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情小说论文_曹露

导读:本文包含了世情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世情,小说,儒林外史,清代,时调,形象,佛教。

世情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曹露[1](2019)在《从世情小说《金瓶梅》看明末清初女性意识的苏醒——以人物潘金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世情小说为我们真实地描绘了明末清初的人情人性,晚明物质欲望的舒张带来了女性的享乐意识,人欲的合理性被肯定,女性开始追寻自身价值。《金瓶梅》是世情小说声誉最盛的一本,主角潘金莲就是晚明社会被夸张化的典型人物,她的身上既有女性主动追求幸福、舒张性欲的一面,也有极端纵欲、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的一面。从潘金莲的身上我们可看到女性自我解放、自我独立意识的朦胧苏醒,但是这种自我追求却是通过对生命的恣意挥霍和自我摧残表现出来的。作者否定了潘金莲的"淫",提出要将女性欲望辖域化到"理"的范围内。(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9期)

魏锋[2](2019)在《新世情小说的典范之作——关于陈彦长篇小说《主角》的一个个人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长篇小说尽管表现出海量出版居高不下的情势,但在互联网大众文化多元化多路径深度分解人们文化注意力的大背景下,鲜见有那种惊世骇俗的长篇力作面世。陈彦的《主角》是一个例外。这部作品是陈彦继《西京故事》《装台》两部长篇小说之后,给予中国文坛的一个惊喜。7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主角》展开一幅复杂世相的宏阔画卷,在当代社会极具现实意义。这部曾被《人民文学》刊发于头条的(本文来源于《延河》期刊2019年07期)

