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勇[1]2013年在《高校巨构式教学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校扩招成果明显。为了适应时代的新需求,我国高校在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方面也放生了重要转变。与此同时,高校的扩张与我国土地资源的紧张状况间的产生了矛盾,从而使校园规划呈现出集约化等趋势。“巨构”是西方在二次大战之后产生的以解决城市大规模发展过程中所遇问题为目的思潮,但因其理想化色彩较浓,故首先在组织简单、易控制的高校校园这一城市模型中得以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巨构式教学建筑的设计实践也开始在我国逐渐展开。在已完成的实际项目中,巨构式教学建筑各方面的优越性已经有所体现,但由于缺乏理论研究的支持,创作中不免出现种种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高校巨构式教学建筑的特征、问题以及具体设计中的应对策略进行一次总结和梳理,以指导未来的设计实践。本文第一章为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论文基本框架。第二章首先对“高校巨构式教学建筑”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解析,接着将高校巨构式教学建筑从在校园整体规划中所充当的角色、所包含的功能属性、总体布局的模式叁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类,并对各类巨构的特点进行了概括,使后续研究具有更高的针对性。第叁章首先介绍了高校巨构式教学建筑产生的过程及其原因,同时分析了其实践现状以及比较优势和现存问题,从而引出了接下来的研究方向。第四章通过总体布局的选型与设计和功能布局两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巨构式教学建筑的布局结构设计。第五章通过外部交通组织和内部人流组织两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巨构式教学建筑的交通系统设计。第六章首先将巨构式教学建筑的公共交往空间分为室外、室内和灰空间叁类并分析其特征和设计要点,接下来分别从多义性、结构性和生态性叁个方面探讨其优化设计策略。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典型的实际案例,为高校巨构式教学建筑这一建筑类型的概念和特性提供一个相对全面的阐述,并通过归纳、整理得出在巨构式教学建筑设计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矛盾及其一般规律和应对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巨构式教学建筑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王坚[2]2006年在《高校公共教学建筑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教学空间作为高校中数量最多也是最基本的单元,它的设计影响着高校的基本职能—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学空间的设计是教学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自从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社会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步入了一个新时期。自1999年开始国家连续扩大高等院校的招生数量,由此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高校校园建设高潮。建筑师在工作中面临着如何在设计中满足现代大学教学建筑的不断发展的需求的问题。本论文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现在的高校公共教学建筑的教学空间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来阐述新时代背景下教学空间设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大学公共教学建筑教学空间的各种相关因素,并对教学空间和学生心理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然后对公共教学建筑进行了对比调研,并对其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大学公共教学建筑教学空间的设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最后提出高校教学建筑的设计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的观点,而且可以预期,将来的高校教学空间将会变得高集约化的,高智能化的和更加人性化。
