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明[1]2004年在《高油115玉米的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于2002和2003年进行,设密度(A)与肥料(B)二因素叁水平,其中密度A1=4000株/667m~2、A2=3500株/667m~2、A3=3000株/667m~2,月巴料B1=N:24kg/667m~2、P_2O_5:8kg/667m~2、K_2O:12kg/667m~2、B2=N:18kg/667m~2、P_2O_5:6kg/667m~2、K_2O:9kg/667m~2、B3=N:12kg/667m~2、P_2O_5:4kg/667m~2、K_2O:6kg/667m~2(2002年设B2、B3和B4=N:8kg/667m~2、P_2O_5:2.67kg/667m~2、K_2O:4kg/667m~2叁水平)。从农艺性状、生理生态、果穗性状、经济性状、产量、品质等方面研究密度、肥料及其互作对高油115玉米的影晌,试验结果表明: 1 农艺性状方面: 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和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密度间A1与A2、A3差异达到0.01显着水平,A2与A3除了苗期外都达到0.05显着水平;施肥量间除了4月28日外B1与B3差异达到0.05显着水平。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B1与B3差异达到0.05显着水平,A3与A1差异显着达到0.01显着水平。密度对株高、穗高、穗高系数的影响效果不显着,但茎粗、茎粗系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差异显着,A3与A2、A2与A1都达到0.01显着水平。施肥对穗高和穗高系数的影响差异不显着,而株高、茎粗、茎粗系数都是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其中B1与B3达到0.01显着水平。密度与广西大学硕士论文高油115玉米的栽培技术研究肥料互作对茎粗的影响差异显着,二因素互作对茎粗影响最大的是A3BI,而其余的性状均未达到显着水平。2生理生态方面: 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植株地上部分的氮、钾含量、植株氮、磷、钾的吸收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的影响效果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密度和施肥量所引起的这些指标的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但密度和施肥量所引起的植株地上部分的磷含量差异均不显着。透光率在前期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差异显着,后期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显着。施肥对透过率的影响在前期不明显,但在后期却随施肥水平的提高而显着降低。密度与肥料互作所引起的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植株地上部分的钾含量、植株氮、磷的吸收量、透光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的差异显着,所引起的其余指标的差异均不显着。3果穗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方面: 、密度对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空杆率、双穗率的影响表现相差不同,有效穗数、空杆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显着;穗粒数为:AZ>A1>A3差异显着;千粒重、双穗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差异显着。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效果差异显着,2002和2003年相似都是A1、A2与A3差异均达到0.05显着水平,而A2与A1差异不显着。施肥量对有效穗数、穗粒数的影响效果相似即有效穗数、穗粒数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显着;而对其余性状均不显着。