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常规污染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柴油车,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非甲烷总烃,醛酮类化合物
非常规污染物论文文献综述
马启翔,卢立栋,高强,陈洁[1](2019)在《聚甲氧基二甲醚对柴油车非常规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底盘测功机上,对6辆不同排放标准的柴油车燃用不同比例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柴油混合燃料时,排放的非甲烷总烃(NMHC)、醛酮类化合物和苯系物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掺混一定比例PODE的混合燃料能显着降低柴油车的NMHC排放浓度,这种效果在排放浓度较高的国3车上更为显着,国5车在70 km/h工况下使用PODE混合燃料反而会造成NMHC排放浓度的增加;柴油车燃用不同燃料时排放醛酮类物质均以C_4以下小分子物质为主,约占总量的93%以上,燃用PODE混合燃料会造成柴油车尾气中醛酮类物质尤其是甲醛浓度的增加;燃用PODE混合燃料会造成苯系物种类和浓度的增加,但其浓度绝对值并不高。(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郭勇,高东志[2](2019)在《不同载荷对重型整车非常规污染物瞬态排放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辆欧Ⅵ重型柴油车为研究对象,在底盘测功机上采用C-WTVC测试循环,研究不同载荷(0,50%,100%)对重型整车瞬态排放的影响。试验采用FTIR直接采样检测NO_2、SO_2、NH_3、HCHO、N_2O非常规排放污染物;采用HORIBA全流稀释采样系统检测THC、NO_x和PN排放。结果表明,随着载荷的增加,NH_3和N_2O排放量增加;在市区、公路及高速路况条件下,NH_3和N_2O排放量依次增加;相同载荷条件下,市区工况的油耗最大,高速路况PN排放最高。(本文来源于《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曹夏,周变红,张容端,刘雅雯,徐春迪[3](2019)在《宝鸡市春节期间黑碳变化特征及与常规污染物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2月13日-2018年3月4日利用宝鸡市高新区文理学院站点的黑碳气溶胶(black carbon,BC)、能见度、颗粒态污染物(PM_(10)、PM_(2.5)和PM_1)和气态污染物(CO、NO_2、O_3和SO_2)观测数据,分析了宝鸡市高新区烟花爆竹燃放期间BC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能见度、PM_(10)、PM_(2.5)和PM_1颗粒态污染物以及CO、NO_2、O_3和SO_2气态污染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BC小时平均浓度变化趋势呈"双峰双谷"型,BC小时平均浓度0.45μg·m~(-3)和日平均浓度0.44μg·m~(-3)基本接近,BC小时平均浓度变化范围在0.29~0.59μg·m~(-3),日变化范围在0.11~1.08μg·m~(-3),BC小时变化范围比日变化范围小。BC日平均浓度与空气质量指数AQI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721,表明BC对大气颗粒物污染具有重要贡献。烟花爆竹燃放期间BC的小时平均浓度是非烟花爆竹燃放期间的1.9倍,说明烟花爆竹燃放对BC的浓度有影响。BC日平均浓度和能见度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38,BC日平均浓度与PM_(10)、PM_(2.5)和PM_1颗粒态污染物及CO、NO_2、O_3和SO_2气态污染物呈显着相关,表明其同源性较强,其与PM_(10)、PM_(2.5)和PM_1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11、0.856和0.869,表明BC主要以细粒子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BC与CO、O_3和SO_3的相关系数为0.879、0.447和0.866,表明BC主要受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影响更大。(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期刊2019-08-23)