金昊[3]2015年在《可持续的山地高校教学楼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持续推进,大学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校园建设速度加快,节能需求与生态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对教学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受社会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环境及历史传统等诸多因素影响,山地地区比平原地区更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的普及来提升自身发展实力。另一方面,可持续理念虽然已受全社会的广泛认可,但其尚未深入到高校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核心,大部分高校建设管理模式依旧走传统老路,类型众多的校园建筑亟需摆脱能耗大户角色。本文研究目标正是立足于新时期、新环境下高校建设现状,为了实现高校建筑的节能减排,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山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多重目标,以可持续理论为切入点,探索出切合我国广大山地地区客观现实的可持续的高校教学楼设计方法。本文从建筑可持续设计的一般性方法出发进行探讨,结合重庆地区高校教学楼的实地调研,针对山地高校教学楼设计独有的特点,分析教学建筑的基本特征与空间组成,明确其设计的核心内容,结合可持续理论,进而提出山地高校教学楼设计目标:实现人与建筑、环境和谐发展。高校教学建筑作为诸多建筑类型中的一种,既需从可持续的通用手法中提炼出精髓,还需兼顾山地环境的场所感,综合并加以实际应用。基于可持续的山地高校教学楼设计目标,从总体布局、单体建筑、材料与结构以及绿色技术与系统四个方面对其设计策略进行探讨研究,总结、优化并最终提炼出可持续的设计策略体系。而后借助实践项目中相关策略的应用过程再现,从而验证和完善山地高校教学楼的可持续设计策略体系。本文选取可持续设计理论作为切入点,研究山地高校教学建筑这一特定对象的设计理论及针对性的策略方法,结论如下:①教学建筑总体布局层面:掌握山地风气候,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整合建筑总体布局形式,利用朝向与坡向提高有限的山地场地利用率,并选择适宜的接地方式,努力减少营建活动对于山地生态环境的破坏。②教学建筑单体设计层面:综合气候地形因素确定适宜的建筑轮廓尺寸,这是建筑节能降耗的前提,确保建筑教育特质的显现以及实现与山地更好的融合,通过多维度的建筑绿化等措施,提升室内人体舒适度,最终使得大学师生多重行为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③建筑材料与结构层面:运用本土建材减少过程废料,选择轻量、耐久、多适的建筑结构以迎合复杂山地环境,通过标准化、预制化的营建方式,使营建过程尽量较少对山地生态的破坏。④绿色技术与系统层面:运用绿色校园生活技术,引导高校师生低消费的生活方式,选用合适的节能与环境控制技术,优化有限山地教学资源的配置,提高利用率。
刘蛟[4]2012年在《现代高校教学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在校人数的不断增加导致了近些年高等学校大规模、快速地建设。用地的限制、现代教学功能的转变逐渐使教学综合体建筑成为校园建筑的主流。高校教学综合体是指高校教学建筑向综合化、集中化。它将各科系的办公、实验及教学等功能空间综合到一起设计,打破了各科系之间的分裂状态,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流。这种集约化的设计可以将有限的信息、资源和设施集中到一起,提高其利用效率。但是目前国内的高校教学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存在诸多的问题,如设计理念陈旧、处理不够人性化、教学空间与教育模式不能相适应、空间的利用率不高等。本论文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近些年新建成的优秀案例,对高校教学综合体的公共空间设计手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解答。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第二章:提出目前关于高校建筑综合体的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并对教学建筑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教学综合体的建筑特点。并选取了几个教学综合体的建筑实例进行分析,总结了现存设计的优缺点。第二部分为第叁章:针对第二部分的高校教学综合体公共空间现存的问题,分别研究了在现代教育模式、使用者的行为模式和情感心理以及校园文脉和自然环境对高校建筑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的影响。第叁部分为第四、五章:依据第叁章所提出的公共空间设计的相关策略,进行教学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的具体手法研究,并提出了教学综合体公共空间之后的发展方向。第四部分为结语部分,回顾了本论文所研究的局限之处。
