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分散性论文_范岳

导读:本文包含了单分散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散性,粒子,接触器,纳米,纺丝,电荷,粒度。

单分散性论文文献综述

范岳[1](2019)在《基于超双疏表面的单分散性高分子微球智能可控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子微球由于其尺寸上在微纳米尺度的极大跨度以及结构上各类形状的变化自由度,在基础研究与实际工业领域都具有特殊且关键的功能。高分子微球的制备是当下热门的研究课题,但是传统的高分子微球制备方法大都采用溶剂参与、化学合成的方式来制备,具有环境及设备依赖性,且往往一种方法对于绝大多数高分子并不具有普适性。本论文研究工作的意义在于,探索并提出了一种高分子微球的新型合成方法,不需要进行聚合反应控制,不依赖溶剂与表面活性剂,不需要复杂且昂贵的设备,以环境友好型方式无溶剂地在微尺寸内合成尺寸灵活可控的单分散性高分子微球,同时拓展该方法于Janus微球的合成,为Janus微球的合成以及相分布调控提供了另一种全新的思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基于超双疏表面进行高分子纤维阵列可控制备的方法。利用超双疏表面作为承载体,通过微流体纺丝技术在其上制备出高分子纤维阵列。在表征过程中,一方面使用光学显微镜对纤维阵列结构进行了观测与具体分析,证明该方法在高分子纤维阵列的设计中具备良好可控性;另一方面,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测基于超双疏表面微流体纺丝得到的纤维相比于普通玻璃表面微流体纺丝得到的纤维呈现出的特殊柱状形貌。二、基于超双疏表面进行单分散性高分子微球智能可控合成的方法。利用上一步研究中的方法在超双疏表面制备高分子纤维阵列,并通过设计微图案化操作平台对高分子纤维阵列进行微图案化处理,加热微图案化纤维阵列制备得到单分散性高分子微球。在表征过程中,首先借助光学显微镜对高分子微球进行统计,证明该方法制备的微球尺寸灵活可控,且具有单分散性;其次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微球形貌进行了进一步的表征;最后拓展该方法应用于Janus微球的制备,表征了Janus微球相分布,证明了该方法对于Janus微球制备的可行性,以及进一步通过聚合物组分比例、加热参数的调节,控制Janus微球相分布的潜力。(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9)

