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智能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复合材料,智能,形状,记忆,光纤,传感器,材料。
智能复合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冯苗,杨克伟,于岩[1](2019)在《光敏纳米复合材料智能变色效应教学实验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光敏纳米复合材料的变色特性,结合智能响应材料研究热点,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检测技术,设计搭建了包括纳米材料制备、变色反应系统、外光场配制、气氛配制、变色效率检测等环节在内的一套综合教学实验系统。借助紫外光与可见光交替辐照进行材料的变色效应检测,使本科生对材料的智能变色效应有直观体验。通过对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物类型等工艺参数对材料智能变色效应的影响,激发学生对材料科学研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推动实验课程建设和创新研究型拔尖人才的培养。(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9年07期)
万莉,贡丽英,贾敏瑞[2](2019)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智能复合材料结构损伤类型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叁维编织复合材料制件结构状态监控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基于叁维六向编织工艺将碳纳米管纱线嵌入到整体复合材料制件中,构建叁维空间结构的智能复合材料的方法,利用损伤指数实现了对智能复合材料制件内部损伤类型的识别,并分析了4组叁维六向编织智能复合材料制件的损伤指数表现特征。结果表明:综合损伤指数优于其他3种损伤指数,综合损伤指数可精确识别制件内部损伤的类型;对于叁维编织复合材料制件内部空隙类微小损伤,综合损伤指数监测值小于100;对于制件内部裂纹的损伤,综合损伤指数监测值位于300~500;当综合损伤指数监测值大于600时,可判断为试件存在大裂口损伤;基于损伤指数可计算制件内部损伤大小,精度可达到0.073 mm。(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郭克星,夏鹏举[3](2019)在《智能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智能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高技术材料,兼具结构与功能双重特性。根据近几年来智能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几种主要的智能复合材料,形状记忆复合材料、自修复智能复合材料、压电智能复合材料、电/磁流变智能复合材料及纤维素智能复合材料,简述了智能复合材料领域当前研究热点,介绍了该领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望了智能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04期)
李书翔[4](2019)在《具有界面扩散与滑移的智能层合复合材料板壳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具有界面扩散与滑移的智能层合复合材料板壳结构的相关问题。层合复合材料因为其高刚度、高强度以及轻量化的特点被广为人知。因此,他们常常被用来作为智能系统的支撑结构。另一方面,压电材料自身所具有的正逆压电效应使得其可以被用来作为智能系统的传感和执行结构。此外,界面扩散与滑移是高温下引起复合材料中许多现象的主导机制。因此研究具有界面扩散与滑移的层合复合材料的瞬态响应对于评估结构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状态空间法、欧拉方程以及六维Stroh型公式来分析了这些问题。首先,研究了电机械加载下具有界面扩散与滑移的正交各向异性层合弹性圆柱壳的时变问题,同时该复合材料层合壳上下联结有压电执行器和传感器。利用状态空间法来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还研究了压电材料由于正逆压电效应产生的电势与时间相关性的变化。本文分别计算出叁层和五层智能层合壳的松弛时间以及关于位移、应力和电势的瞬态电弹性场。经过分析发现当演变时间足够长的时候,界面扩散与滑移可以有效减少初始时刻的高应力集中。所得解可以作为各种近似壳理论和数值方法的参照结果。接着,通过采用六维Stroh型公式和状态空间法研究了柱型弯曲下具有界面扩散和率相关滑移的简支角铺设层合板的瞬态变形问题。借助六维Stroh型公式表示出任意层的弹性场,继而可以方便地构建N层层合板的状态空间方程。通过对状态空间方程进行求解,获得了层合板的所有松弛时间以及层合板中任意处的与时间相关的位移和应力。此外,本文还给出关于一个五层层合板的具体数值结果及演变过程。(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9-04-30)
陈静,郝育新,张伟[5](2018)在《含智能材料层MFC的四角点固定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振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含智能材料压电宏纤维MFC的四角点固定支承复合材料层合矩形板的振动特性研究对工程应用、故障诊断、压电材料智能驱动器等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根据Reddy高阶剪切变形理论,考虑横向拉伸影响建立新的位移场,利用瑞利-里兹法,结合固定支承点处的约束条件,选取符合边界条件的函数,求出四角点固定支承的含压电智能复合材料的层合矩形板在开路和短路两种电学边界条件下系统自由振动的固有频率与各阶模态,并与有限元和已有文献结果进行对比,讨论了不同铺层方式、几何尺寸和智能材料层对四角点固定复合材料层合矩形板固有频率和模态的影响,建立了压电驱动理论模型,研究了通电后随电压递增,四角点固定支承压电智能复合材料层合矩形板的响应。(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期刊2018-11-23)