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效果2002和2003年相似即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显着。密度与肥料广西大学硕士论文高油115玉米的栽培技术研究互作对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影响表现相似差异均不显着。4品质方面: 施肥量对含油率的影响效果差异显着,B1、B2与B3差异达到0.05显着水平;B1与B3差异还达到0.01显着水平;而密度、施肥量与密度的互作对含油率的影响均不显着。密度与肥料互作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效果差异显着,在密度为A2条件下,B1与B2、B3差异达到0.01显着水平显着;在肥料为B1条件下,A2与A1、A3达到0.01显着水平;而密度、施肥量对蛋白质的影响均不显着。密度对淀粉含量的影响差异显着A1、A2与A3都达到0.05显着水平,A1与A3达到0.01显着,施肥量、肥料与密度互作对淀粉含量的影响差异均不显着。 氨基酸总量在A1密度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减小,而在A2和A3密度下与施肥量成正比。密度与肥料对酪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蛋氨酸含量影响差异明显,对其余的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明显。 、本试验条件下得出:高油115玉米的适合密度为3500株/667m,,施肥量为N:24kg/667m,、p205:sk只/667m,、KZo:1 6kg/667m,。
陈树宾[2]2005年在《不同密度下高油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研究》文中提出发展优质专用玉米是玉米生产的必然趋势。2002—2004年在新疆石河子进行了高油玉米(高油115、高油298)种植适应性、不同密度下高油玉米生理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及经济效益等试验研究。 1、适应性分析表明,新疆的气候条件能够满足高油玉米成熟,并且通过对高油玉米和本地主栽品种Sc704在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相对比,高油玉米(高油115和高油298)品种的整体水平表现较好,并且在品质、生物量、抗病性方面超过了Sc704。 2、整个生长期间,叁品种的LAI都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以大喇叭口期到吐丝期增长速率最快,到蜡熟期以后LAI减缓。高油115和高油298在生长期单位面积的干物质积累和Sc704一样均呈s型曲线,群体干物质积累随密度增加而增大,高油115在82500株/hm~2密度时群体干物质生产率从拔节期—成熟期平均值达到322.79kg/hm~2·D,高油298为308.52kg/hm~2·D,Sc704为267.92kg/hm~2·D,高于其他密度的群体。高油115吐丝期—乳熟期的光合势为140.69万m~2·d/hm~2,Sc704平均为99.54万m~2·d/hm~2,高油298为130.87万m~2·d/hm~2。高油玉米在拔节期—乳熟期的净同化率较高,而在乳熟期以后低于对照Sc704。 3、高油玉米产量与密度的关系呈二次曲线,相关分析表明:穗粗、行粒数和千粒重对高油115影响较大,穗粗和行粒数对高油298影响较大,行粒数和千粒重对sc704影响较大。 4、高油115生物产量较sc704增产29.74%,每公顷新增利润4312.5元。高油298生物产量比sc704增产31.5%,每公顷新增利润4684.5元。每公顷高油115、高油298的综合效益比sc704增加4083.53元、4005.87元。 研究结果表明,在新疆生态条件下对高油玉米的利用应以青贮饲料为主。
