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拱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间距,压力,数值,模型,锚固,基坑。
拱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刘治国,罗才松,王相程,赵子鹏[1](2019)在《考虑土拱效应的RB模式挡墙主动土压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假定滑裂面倾角为朗肯倾角,滑裂体主应力迹线为抛物线,根据水平微分滑裂体的竖向静力平衡得到绕墙底转动(RB)模式下的墙背法向主动土压力、法向主动土压力合力及其作用点高度的表达式。理论值与试验值对比表明:RB模式墙背主动压力沿墙高呈上小下大的非线性分布形式,且理论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曾怀武,古海东,罗春红[2](2019)在《考虑土拱效应的疏排桩-土钉墙组合支护基坑桩身内力和变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中型岩土离心机进行了8组疏排桩-土钉墙组合支护基坑的离心机模型试验,基于试验结果,研究了土拱效应的存在条件,探讨了采用规范方法计算疏排桩-土钉墙组合支护基坑桩身内力与变形的适宜性,并提出了考虑土拱效应的桩身内力与变形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有土拱效应存在时,采用规范法计算得到的桩身内力及变形,与离心机模型试验临界破坏时的试验结果比较接近;桩间不能形成土拱效应时,规范法计算结果与离心机模型试验结果偏大;与规范方法相比,采用研究的计算方法计算疏排桩支护基坑桩身内力与变形更为合理。(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刘佳楠,陈龙,李志远[3](2019)在《基于非完整拱效应的软岩隧道掌子面变形及其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大断面软岩隧道掌子面变形规律及控制方法,基于新意法及非完整拱效应理论对雷公山隧道构造破碎区域掌子面大变形失稳机理进行分析,基于GSI围岩评级系统获得隧道围岩的力学参数,通过FLAC3D构建隧道叁维数值模型,进行系列工况试验,研究隧道在非完整拱部效应时掌子面挤出位移及预收敛位移的变化特征,分析隧道掌子面预约束及预加固措施对大断面软岩隧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掌子面处的挤出位移均在内轮廓中心处达到最大,并呈环形逐渐向外减小,超前核心土预加固在掌子面中心处对挤出位移及预收敛位移影响最为明显;隧道开挖在掌子面纵向造成的扰动范围约为1. 2倍洞跨,在掌子面径向造成的扰动大约为1. 5倍洞跨;根据计算结果提出掌子面加固措施,通过对隧道预收敛变形及挤出变形的监测分析,验证支护方案的可靠性,提出的掌子面预约束及预加固措施对大断面软岩隧道施工具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婷,肖世国[4](2019)在《考虑土拱效应的抗滑桩桩间挡土板压力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合理计算抗滑桩桩间挡土板的内力与变形,采用弹性力学理论分析了桩间土拱效应,计算确定出土拱的平面形态呈中间凸起而两侧略微凹陷的曲线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Drucker-Prager强度准则以考虑中间主应力影响分析叁维土拱效应,通过桩间土体的屈服函数分析确定了沿竖向变化的水平土拱矢高,进而计算出因桩间局部塌落拱的产生而作用于挡土板上的土压力,并按空间土压力分布模式与矩形简支板模型计算挡土板。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和数值模拟得到的沿深度方向土拱矢高值较为接近;本文方法与规范方法计算得到的板体最大弯矩值相近,其误差不超过3%。(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曾裕平,吴明军[5](2019)在《基于土拱效应的抗滑桩间距确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滑桩治理设计中,桩间距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根据桩、土相互作用效应,结合太沙基关于土体破坏假想滑裂面,建立了桩间土拱的无铰拱计算模型,采用弹性中心法求解导出了抗滑桩桩间距计算公式,发现了桩间距与土体粘聚力、内摩擦角、滑坡推力以及拱高跨比有关。在土体破坏极限平衡状态下通过主动破坏角联结拱高与拱跨的关系,求解并反算出此时的桩间距。以多个不同地层参数的工程实例对求解的桩间距公式进行了例证,结果表明,公式计算结果与实际设计值很接近,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杨大兵,陈家骐,张长安[6](2019)在《锚杆复合土钉支护的土拱效应与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合土钉支护结构的作用机理研究一直是困扰基坑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文章基于土拱形成的条件,分析了锚杆复合土钉支护结构中的土拱效应,研究表明锚杆端头与坑底端头以及相邻土钉之间均存在土拱效应。采用极限平衡理论的条分法,提出了锚杆复合土钉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安全系数计算方法。通过假定滑移面为圆弧形,利用几何关系建立了最危险滑移面搜索模型。最后,通过对实际基坑工程算例的最危险滑移面进行搜索,并算出相应的安全系数,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建筑安全》期刊2019年08期)