曾全宗[2](2018)在《单分散性α-Fe_2O_3空心椭球体的制备和气敏性能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规模不断拓展,在排放废气中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各种危害;在矿业生产中易引发易燃易爆性气体,对人们的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家庭在经过装修之后也容易产生一些如甲醛等危害气体。因此对气体检测的传感器就在于检测工业和家庭生活中显得非常重要。其中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成为了当前气敏传感器的敏感材料而且由于制作成本低、安装简单将成为未来人们监测这些有害气体的方法。丙酮作为目前工业和实验室的常见化学试剂,由于它的易挥发和毒性,在人们吸入一定量时就会产生安全问题,在医学应用中,通过检测人体口腔内丙酮的浓度来确认病人是否患糖尿病,因此就需要高灵敏、反应快速的检测工具。现阶段的研究发现气敏材料需要具备多孔、粗糙和空心结构,这样会使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孔隙率高等优点,在和待测气体反应时能和材料有着更多的接触面,才能让传感器的性能达到最佳状态。本文以此为方向,选择了对丙酮响应高的典型的过渡n型半导体α-Fe2O3作为此次研究的气敏材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出单分散性的多孔椭球型α-Fe2O3空心微米球,再通过掺杂来提高其气敏性能。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一步水热法在180℃下水热16小时合成空心微米级的α-Fe2O3椭球结构。由于其尺寸达到了微米级(2.3μm),对于气敏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和具有一定响应的α-Fe2O3立方体状结构的微米粒子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它们之间的形貌都具备多孔、粗糙的条件;在进行了和丙酮的气敏响应后发现,本实验的样品当丙酮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200ppm时响应值就能达到34.3,反应比立方结构迅速,并且稳定性的测试结果也说明该样品可以长时间工使用,说明该样品对于测试丙酮有着实用的价值,可进一步开发成为对丙酮进行检验的敏感材料。2.在上一步工作中,添加了不同量的Y2O3再以同样的制备方法取得不同Y含量的α-Fe2O3,并寻找出最适合的剂量作为提高空心微米级的α-Fe2O3椭球结构的方法。XRD结果表明:Y作为替代性掺杂进入α-Fe2O3的结构中,对其结晶性影响不大;掺杂阻碍对颗粒尺寸的增长,但影响较小;BET结果显示:通过Y的一定量掺杂增加了微米球体的比表面积,使其气敏性能得到增加;气体传感结果表明,工作温度在260℃时经过4wt%Y掺杂之后的α-Fe2O3空心微球体对200ppm丙酮响应值达到了126.3。最后,提出了α-Fe2O3空心微米椭球体的形成机理与传感器的气体传感机理,这表明此次掺杂Y元素可以成功提高α-Fe2O3空心微球体的气体敏感度。(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祝君喆,栾瀚森,王浩[3](2018)在《膜乳化法制备单分散性微球工艺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制备微球的过程中,控制微球粒径大小及粒度分布十分重要。近年来,膜乳化法是制备单分散性微球的研究热点之一。相较于制备微球的传统方法(如乳化溶剂挥发法和相分离法),膜乳化法有诸多优势:如微球粒径可控,单分散性良好,耗能低,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膜乳化法制备单分散性微球的不同工艺方法:连续流体剪切膜乳化法、搅拌膜乳化法、旋转膜乳化法以及脉冲振动膜乳化法,并对比了各自的优劣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周培培[4](2018)在《新型树状接触器中高通量单分散性乳液的制备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分散性乳液的制备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追捧并广泛地应用在药物、化学工程、食品科学等许多工程研究中。乳液液滴/液柱的单分散性对乳液性能如外观、稳定性、流变性、反应动力学有很大影响,主要由由微流体装置和流体的物理性质决定。通过平行微通道装置主动控制微滴/液柱的尺寸,这对单分散油包水乳液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树状Y型并行微通道接触器中液滴/液柱形成的机理和多相流体间流体效应的内在规律尚未被研究讨论。