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所致面神经麻痹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所致面神经麻痹的康复治疗

谭红卫耿向东王飞忠(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158100)

【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0)12-025-03

【摘要】脑卒中可致大脑皮质运动区、内囊皮质脑干束受损引起中枢性面神经麻痹;致桥脑受损,引起Millar&Gubler综合征,可出现核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脑卒中所致面神经麻痹的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可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病发症康复治疗及手术治疗。

【关键词】脑卒中面神经麻痹康复方法

临床资料

观察109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物理因子、药物、按摩、心理疏导等综合治疗。结果经1~4个疗程的综合康复治疗后效果显著,总有效率达99%,其中,在发病1周内接受正规治疗的患者痊愈率达到97%。

一、药物治疗

(1)营养神经细胞促进神经轴突生长:

B族维生素:常用药物有弥可保(甲基维生素B12):500~1000μg静脉滴注或肌注,1次/天。10~15天后,可改为500μg口服,3次/天;维生素B1100mg,肌注,1次/天,或10mg,口服,3次/天;维生素B610mg,口服,3次/天。

(2)抗胆碱酯酶药物:可促进神经轴突生长,常用药物有氢溴酸加兰他敏2.5mg,肌注,1次/天。

(3)神经节苷酯GM-1:可减轻瘫痪程度。

(4)氯苯氨丁酸(baclofen):可减低肌张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用时应根据个体情况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每日用量为30~40mg,分3次口服。

二、物理治疗

电诊断尚未出现变性反应之前,可采用红外线局部照射、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低频脉冲电疗法、中频电疗法、高压氧治疗、体外反搏治疗等。

1.红外线局部照射(infraredlocalirradiation)

采用患侧面部照射,红外线灯固定于距患部20~60cm的上方或侧方,根据灯的功率大小及患者的感觉随时调整。治疗过程中以舒适温热感为宜。如有过热、头晕可及时调整灯距。每次治疗时间为15~30min。每日治疗2次,2~3周为1个疗程。治疗时为避免红外线辐射眼部,应用浸水棉花或纱布遮盖,或带防护镜。

2.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iontophoresis)

在电诊断出现神经变性反应或肌肉失神经支配,可采取。

治疗原理:用直流电将不同极性的药物通过面部皮肤从阴、阳极导人体内。常用的导入药物有:0.05%新斯的明、0.25%加兰他敏、0.4%士的宁等药物,以改善血液循环及促进轴突生长、兴奋横纹肌,增加横纹肌的收缩力及肌张力。

注意事项:应根据导入药物的电离极性,确定其导入电极。治疗过程中患侧面部可有针刺感及轻微灼烧感,若出现刺痛感或灼痛感,应检查电流,必要时终止治疗。治疗以后局部出现刺激反应如刺痒、小丘疹,可涂止痒液,避免患者抓破皮肤。在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治疗之前最好配合使用红外线局部照射。

离子导入治疗的优缺点:①导入药物在局部表浅组织浓度高,作用时间长,疗效持久;②具有反射治疗作用及直流电和药物的综合作用,但导入药量小(为衬垫中药物总量的2%~10%)。

3.低频脉冲电疗法(lowfrequencyelectrothrepy)

应用100Hz以下的脉冲电流的治疗方法。脉冲电流由于电压与电流呈短促变化,使体内离子和带电胶粒冲动式运动导致离子浓度比急剧变化,从而对神经产生强的刺激作用。在面神经麻痹的康复治疗中常用的方法有: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间动电疗法。

(1)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euromuscularelectricalstimulation,NES)

(2)间动电疗法(diadynamicelectrothrapy)间动电疗法又称Bernard’s电疗法(Bemard’selectrothrapy)。

4.中频电疗法fmediumfrequencyelectrotherapy)

应用1~100Hz脉冲电流的治疗方法。在面神经麻痹的康复治疗中常用的方法有干扰电疗法及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法。

(1)干扰电疗法(interferenceelectrotherapy)。

治疗原理:干扰电疗法是将两种不同频率(4000Hz±100Hz)的正弦电流,交叉地输入人体,在电力线的交叉部位形成干扰声,在组织深层产生低频调制(差频变化0~100Hz)的中频电流。这种电流可较明显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刺激运动神经及骨骼肌。这种深层内生低频调制中频电流中含中频成分,克服了低频电流不能深入组织内部的缺陷,而且兼有中频电疗的特点。

