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利娟[1]2007年在《陕西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水平以及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本文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陕西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特点,提出了影响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的因素和影响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绩效的因素,并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借助于统计学分析方法,提出了提高陕西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的对策和建议,完善了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理论与实证研究。现将本文的工作概括如下: 1.从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理论研究出发,主要从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来考虑,对每一个阶段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了国外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现状和有效做法,结合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现状,初步得出了陕西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分析了影响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因素。 2.详细分析了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概况了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影响因素和绩效影响因素,基于影响因素的挖掘、整理和分析,提出了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影响因素及绩效因素的概念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能力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 3.归纳总结出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将这些因素分别归为叁类,进行量化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及数据处理验证了本文提出的10个假设。通过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解析影响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绩效的3个因素与影响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的3大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在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针对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特点,结合现状,提出了提高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的策略和方案。
白华, 徐英[2]2015年在《陕西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通过构建陕西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具体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陕西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处于一般水平,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同时也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提升陕西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建议:建立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多元投融资体系,健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优化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环境,搭建高校与政府、企业叁方联动产学研结合的良性平台。
李景魁[3]2017年在《新常态背景下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科技成果产业化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竞争力、软实力,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文章通过分析我国高等院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现状,比较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模式特点,重点分析了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新常态背景下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模式。
李海燕, 董小艳[4]2013年在《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国内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产学研合作中的不足,提出构建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配合产学研平台。优化配置高校和社会的科技资源,将政府、产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组织连接组成合理、有效的技术产业网络,加快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同时,对该服务平台的内涵、组成和功能进行了探讨。
贾一伟[5]2013年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校科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科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一方面,由于高校科技产业的特殊性,其依托高校的特点决定了治理和管理存在诸多难题;另一方面,高校科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一般企业不同,具有其独特性,需要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因此,基于中国高校科技产业现状,系统地研究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运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结合大样本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验证了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因素;其次,基于驱动因素及其对应的变量,构建和测试了系统动力学模型;最后,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对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进行了仿真实验与优化。主要工作和结论有:第一,构建了高校科技产业系统体系。高校科技产业系统由元素(包括高校支持、政府支持和社会支持叁个元素集)、功能(包括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外部环境(包括政府部门是否鼓励高校兴办科技产业、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社会对高校科技产业的认知与认可),以及元素之间相互关系等构成,是一个动态复杂的有机体系。第二,提出了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协同模型,并予以实证检验。根据调研问卷,通过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系统检验了政府支持(ZS)、高校支持(US)、供应链的密切合作(SC)、竞争者的竞争强度(JC)、与外部科研机构的技术协作(TC)、吸收能力(AA)、知识传递能力(AK)和资源整合能力(AR)与可持续发展(SD)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相应结论:(1)政府、高校和社会支持是促进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外部因素;(2)企业能力(吸收能力、知识传递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是促进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部因素;(3)政府、高校和社会支持直接或间接影响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第叁,构建了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并结合实例予以测试。在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本文构建了四个子模块,分别为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子模块、高校支持子模块、政府支持子模块和社会支持子模块。在子模块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关系图和系统流图,并进而建立了流位变量、流率变量、辅助变量、常量和相应的数学公式。在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依托我国某着名高校计算机学院成立的高校科技企业(A公司)的实际数据对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测试。第四,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高校科技产业的部分政策,并对政策优化提出了针对性建议。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参数的变动,可实现对高校科技产业政策的实验与优化。政策实验与优化表明,高校支持政策对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从长期来看,政府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提升高校科技产业的盈利增长率,但对销售收入增长率的影响较小;增加社会支持力度,高校科技产业的实际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第五,提出了促进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对策建议具体分四点,分别为:(1)鉴于高校、政府及社会的支持是促进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应协调发挥叁者的作用;(2)鉴于高校技术/智力支持已成为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加强两者之间产学研结合的深度和广度;(3)政府支持带来的积极作用明显但不全面,应切实创新支持模式,提升高校科技产业的市场竞争力;(4)社会支持对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应切实发挥其职能,推进高校科技产业的社会化程度。同时,本文提出,未来应以高校知识创新与转移的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研究高校、政府和社会对高校科技产业的支持。
万金荣[6]2006年在《中国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使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世界各国除了在行政管理、经济和法律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之外,还都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多种层次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加快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投入产业部门的进程,缩短由科学发现到工艺技术创新再到应用的周期,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以提高本国综合国力。比较而言,虽然我国每年的科技成果很多,但实际转化为生产的科技成果数量却很少,最终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更少。这不能不引起对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的思考。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有很多影响因素,需经过一定的途径把科技成果与资金、设备、原材料、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通过科学的管理组织结合在一起的工程,涉及因素、环节很多,每个因素、环节都关系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成败。科研管理方面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但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的理论研究还很滞后,即使有这方面的研究,大都较为分散、零碎,停留在表象上,理论上的滞后,严重地影响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的开展,尽快开展系统深入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已迫在眉睫。所以,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进行系统的思考与研究,不仅理论上必要,而且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科技成果产业化涉及到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仅就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的改善、采取的对策措施等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论文从介绍国外发达国家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经验入手,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的成果,及采取的有效措施,阐述了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内涵和特征,以及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况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并简述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化官、产、学协力机制,资金筹集机制和开放流动竞争的用人机制,进而较深刻地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探讨造成我国科技成果较多,而产业化成果较少这一现象的原因,通过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层次分析排序,找出制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要因素和相关因素,并根据排序的结果进行有重点的分析,同时对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模式进行改善,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及对我国现阶段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文章最后,结合黑龙江省的农业自然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对目前影响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要因素在借鉴前文的层次分析方法(AHP)基础上进行排序分析,以具体实例来验证前文所作的研究,并结合农业科技发展的独特特点,来为黑龙江省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之路提出促进其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对策研究。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即希望把研究的结果应用到我国的科技产业化生产实践中去,为我国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尽微薄之力。