李元绪,宁智,闫峻豪,Timothy,H,LEE,Chia-fon,F,LEE[4](2019)在《丁醇同分异构体/汽油混合燃料的燃烧和非常规污染物特性的试验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丁醇同分异构体与汽油混合燃料在进气道喷射的火花点火发动机中的燃烧和排放特性。试验在发动机转速为1200 r/min、发动机负荷为3 bar BMEP和5 bar BMEP以及不同混合气空燃比条件下(φ=0.83~1.25)进行,使用了70%体积比的纯汽油和30%体积比的丁醇同分异构体混合燃料(N30,S30,I30和T30)。结果表明,相比于纯汽油,所有的丁醇同分异构体/汽油混合燃料表现出更高的缸内压力,其中N30有最高的缸内压力峰值和最早的缸内压力峰值相位;T30表现出较高的brake燃油消耗率(BSFC)和较低的制动热效率(BTE);相比于其他燃料,N30的UHC排放较低而I30的CO排放较高。在非常规排放物特性方面,相比于纯汽油,丁醇同分异构体/汽油混合燃料有较高的乙醛排放;相比于其他混合燃料,N30的1,3-丁二烯排放较高。使用丁醇同分异构体/汽油混合燃料可以有效地抑制单环芳烃类质(BTEX)的排放。(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9年08期)
梅莲[5](2019)在《甲醇/F-T柴油混合燃料非常规污染物的形成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节能减排的迫切需求,依据我国能源禀赋的特点,开展煤制F-T(Fischer-Tropsch)柴油和甲醇在柴油机上的应用及排放物的生成过程研究,对于寻找柴油机替代燃料,降低柴油机排放污染物有重要的意义。柴油机燃用F-T柴油和甲醇会产生NO_x、CO、HC、PM等常规污染物,此外,还会产生醛酮、芳香烃、烯烃等非常规污染物,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论文围绕柴油机燃用甲醇/F-T柴油混合燃料的非常规污染物测量方法、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采用柴油机台架和专项试验的方法,探讨了甲醇/F-T柴油混合燃料非常规污染物随甲醇掺混比和发动机工况的变化规律。建立了燃料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对主要非常规污染物的生成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非常规污染物的形成途径。采用理论研究和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不同甲醇掺混比,探讨了甲醇/F-T柴油混合燃料的密度、运动粘度、表面张力、十六烷值和低热值等参数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甲醇/F-T柴油混合燃料理化特性参数拟合公式,探讨了甲醇掺混比和环境温度对混合燃料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甲醇掺混比增加,混合燃料的密度和表面张力增加,粘度、十六烷值和低热值降低;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甲醇/F-T柴油混合燃料的密度、粘度和表面张力下降。针对493非道路柴油机,搭建了燃烧过程和污染物测量的试验台架。采集了燃用甲醇/F-T柴油混合燃料的示功图,分析了燃烧特性参数。测量了NO_x、烟度、HC和CO等常规排放污染物,分析了常规污染物随甲醇掺混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标定工况时,随着甲醇掺混比增大,压力升高率峰值、缸内最大爆发压力和瞬时放热率峰值增加,对应的曲轴转角后移;柴油机在标定转速、25%负荷下运行时,甲醇掺混比从0增加到15%,滞燃期延长了2.8°CA,燃烧持续期缩短了6.1°CA;标定工况下,掺混比从0增加到15%,NO_x和排气烟度分别减少了24.2%和46.6%,HC和CO排放增加。探讨了甲醇/F-T柴油混合燃料非常规气态物质的测量方法,分析了493柴油机燃用甲醇/F-T柴油混合燃料非常规污染物的排放规律。依据物质的浓度和化学组分,对产生的醛酮类、烯烃类、烷烃类和芳香烃类等30种非常规污染物进行了测定和分类,研究了丙烯醛、1,3丁二烯、正己烷和苯等非常规物质随甲醇掺混比和柴油机工况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丙烯、1,3丁二烯、丙烯醛、苯、甲苯、乙苯和对/间二甲苯为高浓度非常规污染物;相同条件下,非常规污染物中芳香烃类占比最高;随着甲醇掺混比增加,1,3丁二烯、正己烷、苯等烯烃、烷烃和芳香烃类物质浓度降低,丙烯醛等醛酮类污染物排放增加;甲醇掺混比不变时,怠速工况,芳香烃、醛酮和烷烃类为主要非常规污染物,最大转矩工况,烯烃类物质浓度增加,芳香烃、醛酮和烷烃类物质排放降低;柴油机在标定工况运行时,相比最大转矩工况,非常规污染物的排放均略有增加。依据燃料的组分构成,确定了F-T柴油的表征燃料,构建了甲醇/F-T柴油混合燃料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采用反射激波管模型和预混火焰模型,对物质的生成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非常规污染物物质浓度和生成速率随初始条件和甲醇掺混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初始压力增加,苯的生成速率增加,浓度峰值增大;初始温度变化对甲醛的生成影响较小,随着初始温度升高,苯的生成速率和浓度均增大,1,3丁二烯和正己烷浓度峰值降低;随着当量比增加,甲醛、苯、1,3丁二烯和正己烷排放均增加;随着甲醇掺混比增加,甲醛浓度增加,苯、1,3丁二烯和正己烷浓度降低,自由基CH_2OH的氧化反应对甲醛生成的贡献逐渐大于甲醛的加氢反应,苯生成和消耗的主要基元反应的反应速率均降低,苯生成反应的反应速率降低幅度较大,O、H、OH、HO_2自由基活性较高,对非常规污染物的生成和消耗起着主要作用。