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学重构中的荀子性恶论文艺观

礼学重构中的荀子性恶论文艺观

袁世杰[1]2003年在《礼学重构中的荀子性恶论文艺观》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先秦时期礼学重构中的荀子性恶论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分析作为中国文化核心之一的礼学的前期嬗变轨迹,厘清荀子性恶论的时代和文化特性,进而勾勒出荀子的性恶论文艺观。 全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叁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简述本论文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从以下叁个方面阐述荀子“天人之分”的性恶论思想体系。第一,从“性”及“善”“恶”问题之提出入手,阐释荀子性恶论在先秦时期提出的时代根据及内涵。第二,在先秦天人观念的演变中,阐明荀子性恶论的哲学根据——天人新论。第叁,从性伪之分、化性起伪、节情与养欲叁个方面,说明荀子性恶论的思想体系性。 第二章通过对荀子礼法观的分析来探明其对先秦礼学的重构之功。第一,阐述先秦时期重构礼学的时代需要和理论前提。第二,对荀子之“礼”进行全方位的诠释。第叁,从“礼法”范畴的提出、“礼法”的文化属性和社会价值等方面认识荀子的礼法观。 第叁章从荀子的音乐思想、诗赋思想和创作及其文艺批评观的分析,来论证荀子基于礼法范畴的文艺观。 第四章从两个方面来阐释荀子文艺观的礼学重构意义。第一,结合性恶论,分析荀子艺术论的文化功能和意义。第二,从“尊尊”与“礼”和“亲亲”与“乐”的关系说开去,阐发艺术审美之“和”的政治伦理意义。摘要礼学重构中的荀子性恶论文艺观 第五章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对荀子性恶论文艺观进行历史重话和现代观照,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贯穿其中。 本文以导师高凯征先生系统阐述的中国古代艺术文化学的理论体系(参见《中国古代艺术的文化学阐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为理论指导原则,力图在艺术与文化的互证互论中推进对文艺学的文化学研究。

尚子楠[2]2014年在《荀子“性恶论”研究》文中指出荀子作为先秦儒学的最后一位大师,在对孔孟思想一脉相承的同时又进行了伟大的批判创新。其中最大特色即是他的“性恶论”思想。荀子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力图改造当时暴乱不安的社会状况,他提出“性恶论”,将人性的“生性”与“社会性”严格区分开来,强调人类“化性起伪”的后天努力,鼓励人们行礼义、效圣王、磨砺自身不断“积善”,从而在人类宏观的族类性上达到拨乱去疾的积极治世之效。他别开生面的犀利的人性观在当时不遇于世,在后代又反复经历了论析与重估,其变迁波折确令人兴叹,其影响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构建出一个新的儒学思想体系——荀学。因此,荀子性恶论思想的研究始终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论题。正如胡适于《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所言:“在中国的一方面,最初的哲学思想,全是当时社会政论的现状所唤起的反动。”①因此在“性恶论”研究的首先,本着明变与求因的目标,须对其时代背景与理论源流加以综述,以便于其后在逻辑总体上清晰贯穿这条产生与沿革变迁的线索。本文第一章主要分为叁部分:第一节——荀子之前各家的性论。人性论之探讨可溯源到孔子言“性相近,习相远”,孔子对人性善恶指向并未界定阐明,而着重于性的泛同、普遍的特点,主要是为了强调儒学仁礼对人的道德习惯的教化与培养。孟子将性论真正的阐发深明,认为人性本质是善,不善是由于未能尽其才。告子与孟子辩论,强调人的自然本性——“生之谓性”,认为性无善无不善,提出“食色,性也”。他们都对荀子的“性恶论”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本章第二节中,笔者顺承上一篇中各家之性见,结合儒学之倡导修养仁义、重视人为与社会之关系——“内圣外王”的精要思想,与墨家、道家、法家的客观理知和实践性格,来共同探索荀子性论的思想理论源流。第叁节研究“性善”“性恶”之较。一方面,荀子与孟子对“性”的界定不同,另一方面,孟子“性善”与荀子“性恶”可谓殊途同归,他们的相同、互通性更值得重视,因此专门独立出一篇来比较分析两论的冲突与内在关联,对探讨发掘“性恶论”的理论来源十分必要。荀子的哲学思想体系是由人性观、天道观、礼义观与修身观等几大思想观构接而成的一个整体系统。无论荀子还是孟子,论性的实际应用价值都是投向当时社会群体的改革,发扬孔门“积极救世”的精神,因此从这一公有取向出发,讨论人性观不仅仅是为了讨论人性观,而是把握各种思想价值观内在的同性与通性。张岱年说:“自来论性者,并非专为研究性而研究性,而是为讨论修养、教育、政治,不得不讨论性。”①荀子在《性恶篇》中也明确提出:“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②可见荀子提出性恶说是与“行礼义、效圣王”的社会统治整体的理知观不可分的。所以,作为全文的重要章节,本章在研究“性恶论”的内涵及其在荀学思想体系中的意义时,将以分析“性恶论”思想内容为主,分析天道观、礼义观、修身观为佐,挈领的提出这几个思想观中的关键概念如“隆礼”“隆积”“天人之分”“内省修身”,来补充说明“人之性恶”“性伪有分”“化性起伪”的深刻思想内涵与逻辑线路,尽可能全面贯通地理解“性恶论”及其在荀学思想体系中的重大意义。第叁章是从荀子乐论、诗论、赋的研究中探索“性恶论”在其文艺观中的体现,对其文艺观的现实功用思想与局限也将有所阐释。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荀子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进行互动研究。荀子的思想如同他的时代,在历史上富有承上启下的转折意义。他是儒家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而“性恶论”又使他独异而出——他既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孔孟儒家,也不是法家,他批判诸子的同时对诸子学说可用之处亦有吸纳,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开创出荀学一派,影响深远。在第四章研究“性恶论”之影响时,由于从公允的角度来看,荀子的思想与儒学之关系是最为基本跟紧密的,因此笔者将“性恶论”对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创新作为首篇论题,接下来将以时间发展脉络结合主要影响的具体学派——汉唐学术、宋代理学以及清代朴学分别展开加以阐述,从而总结评析“性恶论”在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礼学重构中的荀子性恶论文艺观[D]. 袁世杰. 苏州大学. 2003

[2]. 荀子“性恶论”研究[D]. 尚子楠.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标签:;  ;  ;  ;  ;  

礼学重构中的荀子性恶论文艺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