林洛阳[7]2014年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大科技成果代表着未来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不仅是世界各国抢占经济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也是实现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当今世界各国纷纷把促进重大科技成果研发纳入本国发展的战略核心,加速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近年来,我国重大科技成果的投入与产出显着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重大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较低、速度较慢,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这不能不引起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思考。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面对着日益严峻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其核心原因是技术水平落后,一大批先进的重大科技成果还未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投入与低产出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因此,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现状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我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有助于深入理解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更好的促进重大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提供决策依据,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稳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区域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进行评价。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本文明确了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进行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并梳理了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理论研究,介绍了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内涵与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阐述我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现状并分析影响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要因素。其次,依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建立适合我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查找我国30个省市的相关数据,利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分别评价我国区域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与效率。最后,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发现我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不高这一事实。结合我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特点分析产业化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提高我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建言献策。这也是本文研究目的之所在,即希望把研究结果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为产业化之路尽微薄之力。
谢泗薪, 薛求知[8]2004年在《从SSM新视角打造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与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的链接》文中指出从SSM新视角全面分析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所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按照根定义建立概念模型,然后经过理想的概念模型与现实的比较,寻找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相关链接,得出了高校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直接影响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结论,最后根据高校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分析,提出了科技人才环境管理与优化的一系列方法与策略。
桂玫玫[9]2006年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发展科技产业已成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发展高校科技产业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是高等学校职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高校科技工作的延伸。在知识经济时代,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对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为背景,以寻求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所要求的有效机制为研究目的,运用归纳分析、综合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通过对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外机制进行了研究,为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在对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现状、难点的分析中,阐述了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低的原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高校科技产业资金短缺、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结合度低、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高校科技产业管理体制不健全、高校与企业间的中介渠道不畅等原因。同时从市场、资会、科技中介、人才、管理等几个方面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尽快建立和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对策性措施,建立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模式。最后对中关村科技园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前文设计的模式提出设想改善的方法。
董大鹏[10]2013年在《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及组织机制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保持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产学研合作有效加强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联系,加速了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是开展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我国现阶段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效果依然不够理想,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水平还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当前以技术创新、科技竞争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探索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组织机制,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率,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是非常重要和紧迫的,而高校驻外研究院的产生和发展为我国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战略定位、组织机制、有效性和优势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论证为目的,阐述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优越性,为我国未来产学研合作总结出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与途径。具体而言,本文针对技术转化的技术层面和环境层面分析了我国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重要制约因素,对高校驻外研究院模式战略定位、组织机制和有效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用案例来论证这种模式和组织机制的优越性,最后试着为我国未来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提出创新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陕西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影响因素分析[D]. 白利娟. 西北工业大学. 2007
[2]. 陕西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绩效评价研究[J]. 白华, 徐英. 中国高校科技. 2015
[3]. 新常态背景下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研究[J]. 李景魁.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2017
[4]. 高校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研究[J]. 李海燕, 董小艳. 科技管理研究. 2013
[5].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贾一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13
[6]. 中国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研究[D]. 万金荣. 东北林业大学. 2006
[7]. 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评价研究[D]. 林洛阳. 福州大学. 2014
[8]. 从SSM新视角打造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与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的链接[J]. 谢泗薪, 薛求知.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4
[9]. 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D]. 桂玫玫. 武汉理工大学. 2006
[10].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及组织机制探究[D]. 董大鹏. 北京化工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