研究工作为探讨甲醇/F-T柴油混合燃料非常规污染物的形成和控制,推广甲醇和F-T柴油在柴油机上的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凡,李兰云,田冬莲[6](2018)在《试验车辆和油品对汽车非常规污染物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同一种汽油分别在8辆轻型车上,以及在同一辆汽车上分别使用9种汽油,在转鼓试验台上进行了Ⅰ型排放试验,使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方法研究了不同试验车辆和油品参数对汽车非常规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辆汽油车的非常规污染物平均排放水平都在同一数量级。各辆试验车辆的常规污染物和非常规污染物排放水平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随着汽油品质的变化,试验车辆的非常规污染物平均排放水平也会随着改变,但是变化幅度都不大。不同汽油品质对非常规污染物与常规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程度基本一致,其中乙醛、1,3-丁二烯、CH_4排放随油样参数改变的幅度较大。(本文来源于《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冯谦,李孟良,李志军,秦孔建,楼狄明[7](2018)在《柴油公交车加装CDPF的非常规污染物排放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测试分析了柴油公交车安装催化型柴油机颗粒过滤器(catalyzed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s,CDPF)在瞬态测试循环工况下对非常规气态物、颗粒物中的碳质组分、芳香烃及其毒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DPF对挥发性有机物的减排率为57.6%,对柴油车颗粒物中总碳的减排率为70.4%,对柴油车颗粒中多环芳烃(PAHs)组分减排率为91.1%,CDPF对低环数的PAHs表现较高的减排率,而对其他环数的PAHs的减排率略低。CDPF能明显降低不同苯环PAHs的毒性当量,但对不同苯环PAHs的毒性当量比例影响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王相凤,王凡,王红梅,张凡,张艳平[8](2018)在《协同处置废物水泥窑汞等非常规污染物分析与排放》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逐年增加,水泥窑协同处置废物技术发展迅速.本研究选择1台规模为3200 t·d~(-1)的协同处置固废水泥窑,对烟气中汞等非常规污染物排放浓度进行现场测试,研究汞等非常规污染物分析与排放.研究表明,协同处置废物水泥窑窑尾烟气出口Hg~0占比79%,Hg~(2+)占比21%左右,烟气中Tl+Cd+Pb+As和Be+Cr+Sn+Sb+Cu+Co+Mn+Ni+V平均浓度为32.12μg·m~(-3)和10.54μg·m~(-3)均低于我国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水泥窑窑尾允许排放限值1.0 mg·m~(-3)和0.5 mg·m~(-3),窑尾烟气中HF平均0.21 mg·m~(-3),HCl平均4.49 mg·m~(-3),PM_(2.5)窑尾和窑头袋式除尘后出口烟气浓度,窑尾排放浓度较窑头高.(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8年12期)
赵哲,马成功,张超,王凤滨,黎苏[9](2018)在《公交车燃用B5生物柴油的非常规污染物排放特性及对区域大气污染物减排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推行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并推广使用B5生物柴油,基于重型底盘测功机,采用C-WTVC循环,对比研究满足国Ⅳ、国Ⅴ排放标准的柴油公交车分别燃用国Ⅴ柴油、京Ⅵ柴油和B5生物柴油时的非常规污染物排放特性。结果表明:相比京Ⅵ柴油在采用B5生物柴油后,在不同耐久里程下的所有样车整体上的1,3-C_4H_6排放因子平均降低20.53%;C_6H_6排放因子平均降低7.67%;C_7H_8排放因子平均降低11.22%;HCHO排放因子平均降低14.92%;SO_2排放因子平均降低6.09%。实验证明城市公交车在燃用B5生物柴油后的非常规污染物排放均降低。城市公交车推广使用B5生物柴油可有效净化大气质量,对区域大气污染物减排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赵可[10](2018)在《微氧SBR反应器对常规污染物与磺胺甲恶唑去除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药理活性化合物(Pharmaceutically active compounds,Ph ACs)随着药物用量的增加,其来源于去向以及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环境问题。