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共识论文-张秋兵

宪政共识论文-张秋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宪政共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周恩来,王云五,抗日战争

宪政共识论文文献综述

张秋兵[1](2016)在《周恩来与王云五关于宪政的共识》一文中研究指出1944年3月,周恩来在延安、王云五在重庆公开演讲,不谋而合地提出了同一个概念——"宪政的先决条件",异口同声地强调"人民的民主自由"、"地方自治",共产党领袖与知识界精英的共识反映了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走向和中华民族的热望。(本文来源于《红广角》期刊2016年07期)

杨帆[2](2015)在《依法治国境遇下的宪政演进、位阶及价值共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依宪执政是依法执政的核心要素,是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中国当代的宪政演进之路,其实质是宪法条文在中国被社会大众所普遍认同的一个过程;宪法实施,宪法司法化,宪法私法化和违宪审查是中国当代宪政建设的叁个位阶;民主、法治与人权是推行依宪治国乃至依法治国所必须秉持的价值共识。(本文来源于《昭通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孙娜[3](2014)在《宪政语境下的瑞士联邦委员会制度——基于共识民主理论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共识民主理论主要是针对异质性程度较高的多元社会提出的民主理论,是对自由民主理论的新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这一理论的内涵,构建出共识民主模式的基本形式,即"多元主体的权力共享","公正程序下的协商合作","达成理性的责任共识"。在此基础上,将这种共识民主理论的分析框架作为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运用于对瑞士的联邦委员会制的分析,揭示出瑞士政治制度特有的民主内涵,对于现代国家的民主制度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曾钰峰[4](2014)在《从法治共识到宪政理念——基于中共八大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中法(制)治论述的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国家建设的领导核心,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法治建设的基本认识决定了国家法治的发展程度。党代会,是党内民主决策的主要形式和党实现国家领导的基本方式之一。本文梳理自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二大以后历次党代会对于法制(治)论述的变迁,从文本出发,试图建构起中国共产党对于法制(治)认识不断深入、法治共识逐步形成、宪法理念晨光出现的现实图景。(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中旬刊)》期刊2014年05期)

杨阳[5](2012)在《近代宪政思潮价值共识的变迁考察——比较严复与其他知识分子》一文中研究指出辛亥革命前后,知识分子们只为社稷福祉、为亿万国人争人格的艰难宪政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难以理解的、貌似倒退逾矩的行为与言论。尝试以严复宪政思想的关怀为参照系,对比同时代其他知识分子们立宪政治思想背后的理据、预设或关怀,"由班而马"揣度其间的价值"共识",浅酌清末民初大变局中,宪政思潮关怀经历之变迁。期冀向上能通达哲学的、形而上精神的世界;向下能对社会的、形而下生活的世界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2年06期)

张千帆[6](2012)在《宪政民主应成为基本共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国思想界异常活跃,不仅通常被认定为"右翼"的学者一如既往地倡导自由主义,执政党内也出现了回归"新民主主义"的声音,民间的温和"左翼"学者则提出"宪政社会主义"概念。不论这些学说是"对"还是"错"、对中国未来发展"有利"还是"有害",它们都有存在的权利和(本文来源于《炎黄春秋》期刊2012年06期)

申欣旺[7](2012)在《用“社会主义宪政”理念凝聚共识——专访中国宪法学研究会会长韩大元》一文中研究指出有的人谈论人权、宪政总和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等概念连在一起,我认为他们把"宪法问题"过于"政治化",忽略了宪政价值的普遍性"中共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中共也领导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中共自己也在宪法和法律范围之内活动。"30年前,面对"执政党与宪法的关系"这个问题时,主持宪法修改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用这叁句话来概括。30(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周刊》期刊2012年09期)

傅达林[8](2009)在《司法改革需要寻求宪政共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来,关于司法改革的话题风生水起,学术界对司法改革的方向产生了激烈争论。很显然,这种学理上的论争,有助于为决策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本文来源于《民主与科学》期刊2009年01期)

肖春艳[9](2008)在《从和谐理念管窥我国行政价值观的宪政回归——价值共识与现实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是我国政府在执政过程中对履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价值观的反思与检视,和谐社会理念更加关注公民的民主权利、社会公平公正原则、政府对公民服务需求的回应性等问题,彰显了新世纪我国行政价值观的宪政主义回归。为了切实地贯彻和谐理念下政府执政的民主宪政理念,政府应健全公民参政议政的渠道与程序,扩大公民参与权;落实行政问责制,实现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对公民服务需求的回应性;提供相关的制度保障,促进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08年04期)

杨心宇,王伯新[10](2006)在《法治与宪政的共识:一种文明的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法治和宪政的发展以核心价值为共识基础,这在西方表现为宪政除了制度的维度外,还有宗教的维度。当下中国的法治与宪政尚渐进在未完成的路上,支撑法治和宪政发展的价值共识还很薄弱。面对现代多元社会的逐渐形成,通过协商和妥协而达成的价值共识,将成为发展和巩固法治和宪政的根基;而延续了数千年的以社会和谐的伦理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则孕育着中国法治和宪政的共识。(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2006年11期)

宪政共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依宪执政是依法执政的核心要素,是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中国当代的宪政演进之路,其实质是宪法条文在中国被社会大众所普遍认同的一个过程;宪法实施,宪法司法化,宪法私法化和违宪审查是中国当代宪政建设的叁个位阶;民主、法治与人权是推行依宪治国乃至依法治国所必须秉持的价值共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宪政共识论文参考文献

[1].张秋兵.周恩来与王云五关于宪政的共识[J].红广角.2016

[2].杨帆.依法治国境遇下的宪政演进、位阶及价值共识[J].昭通学院学报.2015

[3].孙娜.宪政语境下的瑞士联邦委员会制度——基于共识民主理论的分析[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4

[4].曾钰峰.从法治共识到宪政理念——基于中共八大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中法(制)治论述的变迁研究[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

[5].杨阳.近代宪政思潮价值共识的变迁考察——比较严复与其他知识分子[J].求索.2012

[6].张千帆.宪政民主应成为基本共识[J].炎黄春秋.2012

[7].申欣旺.用“社会主义宪政”理念凝聚共识——专访中国宪法学研究会会长韩大元[J].中国新闻周刊.2012

[8].傅达林.司法改革需要寻求宪政共识[J].民主与科学.2009

[9].肖春艳.从和谐理念管窥我国行政价值观的宪政回归——价值共识与现实路径[J].理论月刊.2008

[10].杨心宇,王伯新.法治与宪政的共识:一种文明的透视[J].探索与争鸣.2006

标签:;  ;  ;  

宪政共识论文-张秋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