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条山南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条山南段,中生代成矿模式,找矿意义
中条山南段论文文献综述
贠孟超,尹德威,靳庙杰,王风宇,薛磊[1](2018)在《中条山南段中生代成矿模式及找矿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条山南段成矿地质构造条件优越,特别是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强烈,生成了铜、金等一系列内生矿产。文章对区域控矿构造、中生代岩浆活动以及区域矿产分布等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该区成矿作用过程为:中生代软流圈上侵及形成的大规模岩浆上涌为成矿提供了矿液来源及热动力来源,深大拆离断裂及剪切变形变质带为矿液上侵就位提供了通道,成矿部位为深大断裂的次级断裂、剪切带内,以及岩体周位构造裂隙中。对应的矿床类型为拆离带型矿床、剪切带型矿床、次火山岩型裂隙矿床。还据此成矿模式进行了成矿区段预测,以便对该区找矿工作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矿产勘查》期刊2018年03期)
孙占亮[2](2015)在《中条山南段涑水杂岩区与变基性岩有关铜矿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中条山南段涑水杂岩区地质矿产调查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区内已有的物、化探及航磁、重力成果资料,探讨了与基性岩有关的铜矿(化)形成的地质条件及成因,研究表明该类型铜矿产于变基性岩中,受控于褶皱及与之伴生剪切变形及岩浆侵位作用,成矿是在已有矿源岩的基础上经过后期褶皱迭加,韧性剪切变形—热液加富而成。(本文来源于《华北国土资源》期刊2015年01期)
苏彦丁[3](2008)在《中条山南段物化探找矿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条山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垣曲县、平陆县、芮城县和永济市境内。区内地质成矿构造条件良好,矿产资源(尤其是铜矿)丰富,素有“铁头铜腰金尾巴”之称,中条山铜矿是我国主要的铜矿基地之一,在上世纪,曾经负担着中国近六分之一的铜矿石产量,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开采,铜矿保有资源量已趋枯竭,这引起了国内地质学家和地质工作者的关注,急需寻找新的矿产资源地。2002年,中条山南段黄狼沟一带在民采铁矿的过程中发现了产于涑水杂岩中的铜和铜铁矿体,矿体与基性岩有关,热液活动强烈,铜品位达到了5—12%,引起了上级有关专家的重视。随后,有关专家实地考察了该类铜矿,在仔细观察了矿床特征,地表含矿岩系出露情况和展布范围后,得出了初步结论:矿床与涑水杂岩系中的基性岩类有关,地质现象不同于中条山已知胡蓖型铜矿床的特征,又不属于海相火山岩型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可能是一种新类型矿床,暂时被定名为黄(狼沟)—白(岭谷)型矿床,简称黄白型矿床。这类地质现象和矿化特征在中条山南段的普遍存在,说明该类型铜矿有相当大的找矿前景,是中条山地区深化找矿的新亮点,可能预示着中条山区外围找矿的新突破,建议尽快进行地质评价;为区内铜矿勘查工作指明方向,在不久将来,有可能缓解中条山铜矿资源的危机程度。本文结合近年来中条山南段完成的地质物化探资料,对比了新类型铜矿与中条山已知胡(家峪)—蓖(子沟)型铜矿床的特征差异,从地质、物化探勘查工作的角度出发,总结以往工作成果,对新类型铜矿的形成条件及新一轮找铜工作的思路进行了综合分析,初步完善了中条山南段物化探找矿的模型,为以后中条山南段物化探找矿提供的工作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8-05-01)
陈彩萍[4](2006)在《中条山南段王窑头与变质基性岩有关的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中条山南段铜矿新类型王窑头矿区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容矿岩石为变质基性岩,产在太古宙涑水杂岩中。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变质基性岩与铜矿化分析,证明该区矿化强度与变质基性岩的规模及其硅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在呈薄层状产出、硅化较强、硅质细脉发育的变质基性岩中,矿化更为明显。在该区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多期次矿化特征,对成矿潜力进行了预测,具备了形成工业铜矿床的必要条件,是难得的找矿远景区段。(本文来源于《地质与勘探》期刊2006年04期)
陈彩萍,王双猗[5](2005)在《溴、碘元素在中条山南段黄狼沟矿区新类型铜矿中的分布特征及找矿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成矿作用中卤素元素是重要的矿化剂之一,它们对许多金属成矿元素的迁移和富集具有独特的作用。由于碘和溴可以在宽阔的原生晕外带发现,因而它们是寻找相当深(达300-500米)的隐伏矿床十分有效的指示元素。本文以黄狼沟矿区为例,通过土壤与岩石化探剖面测量,分析溴、碘元素在本矿区的分布特征,试验深穿透元素溴、碘对铜矿床地球化学勘查的有效性,为资源远景评价提供地球化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华北国土资源》期刊2005年02期)
中条山南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中条山南段涑水杂岩区地质矿产调查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区内已有的物、化探及航磁、重力成果资料,探讨了与基性岩有关的铜矿(化)形成的地质条件及成因,研究表明该类型铜矿产于变基性岩中,受控于褶皱及与之伴生剪切变形及岩浆侵位作用,成矿是在已有矿源岩的基础上经过后期褶皱迭加,韧性剪切变形—热液加富而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条山南段论文参考文献
[1].贠孟超,尹德威,靳庙杰,王风宇,薛磊.中条山南段中生代成矿模式及找矿意义[J].矿产勘查.2018
[2].孙占亮.中条山南段涑水杂岩区与变基性岩有关铜矿特征研究[J].华北国土资源.2015
[3].苏彦丁.中条山南段物化探找矿建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4].陈彩萍.中条山南段王窑头与变质基性岩有关的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J].地质与勘探.2006
[5].陈彩萍,王双猗.溴、碘元素在中条山南段黄狼沟矿区新类型铜矿中的分布特征及找矿作用[J].华北国土资源.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