王桂林,冉龙宝,张亮[7](2019)在《桩间叁维土拱效应颗粒流数值模拟及其演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滑桩桩间形成的土拱是水平土拱和竖向摩擦拱的共同体现,具有明显的叁维特征。利用颗粒流分析软件PFC~(3D)建立数值模型,在桩后不同高度处及同一水平面不同位置设置一系列测量球,监测桩后土体应力变化情况。结合颗粒位移变化情况对抗滑桩桩间叁维土拱效应的形成演化进行分析,并对土拱厚度的演化规律做了深入研究,提出结合相对位移和最大主应力等值线综合确定土拱厚度的新方法。分析表明:桩后土拱由桩间临空面靠近桩底开始并不断向土体内部和上部发展,土拱的破坏过程由桩底向桩顶扩展;土拱厚度随深度变化表现为沿桩底向桩顶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土拱厚度随时间的变化表现为随着加载时间增加,土拱厚度先增加后减小直至土拱破坏。(本文来源于《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05期)
屈俊童,孙再斌,段自侠,吴绍山,字晓雷[8](2019)在《基于板间竖向土拱效应锚固式斜插桩板墙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型的锚固式斜插桩板墙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模型试验。基于相似理论,以实际工程中的斜插式桩板墙为原型,通过几何比为1∶20的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板间净距下该结构的受力特性。结果表明,在同一深度位置处,斜插板板后土压力小于库伦土压力;随着板间净距和深度的增加,板间竖向土拱效应不断增强且合理板间净距宜为0.3~0.4倍板宽;板后土压力及板的结构受力均随深度的增加其增大速率呈非线性减小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屈俊童,胡文斌,段自侠,张智聪[9](2019)在《基于土拱效应的斜插桩板墙受力数值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斜插式桩板墙在不同桩间净距土压力分布情况下受力性能.方法结合实际工程中斜插式桩板墙原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桩间距分别为250 mm、300 mm、350 mm、400 mm、450 mm五种斜插桩板墙有限元模型,分析对比了五种模型的桩后水平土压力、板后水平土压力、板后竖向土压力、板后摩擦土拱、桩结构受力、板结构受力等的变化规律.结果同一深度下,桩后土体Y轴方向应力随着桩间净距增大逐渐增大;受到模型桩间土拱、模型板间土拱、土摩擦角的综合影响,板后Y方向土体应力呈非线性分布,且影响程度随板厚土体深度变化;板X轴方向应力随桩间净距增大而增大;板两端X轴方向应力大于板中间X轴方向应力.结论随着桩间距增加,桩后土体Y轴方向应力、桩结构受力、板结构受力均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屈俊童,胡文斌,吴绍山,杨正,季东[10](2019)在《考虑板间土拱效应的斜插桩板墙受力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斜插式桩板墙新型支挡结构在市政道路、公路路基支挡中得到了较好应用,该新型支挡结构既能满足基本的边坡支护功能,又能有效解决传统桩板墙无法实现墙体绿化的问题,具有美化环境、降低噪声、调节小气候等特点。合理的板间距不仅有助于提高植物成活率、使墙后空隙水自由排出,斜插板数量的减少还能在合理范围内降低工程造价。因此,斜插桩板墙板间受力机理研究具有深远意义。(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拱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中型岩土离心机进行了8组疏排桩-土钉墙组合支护基坑的离心机模型试验,基于试验结果,研究了土拱效应的存在条件,探讨了采用规范方法计算疏排桩-土钉墙组合支护基坑桩身内力与变形的适宜性,并提出了考虑土拱效应的桩身内力与变形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有土拱效应存在时,采用规范法计算得到的桩身内力及变形,与离心机模型试验临界破坏时的试验结果比较接近;桩间不能形成土拱效应时,规范法计算结果与离心机模型试验结果偏大;与规范方法相比,采用研究的计算方法计算疏排桩支护基坑桩身内力与变形更为合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拱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刘治国,罗才松,王相程,赵子鹏.考虑土拱效应的RB模式挡墙主动土压力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9
[2].曾怀武,古海东,罗春红.考虑土拱效应的疏排桩-土钉墙组合支护基坑桩身内力和变形分析[J].路基工程.2019
[3].刘佳楠,陈龙,李志远.基于非完整拱效应的软岩隧道掌子面变形及其控制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9
[4].李婷,肖世国.考虑土拱效应的抗滑桩桩间挡土板压力计算方法[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9
[5].曾裕平,吴明军.基于土拱效应的抗滑桩间距确定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9
[6].杨大兵,陈家骐,张长安.锚杆复合土钉支护的土拱效应与稳定性分析[J].建筑安全.2019
[7].王桂林,冉龙宝,张亮.桩间叁维土拱效应颗粒流数值模拟及其演化规律[J].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2019
[8].屈俊童,孙再斌,段自侠,吴绍山,字晓雷.基于板间竖向土拱效应锚固式斜插桩板墙模型试验研究[J].建筑科学.2019
[9].屈俊童,胡文斌,段自侠,张智聪.基于土拱效应的斜插桩板墙受力数值模拟分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屈俊童,胡文斌,吴绍山,杨正,季东.考虑板间土拱效应的斜插桩板墙受力机理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