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疫霉论文_贾梦瑱,张斌,田苗,揭岩,赵钰琦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豆疫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豆,抗性,寄主,蛋白,分泌物,外水,菌丝。

大豆疫霉论文文献综述

贾梦瑱,张斌,田苗,揭岩,赵钰琦[1](2019)在《黑龙江东部大豆疫霉生理小种及毒性结构时空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大豆疫霉生理小种和致病型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规律,连续4 a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发病较严重的4个代表性地块采集土壤样品,采用叶碟诱捕法分离出其中的大豆疫霉,将确认为大豆疫霉的菌株利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鉴定其生理小种和致病型,对于科学使用大豆品种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497株大豆疫霉属于135种致病型,包含29个生理小种,1株IRT和105个新致病型,其中16,18,22,28,35号生理小种为中国首次报道,而4,33,38,39,43,48,49号生理小种未分离到。13号小种分离频率最高,为3.2%,1号小种分离频率仅为2.4%。结果显示,黑龙江东部大豆疫霉群体致病力偏弱,对8个Rps基因致病频率为27.8%~53.1%,其中对Rps1k、Rps3a、Rps1c和Rps6基因的致病频率低于35%,对Rps7基因的致病频率为53.1%,说明在黑龙江东部种植含有Rps1k、Rps3a、Rps1c和Rps6基因的大豆品种较安全,种植含Rps7基因的大豆品种较危险。随时间推移黑龙江东部大豆疫霉生理小种和致病型分化迅速,致病型变得复杂多样,对绝大多数Rps基因致病频率增加,单株毒性和群体致病力均增强;生理小种和新致病型在试验田与生产田间数量差异不大,但种类差别较大,试验田单株毒性和群体致病力更强。(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金花,王博文,丁岩,李茂海[2](2019)在《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选育抗病品种对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是最有效的方法,其中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转基因品种选育是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主要采用下胚轴接种法对280个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吉林省优势生理小种1号,进行抗根腐病鉴定。结果表明:吉林省农科院提供的280份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对1号生理小种表现抗病的有27份,占9.6%,表现感病的有188份,占67.1%,表现中间型的有65份,占23.2%。(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宋光梅,徐莹,张卓群,陈宇飞,贾梦瑱[3](2019)在《非寄主和寄主种子分泌物对大豆疫霉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寻非寄主和寄主种子分泌物中抗病信号分子,通过显微观察,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离体接种法对不同种子分泌物处理后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的游动孢子数、孢子囊数、游动孢子释放后残留的空囊数、成囊和未成囊的游动孢子数、萌发和未萌发的胞囊数、菌落直径、卵孢子数进行测量,并计算抑制率,明确非寄主菜豆和寄主大豆抗病品种、感病品种种子分泌物对大豆疫霉游动孢子趋化性、生长发育和侵袭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非寄主菜豆种子分泌物不吸引大豆疫霉游动孢子,显着抑制大豆疫霉孢子囊形成、胞囊萌发和卵孢子产生,抑制率依次为97.3%、73.0%和17.5%,然后溶解胞囊,最终导致游动孢子对下胚轴侵袭力降低,抑制率为67.1%。寄主大豆种子分泌物能吸引大豆疫霉游动孢子,感病品种种子分泌物吸引力高于抗病品种。感病品种种子分泌物对大豆疫霉生长发育无显着影响,但促进大豆疫霉游动孢子侵袭力;抗病品种种子分泌物显着抑制大豆疫霉孢子囊形成、胞囊萌发和卵孢子产生,抑制率依次为86.6%、34.3%和12.8%,然后溶解胞囊,但作用强度小于非寄主菜豆种子分泌物,最终导致游动孢子对下胚轴的侵袭力降低,抑制率为24.2%。表明非寄主菜豆和寄主大豆抗病品种的种子分泌物对大豆疫霉有抑菌活性,大豆疫霉的非寄主和寄主抗病性与种子分泌物有关。(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胡九龙,屈阳,李坤缘,刘冬,姜庆雨[4](2019)在《大豆疫霉胞外多糖及其外泌蛋白处理下大豆的代谢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豆的生产过程中,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引致的大豆疫病是影响大豆产量品质的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研究大豆疫霉的致病机理对于该病的有效控制十分重要。而在大豆疫霉侵染大豆过程中,大豆疫霉分泌的多糖及蛋白就如同侵染大豆的先锋部队,所以通过研究大豆疫霉的胞外粗多糖及分泌蛋白对大豆的生理生化影响可为研究大豆疫霉的致病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本研究以大豆疫霉GY8-3菌株为材料,提取胞外粗多糖及分泌蛋白,用它们处理大豆愈伤组织;采用RT-PCR,GC-MS方法,评价粗多糖和分泌蛋白对大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疫霉胞外粗多糖及其分泌蛋白处理组的NO和活性氧含量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其中胞外粗多糖处理组中的大豆10个抗性相关基因在粗多糖处理6 h后有6个基因明显上调;分泌蛋白处理组中有4个上调。GC-MS鉴定出的代谢物共有58种,其中大豆疫霉胞外粗多糖处理组有20多种代谢物显着变化(P≤0.05,VIP>1);其中葡萄糖苷和脯氨酸的相对含量(log2 (T/C))升高了251%,甘露糖升高了219%,丁二酸(琥珀酸)升高了122%;缬氨酸、天冬酰胺、苏氨酸相对含量分别下降了216%、128%、54%,丙酸、松醇、肌醇分别下降了91%、75%、54%。