王李生[3](2019)在《清代中期世情小说的势利描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势利风气由于人与人之间政治地位的悬殊和经济条件的重新划分而产生;又由于个体的素质和操守存在着差异,社会上不同的人也就表现出了各式各样的势利行为。作为生活的反映,文学作品对现实存在的势利风气和势利人物必然会有程度不一的描写。清代中期的世情小说以反映人情世态为主,作品中有大量的内容涉及到对势利风气和势利人物的描写和揭掷,成为反映清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其中,相对于同时期的世情小说而言,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对势利的描写显得全面而深刻。对清代中期世情小说的势利描写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认识社会,同时也能对当下现实给予有益的启示。本文以《儒林外史》中关于势利的描写为切入点和核心,进而梳理清代中期世情小说有关这一方面的内容,以探究出其特殊的文本意义和社会价值。第一章着重分析了清代中期世情小说势利描写的领域。第一节先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势利描写作一番简单的梳理,可知我国历代的文学作品对势利的叙述非常普遍,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篇章,并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从第二节开始,主要从官绅的势利之风、士林的势利之风、家庭的势利之风和市井的势利之风这四个领域进行整理与分析,并附有统计表格作为参考。这些内容清晰地显示出势利之风在当时已经弥漫到整个社会,作者也无情地鞭笞了时人被势利风气裹挟而表现出的畸形性格和丑恶言行,描绘出了一幅光怪陆离的势利大观图,从而揭露出势利风气的巨大危害,发人深省。第二章侧重论述清代中期世情小说势利描写的艺术方法。在众多清代中期世情小说中,当以《儒林外史》《红楼梦》《歧路灯》为艺术手段高超的代表。该章节以这叁部作品作为文本研读的核心,藉此管窥此时期该类作品的艺术创作方法。大致而言,清代中期的世情小说对势利描写采用了客观写实、白描摹状、对比衬托、细节刻画和适度夸张等艺术方法,饱满真切地再现了势利人物的言行与心性。第叁章主要阐释清代中期世情小说作家进行势利描写的原因。本章节以思想内容最深刻丰富的《儒林外史》《红楼梦》《歧路灯》为分析的代表,主要从吴敬梓、曹雪芹、李绿园的生平经历,以及他们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反思和理想寄托这叁个方面来论述作家进行势利描写的原因。其中,本节将着重分析对势利描写最为透彻深入的《儒林外史》及其作者吴敬梓,并将侧重点放在吴敬梓的文化反思方面。结语总结了《儒林外史》中的“势利”描写作为清代中期世情小说之典型的伟大之处,并指出吴敬梓的“势利”描写对当下的意义和永恒的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刘光[4](2019)在《清前中期世情小说中的民歌时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歌时调是指明清时期流行于民间的时尚俚俗歌曲,具有直率俚俗、活泼自然的特点,因而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在民间广为传唱。民歌时调大多直面社会现实、描摹世俗民生、歌唱市井生活,反映大众的审美趣味和风尚,因此具有较高的文学、历史价值。清前中期的世情小说中存在大量民歌时调,其在反映时代风气、提升作品艺术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关注清前中期世情小说中的民歌时调,采用文本细读、文史互证的方法,探究其社会认知价值、小说叙事功能以及世情小说与民歌时调互动的意义。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主要对民歌时调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加以分析。目前,学界对民歌时调的研究集中在概念辨析、艺术特征、与其它文体的互动、流变情况及曲牌和音乐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对学界民歌时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歧和不足加以探讨。其一,界定“民歌时调”的概念,明确研究对象;其二,将世情小说中的民歌时调纳入研究范围;其叁,从社会学、民俗学及叙事学角度分析小说中民歌时调的价值。第一章,介绍民歌时调在世情小说中的存在情况。清前中期,约50部世情小说中插入了近200首民歌时调,它们在小说中以演唱和非演唱的方式存在。笔者认为,民歌时调盛行清前中期、小说“文备众体”的历史传统、清代文人对民歌时调的喜爱及小说作者扩大市场的追求等因素促进了小说中插入民歌时调。民歌时调在世情小说中的存在特征较为复杂,其一,选用的曲牌具有时新性且符合自身情感传统;其二,民歌时调在不同小说中的数量分布及地域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特征;其叁,民歌时调的来源可分为袭用前人和作者自创两种,两者数量大致持平。第二章,分析世情小说中民歌时调的社会认知价值。小说中民歌时调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记录了现实生活,可以将其作为了解清前中期社会生活的一个窗口。笔者采用文史互证的方法来分析其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认为清前中期商业发达、经济活跃,政治宽松、崇尚理学,由此形成崇尚娱乐、放纵情欲、道德败坏、强调理学的时代风气,民歌时调对此多有体现。另外,小说在描写宴饮、节日、信仰等活动时,常常插入民歌时调,使其具有认知社会风俗的重要功能。第叁章,自明末至清中期,民歌时调与小说的关系呈现出由简单拼接到高度融合的趋势,民歌时调成为小说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参与情节建构、塑造人物形象、点明作品主题,表明叙述者观点等多种叙事功能;同时,民歌时调通过展现真实合理的情节和人物、调侃和讽刺社会怪象等方式使世情小说具有真实、幽默及讽刺的艺术特色。第四章,民歌时调出现在世情小说中,说明两者发生了互动。本章主要研究民歌时调与小说互动的意义,认为两者的互动是双向的:一方面,世情小说成为民歌时调流传的重要载体。对于来源不明、版本复杂的民歌时调,世情小说都有记录,使其得以保存。小说作者自创的民歌时调也保留在小说中,随小说传播而流传;另一方面,民歌时调促进世情小说传播。民歌时调有时以小说故事为演唱内容,使世情小说在民间广泛传播;同时,民歌时调俚俗幽默,增强了小说的通俗效果,促使其受到普通读者的欢迎。附录,通过列表统计清前中期世情小说中的民歌时调,并标明其在小说中出现的回目及其数量,为学界进一步研究提供便利。(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30)