注意事项:两组电极交叉放置,同组电极在无电阻的情况下不可相碰,以免发生短路。

金属电极和导线夹子不能直接接触皮肤,固定要牢靠,以免引起灼伤。

治疗中可有局部麻、刺感,但不应有痛感,如出现应减小电流强度或停止治疗。

(2)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法(又称低频调制中频电疗法)

治疗原理: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法是使用一种低频制制的中频电流,频率为2000~5000Hz,调制频率为10~150Hz,调制幅度为0~100%。其10~150Hz的低频部分能引起正常或失神经肌肉的收缩。正弦调制中频电流有连续调制、断续调制、等幅调制、变频调制四种电流,面神经麻痹中锻炼患侧肌肉采用通断比为1:2~5,频率为10~20Hz,调幅为100%的断续调制波,可使失神经肌肉产生节律性运动,有防止肌萎缩的作用。这种电流作用深,对皮肤注意事项:同干扰电疗法。

5.高压氧(HBO)治疗

HBO可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张力,使血氧弥散量和有效弥散距离增加。在0.3MPa下吸纯氧,毛细血管动脉端氧分压增加17~20倍,可改善组织缺氧,消除组织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神经组织供血供氧改善,增加雪旺氏细胞的活力,加速了细胞的有丝分裂和髓鞘的形成,轴索发生侧枝,建立新的突轴联系,使神经功能得到恢复。HBO能改善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的缺血缺氧及继发性的神经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多人舱内停留130min,压力0.15MPa(表压),戴面罩吸纯氧60min,中间休息10min,加压、减压各30min,1次/d,12次为l疗程。

6.体外反搏治疗

采用体外膈肌起搏器体表电极的正极(治疗电极)于患侧耳前相当于面神经分支处,负极(无关电极)置于患侧鼻翼近口角处的面颊部,两处皮肤均涂导电糊以减少治疗时对皮肤的刺激,用宽胶布固定电极板,开通电源开始治疗,此时患侧面部表情肌即在电刺激下产生有节律的收缩。刺激强度有3档,初次治疗或刚开机时用较小的刺激强度,1~2min后再增大刺激强度直至患者所能耐受的最大强度。个别患者对刺激较敏感可先用低强度治疗待适应后增大刺激强度。利用体外膈肌起搏器体表电极刺激面神经,使瘫痪的面部表情肌产生有节律的运动,促进面神经和面部表情肌的康复。

三、运动疗法

进行运动疗法,对急性期完全不能收缩的肌肉或刚出现收缩时进行肌肉功能的再训练,可增强下意识地传到中枢的肌肉运动的感觉;可促进神经肌肉的连接恢复。促进了神经功能恢蔓,有利于神经的再生。同时使残存肌肉和接受神经再支配的纤维肥大与强化,延缓、预防肌萎缩,若待肌力恢复后,再开始肌力增强训练,易致肌肉挛缩而留有功能障碍。

1.肌力增强训练

按面肌肌力不同,训练时采用不同手法,进行循序渐进的肌力训练。患者站立或坐于姿势镜前进行肌力训练。训练原则与一般肌力训练相同。患侧面肌肌力为0~1级时可用手帮助患者做各种表情肌被动运动;2~3级时,不给予帮助,可在治疗师指导下做面部表情肌的适当的主动训练;4~5级时,可做一定量的抗阻训练,用手指给予阻力。每组肌肉每次收缩1~2s,连续5次为1节,做10节;如感疲劳,做3~5节可稍休息一会,全部麻痹面肌做完为一遍,约需20min,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肌力为4~5级时,面部肌肉都是左右对称的,面部表情的产生基本是两侧肌肉同时运动的结果。只有提口角肌、眼轮匝肌、颧骨肌和笑肌能做一侧动作,因此面肌肌力训练应两侧同时进行。当麻痹肌肌力较弱时,麻痹肌牵拉不过健侧肌,就需要治疗师用手协助及限制健肌肌肉运动。

参考文献

[1]周士枋.实用康复医学[M].上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74.

[2]王海风.周围性面瘫定位诊断与针刺疗效关系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3,(3):143.

[3]耿宏;张艳明;胡美华;霍速;程亦男;;物理疗法应用于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年12期.

[4]王桂荣.吴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综合康复疗效观察-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09).

[5]张通.陈立嘉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与康复2006.

标签:;  ;  ;  

脑卒中所致面神经麻痹的康复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