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重金属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重金属,形态,土壤,沉积物,有效性,柱状,生物。
重金属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王军广,王鹏,伏箫诺,赵志忠,邱彭华[1](2019)在《海南清澜港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及生物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了沉积物各形态和沉积物部分理化性质间的相关性,并讨论了沉积物中形态特征和生物有效性,旨在为合理预防和治理红树林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提供依据。【方法】以海南清澜港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BCR连续提取法并测定沉积物中Cu、Zn、Cd、Pb 4种重金属元素形态和含量。【结果】各重金属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Cd和Pb之间呈显着相关,二者存在一定的伴生关系,具有同源污染物质的可能;沉积物重金属各形态中Cu和Cd形态中含量最高的是弱酸提取态,Pb在可还原态中含量较高,Zn的残渣态含量较高,说明研究区沉积物中Cu、Cd、Zn的潜在危害大;沉积物重金属Cd、Cu、Zn、Pb的各形态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沉积物pH值与Cd弱酸提取态、Cd可还原态、Cu弱酸提取态、Cu可还原态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结论】沉积物中这4种重金属生物有效态含量较高,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易于被植物吸收和利用,同时也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中Cd、Cu、Zn、Pb具有较高的释放风险,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家春,曾宪平,张珍明,文锡梅,张清海[2](2019)在《喀斯特林地土壤重金属形态特征及其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对喀斯特林地土壤重金属全量及形态构成进行了调查,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生物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并探讨分析了土壤重金属与土壤pH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性土壤As,Cd,Cu,Ni,Pb,Zn及Cr全量均大于酸性土壤的全量;As以酸溶态为主,Cd,Cu,Ni,Pb,Zn及Cr以残渣态为主,残渣态土壤重金属比例为中性高于酸性土壤;酸性和中性土壤重金属Pb全量、中性土壤的As和Cu全量均高于贵州土壤背景值;中性和酸性土壤重金属As,Cd和Ni全量及酸性土壤重金属Cu全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值;酸性土壤为轻度污染,中性土壤为中度污染;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表现为As>Cd>Cr>Ni>Pb>Zn>Cu,酸性土壤As生物有效性指数最高,与中性土壤相比,酸性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高;Cu全量、可氧化态Pb、残渣态Cu与pH值呈极显着正相关,酸溶态Zn与pH值呈极显着负相关,酸溶态Cr与pH值呈显着负相关,残渣态As与pH值呈显着正相关。喀斯特林地土壤主要受到As,Cd,Cu,Ni这4种重金属的影响,除As外,其余3种元素属于"高背境,低活性"状态。(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杨善谋,黄博[3](2019)在《基于空间分析的土壤重金属形态污染评价比较——以铜陵金属集矿区土壤Cd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的多种方法各自具有的特点和应用性以及某些局限性。为研究弥补这些评价方法的不足,综合应用了4种不同的评价方法,从空间分析的角度揭示其污染规律。(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与装备》期刊2019年08期)
朱明伟,蒋绍坚,付国富,蔡攀,王凯[4](2019)在《油菜秆热解过程中重金属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BCR连续提取法研究修复植物油菜秆和生物炭中重金属形态,并利用风险评估指数对重金属的环境污染风险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随热解温度的升高,各重金属残渣态质量分数增大,Cd,Cu,Mn和Pb的稳定性增强,生物有效性降低,而Zn由于酸溶态质量分数增大,稳定性减弱;随热解时间的延长,Cd和Cu的可氧化态质量分数减小,残渣态质量分数增大,Zn的可还原态质量分数减小,可氧化态与残渣态总质量分数增大,Mn和Pb的各形态质量分数保持相对稳定;热解可有效降低重金属的污染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左丹丹,黄金文,闻高志,岳梅,刘盛萍[5](2019)在《庐江废弃明矾石矿土壤重金属形态特征及生态危害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庐江明矾石矿区选择排土场废石和冶炼废渣堆废渣中重金属(Cu、Zn、As、Cd)总量和形态分布进行探究,并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其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冶炼废渣堆土壤中的各重金属总量均高于排土场,并且As的含量是国家二级标准值的5.8倍;基于总量的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废石废渣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分别为1579.05和2022.25,均属于很强生态危害程度,另外, Cd对RI的贡献率均最大,分别占总量的97%和84%,其次为As。