特别是,基于二分叉的树状平行微通道接触器的流体分布情况、液滴/液柱的形成和流体动力学行为、单分散乳液制备的影响因素及规律仍需要揭示。在本论文中,我们着重研究新型树状平行微通道接触器的开发,并应用于单分散性乳液的大量制备。为了研究流动模式和液滴/液柱形成过程中流体力学行为,对于单个Y型微通道首先结合了数字模拟和实验方法,研究并讨论了液滴破裂过程时的受力情况分析,分析了流体物性、流量比对液滴/液柱长度和体积影响规律。然后,基于CFD模拟方法,对分叉树状结构的实际水/油分布情况进行了深入地数值研究,讨论了流体分布不均匀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乳状液多分散性的影响。同时,搭建树状接触器制备乳液的实验平台,大量、稳定、持续地制备单分散性乳液并由高速CCD进行观测,研究了平行化、流体分布不均匀性和流体物理性质对乳液多分散性和浓度的影响。概况起来,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通过实验和VOF方法,研究了液滴/液柱生成过程的流体力学行为,分析了两相流型、流体物性对油包水乳化过程的影响机理,以及讨论了液滴/液柱长度和体积与流量比、表面张力和黏度比之间的定量关系。实验和仿真结果表明:液滴在表面张力和黏性力的相互作用下,制备了两种典型的乳化模式:液滴流动和液柱流动,连续相毛细管数Ca_c=0.01是液滴流动向液柱流动转变的临界值;液滴/液柱的长度和体积随着表面张力的增大而增加,随着黏度的增加反而会相应的减少,并且黏度对尺寸的影响较小;当毛细管数小于临界值时,微通道流体的表面张力比黏性剪切力更强,占主导地位,形成液柱流动,其长度和体积随着水-纯油流量比的增加而线性地增大;为了使得液滴/液柱的长度和体积预测公式更加适用于各种流体物性的流体在Y型微通道内乳化后的液滴/液柱的尺寸,在以流量比为基础的水-纯油液柱长度和体积公式中加入校正因子μ_(o,modify)/μ_(o,pure)和γ_(w/o,modify)/γ_(w/o,pure),加入校正因子之后的预测公式所计算的长度和体积值与实际的吻合度非常好;使用叁维CFD建立新型分叉树状分配-集合器的流体分布情况的理论分析模型,研究不同流量和物理性质下流体的分布不均匀性,并用相对流量偏差(σ_i)和不均匀分布因子(MF)量化流体分布不均匀性程度。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树状分配-集合器的流体分布不均匀性只受流体雷诺数决定,与流体的物理性质没有关系;一个过渡雷诺数存在,当流体的雷诺数小于过渡雷诺数时,流体分布的相对流量偏差和不均匀分布因子都很小,且保持不变,这是因为处在过渡雷诺数之下的流体,其惯性和树状结构的分叉处与肘部对流体的流速变化几乎没有影响,流体分布基本上呈均匀分布;反之,当流体的雷诺数大于过渡雷诺数时,流体本身的惯性和树状结构的肘部与分叉处会使得流经的流体产生明显的涡流,经过每一个分支代的强化,并行微通道的流体分布不再均匀,都随雷诺数的增大而线性地增大;搭建实验平台,将新型的树状接触器应用到大输出量单分散性乳液的制备,并根据液滴体积的理论计算模型和CFD仿真结果,研究并行化、单相分布不均匀性、两相分布不均匀性和入口流量比对树状接触器生成单分散性乳液的影响规律,并推出预测公式。结果表明:树状接触器能够大规模地制备单分散性乳液;树状结构经过缩放尺寸优化后,并行后的乳液液滴在收集器不会发生破裂或者聚焦等情况;乳液的多分散性值P_w随着单相流分布的不均匀因子增加而增大,水相和油相的单相不均匀性对P_w的影响规律和程度都是一样的;当两相流的不均匀性增加时,P_w值会随之线性地增大;入口水-油流量比对P_w也有着正面的影响,但是当流量比大于1.0时,影响逐渐减弱。基于两相流体的不均匀性,乳液P_w的预测关联式被建立,其计算值与CFD仿真两相流的计算结果吻合度良好;搭建实验平台,研究表面张力、黏度、毛细管数、纳米颗粒和温度对乳液液滴多分散性和浓度的影响,并通过VOF方法定性地研究乳液液滴的生成频率,然后通过奥内佐格数来定量地分析流体物性对乳液多分散性的影响,最后计算所用工况下乳化反应的能量耗散率。结果表明:乳液的P_w随着流体间的表面张力减小而变大,但乳液的浓度却会增大,这是因为当表面张力减低时,在剪切力的作用力,液滴破裂时所需时间会相应地减小,液滴生成频率增大,单位时间内制备乳液的浓度也会增大;黏度在一定程度上的降低有利于单分散性乳液的制备;接触器中的毛细管数小于0.02时,制备的乳液是单分散性乳液,并且没有明确的规律;高温下,P_w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添加纳米颗粒的乳液的单分散性会变差,浓度反而会相应地稍微增大;对单微通道和树状并行微通道接触器乳化而言,奥内佐格数为0.4可以作为该接触器中乳液单分散性和多分散性之间的边界线,当奥内佐格数小于0.4时,乳液为单分散性乳液,反之,制备的乳液为多分散性乳液;基于乳化反应中的关键参数和Nelder-Mead单纯形式对等式,建立Oh_(pre)模型来预测乳液的多分散性,预测值Oh_(pre)可以很好地预测实验值Oh_(expts),平均绝对误差为8.7%;所有工况下,接触器乳化时最大能量耗散率为35J.kg~(-1)。(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23)

