入机体后较易引起过敏反应。另外,ADR所致消化系统损害也较为常见,患者较为难受,容易描述[4]。
4结论
由上面分析可以看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关键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用药前了解药物的药理特性,掌握药品的适应症,合理选择剂量和疗程,明确药品禁忌及相互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严密监测。其次,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011年4月25日.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
[3]范芳芳,赵生俊,聂继红.我院2009年17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房,2011,22(7):652.
[4]唐荣,罗阳.我院13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执业药师,2011,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