排土场和冶炼废渣堆土壤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各重金属均以残余态为主,含量在50%以上;废石中Cu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比例占整体的11.11%,对矿区危害性较高,其余重金属对矿区存在低风险性危害。(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石一茜,赵旭,俞锦辰,林军,韩星雨[6](2019)在《马鞍列岛人工鱼礁修复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形态组成及垂直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马鞍列岛人工鱼礁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形态组成及垂直分布特征,于2018年6月采集该海域附近柱状沉积物样品,通过测定柱状沉积物粒度组成,同时采用改进后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析的连续提取法(European 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 BCR)分析了7种重金属(Cd、Cu、Zn、Pb、Cr、As、Ni)各形态含量,并结合地累积指数法(Igeo)、相关性以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等分析方法,探索了马鞍列岛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来源。结果显示,柱状沉积物粒度组成(D [3,2])以细粉砂粒为主;柱状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总体上随深度呈锯齿状波动,在0.5 m和2.0 m时达到极值;7种重金属总量均可满足我国海洋沉积物质量I类标准;重金属Cd以次生相为主,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F1)、Fe/Mn氧化物结合态(F2)及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F3)3种形态百分组成基本相当,其余6种重金属均以残渣态为主要赋存形态;7种重金属有效态垂直变化趋势具有周期性和一致性;以惰性元素Ni作为参比,综合3种分析方法进行来源识别,结果显示,柱状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u、Zn、Pb、Cr、As、Ni主要是自然沉积的结果,而Cd在个别深度存在污染累积,是否存在生态风险,还待进一步研究;后续可结合稳定同位素测年法,探索重金属含量及形态随年代的变化,进一步确定重金属污染的历史记录。研究表明,马鞍列岛附近海域重金属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污染程度较低,可较准确地反映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的本底值。(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欧琪琪,陈永华,付雄略,柳俊[7](2019)在《3种改良剂对铅锌矿渣中重金属形态及植物富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衡阳市某铅锌尾矿库的矿渣作为土壤基质,泥炭土、红壤、蛭石作为改良剂,夹竹桃作为受试植物,进行室外盆栽试验,考察了3种改良剂对夹竹桃生长、重金属(Pb、Zn)富集转移能力以及土壤基质中Pb、Zn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5%(质量分数,下同)~15%的添加量下,3种改良剂均显着(p<0.05)提高夹竹桃的株高增量与生物量增量,根系形态指标值也均有所提高,总体改良效果为蛭石>泥炭土>红壤。(2)夹竹桃地下部分Pb、Zn含量高于地上部分,添加改良剂后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Pb、Zn含量降低,说明改良剂高效抑制了重金属在夹竹桃中的富集;红壤与蛭石可抑制夹竹桃体内Pb的转运,但泥炭土却对Pb的转运起促进作用;除蛭石15%处理外,其余所有处理均促进了Zn在夹竹桃体内的转运。(3)3种改良剂在不同添加量下均显着降低了矿渣中弱酸可提取态Pb、Zn的含量(p<0.05),有效降低了重金属Pb、Zn在土壤基质中的活性。(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9年09期)
马丽,宋雁辉,徐政雄[8](2019)在《浅析土壤重金属形态转化与土壤污染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重金属的环境有效性、生物毒性、迁移性与重金属的形态密切相关,不同形态的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不同,从而导致各形态的重金属对于土壤植被和作物的毒性不同。本文综述了土壤中常见的重金属形态,对比了不同形态重金属的生物活性和可迁移性,总结了不同重金属形态之间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从改变土壤重金属形态、降低重金属毒性的角度,分析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土壤重金属形态转化之间的联系,对寻找更为合理有效的重金属土壤污染治理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环境影响评价》期刊2019年05期)
