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生动物病毒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环介导等温扩增,水生动物病毒,检测,发展前景
水生动物病毒病论文文献综述
柯飞,王赟,胡兴安,侯丽芳[1](2014)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及其在水生动物病毒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产养殖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但经常受到水生动物病毒的困扰。相关病毒病原的检测已成为水生动物病原研究的热点之一。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具有高特异性和灵敏度,并且扩增时间短,对仪器的要求较低,已广泛应用于水生动物病毒的检测中。本文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中引物的设计,扩增反应过程及反应产物的检测叁个方面来阐述其基本原理,并综述了其在水生动物虹彩病毒、弹状病毒、呼肠孤病毒、疱疹病毒及对虾病毒检测中的应用,最后对其技术和应用上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水生动物病毒检测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4年04期)
陈中元,朱蓉,张奇亚[2](2012)在《水生动物病毒的电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透射电镜和荧光显微镜对叁种水生动物病毒粒子形态、病毒感染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及亚细胞定位进行比较和研究。负染电镜观察显示:鳜鱼弹状病毒(SCRV)粒子呈典型的子弹状形态,长约76~118 nm,直径约29~52 nm;鲈鱼呼肠孤病毒(LJRV)粒子呈正二十面体结构,具有双层衣壳,直径约70~80 nm;蛙虹彩病毒(RGV)粒子呈正二十面体结构,具有囊膜,直径大小约150 nm。超薄切片观察表明,宿主细胞的基本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成熟病毒粒子分布在胞质中或以出芽的方式释放到胞外,且RGV增殖后在胞质中聚集形成晶格状结构。免疫荧光观察进一步显示,RGV感染细胞后能产生多个直径大小不一的包涵体。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和认识水生动物病毒的超微形态特征、复制过程及致病机理。(本文来源于《电子显微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韦信贤,黎小正,童桂香,吴祥庆[3](2010)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其在水生动物病毒病定量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美国科学家Mullis于1983年发明的一种在体外快速扩增特定基因的方法,其最早的应用报道是Saiki等[1]1985年应用于β-珠蛋白基因的扩增和镰状细胞性贫血的诊断分析。P(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0年11期)
李惠芳[4](2008)在《叁种重要水生动物病毒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GenBank登录的斑点叉尾鮰病毒株ORF8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Taqman荧光探针,建立了用于检测斑点叉尾鲴病毒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评估了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并建立了绝对定量方法。特异性试验证实,该方法只能检测到斑点叉尾鮰病毒,与真鲷虹彩病毒、蛙虹彩病毒、锦鲤疱疹病毒、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等多种常见的水生动物病毒没有交叉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标准曲线表明,在3.3×10~1~3.3×10~7拷贝数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4系数=0.9983),最少可检测到33个拷贝的阳性质粒,敏感度很高。同一样品于试验内及试验间的重复性试验发现,变异系数分别为0.7%和1.2%,重复性较好。该方法的检测时间从核酸抽提到出具结果仅需3 h。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斑点叉尾鮰病毒方法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检测耗时短的特点,并且能对病毒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不仅适合口岸进出口检验检疫的需求,而且可以作为研究该病毒感染过程的有力工具。在GenBank中搜寻虹彩病毒蛙病毒属主衣壳蛋白(MCP)基因序列并进行多重比较后,利用其中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了虹彩病毒蛙病毒属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对荧光PCR反应条件进行优化,评估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稳定性和重复性,利用10倍系列稀释法检验其灵敏度并与常规PCR做了比较。