杨春时[5]2009年在《普通高校整体式教学楼多样性及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制度、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促进了现代高校校园整体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高校传统教学建筑由于其各自独立、自我封闭的缺陷,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整体式教学楼由于其布局紧凑、功能复合、资源共享、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间联系方便等内在特点,越来越多的被高校所采用。同时,整体式教学楼提高教学设施利用率,减少重复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能够缓解高校用地紧张,符合我国建设集约型社会的发展方向。但是现阶段我国整体式教学楼存在规模庞大、设计周期短暂、建设时间过快的问题,难以产生优美、亲切、舒适、有情感的学习生活环境。对整体式教学楼的多样性及适应性研究,正是为了满足现代学生多样化的行为需要,适应学生精神领域的需求,使整体式教学楼成为学生学习以及课余生活的良好空间场所。论文主要采用资料阅读、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的方式方法,针对现阶段我国整体式教学楼由于设计周期短、方案创作仿效成功案例等因素而导致的多样性与适应性方面的不足,对整体式教学楼的多样性与适应性设计方面进行探讨研究。论文通过对整体式教学楼布局模式、外部空间、内部空间、灰空间的多样性以及对环境气候、地域文脉、校园文化、内部空间适应性的分析研究,提出我国整体式教学楼在多样性与适应性方面的一些设计方法。
郑锐锋[6]2007年在《大学校园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大学校园建设中存在着人性化关怀缺失的问题,本文以建筑学、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环境学等方面为基础,从校园的户外空间及户内空间两方面进行分析,对校园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提出合理建议,并结合大学生的行为心理需求,分析理解校园空间人性化的涵义和要求。最后,探讨校园规划的人性化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章;对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进行总体描述,提出人性化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分析了校园空间环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本文仅以学生作为校园主体,分析其行为心理特点及空间需求,体现人性化的设计思维。第叁章;从人性化特征较为明显的广场、庭院、道路、空间细部几个方面总结设计校园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原则。第四章;从教学建筑、食堂、学生宿舍叁方面进行分析校园建筑内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原则。
陈鹏[7]2016年在《重庆高校教学建筑节能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建筑业的粗放式发展给城市环境来了破坏以及能源浪费,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动生态节能建筑的发展已迫在眉睫。绿色校园建设作为生态节能建设的一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教学建筑节能是建设绿色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建筑的节能设计要注重节能效率与功能性、经济性的多重并进,同时教学建筑作为高校教育的物质载体,应为师生的使用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因此,高校教学建筑在节能设计上应从适应气候的被动式策略出发,既要提供舒适的空间环境,又要追求对能源的节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能彰显地域特色。本文选取了重庆地区的高校教学建筑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气候适应性的高校教学建筑的节能设计策略。论文首先通过资料搜集分析了重庆地区环境与气候的特殊性。然后对重庆地区高校教学建筑进行实地调研,探讨了高校教学建筑的建筑特点,并找出其存在的节能问题并加以分析。其次对具有气候适应性的重庆传统建筑进行调研,通过建筑群体布局、建筑空间形态、建筑材料构造等叁个方面分析了传统建筑的节能设计理念与生态节能观。同时阐述了当代建筑在节能设计方面的不同技术观,分析了技术的适宜性。在此基础上,得出了重庆地区高校教学建筑节能设计的设计原则。第四章开始分别就前文所提出的问题与设计原则,从宏观、中观、微观叁个层次寻求建筑节能设计的策略方法。先从总体布局出发,分析了山地地形对日照、风环境的影响,为建筑布局选址提供依据。其次根据重庆的日照与风环境特点对建筑的朝向以及间距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综合性的布局策略。最后针对建筑的外部空间,提出了有利于调节微气候的植物绿化以及水体的设计策略。第五章主要是对建筑形态与空间的节能设计策略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建筑体形系数对建筑节能的影响,同时又根据重庆的气候特殊性对建筑形态进行合理优化。其次根据高校教学建筑空间的功能特点进行了主次划分,依照功能空间不同的采光通风要求进行空间布局的优化。最后针对功能空间的采光与通风提出了可行性优化策略。采光的优化设计以侧窗采光为重点,辅以天窗采光与辅助采光构件的设计。功能空间自然通风的优化设计则探讨了开口位置、大小与开启方式等设计要点与自然通风的关系。