王美云[3]2006年在《热量限制两熟区双季青贮玉米模式及其技术体系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探索与农区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作物新型种植模式,在热量限制两熟区北缘北京地区进行了双季青贮玉米不同模式、季节、品种与栽培技术等不同层次物质生产、资源效率、光合性能和营养品质等系统研究。主要结果表明: 1、建立了双季青贮玉米资源高效、经济高效的新型种植模式。与冬小麦—夏玉米模式相比,其全年干物质生产率提高10.3%、能量提高12%,总辐射利用效率提高12.5%,热量资源生产效率提高22.5%,水分生产效率增加36.3%。其全年种植经济效益可达10405元/hm~2,增加经济效益为16.7%。 2、提出了双季模式全年热量资源两季近似1/2和光资源偏早春分配原则。早播晚收增加全年资源占有,保证有效积温季节利用效率达全年90%以上,自然降水达到85%以上,光照达到70%以上;有效地分配周年双季的资源比例。定量化分析资源配置原则为:早春与晚夏最佳积温比值为1.1-1.2,相应总辐射比值为1.6。有效调节双季青贮玉米的周年资源分配。 3、提出了品种的季节反应分型方法及同季优势品种选择的原则。根据品种产量对季节反应差异,分为4种类型:Ⅰ春优夏弱型,Ⅱ夏优春弱型,Ⅲ双季均优型,Ⅳ双季均弱型。 4、确定了不同栽培措施的物质生产效应。其顺序为:第一为地膜效应:早春地膜增产20%左右:第二为密植效应:一般以111000株/hm~2为宜;第叁为种子处理效应:增产3%-9%;第四为穴播效应:增产6%左右:第五为垄作效应:不明显。通过技术组装与配套,建立了地膜高密大小行季节错位的青贮玉米技术体系及规程。 5、揭示了双季青贮玉米物质积累及其光合性能的动态特征。其表现为:双季青贮玉米近似直线的S曲线后期叶面积为高值维持型,光合势高。全年平均作物生长率地膜双季青贮玉米>直播双季青贮玉米>冬小麦—夏玉米,传统夏玉米>早春青贮玉米>晚夏青贮玉米>小麦。 6、明确了不同品种器官、生育期及栽培措施对青贮玉米的营养含量及产量的影响。青贮玉米的茎和叶为无氮浸出物(NFE)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优势器官,占主要成分,约占全株的80%以上,籽粒和叶片是粗蛋白(CP)、粗脂肪(EE)的优势器官达到全株总量的65%以上。总体营养表现出早春>晚夏,营养、能量、产奶,益农103—郑单958营养品质优势突出。地膜、密度等栽培措施对主要营养含量的变化作用不明显,穴播是一项有利于粗蛋白但增幅不大。双季青贮玉米全年总营养、各种能量和饲料价值具有明显的高效益,预测全年产奶量可达4912磅/吨干物质(2278kg/吨干物质),30841磅/英亩(34279kg/hm~2)。 通过本研究,建立了双季青贮玉米高产高效优质的新型种植模式。具体明确了品种类型和配套关键栽培技术,确定了新模式物质积累与光合性能的动态特征,为农区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
李建奇[4]2004年在《品种及栽培措施对春玉米籽粒品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大田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品种、栽培措施对春玉米籽粒品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及其形成机理,所取得的主要结果有:1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是品种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产量差异更多表现为品种与环境因素的综合决定性,籽粒品质差异则更多表现为品种遗传特性的决定性。不同类型玉米试验的普通玉米品种,2002年比2003年的平均产量增加28.35%,差异极显着;而籽粒蛋白质、脂肪含量,2002年分别比2003年相对提高2.63%、2.50%,2002年比2003年的淀粉含量相对降低1.97%,差异不显着。普通玉米品种豫玉22,2002年比2003年增产20.70%,差异极显着;而蛋白质、脂肪、淀粉含量分别降低6.53%、2.23%、1.94%,差异不显着。表明玉米产量对环境、栽培因素的变化反应敏感,年际间变异幅度大,而品质成分含量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品种间不同的根系分布影响玉米根系对土壤水分、养分的吸收和地上部生物量的生长,直接影响玉米的光合面积和光合产物积累的数量,籽粒灌浆期温度的高低,影响了不同品种的灌浆强度和灌浆高峰期持续的时间,从而影响粒重和产量。早熟品种户单4的籽粒产量形成阶段虽相对集中,但其灌浆期温度高,灌浆强度大,灌浆高峰期持续时间长,造成其收获期户单4(43.03g)高于豫玉22(41.51g)、中单2(31.88g)的百粒重;豫玉22虽为晚熟品种,但其籽粒产量形成阶段主要集中在中前期。这说明品种的灌浆特性是影响籽粒建成的主要因素,环境及栽培因素的变化,主要影响玉米产量的形成。