结果显示,该方法对虹彩病毒蛙病毒属成员(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除外)的检测有高度的特异性,与淋巴囊肿病毒、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真鲷虹彩病毒、锦鲤疱疹病毒等其他水生动物病毒之间均无交叉反应,有良好的特异性,检测总DNA灵敏度为4.5×10~3pg/μL,比传统PCR的敏感度高出100倍,可对低病毒含量的样品进行准确检测。制作的标准曲线有极好的线性关系,且线性范围宽,相关系数为0.9984。组内和组间重复试验的Ct值标准偏差分别为1.2%和1.6%,有良好的重复性。与常规的PCR相比较,该方法具有快速、特异、敏感、可定量、可同时检测大量样品等优点,可用于出入境检疫和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对虹彩病毒蛙病毒属的疫情监测。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鱼类神经坏死病毒CP基因序列,选择高度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和TaqMan荧光探针,通过对实时荧光RT—PCR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用于检测的实时荧光RT—PCR方法。利用该方法检测鱼类神经坏死病毒及其它多种常见的水生动物RNA病毒,结果只能检测到目的病毒,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性试验发现,其最低检测限可达1.2 pg/μL的总RNA,与普通RT-PCR的灵敏度对比试验表明,该方法的敏感度很高。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在组内及组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9%以及1.5%,证实其重复性极好,并且从抽提核酸到得出结果仅需4 h。对临床500份样品进行鱼类神经坏死病毒检测,结果发现40份阳性样品。这些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实时荧光RT—PCR能对鱼类神经坏死病毒进行准确、快速的检测,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优点。(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刘荭[5](2004)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基因芯片技术的研究及在主要水生动物病毒检疫和监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毒(IHNV)、鲤春血症病毒(SVCV)、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EHNV)、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VHSV)、传染性胰脏坏死(IPNV)、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真鲷虹彩病毒(RSIV)、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VNNV)、锦鲤疱疹病毒(KHV)、对虾Taura病毒(TSV)、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和对虾白斑病毒(WSSV)等十二种水生动物病毒引起的病害是世界范围内对水产动物养殖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它们在世界局部地区造成流行,并随着水产贸易的曰益增加而在逐渐蔓延开来。为此,被世界动物健康组织(OIE)、世界粮农组织亚太水产病害网络(NACA)和各个国家列入水生动物病害名录,在各国对进出境水生动物检疫中,将这些疫病作为检疫的重要对象。本研究建立了十二种水生动物疫病的PCR或RT-PCR检测方法,并将之用于进出境水生动物的检疫和国内水生动物暴发性疫病的检测和诊断中,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扩增的基因片段进行了解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制备了各病毒特异性的基因片段,建立基因芯片检测平台,达到用一个基因芯片,对两个样品进行十二种水生动物病毒带毒情况检测的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IHNV RT-PCR和nested-PCR检测和序列分析 建立了RT-PCR和Nested-PCR检测IHNV的技术,分别扩增IHNV核蛋白基因786 bp和323 bp的基因片段。在国内养殖、出现暴发性死亡牙鲆和虹鳟鱼中分离并检测出IHNV,扩增产物的基因序列都与IHNV标准株有98.1%的同源性,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与IHNV标准株分别有97%和99%的同源性。在从美国进口的匙吻鲟鱼卵中检测出IHNV,其扩增产物的基因序列与IHNV标准株有92.5%的同源性,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与IHNV标准株分别有93%的同源性。 2.SVCV RT-PCR和nested-PER检测和序列分析 建立了RT-PCR和Nested-PCR检测SVCV的技术,分别扩增SVCV糖蛋白基因714和606 bp的基因片段。在国内养殖锦鲤和建鲤中分离并检测出SVCV,扩增产物的基因序列之间有98%的同源性,与GenBank中SVCV其它毒株的基因序列都有88%以上的同源性,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与属于Ia基因亚组的毒株亲缘关系最近。 