高新[5](2019)在《佛教与清代世情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自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中土之日起,就对中土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佛教深入中土,各个朝代君主对佛教的态度各不相同,并有不同的或崇或抑的对佛教政策,从而展现了不同朝代的佛教气质。而世情小说以描摹世态人情为主,展示古代民众的生活百态,也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佛教的发展现状。清代作为封建制度的最后一个王朝,在很多方面呈现出特殊性,佛教就是其中的一个案例。虽然清代是佛教的衰落期,但是由于佛教世俗化所带来的双重作用——一方面佛教对义理的忽视,重形式而轻内涵,致使佛教发展裹足不前,不进则退;另一方面使佛教信众增多,佛教在民众中更加普及,深入百姓生活,使得佛教在清代的发展呈现出表面繁荣、内里衰退的矛盾现象。这些佛教发展状况即在世情小说的细枝末节、字里行间体现出来。本文以清代世情小说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涉及的佛教文化内容与民众信佛表现。主要分为叁章,其中以第一章和第二章为重点章节。绪论部分交代了本文的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并回顾总结了前人对世情小说与佛教研究的相关成果。第一章主要介绍佛教世俗化的表现,并与清代世情小说里的相关描写对照,窥探当时佛教世俗化的表现形态和发展样貌。第一节以佛教寺庵的世俗化为着手点,分析寺庵作为佛教藏经贮像的、开展各种诸如译经、灌顶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而变为藏污纳垢、柳巷花街等世俗活动场所的可能原因,同时分析寺院在救苦济世这个慈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世俗化特征。第二节分析佛教神祇菩萨在历代的发展过程中由原来庄严崇高、备受崇敬的神灵形象,逐渐被拉下神坛,在人们的日常口语中成为被广泛称呼、类比的普通形象。第叁节以民间佛事活动为研究点,分析了佛教由原来重义理词章发展到重佛事实践、由为信众祈福到变相敛财等的世俗化转变。第二章主要研究清代世情小说与佛教宗派,总结清代佛教政策影响下的宗派发展在世情小说中的体现,以及小说背后所折射的佛教文化与清代现实生活背景。第一节从禅宗见性成佛的思想与世情小说的关联、禅宗经典《金刚经》的发展和其灵验故事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二节以宣扬身口意叁密相应即可即身成佛的密宗为研究对象,主要介绍了清代世情小说中出现较多的欢喜佛和药师佛的相关知识,及其在小说中的表现和作用。第叁节分析了净土宗的称名念佛法门和其独特的寓宗现象,并简要介绍净土宗寓宗现象在发展中呈现出的新形态。第叁章是清代世情小说中的佛教与政治,阐述了清廷在不同时期对佛教的不同政策及政策背后的政治文化,结合世情小说中的相关描写分析这些政策对佛教发展的影响以及由此对民间佛教信众带来的某些影响。第一节从清廷对藏传佛教的政策角度来分析其政治意义,并阐释不同时期的政策对藏传佛教在中土发展的影响,主要从蕃僧喇嘛和活佛两个角度来分析阐述。第二节从清代的僧尼名籍制度角度分析其在世情小说中的种种表现及其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魏佳[6](2019)在《世情小说的兴起及其评点的产生》一文中研究指出世情小说"变账簿以作文章"的创作理念带来了我国通俗小说编创方式的彻底转变,其表现的艺术技巧、对社会人生独特的关注视角使这类小说创作与理论成就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在看似日常琐屑的描写中,中国通俗小说的艺术品格融入了新的因子。(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05期)

李遇春[7](2018)在《“新世情小说”的艺术探寻——乔叶与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已是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焦点话题。虽然关注乔叶的小说创作好几年了,但我最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她与中国文学传统的关系实在是密不可分,这就难怪她的小说创作一直后劲十足、根深叶茂了。何以为证?先简单说些外证,我发现乔叶在散文随笔中多次对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话本小说、古典戏曲进行改写或者重释,如牛郎织女、梁祝化蝶、张生煮海、田螺姑娘、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8年05期)