收获期户单4、中单2的籽粒全氮含量分别比豫玉22提高14.73%、13.95%,差异极显着;户单4、中单2的穗轴全氮含量分别比豫玉22提高33.54%、29.75%,差异显着;户单4、中单2的籽粒全磷含量分别比豫玉22提高36.27%、10.78%,户单4与豫玉22的差异极显着,中单2与豫玉22的差异不显着。而豫玉22比户单4、中单2的叶片全氮含量分别增加3.38%、20.22%,豫玉22与中单2的差异显着。表明户单4、中单2将植株吸收、贮存的氮素、磷素在灌浆期间输送到籽粒的比例高于豫玉22,是其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豫玉22的生理基础。品种提高了玉米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增加的贡献率,蛋白质、脂肪、淀粉含量分别达29.87%~69.07%、43.72%~51.76%、48.98%~69.57%,赖氨酸含量为33.33%,籽粒容重达33.55%~57.79%,2002年直链淀粉含量及其占总淀粉含量的百分比分别为76.32%、101.11%。说明玉米品质含量的差异是主要是由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的。
李伟忠[5]2006年在《混播方式对青贮玉米生理特性及产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依据黑龙江省的自然特点和发展需求,通过对黑龙江省目前推广应用的3个青贮玉米品种进行单播(清种)、混播(混种)及其与秣食豆混播组合的研究,探讨了不同品种混播和与豆科作物混播对青贮玉米生育性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旨在探讨青贮玉米不同品种互混和与半野生大豆混播效应;在生物产量、饲用品质及群体光合特性等方面混播与单播比较的基础上,研究不同组合方式对青贮玉米生育性状、产量形成及饲用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合黑龙江省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及最佳混播组合,为黑龙江省青贮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为农业生产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服务,最终推动黑龙江省畜牧业的发展。试验结果表明,混播可提高单株干物质含量,促进干物质积累;混播尤其是不同品种玉米与秣食豆混播较相应品种玉米单播极显着提高了群体的生物产量,依次为龙辐208+秣食豆、中原单32+秣食豆、高油115+秣食豆;青贮玉米与秣食豆混播,提高了群体粗蛋白产量,其中龙辐208+秣食豆,较龙辐208单播粗蛋白产量极显着提高的同时,粗脂肪及可溶性糖产量均极显着提高,粗纤维产量提高不多,群体营养成分均衡,饲用品质得到改善,青贮玉米不同品种间混播处理的龙辐208+中原单32粗蛋白产量显着高于所有单播处理,但其生物产量极显着低于龙辐208+高油115;混播较单播提高生物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单播条件下,龙辐208生物产量最高,中原单32粗蛋白产量最高,且中原单32+龙辐208粗蛋白产量差异不显着而极显着高于高油115;中原单32单播生物产量极显着低于龙辐208单播,高油115由于生物产量极显着低于中原单32,饲用品质相对较差。不同品种青贮玉米与秣食豆混播处理间生物产量差异显着,且极显着高于相应品种玉米单播处理,中原单32+秣食豆处理粗蛋白产量最高,与龙辐208+秣食豆处理差异不显着,且极显着高于高油115+秣食豆处理,同时中原单32+秣食豆处理粗纤维产量最高,且显着高于龙辐208+秣食豆、高油115+秣食豆处理。综合比较表明,龙辐208+秣食豆处理群体生物产量最高,饲用品质最佳,经济效益及土地利用效率最高。不同品种青贮玉米间混播处理龙辐208+中原单32粗蛋白产量最高,且极显着高于中原单32+高油115、龙辐208+高油115,但是龙辐208+中原单32总生物产量极显着低于龙辐208+高油115、中原单32+高油115,同时龙辐208+高油115粗纤维产量极显着低于中原单32+高油115处理。不同品种玉米与秣食豆混播栽培形成高低有序的群体结构,光合作用面积增加,可有效充分地利用高大的青贮玉米中下部的光照,光分布均匀,可提高光合效率,增加田间总叶面积指数,延长光合作用时间,提高光能利用率与土地利用效率,群体获得高产,进而得到高产优质的青贮、青饲饲料。试验表明,最适合单播的青贮玉米品种为龙辐208,最佳混播组合为龙辐208+秣食豆,其次为龙辐208+中原单32组合。
