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时和体标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气助词,《维摩诘经》,时体标记
时和体标记论文文献综述
黄渊红[1](2017)在《支谦译经时体标记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时体,即表示事件或动作行为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时间和所在的位置。汉译佛经广义时体标记包括动词前时间副词、与时体标记相关的情态语法语素,以及与时体用法相关的句末语气词。支谦是叁国时期着名的佛经翻译家,翻译了大量佛教经典,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基于此,本文全面考察了支谦译经时体标记的使用情况,发现其表示时体的标记主要有四类:时间副词、形成中的动态助词、情态动词和语气助词。一、时间副词(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7年24期)
邢向东[2](2017)在《晋语过去时标记“来”与经历体标记“过”的异同——晋语时制范畴研究之二》一文中研究指出晋语的过去时标记"来"与经历体标记"过",存在一系列的差异。"来"属于"时"范畴,一般位于句末,辖域涵盖全句;"过"属于"体"范畴,位于动词之后,辖域包括动词及其宾语。从与动词情状的关系看,"来"可用于活动类、状态类情状,"过"可用于结束类、成就类情状,或有限制地用于活动类情状。句法上,"来"多数情况下不能同"过"互换或共现,但在存在句和表行为持续的句子中可以互换。"来"同"过"共现时,表达对过去事件的追忆,构成一种"追忆句",这种情况反映了过去时标记同时具有"情态"功能,兼有表达语气的作用。语用上,"来"字句自足性差,经常要求带后续句或分句,或用来说明情况和原因。(本文来源于《语文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薛晨,刘琛琛[3](2016)在《中日新闻标题时体标记省略的考察——以《人民日报》和“NHK新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人民日报》和『NHK新闻』为例,对中日两国的新闻标题的时体标记的缺省进行了考察并得到以下结果:中文新闻标题很少使用动态助词"了"、"着"、"过"这样的语法标记。但在以下叁种情况中出现了"了":1.单音节动词后的"了"。2.单音节形容词后的"了"。3.直接引用文中双音节动词后的"了"。同时,在表示"持续"体意义时,新闻标题也不使用"着",而使用"正"、"在"这样的时间副词。在日语新闻标题中,几乎不使用「た」、「ている」、「ていた」的形式,而均用动词的「る形」来表示。另外,在日语新闻标题中经常省略汉语动词后的「する」,或是以一些和语动词名词化后的形式结尾。在表示将来时,用「へ」这一助词来表示。(本文来源于《东北亚外语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李宏德[4](2015)在《时体标记“起来”“下去”的认知理据和认知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现代汉语复合趋向动词"起来"、"下去"语法化为时体标记而表示时间概念做了分析及认知解读。作者认为,位于"起来"前面的动词语义会对"起来"是何种时体标记产生影响或压制,并决定"起来"所在事件的界态。"下去"是时体标记还是趋向动词要看其所处的语境或与其搭配的动词,同样也受到位于其前面动词语义的压制。本文还将"下去"分为"下去_1"和"下去_2"。"下去_1"的语法化程度要高于"下去_2",其主要与非空间运动动词或形容词搭配,用作时体标记,表示事件或性状的"持续"状态。"起来"、"下去"语法化为时体标记有其认知理据,与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有关。(本文来源于《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期刊2015年02期)
李琳[5](2015)在《言语化对时体标记概念习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本世纪以来,Lantolf,J.P.等提出的概念型教学法对外语教学产生了冲击,成为学界的一个热门研究话题。国外的相关实证研究已明确该教学理论对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研究者还关注其言语化过程促进概念内化的重要中介角色和影响。有关言语化理论的中介本质、促进机理和言语化过程的形式等研究正在国外逐渐兴起。本文以此为背景,尝试一项小规模先导研究。2.理论概述与研究背景2.1言语化定义(本文来源于《教育文汇》期刊2015年10期)
杨丽娟[6](2015)在《基于满汉对勘的《清文启蒙》时体标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清中前期兼汉满语会话教材《清文启蒙》中第二部分“兼汉满洲套话”,在满汉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类型学语法理论,对《清文启蒙》卷二《兼汉满洲套话》的时体表达手段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及考察,概括出其时体系统,并对满语自身存在的特殊语法现象以及对满汉双语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探讨。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明确了文章的研究意义,其次对本文研究对象《清文启蒙》的相关文献进行了介绍,最后对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文献做出了具体概述。第二部分旨在由满到汉的视野下,对卷二《兼汉满洲套话》中的时体标记进行归纳,概括出其时体标记共有6种,分别是现在将来时词缀-mbi、-ra(-re/ro),现在时词缀-habi(-hebi/-hobi),过去时词缀-ha(-he/-ho)、-mbihe、-ha bihe(-he bihe/-ho bihe)。第叁部分是在从汉到满的角度下,发现在文献中存在的与时体表达相关的语法语素——动态助词(了,着,过)、时间副词的体貌用法,旨在探讨清前期满汉双语的相互关系及影响程度,以此理清在近代汉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满语对其产生的影响。第四部分为个案分析。“来着”作为北京话中极具特点的句末助词,也是目前汉语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现代语言类型学出发,考察《清文启蒙》卷二“兼汉满洲套话”中“来着”的体貌特点,发现“来着”在语料中涵盖了完成体、结果体、未完整体、过去时等四种体貌用法。第五部分为结语部分。对全文研究进行概括总结,并指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存在的不足。(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5-05-20)
