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鸿仙论文_张耀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范鸿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辛亥革命,南京,同盟会,胡适,武昌,安庆,首义。

范鸿仙论文文献综述

张耀杰[1](2016)在《附葬中山陵的安徽人范鸿仙》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整个国民党统治时期,先后附葬于南京中山陵的党国元老共有4位,分别是韩恢、廖仲恺、范鸿仙、谭延。其中范鸿仙是功勋卓着却很少被后人所称道的安徽籍革命党人。范鸿仙的革命业绩范鸿仙,名光启,188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北乡一个耕读之家。他从小聪颖好学,早年曾中过秀才。1907年范鸿仙来到上海,在于右任等人创办的《神州日报》开始了记者兼革命家的职业生涯。(本文来源于《江淮文史》期刊2016年04期)

张耀杰[2](2016)在《被贴身保镖出卖的革命家范鸿仙》一文中研究指出范鸿仙,名光启,188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北乡的一个耕读之家,他从小聪颖好学,早年曾中过秀才。1907年,范鸿仙来到上海,在于右任等人创办的《神州日报》开始了记者兼革命家的职业生涯。范鸿仙的革命业绩1908年夏天,离开《神州日报》的范鸿仙与李铎(警众)、李燮枢(辛白)、陈仲衡、王无生、胡适等安徽同乡,创办《国民白话日报》。1909年5月,范鸿仙协助于右任创办《民呼日报》,常以"孤鸿"为笔名,发表时事评论文章。《民呼日报》被上海租界当局查封之后,于右任、范鸿仙等人(本文来源于《文存阅刊》期刊2016年03期)

顾玮玮,经盛鸿[3](2016)在《舍身忘家不计名利公正廉明的范鸿仙》一文中研究指出雄伟秀丽的中山陵每天都吸引着世界各地数不清的瞻仰者与游客。在中山陵园区域内,除了廖仲恺、何香凝合葬墓以外,还有一座墓合葬着一对老同盟会员夫妻,他们是辛亥革命先烈范鸿仙和他的夫人李真如。在革命困难时,变卖家产,支持革命范鸿仙在革命一生中,始终顾全大局,舍身忘家,廉洁奉公,把一切都献给了革命事业。范鸿仙在晚清投身革命以后,就到上海从事报刊宣传工作。1909年到1910年初,他参与创办和领导的(本文来源于《档案与建设》期刊2016年03期)

张欣[4](2013)在《南京中山陵范鸿仙墓保护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范鸿仙烈士是辛亥革命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在近代推翻帝制、维护共和等革命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范鸿仙墓作为附葬在南京中山陵地区的国葬墓之一,对其修缮保护设计的研究在诸多南京民国墓葬类文物建筑中具有很大典型性,代表性。本文从南京中山陵范鸿仙墓修缮工程案例入手,梳理其历史价值、建筑价值及存在的问题以及范墓建筑群各时期的特点,探讨范鸿仙墓修缮保护策略与修缮方案的制定。对南京民国墓葬类文物建筑的建成背景、建筑群空间特点、环境氛围,建筑单体形制等共性特征深入研究,并对南京民国墓葬类文物建筑各自特质加以分类,从民国时期墓葬类建筑自身特质思考对他们的保护策略的制定及适宜的保护措施。全文共分为5部分:第1章。通过对论文的研究背景、课题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加以论述,说明研究的内容,提出论文研究的框架。第2章。论述范鸿仙墓的国葬情况及民国时期的国葬制度。对南京范鸿仙墓的选址、陵园环境、群体空间序列、建筑单体形制加以研究分析,并整理分析范鸿仙墓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基础依据。第3章。通过范鸿仙墓复原研究,明确其最初建筑群布局特征与形象特质,并以此为基础,制定范鸿仙墓修缮设计方案。第4章。研究南京民国墓葬类文物建筑的规划选址、群体组成、空间序列以及建筑单体特征、结构形式与材料等,总结南京民国墓葬类文物建筑共性特征,把握民国建筑时代风格;通过法规、文物现状、核心价值的分析认定尝试,对南京民国墓葬类文物建筑加以分类,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对南京民国墓葬类文物建筑保护策略的制定。第5章。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明确文章观点。(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3-05-31)

史全生[5](2012)在《范鸿仙与铁血军》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配合孙中山北伐,范鸿仙组建了铁血军。铁血军共有四个支队万余人,而且都是训练有素、不拿俸薪的革命志士。未几,南北和议告成,孙中山被迫辞职,范鸿仙即取消铁血军番号,所部分别拨归陆军部和安徽都督府。铁血军虽然只维持了月余,却体现了孙中山的革命意图,维护了南京临时政府的安全,也为革命党人训练了一支武装队伍,在以后的二次革命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史学》期刊2012年02期)

[6](2011)在《范鸿仙“一支笔胜十万师”》一文中研究指出范鸿仙,名光启,1882年6月20日(清光绪八年五月五日)生于合肥北乡杏店村一自耕农家庭。1906年,范鸿仙经同盟会员、孙家鼐侄孙孙毓筠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时年24岁。   1908年,范鸿仙来到上海。 9月,他和李辛白、李铎、陈仲衡等发起,创(本文来源于《江淮时报》期刊2011-10-11)