葛国科[6]2003年在《高油玉米的生态适应性及含油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更好的在广西开展高油玉米的育种工作,为广西发展高油玉米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分别于2001年、2002年对区外引进的10个高油玉米杂交种进行了试种和观察,研究了它们的生态适应性、栽培措施与籽粒含油率的关系等问题。结果如下: 1、引进的高油玉米杂交种在我区桂南均有较好的生态适应性,农艺性状、经济性状表现较好,适合我区桂南大部分地区种植。但高油玉米引入我区种植后,由于受到南方高温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籽粒的含油率有所下降; 2、同一杂交种(品种)内高油玉米籽粒的含油率和百粒重呈负相关关系; 3、栽培措施对高油玉米籽粒的含油率和百粒重的影响如下: 1)、施肥量与籽粒含油率呈不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与百粒重呈正相关关系;种植密度与籽粒含油率呈“近抛物线”变化:种植密度在一定范围内,与籽粒的含油率呈正相关关系,当种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两者则呈负相关关系;种植密度与百粒重呈负相关关系; 2)、随着播种期的推迟,籽粒的含油率和百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在种植高油玉米时,要适宜的早播; 3)、多施微生物复合肥有利于提高高油玉米籽粒的含油率和百粒 广凸上会砸士含佑他式.元油击来的哇态违鱼忙及舍油持件的研究重; 总的来说,栽培措施对高油玉米含油率的影响并不显着,要提高高油玉米的含油率,必须通过育种途径,选育含油率高/性状表现好白品种。 4、玉米的油份有花粉直感效应的作用。高油玉米的花粉授子普通玉米后,可提高普通玉米籽粒的含油率;普通玉米的花粉授予高油玉米后,高油玉米籽粒的含油率有所下降。
柳延涛[7]2006年在《新疆绿洲高油玉米高产栽培机理及品质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选用普通玉米SC-704(对照)和3个不同株型高油玉米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5种不同的种植密度,探讨群体密度对高油玉米生理特性、冠层结构、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旨在探索新疆绿洲农区高油玉米高产栽培机理及品质特性,为新疆绿洲高油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参考。试验结果表明:1.在生理特性方面,四个不同品种随着种植密度增大,群体的叶面积、LAI、LAD及干重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平展型玉米表现出大个体的增产优势,紧凑型玉米表现出大群体增产优势。2.在冠层结构方面,四个不同品种随着种植密度增大,叶倾角变小,叶向值有所增大;群体叶面积呈现上部比例增大,中、下部比例变小;同一品种随着密度的增大冠层由上向下透光率降低,平展型高油玉米下降幅度最大,而紧凑型高油玉米下降幅度较小。3.在籽粒品质方面,高油玉米表现出高油和高蛋白质的特性,而对照SC-704表现出高淀粉的特性;随着种植密度增大,高油玉米品质均呈下降趋势,而对照呈波动趋势;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平展型高油玉米籽粒的含油率和蛋白质含量下降幅度大于紧凑型高油玉米。4.在产量方面,四个不同品种的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均存在差异,其中经济产量表现为:SC-704>高油298>高油XY-1>高油115;生物产量表现为:高油298>高油115>高油XY-1>SC-704。综上所述,高油115和高油298最佳种植密度为6.75-8.25万株/ha,高油XY-1的最佳种植密度为8.25-9.75万株/ha;高油115和高油XY-1每公顷综合经济效益分别比普通玉米高3831.2元和4761.56元,因此,高油玉米是新疆畜牧业发展的优质饲草饲料。
吴建明, 梁和, 唐仕云, 陆国盈[8]2005年在《不同施肥水平与密度对高油115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高油玉米生产上要考虑其经济产量和果穗商品质量,对高油115玉米进行不同施肥和栽培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密度为5 2 5 0 0株/ hm2、施肥量为N36 0 kg/ hm2、P2 O512 0 kg/ hm2、K2 O180 kg/ hm2时的玉米产量、含油率、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等综合性状最好,而淀粉含量较低,为当地条件下适宜的栽培密度和施肥水平。