蒋建军,胡毅,陈星,王林文,任恩毅[6](2018)在《形状记忆智能复合材料的发展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智能材料是一种能够感知外部环境变化并自主进行判断、处理以及适度响应的新型智能多功能材料,同时也是继天然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人工设计材料之后的第四代材料,它的兴起引发了材料科学的一次新的革命。本文从形状记忆智能复合材料的历史起源入手,聚焦形状记忆合金和形状记忆聚合物最新研究成果,分别从形状记忆机理和工程实际应用等多个角度进行阐述,并对现阶段的技术发展难题,如形状记忆合金:生物相容性差、形变恢复小、驱动速度缓慢、疲劳寿命短;形状记忆聚合物:增材制造技术过程复杂、强度和刚度小等进行讨论,最后对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8年08期)
王帅[7](2018)在《智能制造在先进复合材料模压成型市场分析及推广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对节能环保的要求逐步提高,纤维增强先进复合材料在交通领域的应用逐步扩大,而目前国内先进复合材料模压零件大都采用手动生产,效率相对较低,中国制造2025,为智能制造在该生产领域打开了一扇窗,作者通过对先进复合材料模压智能制造在汽车及轨道交通领域的行业应用及市场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市场推广策略。(本文来源于《商业故事》期刊2018年21期)
万振凯,李鹏,贾敏瑞,包玮琛,裘旭光[8](2018)在《智能复合材料中碳纳米管纱线参数设计及其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将碳纳米管纱线传感器嵌入复合材料中,利用叁维编织技术构建了智能叁维编织复合材料。针对叁维六向编织复合材料编织结构,构建了编织机携纱器运动数学模型;提出了智能复合材料嵌入碳纳米管纱线的数量、长度的计算方法;分析了碳纳米管纱线在承载下的电阻变化特征。实验证明:通过Bezier曲线计算的碳纳米管纱线长度值与实际长度的误差小于1%;当拉伸应变超过2%时,嵌入的碳纳米管纱线的应力与应变开始出现非线性;试件的加载-卸载对碳纳米管纱线的电阻变化具有一定影响,试件承受大负荷卸载后,碳纳米管纱线会产生剩余电阻。(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平舒[9](2018)在《智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温阻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智能技术逐步渗入土木工程领域,特别是重要结构的结构健康监测(简称SHM),也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简称CFRP)因其同时具有承载特性与智能特性,成为当前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实现智能建造、智能建筑、智慧城市提供现实准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碳纤维材料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自感知特性及其应用研究(51478209)”的资助下,基于已有理论和研究基础,建立了 CFRP电阻响应和环境温度场间的数理模型,并研究了碳粉和纳米二氧化硅材料改性树脂基体对碳纤维传感元件温阻效应的影响,同时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为实现智能化提供理论与数据方面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改进了传感用CFRP材料制备工艺流程。根据传感元件的特殊要求和已有制备工艺,调整已有制备步骤,提升实验室制备传感用CFRP材料制备的速度,缩短试验周期。为未来传感元件从实验室制备到工厂自动化生产提供思路。2、结合CFRP力阻模型和细观力学相关理论,建立了温度场下的电阻(压电)与温度变化之间的本构关系,分析可能产生的现象,扩大CFRP材料理论模型的适用范围,对CFRP材料的电阻与结构应变场、温度场的耦合研究具有一定意义。3、针对工程情况与实际要求,研究了改性树脂基体的碳纤维传感元件。为兼具承载和智能特性,本文试验参考实际工况的温度范围(-40~80℃),研究环氧树脂基体CFRP材料与通过加入碳粉和纳米二氧化硅颗粒两种方式进行改性环氧树脂基体CFRP材料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建议了碳粉与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合理的掺量;将CFRP材料的温阻模型与已有数据分析对比,证明了温阻模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为未来智能CFRP材料智能特性研发,如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结构自调节等方面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6-01)
耿湘宜[10](2018)在《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智能复合材料构建与状态监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因其强度高、抗疲劳性能好、可设计性强,且便于大规模整体成型等优点,对提高结构整体性能、减轻结构重量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在军用及民用的多个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在复合材料的固化成型和使役过程中,由于固化残余应力、极端环境条件、应力集中以及冲击等因素的影响,材料极易产生基体开裂、分层等不可视的内部损伤,严重威胁复合材料结构的安全,成为制约复合材料应用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复合材料固化成型过程以及后续服役中的状态进行监测,深入了解材料的固化特性,并及时感知、定位和评估结构损伤、冲击等隐患,对于提升复合材料的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智能材料的提出为复合材料的状态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将传感元件与复合材料进行集成,构建不同于传统材料的智能复合材料,可实现其对自身工作状态以及外界环境变化的感知。