杨薇,朱圆芳[5](2018)在《PVP调控制备单分散性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一种简便的PVP调控法,制备了不同粒径的单分散性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Si O2NPs)。利用PVP加入量的不同,所制备的Si O2NPs粒径分别约为150 nm、400 nm和600 nm,并且所得产物都有很好的单分散性和良好的水分散性,其中粒径150 nm的Si O2NPs是非常合适的药物载体,具有在癌症化疗领域的应用潜力。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可知,这种Si O2NPs是由PVP和Si O2共同构成的纳米复合材料,PVP含量约为总质量的12.9 wt%。(本文来源于《安徽化工》期刊2018年02期)

黄晓丹,宁浩然,卫小军,荆莉红,高明远[6](2017)在《水相量子点尺寸单分散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点作为优异的发光材料,在生物应用和半导体器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油相合成的量子点具有尺寸分布窄,表面缺陷少,发光效率高等优点,但是其合成过程复杂,成本较高,应用时需转水相,比较麻烦。而水相合成操作简便、重复性高、成本低、表面电荷和表面性质可控,容易引入功能性基团,生物相容性好,但是由于水溶液中离子反应活性高,生成的量子点尺寸分布较宽。而且依据Ostwald熟化理论的描述,生长末期颗粒均一性变差,生长进入Ostwald熟化期。通常CdTe量子点生长到红光区半峰宽会变得非常大。因此,如果在颗粒生长期补加单体,抑制CdTe量子点的Ostwald熟化,就可以合成尺寸均一的水相量子点。目前,通过应用此原理,已制备大量尺寸均一的不同发射波长的CdTe量子点,而且不同于传统方法合成的量子点中红光区尺寸分布远大于绿光区的现象,得到的红光区量子点甚至比绿光区还窄很多。(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二分会:功能微纳米材料》期刊2017-07-24)

刘旭[7](2016)在《单分散性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制备、组装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材料的性质与其尺寸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小尺寸纳米粒子能够在能源、环境、催化等方面展现更加优异的性质。纳米粒子由于表面原子配位不足、粒径小、比表面积大等使其常具有高的表面活性,因而作为一种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常会发生团聚现象。粒径小、团聚程度低的纳米二氧化钛分散液是制备纳米二氧化钛薄膜的首选材料。为了抑制团聚现象的发生,通常需加入有机添加剂等使其分散或解聚。不使用任何表面添加剂,在低温下制备单分散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可以避免在成膜过程中引入杂质,降低后续处理难度,获得高质量、性能优异的二氧化钛薄膜。另一方面,纳米材料的组装行为,实现了以纳米材料为基本结构单元的组装结构,利用组装技术使纳米材料有序排列组装出精细结构,是当前纳米科技领域的一项研究热点。本论文以合成-组装为基本研究思路,以单分散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制备为基础展开工作,研究了其分散性及成膜性,并针对其一维线状,块体材料及叁维球状等组装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获得了如下结果:1.开发了一种高效制备单分散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方法。首次以环己烷和乙醇作为混合溶剂,在低温回流的条件下制备了单分散二氧化钛纳米粒子。通过对盐酸用量、溶剂配比、溶剂类型、反应时间、酸的种类及钛源等反应条件的研究探索,最终得到了粒径为3.2nm的锐钛矿相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和粒径为4.1nm的金红石相二氧化钛纳米粒子所得的锐钛矿相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的分散性,将其分散于水中,不需要任何表面活性剂等添加剂,可获得浓度高达1600g/L的溶胶,是目前已知的浓度最高的二氧化钛水分散体系。