张振兴[9]2006年在《普通玉米高油化应用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利用高油玉米花粉为普通玉米或其雄性不育单交种授粉,多性状筛选获得高产优质的普通玉米×高油玉米杂交组合,探讨了普通玉米×高油玉米杂交当代获得高产的配套栽培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普通玉米高油化应用模式,并对其可行性和应用前景作出分析。试验于2004·1—2005·12在德州市等10个县市区多点试验、调查和模拟应用。其结果如下:1.通过高油玉米与普通玉米杂交和多性状比较,筛选出高产优质的普通玉米高油化杂交组合。利用3个高油玉米品种为6个普通玉米单交种授粉;在18个杂交组合中,产量增加的有10个组合,占55.6%;667m2籽粒单产在600kg以上,增幅为1.4-1.6%。杂交当代籽粒含油量得到显着提高。含油量3%-4%的普通玉米授含油量7.3%-8.6%高油玉米品种的花粉,杂交后籽粒含油量达到5%-6.2%。回归分析得出,高油玉米与普通玉米杂交,杂交当代籽粒的含油量与父母本自交粒的关系是:Fo=0.56P1+0.44P2(Fo:杂交当代的含油量,P1、P2分别为母本和父本自交粒的含油量。)采用混合不同遗传标记的花粉授粉法,探讨了玉米杂交当代籽粒优势和玉米的胚直感效应。同一普通玉米品种作母本与不同的玉米品种杂交当代的千粒重与普通玉米自交粒相比:有3/4的组合杂交粒比普通玉米自交粒千粒重增加,其增幅是6-7%。全部杂交粒的百胚重显着高于普通玉米自交粒的胚,低于高油玉米自交粒的胚。杂交后比其自交胚重增加7.3-17.3%。综合考虑了杂交当代的籽粒产量、含油量、父母本的花期相遇性、植株性状等因素,筛选出了叁对优良杂交组合:郑单958×高油298;M9×高油298;泰玉2号×高油115。2.普通玉米高油化应用的关键技术普通玉米全部采用雄性不育化高产杂交种。杂交当代的产量高于普通玉米自交。种植区域远离海岸线,以降低高油玉米的倒伏率。高油化玉米生产地块与非高油化生产的玉米隔开15m以上。普通玉米和高油玉米分
周宏美, 臧贺藏, 贺德先, 纪利坤, 陈顺通[10]2008年在《普通玉米杂交种高油化栽培效果研究》文中认为采用普通玉米杂交种或其同型雄性不育杂交种与高油玉米相间种植的方式,以提高普通玉米杂交种的产油量。结果表明,在高油115与普通杂交种农大108、雄性不育豫玉22号、雄性不育农大3138相间种植比例为2∶4、密度48 000株/hm2的条件下,普通玉米杂交种比高油玉米平均增产26.5%,比对照增产10.6%;雄性不育玉米杂交种比高油玉米增产25.2%,比对照增产31.6%;普通玉米杂交种、雄性不育杂交种和高油玉米的籽粒含油率平均为8.1%,8.1%和8.3%,而对照为4.2%~4.3%。
参考文献:
[1]. 高油115玉米的栽培技术研究[D]. 吴建明. 广西大学. 2004
[2]. 不同密度下高油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研究[D]. 陈树宾.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3]. 热量限制两熟区双季青贮玉米模式及其技术体系研究[D]. 王美云.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4]. 品种及栽培措施对春玉米籽粒品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 李建奇. 甘肃农业大学. 2004
[5]. 混播方式对青贮玉米生理特性及产质量的影响[D]. 李伟忠. 东北农业大学. 2006
[6]. 高油玉米的生态适应性及含油特性的研究[D]. 葛国科. 广西大学. 2003
[7]. 新疆绿洲高油玉米高产栽培机理及品质特性的研究[D]. 柳延涛. 石河子大学. 2006
[8]. 不同施肥水平与密度对高油115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吴建明, 梁和, 唐仕云, 陆国盈. 广西农业科学. 2005
[9]. 普通玉米高油化应用模式研究[D]. 张振兴. 山东农业大学. 2006
[10]. 普通玉米杂交种高油化栽培效果研究[J]. 周宏美, 臧贺藏, 贺德先, 纪利坤, 陈顺通. 河南农业科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