第六章主要针对建筑节能的细部构造进行探讨,包括了有关墙体、门窗、屋顶保温隔热的多种形式与措施,与遮阳如何综合权衡其防晒隔热与通风采光的矛盾,进行合理设计的策略方法。墙体保温隔热的节能设计上主要探讨了墙体保温隔热的构造方式、材料的选择,同时提出了墙体绿色设计的优点与策略。门窗的保温隔热主要提出了要注意窗墙比的关系,同时要提高门窗材料的热工性能以及其接缝的气密性。屋顶的保温隔热首先探讨了不同的屋顶形式对其的影响,然后从通风隔热屋顶、屋顶绿化与蓄水屋顶等方面对屋顶节能进行了优化设计。最后探讨了遮阳设计对于建筑节能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遮阳的基本形式与综合优化策略。第七章通过实际项目具体地展示重庆地区高校教学建筑在满足功能与美学的要求上,如何进行有效的建筑节能设计。在总体布局上充分体现了对于环境的尊重与利用,在建筑单体的节能设计上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室内外空间环境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增强采光通风。同时在建筑外墙的设计上采用双层墙体设计,有利于墙体间空气的流通,更增强了外墙的隔热效果。
蔡捷[8]2002年在《现代高校教学建筑设计模式及其发展趋势研究》文中认为建筑的外部形态是内部空间符合逻辑的反映,内部空间则以满足各种功能需求为前提,而功能的需求则是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更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教学形式与方法的不断转变,对教学建筑的研究范围及领域更加广阔。特别是在我国上个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高校合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大学的转变过程中,高校教学建筑的功能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对教学建筑空间的研究更加深入。在以“以人为本”的观念为出发点的基础上,研究教学活动的主体——师生的各种行为特点及心理需求,进而创造出更合理的教学物质环境空间,提出现代高校教学建筑的设计模式,这就是本论文的探索目的。适宜的空间能促进师生间的交往及互动式学习的深入进行,从而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的现代教育人才。 教育建筑的发展是个有一定历史的过程,是在一定条件制约中的创作行为。本论文以研究国内外教学建筑发展中形成的观念为指导,从对教学建筑的空间形态构成、与师生的行为及心理需求的结合为出发点,进行现代教学建筑设计模式的研究。 第一章首先对教学建筑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进而分四个时期对我国近现代高校教学建筑发展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各个时期以及未来发展过程中,教学建筑设计理念对设计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主要系统的分析了教学建筑空间形态构成,其次对教学建筑创作中的艺术性进行了研究。分点状、核心型、动线型、格网型、综合型五个方面分析了国内外教学空间形态的构成,探讨了做为构成校园中心空间的最主要的元素——教学建筑空间形态的整体性设计,指出了“院”这一基本模式在教学建筑空间形态构成的重要性。 第叁章结合当前的先进理念,研究教学建筑的内外空间,为本论文的理论重心。首先以“以人为本”的设计观为出发点,分析了高校中的主体——学生的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心理需求的复杂性,提出了教学建筑应创造多层次的空间满足行为与心理需求,并进而着重剖析教学建筑的内部空间、外部空间。从创造多层次的交往空间,适应师生行为、心理需求的生态的教学环境的角度研究了教学建筑的空间设计原理与方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 法。 第四章首先分析了教学建筑建造的进程,指出教学建筑的设计上应 强调引入公众——即校园中师生的参与,促成教学建筑建造的理想化与 合理化。然后分析了先进技术——智能化技术引入教学建筑中带来的空 间变化。 在论文第五章,结合教学建筑实例:美国K比sge学院、深圳大学、 武汉大学的理论分析与建筑实态的调研,论证了教学建筑空间与环境,;与师生的行为及心理需求的结合。在此系统地研究了高校长期发展过程 中,教学建筑的整体性、文脉性,以及教学空间的多层次性原则,为新 建教学建筑设计提供了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总之,本论文着重从理论与实践上对教学建筑与环境的联系、与师 生的行为心理需求的结合进行了论述。从教学建筑空间形态构成的整体 性、空间形式的多层次性两方面分析,探寻了现代高校教学建筑的发展 模式轨迹。通过对一系列的教学建筑作品的调研,以及对大量设计实例 和第一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当今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新建 高校教学建筑的设计原理与方法,以期对当代我国教学建筑设计及未来 发展有所启发。