张海莲[7](2015)在《汉语体标记“le”和时间状语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一般过去时的动态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正确的时体表达是衡量外语学习者水平的重要因素。恰当的时体使用能够使学习者的表达更准确更流利,因此时体习得一直以来都受到二语习得领域的关注。大量研究发现:学习者在时体学习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即使是高水平学习者,时体使用也不尽如意。国内外大多二语习得研究者的时体习得研究对象限于母语为印欧语系的英语学习者,而对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研究相对较少。少量对于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的研究也仅限于英语时间状语的迁移,很少涉及汉语时间状语对英语时体习得研究。本文主要回答3个研究问题:(1)汉语体标记“了”如何动态影响一般过去时?(2)汉语时间状语如何动态影响一般过去时?(3)汉语体标记“了”和英语时间状语如何交互影响一般过去时?本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大学生英语产出中的母语迁移历时研究”(项目编号为11CYY021)的一部分,语料由项目组所有成员共同收集。本研究随机抽取了30位华北水利大学和曲阜师范大学的英语专业2011级新生并对其进行跟踪研究。本文所用语料是英语学习者分五次根据五幅图片所写的150篇英语记叙文和与这些英语文本对应的汉语文本。然后分别对语料中的汉语体标记“了”、汉语时间状语和英语时间状语进行了标注。在标注英语语料时对照汉语语料进行标注。并结合蔡金亭(2013)提出的判断迁移的叁类证据判断具体迁移。研究结果表明:(1)汉语体标记“了”对于英语一般过去时的使用有显着的影响。汉语体标记“了”对大部分动词一般过去时的正确使用有明显正迁移,但对个别动词的积极影响并不明显。同时,汉语语料中的“了”对大部分动词一般过去时的使用有负迁移却并不明显,但对个别动词的消极影响却特别大。并且,随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体标记“了”的正迁移和负迁移都成曲线变化。(2)汉语时间状语对于英语一般过去时的使用有明显影响。普遍来说,汉语时间状语的出现会对动词一般过去时的正确使用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对个别动词的积极影响不是很明显。汉语时间状语的缺失对大部分动词的一般过去时使用会有一点儿阻碍作用,但它对个别动词的消极影响特别大,值得关注。随着英语学习者水平的提高,汉语时间状语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都成曲线变化。(3)汉语体标记“了”和英语时间状语对一般过去时的使用有交互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同时存在。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都分为叁类:语言内影响,跨语言影响,语言内和跨语言影响。在积极影响中,语言内影响要大于跨语言影响。在消极影响中,跨语言影响要大于语言内影响。(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5-04-10)
王晨[8](2014)在《基于内置时体短语结构下汉语完成体标记“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的时体意义是通过丰富而稳定的标记系统实现的,总共包含五个体标记,分成两类。其中完成时体由助词“了”标示。关于“了”的生成方式主要有叁种观点:一是“了”作为时体短语的中心词初始生成于Asp的节点;二是“了”本质属于轻动词,生成于v节点;叁是“了”在词库层面上就与动词结合。然而,观点一面临状语修饰词位置问题的挑战,观点二无法给予时体成分一个独立投射,等于说汉语没有时体成分,而观点叁无法解决类似连动式的汉语特有现象。鉴于以上缺陷,有必要改进目前的短语结构,对时体标记研究做出改进。本文基于Travis(2010)提出的内置Asp短语结构,在轻动词与实义动词的投射之间插入内置Asp投射,并假设谓词时体信息由两部分承担:一部分是占据内置Asp中心语位置的时体标记“了”,另一部分是与时体标记对应的事件轻动词e/v。实义动词会提升并加接到轻动词位置,而后者所起的作用是对提升动词的语义进行筛查,标示动作完成性,确保运算成功收敛。同时,本文提出事件域假设,划定轻动词和内置体标记之间的区域为事件域,凡背景信息均需在此区域内才能得到正确解读,宾语可提升至内置[Spec,AspP]核查有界性特征。此假设对词尾“了”与句尾“了”的句法属性做出统一分析。此外,本文借助有界性条件,准确预测否定词“不”、“没”与“了”的共现情况。最后,本文探讨了如何将关于“了”的基本假设拓展到体标记“过”,进一步验证轻动词假设的合理性,并兆示了以此假设重构体态框架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4-05-20)
张培翠[9](2013)在《汉语完成体标记“了”对英语中介语中一般过去时标记的影响——语言迁移现象的普遍语法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的研究发现,汉语完成体标记"了"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一般过去时的使用有影响。本文对90篇作文(低、中、高层次各30篇)及相应汉语翻译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初级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汉语完成体标记"了"的存在明显有助于英语一般过去时的使用(p<0.01)。而到了中级水平,其一般过去时标记对汉语完成体"了"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p<0.05),但仍然较为显着。高级阶段的英语学习者则在使用英语一般过去时标记时不再依赖于汉语的完成体标记"了"(p>0.05)。可见,随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体标记"了"对使用英语一般过去时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种影响随着英语学习者水平的提高而减小。(本文来源于《英语教师》期刊2013年04期)