粟斌,孟川,付净[8](2018)在《网络拟古世情小说对当下意识形态的民间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网络通俗小说创作中涌现出大量的拟古世情小说。这类小说往往以宏大的故事布局和对优秀女主人公的塑造,吸引了众多阅读者的目光。这些女主人公群像,不仅反映出汉民族文化传统的审美眼光,也寄托了根源于以家族、财富为中心的社会价值期待,还与当下价值评判体系中的女性群体的自我期许相吻合。这些拟古世情小说在完成言情小说的爱情故事构形和实现娱情的休闲功能以外,也因为广大阅读群体逐渐步入或即将步入中产阶层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重新赋予女性作为稳定家庭、增长财富、养育子女、传承家风的核心力量的社会意义,她们洁身自好,对爱情专一,勇于面对困难,乐于奉献,担当责任,胸怀宽广。这些新型的"高大全"形象,表达出女性主义的新倾向:女性的成长和幸福的获得,更重要的在于女性内在的精神力量,与传统的气节、操守有关的人格因素,以及家教和门风。这使得网络平台的民间话语表达,具有更为包容传统以及融合其合理因素的价值取向,也与当下主流意识形态遥相呼应。(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王譞[9](2018)在《世情小说中的花园形态与情节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世情小说是明代中后期盛行起来的一种小说类型,在诸多世情小说代表性作品中普遍设有一个形貌鲜明的私家花园,一系列花园物象成就了世情小说独有的美学意蕴和艺术效应,不同类型的花园形态也影响着情节的建构,从而逐渐演变为一种叙事表达的需要,具体表现为通过花园的兴衰存亡、结构布局来构成情节之间的粘连、阻断、重构、排列等。花园的形态类型具有兴衰、对称与重置等形式,这些形式决定了情节之间的开合、对称与重置,使得情节结构与文中花园形式构成一致,花园担当了故事空间与形式空间的功能。(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吴琼[10](2018)在《世情小说《林兰香》中妻妾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林兰香》是一部以封建传统婚姻家庭为背景的世情小说,大致成书于清朝初期,既继承了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写作特点,又对其后产生的世情小说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以《林兰香》小说文本为中心,以形象分析为重点,采用文献研究法,从形象学、女性意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对妻妾形象进行归类和解析。(本文来源于《报刊荟萃》期刊2018年07期)

世情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我国长篇小说尽管表现出海量出版居高不下的情势,但在互联网大众文化多元化多路径深度分解人们文化注意力的大背景下,鲜见有那种惊世骇俗的长篇力作面世。陈彦的《主角》是一个例外。这部作品是陈彦继《西京故事》《装台》两部长篇小说之后,给予中国文坛的一个惊喜。7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主角》展开一幅复杂世相的宏阔画卷,在当代社会极具现实意义。这部曾被《人民文学》刊发于头条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世情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曹露.从世情小说《金瓶梅》看明末清初女性意识的苏醒——以人物潘金莲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9

[2].魏锋.新世情小说的典范之作——关于陈彦长篇小说《主角》的一个个人解读[J].延河.2019

[3].王李生.清代中期世情小说的势利描写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4].刘光.清前中期世情小说中的民歌时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5].高新.佛教与清代世情小说[D].上海师范大学.2019

[6].魏佳.世情小说的兴起及其评点的产生[J].名作欣赏.2019

[7].李遇春.“新世情小说”的艺术探寻——乔叶与传统[J].当代作家评论.2018

[8].粟斌,孟川,付净.网络拟古世情小说对当下意识形态的民间再构[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9].王譞.世情小说中的花园形态与情节结构[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吴琼.世情小说《林兰香》中妻妾形象研究[J].报刊荟萃.2018

论文知识图

红楼梦-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萃文书屋木活...五色石-清乾隆刊本《五色石》序言书影五色石-清乾隆刊本《五色石》插图书影五色石-清乾隆刊本《五色石》插图书影野叟曝言-清光绪八年(1882)序石印本《野叟...镜花缘-清光绪十四年(1888)上海点石斋石印...

标签:;  ;  ;  ;  ;  ;  ;  

世情小说论文_曹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