分泌蛋白处理组有30多种代谢物显着变化;其中葡萄糖苷相对含量升高了477%,甘露糖升高271%,这二者都比胞外粗多糖处理组中的升高幅度大,脯氨酸升高了250%,这与胞外粗多糖处理组升高倍数相近;而缬氨酸、天冬酰胺相对含量并无较大变化。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以大豆疫霉胞外粗多糖及其分泌蛋白处理大豆后,不同处理组的大豆体内代谢都发生了变化。二者相同之处是都使大豆系统抗性得到了提高,且都是诱导大豆通过减弱糖酵解途径、增加体内葡萄糖苷、脯氨酸及尸胺的含量等一系列的内部调节来实现对它们刺激的响应;不同之处在于大豆疫霉胞外粗多糖是通过减弱大豆的氮代谢途径、增强大豆的叁羧酸循环来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本实验基于代谢组学的研究,揭示了大豆疫霉GY8-3菌株胞外粗多糖及其分泌蛋白处理下的大豆体内代谢规律,为研究这两类物质在大豆疫霉侵染大豆期间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研究大豆疫霉的致病机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同时,也对研究大豆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体内的代谢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崔僮珊,张灿,张凡,刘西莉[5](2019)在《大豆疫霉的菌丝和休止孢阶段差异蛋白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是引起大豆疫病的重要病原菌,其在2015年被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期刊评选为最重要的10种植物病原卵菌之一。大豆疫霉生活史包括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无性阶段形成的孢子囊可以直接萌发形成菌丝,也可以分化后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几个小时后即可形成休止孢,进而萌发并侵染植物。因此,菌丝阶段和休止孢阶段在大豆疫霉的侵染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卵菌基因组数据的公开,蛋白组学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卵菌研究中。本研究采用TMT标记的方法进行了大豆疫霉菌丝和休止孢阶段的蛋白组学测定,共鉴定到4 682个蛋白质,其中4 050个蛋白质可定量分析。比较大豆疫霉休止孢阶段与菌丝阶段,发现共有445个蛋白发生差异性表达,其中上调倍数大于2倍的差异性蛋白有172个,下调倍数大于2倍的差异性蛋白有273个。通过GO富集分析表明,上述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氧化还原、水解和核苷酸磷酸化等过程;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休止孢阶段与菌丝阶段相比,其差异蛋白在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糖酵解和糖代谢等途径发生显着差异表达。本研究分析了大豆疫霉菌丝阶段和休止孢阶段的差异蛋白组,对所获得蛋白进行功能注释和通路富集,丰富了卵菌蛋白数据库,并为新型卵菌抑制剂的创制提供了潜在的分子靶标。(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张凡,张灿,崔僮珊,刘西莉[6](2019)在《大豆疫霉RNA结合蛋白PsLARP的生物学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病原卵菌侵染作物种类繁多,可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可导致大豆疫病的发生,危害严重,为全球十大病原卵菌之一。与辣椒疫霉、致病疫霉等其他病原卵菌一样,大豆疫霉的生活史也分为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其中无性阶段产生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在其病害侵染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La相关蛋白(La-related proteins,LARPs)包括LARP1、LARP1b、LARP3、LARP4a、LARP4b、LARP6、LARP7等。LARPs蛋白结构中包含了保守的RNA识别模体(RNA recognition motif,RRM)、运输元件和多个其他结构。该蛋白可与RNA相互作用,在细胞转录和翻译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前期比对分析发现,在大豆疫霉基因组中检索到一个La相关蛋白,命名为PsLARP。采用CRISPR/Cas9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技术,成功获得了PsLAR基因的纯合敲除突变体,并开展了其生物学性状研究。结果表明,与大豆疫霉亲本野生型菌株相比,敲除突变体菌丝生长速率无显着性差异,孢子囊产量显着下降,较亲本减少了57.6%;另外,敲除突变体的游动孢子释放量也明显低于亲本。推测该蛋白在大豆疫霉的无性生殖阶段发挥着主要作用。LA相关蛋白作为一种RNA结合蛋白,在其他物种中报道与mRNA的稳定性紧密相关,推测PsLARP可能影响了大豆疫霉孢子囊产生和游动孢子释放等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转录和翻译,但其具体的调控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靳雨婷,刘美彤,王群青[7](2019)在《大豆疫霉RXLR效应子抑制植物PCD的靶标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 sojae)引起的大豆根茎腐病是大豆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疫霉菌在侵染过程中分泌大量的RXLR效应分子进入植物细胞抑制寄主防卫反应。解析RXLR效应分子的毒性机制有助于发现控制疫霉菌病害的新途径。前期研究发现抑制植物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大豆疫霉RXLR效应分子的重要毒性功能,但目前对抑制机制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前期实验已证明RXLR效应分子Avh5蛋白C端的W-motif是抑制植物PCD功能的主要蛋白域,并预测和验证了其中关键的氨基酸位点。