较好的分散性主要是由于纳米粒子颗粒较小,粒径尺寸分布均匀,粒子和溶液之间形成了一层双电层结构,粒子之间静电的排斥作用大于范德华力的吸引作用,阻止了粒子的团聚。大量羟基的存在有利于水合物的形成,使粒子的表面形成了一层水膜,并进一步增加了纳米粒子之间的排斥力,使粒子在水中具有很好的分散性。2.使用旋涂法将二氧化钛的水溶胶涂布在石英基底上,获得了不同厚度的二氧化钛薄膜。由于所用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粒径小,分散程度高,所以大大降低了薄膜对光的散射作用。该薄膜在可见光区能够具有高透光性,并且对紫外光有很好的屏蔽作用。另外还具有超亲水性及光催化活性,是一种性能优异的自清洁型材料。3.以单分散的锐钛矿相二氧化钛纳米粒子作为基本结构单元,在不同的条件下能够组装形成一维结构或叁维多孔结构。(1)使用叁羟甲基氨基甲烷为表面修饰剂调控纳米粒子的连接方向,得到了长度可达几百纳米的二氧化钛一维纳米线。(2)将二氧化钛的乙醇溶胶在室温下缓慢挥发,可以得到由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均质聚合组装形成的多孔透明宏观块体,该多孔透明二氧化钛块体在亚微米尺寸下稳定、无裂痕,并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及微孔结构。(3)将二氧化钛水溶液加热回流,可使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组装成为多孔球状二氧化钛,具有微介孔结构。多孔透明二氧化钛块体与多孔球状二氧化钛的孔径均可以根据其热处理的温度进行可控调节。组装后的二氧化钛纳米线和多孔球状二氧化钛具有比二氧化钛纳米粒子更高的光催化性能。另外,多孔透明二氧化钛块体尺寸为1-3厘米,比已报道的产物尺寸大2-5倍,它将纳米材料和宏观尺寸融合起来,实现了材料从纳米尺寸向宏观尺寸的过渡。(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董政[8](2016)在《微流控技术制备高效单分散性壳聚糖吸附功能微球及其对甲基橙染料脱色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染料废水是化学工业中造成水体污染及其严重的因素,同时也因其具有色度高、可生化性差、水质变化大等特点也被国内外公认为较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目前主要采用的染料废水处理方法是吸附处理法,但吸附法仍然受制于吸附剂制备规整度与重复性差、针对靶向污染物吸附容量低、脱吸附困难且成本高与造成环境二次污染等问题。液滴微流控技术是近年来材料合成领域的一个新的技术分支,通过微流控技术能够制备出有序可控的高单分散性与结构、组分复杂的乳液/颗粒新型功能材料。同时,其对于制备体系的选择也有较强的灵活性与可拓展性,能够相应结合新型生物相容性与环境友好性新材料制备吸附剂基底。因此,采用微流控技术结合新材料来寻求开发与制备高性能的新型吸附材料工作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激光烧蚀法与热压封合法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材质的聚焦型单乳液滴生成芯片,选用具有较好生物相容性与环境友好性的新型壳聚糖吸附材料作为吸附剂原料。通过在微流控芯片中成乳并结合外部交联反应的方式进行固化,制备高单分散性且针对偶氮染料甲基橙(MO)具有高效处理效果的靶向吸附剂,并对其进行形貌表征与等温吸附特性、吸附动力学与环境变量因素等方面吸附性能评估。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交联壳聚糖树脂微球的球形度高、粒径分布均匀且单分散性高(CV=1.86%),制备可重复性好。等温吸附特性符合Langmuir吸附式,其最大吸附容量可达182 mg/g,吸附动力学特性符合Pseudo二阶模型,并能够通过化学脱吸附的方式有效再生。在此基础上以上述微球作为纳米Ti02粉末催化剂固载,通过微流控技术制备壳聚糖/Ti02复合材料微球,以强化其对于染料的光催化脱色降解功能性。通过吸附/光催化降解染料实验表明,该种复合微球在吸附与光催化协同作用下能够加速染料处理过程,并能够实现自清洁,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6-04-22)