光纤Bragg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因尺寸小、精度高、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与主体材料相容性好等优点而被认为是构建智能复合材料的理想传感元件。本文结合光纤光栅传感机理,通过对智能复合材料的集成、信号处理及特征提取、结构损伤识别与低速冲击位置识别技术的研究,建立智能复合材料固化变形及状态监测系统,实现复合材料固化成型过程监测,以及结构损伤、低速冲击等隐患的及时感知和准确评估。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理论分析光纤光栅传感机理与复合材料特性的基础上,对智能复合材料构建过程中植入式FBG传感器的交叉敏感、引出方式及异向铺设时的保护等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给出了智能复合材料构建的详细方案,大大提高了传感器的存活率。结合有限元分析,将FBG传感器阵列植入复合材料的典型位置,实时监测正交铺层的复合材料在固化成型过程中的内部温度场和应变场的演变,并创新性地对固化后的层合板在不开模的情况下进行二次升温处理,通过对比分析两次降温过程中内应变的区别,深入了解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固化及后固化特性,为复合材料的固化成型优化设计提供基础。(2)结合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宏观力学行为分析,对集成到智能复合材料内部和表面的FBG传感器的温度、应变传感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和系统分析,探讨传感器的集成位置对FBG传感器响应特性的影响,并建立不同能量、不同角度的动静态载荷作用下的响应关系。(3)提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智能复合材料损伤识别方法,利用FBG传感阵监测含有不同程度损伤的复合材料的动态响应信号,分别将信号包含的损伤特征与对应的损伤状态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与输出,构建损伤识别模型,并经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对网络进行权值与阈值的微调,建立信号特征与结构损伤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不同程度的损伤实现准确识别。(4)针对各向异性复合材料中波速变化对冲击定位精度的影响,提出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无波速低速冲击区域识别方法。通过FBG传感阵列监测不同区域的低速冲击信号,经特征提取和降维后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与之对应的冲击区域作为输出,构建位置识别模型并进行训练,建立信号特征与冲击区域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实现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无波速低速冲击位置识别方法。本文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给出了内埋有FBG传感器的智能复合材料详细构建方案,并对正交铺层复合材料固化成型过程进行实时监测,为复合材料的固化成型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复合材料损伤识别和低速冲击位置识别方法,实现智能复合材料结构损伤、低速冲击等隐患的及时感知、评估和定位,为智能复合材料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4-03)
智能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叁维编织复合材料制件结构状态监控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基于叁维六向编织工艺将碳纳米管纱线嵌入到整体复合材料制件中,构建叁维空间结构的智能复合材料的方法,利用损伤指数实现了对智能复合材料制件内部损伤类型的识别,并分析了4组叁维六向编织智能复合材料制件的损伤指数表现特征。结果表明:综合损伤指数优于其他3种损伤指数,综合损伤指数可精确识别制件内部损伤的类型;对于叁维编织复合材料制件内部空隙类微小损伤,综合损伤指数监测值小于100;对于制件内部裂纹的损伤,综合损伤指数监测值位于300~500;当综合损伤指数监测值大于600时,可判断为试件存在大裂口损伤;基于损伤指数可计算制件内部损伤大小,精度可达到0.073 mm。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智能复合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冯苗,杨克伟,于岩.光敏纳米复合材料智能变色效应教学实验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
[2].万莉,贡丽英,贾敏瑞.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智能复合材料结构损伤类型识别[J].纺织学报.2019
[3].郭克星,夏鹏举.智能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19
[4].李书翔.具有界面扩散与滑移的智能层合复合材料板壳结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9
[5].陈静,郝育新,张伟.含智能材料层MFC的四角点固定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振动特性研究[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2018
[6].蒋建军,胡毅,陈星,王林文,任恩毅.形状记忆智能复合材料的发展与应用[J].材料工程.2018
[7].王帅.智能制造在先进复合材料模压成型市场分析及推广策略[J].商业故事.2018
[8].万振凯,李鹏,贾敏瑞,包玮琛,裘旭光.智能复合材料中碳纳米管纱线参数设计及其变化特征[J].纺织学报.2018
[9].平舒.智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温阻效应研究[D].江苏大学.2018
[10].耿湘宜.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智能复合材料构建与状态监测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