研究发现,抑制植物的PCD反应是病原菌在侵染前期的主要策略,而RXLR效应分子家族普遍具有的W-domain被证明与抑制植物的PCD有关。本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W-domain的植物寄主靶标,利用mating筛库法在鉴定到直接与其互作的两个E3泛素连接酶。经GST pulldown技术进一步验证两个蛋白直接互作。在植物中,泛素-26S蛋白酶体系统(Ub/26S proteasome system,UPS)特别是E3泛素连接酶蛋白已经被报道与植物的免疫反应有关。SGT1和RARI能够促进基础防卫反应中必须要E3泛素连接酶中的CRLs类蛋白特异性的聚集,而SGT1和RAR1是植物R基因介导的抗性信号传递中重要的基因,说明E3泛素连接酶能够与SGT1和RAR1相互作用调控植物的免疫反应。本研究将进一步解析疫霉菌RXLR效应分子Wdomain参与抑制植物PCD的机制,分析E3泛素连接酶在抗疫病中的作用,为针对性地开发农药靶标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胡玉瑶,韩超,贾玉丽,王群青[8](2019)在《一种大豆疫霉新型PAMP的鉴定和功能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疫霉引起的大豆根腐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植物先天免疫系统识别病原菌的保守病原相关模式分子(pathogen/microb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可触发寄主免疫反应(PAMP-triggered immunity,PTI)。利用病原菌的PAMP或激发子激活植物免疫系统,提高植物系统抗病性已成为病害防治的重要策略。研究发现,大豆疫霉编码胞外纤维素酶基因PsCBH1在病原卵菌和真菌中高度保守,并在侵染初期显着上调表达。通过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该蛋白,发现其能够在烟草、大豆和番茄上诱导植物细胞死亡,推测其为一种新型大豆疫霉菌PAMP。检测发现PsCBH1蛋白能有效水解β-1,4-葡聚和微晶纤维素Avicel。利用定点突变等方法,将水解酶活性位点突变,发现PsCBH1的激发子活性和水解活性之间没有直接关系,说明PsCBH1激发植物免疫并不依赖其酶活性或寄主细胞壁的降解产物。研究结果有望揭示一类新型广谱激发子的作用机制,为大豆抗疫霉病资源筛选和设计防治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王帅,张子戌,赵洪锟,刘晓冬,袁翠平[9](2019)在《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QTL的整合及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根据新进研究结果进一步查找大豆疫霉根腐病相关QTL,收集2000-2018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74个有关大豆疫霉根腐病相关的QTL,利用Biomercator 2.1软件的映射功能,根据齐序函数计算共有标记的间距,按比例在参考图谱soymap2上标注出来,通过对映射后的一致性图谱进行Meta分析,得到12个与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相关"真实"QTL,分布在D1b、C2、A2、F、E、G 6个连锁群上,平均置信区间由原始图谱的15.1 cM降低到4.18 cM。其中有5个"真实"QTL图距小于1 cM的,最小的图距仅有0.10 cM,为QTL进一步精细定位提供重要的依据,为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文景芝,高新颖,赵钰琦,于涵,张卓群[10](2019)在《寄主和非寄主种子分泌物中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及其对大豆疫霉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HPLC技术分析大豆疫霉抗病品种Williams 82、感病品种Sloan及非寄主菜豆紫花油豆、玉米绥玉23种子分泌物中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种类和含量,测定相对原位浓度氨基酸混合液和糖混合液对大豆疫霉菌丝生长、卵孢子形成及游动孢子趋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作物品种种子分泌物中氨基酸和糖的种类及含量差异显着。其中,大豆抗病品种种子分泌物中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感病品种Sloan和其他两种非寄主作物。对于菌丝生长,除Williams 82氨基酸处理表现为抑制外,其他处理均有促进。对于卵孢子形成,氨基酸处理表现为紫花油豆=Williams 82>Sloan=绥玉23,可溶性糖处理表现为紫花油豆>Sloan>Williams 82>绥玉23。对于游动孢子趋化性,表现为Sloan>紫花油豆>Williams 82>绥玉23。4个品种种子分泌物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游动孢子差异性趋化作用上,表明种子分泌物中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信号分子参与大豆疫霉寄主选择性和寄主抗病性,研究为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大豆疫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选育抗病品种对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是最有效的方法,其中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转基因品种选育是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主要采用下胚轴接种法对280个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吉林省优势生理小种1号,进行抗根腐病鉴定。结果表明:吉林省农科院提供的280份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对1号生理小种表现抗病的有27份,占9.6%,表现感病的有188份,占67.1%,表现中间型的有65份,占23.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豆疫霉论文参考文献