闫刚印,冯博学[9](2016)在《反应条件对ZnO颗粒粒径及单分散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Eric W.Seelig提出的种子液法,制备了不同粒径、不同单分散性的ZnO微球颗粒。采用垂直沉积法制备了不同样品的ZnO薄膜。采用SEM测试了样品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在反应中加入种子液量越多,所得ZnO颗粒平均粒径越小;种子液离心时间越长,制备得到的ZnO颗粒粒径越大。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叁口烧瓶容器内所进行的化学反应过程以及ZnO微球颗粒生成的化学机理,对比分析了二水醋酸锌添加量对ZnO颗粒形状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6年04期)

王雅静,李桂霞,王治华,宫立基,王秀芳[10](2016)在《Imogolite类纳米管直径单分散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叁种imogolite类(未取代、NH_2取代和F取代)纳米管的直径单分散性及表面电荷的分布情况,并从键长方面定性地解释了直径单分散性的原因.我们给出了IMO,IMO_NH_2和IMO_F的应变能曲线,结果表明叁种纳米管结构的最稳定管径值按照IMO<IMO_NH_2<IMO_F的顺序递增,而imogolite类纳米管直径单分散性是由于管径的增大导致内部Si—O,Al—O键与外部Al—OH键键长变化趋势相反造成的,总之是内部Si—O,Al—O键和外部Al—OH键相互作用的结果.此外,对叁种稳定的纳米管结构做了Mulliken布局分析,并总结了纳米管直径变化对表面电荷的影响.结果表明正电荷主要积聚在外表面,而内表面则感应出负电荷,同时随着纳米管直径的增大表面电荷逐渐增加,揭示了表面电荷与管径大小的关系.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改变imogolite内表面不同的官能化取代来控制纳米管直径,进而调节表面电荷的分布情况,这在imogolite类材料的分子设计及应用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单分散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规模不断拓展,在排放废气中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各种危害;在矿业生产中易引发易燃易爆性气体,对人们的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家庭在经过装修之后也容易产生一些如甲醛等危害气体。因此对气体检测的传感器就在于检测工业和家庭生活中显得非常重要。其中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成为了当前气敏传感器的敏感材料而且由于制作成本低、安装简单将成为未来人们监测这些有害气体的方法。丙酮作为目前工业和实验室的常见化学试剂,由于它的易挥发和毒性,在人们吸入一定量时就会产生安全问题,在医学应用中,通过检测人体口腔内丙酮的浓度来确认病人是否患糖尿病,因此就需要高灵敏、反应快速的检测工具。现阶段的研究发现气敏材料需要具备多孔、粗糙和空心结构,这样会使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孔隙率高等优点,在和待测气体反应时能和材料有着更多的接触面,才能让传感器的性能达到最佳状态。本文以此为方向,选择了对丙酮响应高的典型的过渡n型半导体α-Fe2O3作为此次研究的气敏材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出单分散性的多孔椭球型α-Fe2O3空心微米球,再通过掺杂来提高其气敏性能。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一步水热法在180℃下水热16小时合成空心微米级的α-Fe2O3椭球结构。由于其尺寸达到了微米级(2.3μm),对于气敏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和具有一定响应的α-Fe2O3立方体状结构的微米粒子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它们之间的形貌都具备多孔、粗糙的条件;在进行了和丙酮的气敏响应后发现,本实验的样品当丙酮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200ppm时响应值就能达到34.3,反应比立方结构迅速,并且稳定性的测试结果也说明该样品可以长时间工使用,说明该样品对于测试丙酮有着实用的价值,可进一步开发成为对丙酮进行检验的敏感材料。2.在上一步工作中,添加了不同量的Y2O3再以同样的制备方法取得不同Y含量的α-Fe2O3,并寻找出最适合的剂量作为提高空心微米级的α-Fe2O3椭球结构的方法。XRD结果表明:Y作为替代性掺杂进入α-Fe2O3的结构中,对其结晶性影响不大;掺杂阻碍对颗粒尺寸的增长,但影响较小;BET结果显示:通过Y的一定量掺杂增加了微米球体的比表面积,使其气敏性能得到增加;气体传感结果表明,工作温度在260℃时经过4wt%Y掺杂之后的α-Fe2O3空心微球体对200ppm丙酮响应值达到了126.3。最后,提出了α-Fe2O3空心微米椭球体的形成机理与传感器的气体传感机理,这表明此次掺杂Y元素可以成功提高α-Fe2O3空心微球体的气体敏感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分散性论文参考文献

[1].范岳.基于超双疏表面的单分散性高分子微球智能可控合成[D].电子科技大学.2019

[2].曾全宗.单分散性α-Fe_2O_3空心椭球体的制备和气敏性能的改进[D].西北师范大学.2018

[3].祝君喆,栾瀚森,王浩.膜乳化法制备单分散性微球工艺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8

[4].周培培.新型树状接触器中高通量单分散性乳液的制备及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5].杨薇,朱圆芳.PVP调控制备单分散性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J].安徽化工.2018

[6].黄晓丹,宁浩然,卫小军,荆莉红,高明远.水相量子点尺寸单分散性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二分会:功能微纳米材料.2017

[7].刘旭.单分散性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制备、组装及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6

[8].董政.微流控技术制备高效单分散性壳聚糖吸附功能微球及其对甲基橙染料脱色性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

[9].闫刚印,冯博学.反应条件对ZnO颗粒粒径及单分散性的影响[J].硅酸盐通报.2016

[10].王雅静,李桂霞,王治华,宫立基,王秀芳.Imogolite类纳米管直径单分散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物理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不同MMA/BA质量比乳胶膜表面含氟基团...半导体量子点与荧光染料罗丹明、以及...型量子点的TEM表征(左)油溶性...不同金属离子0(一.25林M)存在下量子点...一1典型的树枝状大分子结构示意图高浓度与辅助搅拌条件下制备的色剂:...

标签:;  ;  ;  ;  ;  ;  ;  

单分散性论文_范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