张力[9]2005年在《当代高校整体式教学楼群空间形态设计初探》文中认为世纪之交,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步入了深刻改革和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与职能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旧有的教学建筑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面对新时期的发展,高校对担负主要教学功能的教学类建筑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了顺应这种新的趋势,于是一种可容纳多种专业,并使其得以交流与紧密联系的整体式教学楼群的便应运而生。 本文先对影响整体式教学楼群设计的诸多因素做了较为全面地分析,而后着重从整体式教学楼群的空间形态方面进行分析,其主要涉及建筑楼群内部的空间形态,建筑楼群外部的空间形态以及二者之间的过渡空间——灰空间形态。在对这叁方面进行分析的同时,结合了自己的调研结果和相关资料的解析,得出相关结论。 本文研究了整体式教学楼群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其设计应当注意的相关原则,对今后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龚联[10]2017年在《基于建构理论的高校教学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底,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高校发展开启了新局面。“双一流”建设要实现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的跨越。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各高校纷纷加大建设量以满足新时期校园空间需求的膨胀。为此,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对高校类建筑“量”的需求会逐年增大,而且对“质”的要求也水涨船高。高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使命,是民族大义之所在。高校教学建筑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单是具备教学功能的普通公建,它具有多个维度的多重价值属性。如何在高校建设中准确把握建筑主导的价值取向,使高校的精神、高校的文化以及高校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也成为了高校建设的目标之一。建构理论认为建筑是通过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与运用、结构的选型与设计、空间的营造与组合等建构要素的建造来实现建筑价值和表达建筑情感的。具有技术和精神双重层面的内涵。在技术层面上:它关注的是材料、结构和空间等建构的要素,注重建造的逻辑性和建材的本质属性。在精神层面上:建构的研究还包含了历史人文、艺术美学以及地域风俗等多个交叉学科的内容。因此,基于建构理论对建筑设计进行研究,可以更全面的把握建筑的价值属性,将建筑主导的价值因素从复杂的建设背景中发掘出来,使这些价值取向在建构策略的运用中得以凸显。高校建筑价值属性是多元的,基于建构研究高校建筑具有理论研究价值。论文第一章,以建构理论为线索,对建构理论进行了释义,并从背景中提出了我国高校教学建筑面临问题,说明了基于建构理论研究高校教学建筑的理论意义。在之后的第二章,首先,阐述了建构理论对今天建筑设计的影响,并基于建构对建筑的价值属性进行了剖析。然后,结合高校特点,归纳了高校教学建筑更加侧重的建筑价值取向。最后,通过阐述和研究总结了高校教学建筑价值取向(取决于各个高校不同的属性、规模、办学历史等要素)对其建构要素的影响。第叁章基于上文归纳的高校教学建筑的价值取向,针对建构理论所关注的建构要素(材料、空间、结构等)分别总结了材料的材料的选择与运用、结构的选型与设计、空间的营造与组合等设计策略。接着第四章以实践设计为基础,结合北京教育学院建筑改造项目,将上一章节总结的各个建构要素的设计策略用实践的方法验证展示。最后总结:基于本文各章节的分析研究做出总结,并展望了本文继续深入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最终希望研究成果能以建构的思维模式对今后高校教学建筑的设计实践有所参考和启示。
参考文献:
[1]. 高校巨构式教学建筑设计研究[D]. 张智勇.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2]. 高校公共教学建筑教学空间设计研究[D]. 王坚. 天津大学. 2006
[3]. 可持续的山地高校教学楼设计研究[D]. 金昊. 重庆大学. 2015
[4]. 现代高校教学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 刘蛟. 大连理工大学. 2012
[5]. 普通高校整体式教学楼多样性及适应性研究[D]. 杨春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6]. 大学校园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 郑锐锋. 浙江大学. 2007
[7]. 重庆高校教学建筑节能设计策略研究[D]. 陈鹏. 重庆大学. 2016
[8]. 现代高校教学建筑设计模式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 蔡捷. 武汉理工大学. 2002
[9]. 当代高校整体式教学楼群空间形态设计初探[D]. 张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
[10]. 基于建构理论的高校教学建筑设计研究[D]. 龚联. 北京建筑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