[1].贾梦瑱,张斌,田苗,揭岩,赵钰琦.黑龙江东部大豆疫霉生理小种及毒性结构时空动态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9

[2].张金花,王博文,丁岩,李茂海.转基因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评价[J].东北农业科学.2019

[3].宋光梅,徐莹,张卓群,陈宇飞,贾梦瑱.非寄主和寄主种子分泌物对大豆疫霉活性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19

[4].胡九龙,屈阳,李坤缘,刘冬,姜庆雨.大豆疫霉胞外多糖及其外泌蛋白处理下大豆的代谢组学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5].崔僮珊,张灿,张凡,刘西莉.大豆疫霉的菌丝和休止孢阶段差异蛋白组比较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6].张凡,张灿,崔僮珊,刘西莉.大豆疫霉RNA结合蛋白PsLARP的生物学功能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7].靳雨婷,刘美彤,王群青.大豆疫霉RXLR效应子抑制植物PCD的靶标筛选[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8].胡玉瑶,韩超,贾玉丽,王群青.一种大豆疫霉新型PAMP的鉴定和功能初步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9].王帅,张子戌,赵洪锟,刘晓冬,袁翠平.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QTL的整合及Meta分析[J].大豆科学.2019

[10].文景芝,高新颖,赵钰琦,于涵,张卓群.寄主和非寄主种子分泌物中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及其对大豆疫霉的作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大豆疫霉细胞质苏氨酰-tRNA合...大豆疫霉细胞质苏氨酰-tRNA合...大豆疫霉细胞质苏氨酰-tRNA合...大豆疫霉psCdc2在EST数据库搜...大豆疫霉细胞质苏氨酰-tRNA合成...体外重组表达大豆疫霉细胞质苏...

标签:;  ;  ;  ;  ;  ;  ;  

大豆疫霉论文_贾梦瑱,张斌,田苗,揭岩,赵钰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