因为Ph ACs的难降解特性,处理研究大多使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很少有研究者用生物手段对其进行降解。这导致了处理费用高昂以及需要新建化学处理设施等问题。微氧生物反应器因其独特的氧化还原电位环境,有着微生物多样性高、食物链长、总氮去除效率高等诸多优势。因为其中有着许多不同的生化反应过程,其对于环境中的Ph ACs可能有着较好的去除效果。目前研究者们对于微氧状态的研究大多停留于对于不同药物的处理效果,并未深入的分析ORP、混合系统等参数对于处理效果的影响,更没有深入的对微氧环境下不同的代谢过程进行研究。本文以微氧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为主体,通过在不同的ORP下运行研究其对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影响。通过增加生物填料的方式研究悬浮污泥与泥膜系统对于处理效果的影响。通过不同的底物在微氧SBR反应器内单纯的进行硝化反应、反硝化反应与相对应的典型微氧SBR代谢,研究不同的代谢过程对SMX去除的贡献。与此同时,研究了微氧SBR对于含氮化合物的代谢过程。希望可以通过本次研究更好的了解微氧过程代谢难降解有机物的规律与细节。微氧SBR反应器在较高的ORP环境下有着更好的运行效果。泥膜反应器相较于悬浮活性污泥反应器有着更好的抗冲击负荷,也会使得出水中COD、NH4+-N和SMX的浓度进一步降低,并且泥膜系统中的悬浮活性污泥有着更好的沉降性能。微氧SBR泥膜系统在MLSS为3g?L-1,HRT为8h的条件下运行时,COD、NH4+-N、TN和SMX的去除效率分别可以达到87%、90%、89%和68%。微氧SBR反应器中NH4+-N的去除主要依靠自养硝化,NO3-的去除主要依靠异养反硝化。自养硝化细菌和异养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均能以SMX为共代谢底物对其进行生物降解或转化。自养硝化、异养反硝化和典型微氧SBR代谢在MLSS为1.5g?L-1,HRT为12h,进水SMX浓度为0.05mg?L-1的条件下,SMX的降解率分别为40.61%、27.51%和60.59%。结合典型微氧SBR反应器中SMX浓度的时变曲线,分析得到微氧SBR反应器中SMX的主要降解途径为氨氧化细菌氧化NH4+-N过程中的共代谢作用,其次为异养细菌代谢有机物时的共代谢作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非常规污染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一辆欧Ⅵ重型柴油车为研究对象,在底盘测功机上采用C-WTVC测试循环,研究不同载荷(0,50%,100%)对重型整车瞬态排放的影响。试验采用FTIR直接采样检测NO_2、SO_2、NH_3、HCHO、N_2O非常规排放污染物;采用HORIBA全流稀释采样系统检测THC、NO_x和PN排放。结果表明,随着载荷的增加,NH_3和N_2O排放量增加;在市区、公路及高速路况条件下,NH_3和N_2O排放量依次增加;相同载荷条件下,市区工况的油耗最大,高速路况PN排放最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常规污染物论文参考文献
[1].马启翔,卢立栋,高强,陈洁.聚甲氧基二甲醚对柴油车非常规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
[2].郭勇,高东志.不同载荷对重型整车非常规污染物瞬态排放影响研究[J].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2019
[3].曹夏,周变红,张容端,刘雅雯,徐春迪.宝鸡市春节期间黑碳变化特征及与常规污染物的相关性[C].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2019
[4].李元绪,宁智,闫峻豪,Timothy,H,LEE,Chia-fon,F,LEE.丁醇同分异构体/汽油混合燃料的燃烧和非常规污染物特性的试验研究(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9
[5].梅莲.甲醇/F-T柴油混合燃料非常规污染物的形成过程研究[D].江苏大学.2019
[6].张凡,李兰云,田冬莲.试验车辆和油品对汽车非常规污染物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J].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2018
[7].冯谦,李孟良,李志军,秦孔建,楼狄明.柴油公交车加装CDPF的非常规污染物排放特征分析[J].内燃机工程.2018
[8].王相凤,王凡,王红梅,张凡,张艳平.协同处置废物水泥窑汞等非常规污染物分析与排放[J].环境化学.2018
[9].赵哲,马成功,张超,王凤滨,黎苏.公交车燃用B5生物柴油的非常规污染物排放特性及对区域大气污染物减排的作用[J].环境工程学报.2018
[10].赵可.微氧SBR反应器对常规污染物与磺胺甲恶唑去除效果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标签:柴油车;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 非甲烷总烃; 醛酮类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