3.EHNV PCR检测和序列分析 建立了PCR检测EHNV的技术,扩增EHNV主要衣壳蛋白基因410 bp的基因片段。从国内患“红脖子病”的养殖甲鱼中分离出病毒,并扩增出该特异性的基因片段,作序列分析和比较发现,该序列与蛙病毒属病毒有高度同源性,因此判定分离出的毒株属于蛙虹彩病毒属。 4.VHSV RT-PCR和nested-PCR检测 建立了用RT-PCR和nested-PR检测VHSV的技术,分别扩增VHSV核蛋白基因1131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基因芯片技术的研究及在主要水生动物病毒检疫和监测中的应用bp和811 bp的基因片段。在国内养殖的水生动物和进出境的水生动物中,未检测到州SV特异性的基因片段。5.工PNV RT一PCR检测和序列分析 建立了RT一PCR方法检测IPNV的技术,扩增IPNV片段B中病毒依赖RNA的RNA聚合酶编码基因304 bp片段。在孵化后出现大量死亡的虹鲜稚鱼中,分离并检测出IPNV特异性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IPNv的sP株的基因序列有高达100%的同源性。6.GCHV RT一PCR检测和序列分析 建立了用RT一PCR检测GCHV的技术,扩增GCHV片段510衣壳蛋白编码基因565bP的基因片段。对国内分离出的GCHv的两个毒株进行检测,结果均扩增出565bP的DNA片段。7.RSIV PCR检测和序列分析 建立了用PCR检测RSIV的技术,扩增RSIV DNA聚合酶编码基因698 bp的基因片段。在进境的妒鱼苗中检测到RSIV特异性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国内从绷鱼中分离出的虹彩病毒和RSIV参考株的基因序列有较高程度的同源性。8.vNNv RT一PCR检测和序列分析 建立了用RT一PCR检测VNNV四种不同基因组的技术,分别扩增SJNNV基因组1 147b·、TPNNV基因组523 bp、BFNNV基因组479 bp和RGNNV基因组294 bp的衣壳蛋白基因片断。在进境的海水鱼苗中多次检测到RGNNV基因组中特异性的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RGNNV各毒株基因组的同源性均在94.3%以上。在广东和福建养殖的3批患病石斑鱼中检测出RGNNV基因组特异性的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RGNNV各毒株基因组的同源性均在94.8%以上。所有扩增出的基因片段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都与玛拉巴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MNNV)有100%的同源性。9.KHV PCR和nested一PCR检测和序列分析 建立T PCR和nested一PCR检测KHV的技术,分别扩增KHV 484 bp和412 bp的基因片段。在患病锦鲤中检测到KHV特异性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GenBank中KHV参考株的基因片段有99%的同源性。10.TSv RT一PCR检测和序列分析 建立了用RT一PCR检测TSV的技术,扩增TSV衣壳蛋白基因231bP的片段。在进口的南美白对虾亲虾中检测到TSV特异性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TSV墨西哥株和美国株有99.1%的同源性。21.IHHNv PCR检测和序列分析 建立了用PCR检测IHHNV的技术,扩增IHHNV非结构蛋白基因356 bp的基因片段。在国内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亲虾中检测到IHHNV特异性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寄主为对虾的(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4-05-01)
盛慧英,吴小平,张奇亚[6](2003)在《单克隆抗体技术在水生动物病毒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克隆抗体技术作为病毒病检测与防治的有力武器,在人类、畜牧兽禽等的病毒病控制与预防中发挥出日益显着的作用。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Chinchar等研制蛙虹彩病毒(Frog virus 3, FV3)单抗开始[1],这一技术及其研究成果也运用于水生动物病毒(本文来源于《中国病毒学》期刊2003年02期)
张奇亚,李正秋,桂建芳[7](2002)在《草鱼椎骨间质细胞系对水生动物病毒敏感性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取草鱼椎骨间质组织体外培养,连续传代超过30次,建立了呈上皮细胞形态的草鱼椎骨间质细胞系GCVB,将自鳖、蛙、鱼中分离到的10株病毒分别接种于长成致密单层的GCVB细胞中,显微观察细胞病变情况,测定病毒滴度,结果表明,GCVB细胞对不同病毒株敏感性不同,如对鳜鱼病毒SCSV和虹鳟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IPNV不够敏感,仅引起轻微或不可察病变,病毒滴度低于10~1TCID_(50)/mL;但中华鳖病毒TSV,蛙虹彩病毒中国分离株RGV9506,蛙虹彩病毒美国分离株FV3,胭脂鱼弹状病毒CSRV,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89/24,以及GCHV33/86这7个病毒株,可引起GCVB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病变,滴度在10~(1.8)~10~(4.3)TCID_(50)/mL之间;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873可引起GCVB细胞产生显着病变,滴度高达10~(7.5)TCID_(50)/mL,表明新建的草鱼椎骨间质细胞系GCVB对已测的10株水生动物病毒中的80%敏感,可用于检测、分离其他未知水生动物病毒。(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进展》期刊2002年10期)