胡翠娟[10](2013)在《时间状语、情状体、体标记“了”对中国学生英语口头记叙文中使用一般过去时的动态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具有时体系统,因此,时体习得一直以来都是二语习得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者对时体习得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研究,研究对象大多是母语为印欧语系的英语学习者,而对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时间状语、情状体和汉语体标记“了”对母语为汉语的英语专业学习者英语口头记叙文中使用一般过去时的动态影响。本研究是国家社科项目“中国大学生英语产出中的母语迁移历时研究”(项目编号11CYY021)的子课题,研究了英语过渡语中时间状语、情状体和汉语体标记“了”对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英语口头记叙文中使用一般过去时的动态影响。本研究提出以下叁个研究问题:1)英语过渡语中时间状语如何影响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英语口头记叙文中一般过去时表达?随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这种影响会不会变化?2)英语过渡语中情状体对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英语口头记叙文中一般过去时表达有无影响?如果有影响,这种影响是否和情状体类型相关?3)汉语体标记“了”如何影响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英语口头记叙文中一般过去时表达?随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这种影响会不会变化?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随机抽取的30位华北水利大学、江南大学和洛阳师范学院叁所院校英语专业2011级新生,对其进行了两个学期的跟踪研究。研究工具是叙事性看图作文,经过3次口语测试分别得到90份中国大学生英语过渡语口语语料和90份汉语口语语料,并分别对语料中的英语时间状语、情状体和汉语体标记“了”进行了标注。在标注英语口语语料时对照汉语口语语料进行标注,并结合Jarvis(2000,2010)提出的判断迁移的叁类证据判断具体迁移。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表达类型的不同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者对于英语时态的选择,时间状语的出现不能确保学习者正确选择和应用英语动词时态,并且随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时间状语的影响没有显着变化;2)情状体对一般过去时的标记率有显着影响(p<.05),但这种显着差别只存在于终结动词和非终结动词之间(p<.05),而达成动词和完结动词之间、活动动词和状态动词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5),并且,随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情状体的影响逐渐变弱;3)汉语体标记“了”对于英语过渡语中一般过去时的使用有显着的影响,汉语语料中“了”的出现会促进正迁移的发生,并且,随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体标记“了”的影响逐渐增强。(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时和体标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晋语的过去时标记"来"与经历体标记"过",存在一系列的差异。"来"属于"时"范畴,一般位于句末,辖域涵盖全句;"过"属于"体"范畴,位于动词之后,辖域包括动词及其宾语。从与动词情状的关系看,"来"可用于活动类、状态类情状,"过"可用于结束类、成就类情状,或有限制地用于活动类情状。句法上,"来"多数情况下不能同"过"互换或共现,但在存在句和表行为持续的句子中可以互换。"来"同"过"共现时,表达对过去事件的追忆,构成一种"追忆句",这种情况反映了过去时标记同时具有"情态"功能,兼有表达语气的作用。语用上,"来"字句自足性差,经常要求带后续句或分句,或用来说明情况和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时和体标记论文参考文献
[1].黄渊红.支谦译经时体标记考察[J].牡丹.2017
[2].邢向东.晋语过去时标记“来”与经历体标记“过”的异同——晋语时制范畴研究之二[J].语文研究.2017
[3].薛晨,刘琛琛.中日新闻标题时体标记省略的考察——以《人民日报》和“NHK新闻”为例[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6
[4].李宏德.时体标记“起来”“下去”的认知理据和认知识解[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5
[5].李琳.言语化对时体标记概念习得的影响[J].教育文汇.2015
[6].杨丽娟.基于满汉对勘的《清文启蒙》时体标记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7].张海莲.汉语体标记“le”和时间状语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一般过去时的动态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5
[8].王晨.基于内置时体短语结构下汉语完成体标记“了”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9].张培翠.汉语完成体标记“了”对英语中介语中一般过去时标记的影响——语言迁移现象的普遍语法视角[J].英语教师.2013
[10].胡翠娟.时间状语、情状体、体标记“了”对中国学生英语口头记叙文中使用一般过去时的动态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