薛冰[7](2011)在《范鸿仙:愿抛碧血换共和》一文中研究指出《碧血共和:范鸿仙传》,黄慧英着,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4月版时值辛亥百年,与辛亥人物的遭遇,不免多起来。不久前随中国作协采风团去长沙,瞻仰黄兴故居。章太炎的那副挽联"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令人感慨良多。回到南京,我又读到黄慧英(本文来源于《博览群书》期刊2011年10期)

茹希佳[8](2011)在《愿抛碧血换共和》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记者曾无数次地拜谒过中山陵,若不是因为此次纪念辛亥百年的采访,不会有幸结识一位82岁的老人范烈孙女士,更不会知道范老的祖父范鸿仙先生是一位辛亥革命的元老,被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被誉为“光复南京的第一功臣”,亦安葬于(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女报》期刊2011-09-14)

沙舟[9](2011)在《辛亥革命元老范鸿仙》一文中研究指出范鸿仙(1882-1914),名光启,别署哀鸿。安徽合肥人。他生于安徽合肥北乡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聪颖好学,小小年纪就文名远播。1904年,安徽寿县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傅孙家鼐聘请他当家庭教师,范鸿仙得以结识孙家鼐之侄孙孙毓筠。1906年孙毓筠自东京归来,介绍他参加了同盟会,范鸿仙自此投身革命。1906年10月,范鸿仙在东京同盟会《民报》刊载文章《刚德之学说》,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1908年,范鸿仙与安徽籍的革命党人李铎(警众)、李燮枢(辛白)、陈仲衡等,创办了在中国近代(本文来源于《档案与建设》期刊2011年04期)

黄慧英[10](2011)在《范鸿仙与陈独秀、胡适的交往》一文中研究指出范鸿仙与陈独秀、胡适,都是安徽人。范鸿仙,名光启,1882年生于安徽合肥北乡的一个农民家庭。陈独秀,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一个平民家庭,比范鸿仙年长叁岁。两人学识同样渊博,但陈独秀出道比范鸿仙要早,且对范有着深刻的影响,范鸿仙对陈独秀则怀有崇敬之心。范鸿仙比胡适大了整整十岁,对这位后辈欣赏有加,可谓是忘年之交。陈独秀与胡适,都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思想界的拓荒者,学术界的祭酒。在清末民初的舞台上,他们与范鸿仙都有过交往,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忽略的痕迹。有评论称:"清朝末年有过一阵‘白话文运动',时期非常短暂,代表报刊为《国民白话日报》、《安徽白话报》",前者创办不久即改名《安徽白话报》。范鸿仙等安徽人创办的这份白话报,正是受了陈独秀的影响,少年胡适则是撰稿人之一。早年的《安徽白话报》对于中国新文化运动,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档案与建设》期刊2011年04期)

范鸿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范鸿仙,名光启,188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北乡的一个耕读之家,他从小聪颖好学,早年曾中过秀才。1907年,范鸿仙来到上海,在于右任等人创办的《神州日报》开始了记者兼革命家的职业生涯。范鸿仙的革命业绩1908年夏天,离开《神州日报》的范鸿仙与李铎(警众)、李燮枢(辛白)、陈仲衡、王无生、胡适等安徽同乡,创办《国民白话日报》。1909年5月,范鸿仙协助于右任创办《民呼日报》,常以"孤鸿"为笔名,发表时事评论文章。《民呼日报》被上海租界当局查封之后,于右任、范鸿仙等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范鸿仙论文参考文献

[1].张耀杰.附葬中山陵的安徽人范鸿仙[J].江淮文史.2016

[2].张耀杰.被贴身保镖出卖的革命家范鸿仙[J].文存阅刊.2016

[3].顾玮玮,经盛鸿.舍身忘家不计名利公正廉明的范鸿仙[J].档案与建设.2016

[4].张欣.南京中山陵范鸿仙墓保护设计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3

[5].史全生.范鸿仙与铁血军[J].安徽史学.2012

[6]..范鸿仙“一支笔胜十万师”[N].江淮时报.2011

[7].薛冰.范鸿仙:愿抛碧血换共和[J].博览群书.2011

[8].茹希佳.愿抛碧血换共和[N].中国妇女报.2011

[9].沙舟.辛亥革命元老范鸿仙[J].档案与建设.2011

[10].黄慧英.范鸿仙与陈独秀、胡适的交往[J].档案与建设.2011

论文知识图

范鸿仙墓-新建的范鸿仙墓,摄于90年代范鸿仙墓-范鸿仙墓地盘图,1935年左右...科研成果附1 1997年获部级科技进步奖项目...政策法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公布第叁批全...9.科学技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2年度...资料汇编高校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标签:;  ;  ;  ;  ;  ;  ;  

范鸿仙论文_张耀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