张奇亚[8](2002)在《我国水生动物病毒病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80年代以来 ,我国水产业迅速发展 ,并且在农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 ,已成为我国大农业的四大支柱产业 (粮食、肉类、水产和禽蛋 )之一。 1 998年 ,我国水产品年产量达 3 80 0万 t,但令人遗憾的是水生动物疾病 ,尤其是因病毒引起的爆发性(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02年01期)
张奇亚,袁秀平,李正秋[9](2001)在《叁种水生动物病毒感染鱼类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 ,从我国患病的水生动物中已发现和分离到不同的病毒病原[1,2 ] ,并通过透射电镜对部分水生动物病毒作了形态学研究 ,包括病毒的大小和形态结构、病毒在感染鱼类细胞内的复制和装配、病毒引起宿主细胞内超微病变及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等[3 -6] 。但对病毒(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01年06期)
罗琳,蔡雪峰,谢碧文[10](2001)在《我国养殖水生动物的病毒病》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产动物由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疾病,称为水产动物病毒病。 我国已报导的水产动物病毒病有草鱼出血病、青鱼出血病、传染性胰脏坏死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鲤痘疮病、淋巴囊肿病、叁角帆蚌痘病以及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病等等。 草鱼是我国主要养殖鱼类之一,有着悠久的养殖(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期刊2001年07期)
水生动物病毒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应用透射电镜和荧光显微镜对叁种水生动物病毒粒子形态、病毒感染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及亚细胞定位进行比较和研究。负染电镜观察显示:鳜鱼弹状病毒(SCRV)粒子呈典型的子弹状形态,长约76~118 nm,直径约29~52 nm;鲈鱼呼肠孤病毒(LJRV)粒子呈正二十面体结构,具有双层衣壳,直径约70~80 nm;蛙虹彩病毒(RGV)粒子呈正二十面体结构,具有囊膜,直径大小约150 nm。超薄切片观察表明,宿主细胞的基本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成熟病毒粒子分布在胞质中或以出芽的方式释放到胞外,且RGV增殖后在胞质中聚集形成晶格状结构。免疫荧光观察进一步显示,RGV感染细胞后能产生多个直径大小不一的包涵体。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和认识水生动物病毒的超微形态特征、复制过程及致病机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生动物病毒病论文参考文献
[1].柯飞,王赟,胡兴安,侯丽芳.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及其在水生动物病毒检测中的应用[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4
[2].陈中元,朱蓉,张奇亚.水生动物病毒的电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J].电子显微学报.2012
[3].韦信贤,黎小正,童桂香,吴祥庆.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其在水生动物病毒病定量检测中的应用[J].水产科学.2010
[4].李惠芳.叁种重要水生动物病毒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华中农业大学.2008
[5].刘荭.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基因芯片技术的研究及在主要水生动物病毒检疫和监测中的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04
[6].盛慧英,吴小平,张奇亚.单克隆抗体技术在水生动物病毒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病毒学.2003
[7].张奇亚,李正秋,桂建芳.草鱼椎骨间质细胞系对水生动物病毒敏感性的测定[J].自然科学进展.2002
[8].张奇亚.我国水生动物病毒病研究概况[J].水生生物学报.2002
[9].张奇亚,袁秀平,李正秋.叁种水生动物病毒感染鱼类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J].水产学报.2001
[10].罗琳,蔡雪峰,谢碧文.我国养殖水生动物的病毒病[J].中国水产.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