陈清,汪屈峰,李艳,史力争,黄沅清[9](2019)在《华南某垃圾焚烧厂焚烧飞灰理化特性及重金属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激光粒度仪、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对华南某垃圾焚烧厂不同粒径焚烧飞灰(原灰)矿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分析,同时研究其重金属浸出毒性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焚烧飞灰颗粒均在2 mm以下,<38μm粒径占比达到68.07%;微观结构差异较大,多为不规则的疏松结构。焚烧飞灰主要化学成分为CaO、Na_2O和K_2O,Ca O较多集中在大颗粒飞灰中,而K_2O和Na_2O在小粒径焚烧飞灰中含量更高;主要矿物相为氯化物和含钙矿物,含量随粒径减小而增加。焚烧飞灰重金属浸出毒性较低,仅Cr浸出浓度超出GB 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的限值。在不同粒径范围内,Cr酸提取态含量较高,占总量的16.61%~23.60%,形态较不稳定。Cd和Cu可还原态比例较高,存在一定的浸出风险。Ni、Pb、As和Ba等金属残渣态所占比例较高,重金属形态较稳定。(本文来源于《环境卫生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吕宝一,陈良龙,罗婉琳,田雯,李静[10](2019)在《江苏某拆船厂船舶压载水舱沉积物重金属形态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10艘船舶的压载水舱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Zn含量最高,平均浓度为3915.73×10~(-6)。Cd含量最低,为6.17×10~(-6)。Ni、Pb和Cr主要以残渣态存在,Cd以有机态和残渣态为主,Cu主要为有机态,Zn多为铁/锰态。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评价各重金属污染程度依次为Cd> Zn> Cu> Pb> Ni> Cr。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分析显示,沉积物中Cr、Ni、Pb污染较轻,Cd和Zn处于重度污染水平,表明船舶压载水舱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物毒性较大,应对其加强管理并合理处置。(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重金属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对喀斯特林地土壤重金属全量及形态构成进行了调查,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生物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并探讨分析了土壤重金属与土壤pH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性土壤As,Cd,Cu,Ni,Pb,Zn及Cr全量均大于酸性土壤的全量;As以酸溶态为主,Cd,Cu,Ni,Pb,Zn及Cr以残渣态为主,残渣态土壤重金属比例为中性高于酸性土壤;酸性和中性土壤重金属Pb全量、中性土壤的As和Cu全量均高于贵州土壤背景值;中性和酸性土壤重金属As,Cd和Ni全量及酸性土壤重金属Cu全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值;酸性土壤为轻度污染,中性土壤为中度污染;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表现为As>Cd>Cr>Ni>Pb>Zn>Cu,酸性土壤As生物有效性指数最高,与中性土壤相比,酸性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高;Cu全量、可氧化态Pb、残渣态Cu与pH值呈极显着正相关,酸溶态Zn与pH值呈极显着负相关,酸溶态Cr与pH值呈显着负相关,残渣态As与pH值呈显着正相关。喀斯特林地土壤主要受到As,Cd,Cu,Ni这4种重金属的影响,除As外,其余3种元素属于"高背境,低活性"状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金属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王军广,王鹏,伏箫诺,赵志忠,邱彭华.海南清澜港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及生物有效性[J].西南农业学报.2019
[2].张家春,曾宪平,张珍明,文锡梅,张清海.喀斯特林地土壤重金属形态特征及其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9
[3].杨善谋,黄博.基于空间分析的土壤重金属形态污染评价比较——以铜陵金属集矿区土壤Cd为例[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
[4].朱明伟,蒋绍坚,付国富,蔡攀,王凯.油菜秆热解过程中重金属形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左丹丹,黄金文,闻高志,岳梅,刘盛萍.庐江废弃明矾石矿土壤重金属形态特征及生态危害评价[J].生态科学.2019
[6].石一茜,赵旭,俞锦辰,林军,韩星雨.马鞍列岛人工鱼礁修复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形态组成及垂直分布特征[J].水产学报.2019
[7].欧琪琪,陈永华,付雄略,柳俊.3种改良剂对铅锌矿渣中重金属形态及植物富集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
[8].马丽,宋雁辉,徐政雄.浅析土壤重金属形态转化与土壤污染治理[J].环境影响评价.2019
[9].陈清,汪屈峰,李艳,史力争,黄沅清.华南某垃圾焚烧厂焚烧飞灰理化特性及重金属形态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19
[10].吕宝一,陈良龙,罗婉琳,田雯,李静.江苏某拆船厂船舶压载水舱沉积物重金属形态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J].海洋环境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