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本体聚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本体,甲基丙烯酸,羧酸,凝胶,甲酯,温度,固体。
本体聚合论文文献综述
刘巧玲,邵琪,宋沛霖,逄鲁峰,常青山[1](2019)在《本体聚合法制备新型粉体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本体聚合法,以实验室自制聚醚类大单体HD-5000、丙烯酸(AA)、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为聚合单体,巯基乙酸(TGA)为链转移剂,通过高温分解偶氮二异丁酸二甲酯(AIBME)提供自由基引发聚合反应,合成一种新型粉体早强聚羧酸减水剂PC-Z。通过正交和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反应温度、引发剂投料方式、链转移剂用量以及引发剂用量对PC-Z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醚比为4,DMAA用量为聚醚类大单体质量的40%时,PC-Z具有最佳的分散性和早强性,PC-Z能明显提高水泥砂浆的早期强度,并且具有较好的水泥适应性。(本文来源于《新型建筑材料》期刊2019年08期)
汪咏梅,赵明敏,吴伟,刘昭洋,王进春[2](2019)在《本体聚合法制备粉剂聚羧酸保坍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异戊烯醇聚乙二醇单甲醚(TPEG)、丙烯酸羟丙酯(HPA)、丙烯酸(AA)为主要原料,在本体聚合条件下合成聚羧酸粉剂保坍剂。通过实验考察了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用量及加入方式,链转移剂用量及酸酯比对产品性能的影响。最佳反应条件:TPEG∶HPA∶AA=0. 48∶1. 7∶1,引发剂占单体质量百分比为1%,反应温度为60℃,滴加2. 5h,AIBN分两批次均等加入,保温1. 5 h,反应结束。通过对产品进行凝胶渗透色谱(GPC)、总有机碳分析仪(TOC)微观分析及净浆混凝土的宏观性能检测,合成的粉剂聚羧酸保坍剂(S-BT)和本公司大规模生产的水剂保坍剂(W-BT)能够达到一致的性能。该方法工艺简单,在不降低工作性能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公司的运输成本,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9年06期)
梁帅[3](2019)在《高温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的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ACS树脂是将苯乙烯(St)和丙烯腈(AN)接到氯化聚乙烯(CPE)分子链上形成的一种接枝共聚物。ACS树脂可以采用掺混法和接枝法生产。二者相比,接枝法生产ACS树脂的性能更好更稳定,因此工业上主要采用接枝法生产ACS树脂。接枝型ACS树脂采用乳液、悬浮、溶液和本体聚合方法均可合成。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水相悬浮聚合技术合成ACS树脂,该工艺优点是聚合温度低,聚合热撤出容易、过程易于控制;缺点是溶胀时间长、间歇操作,产品质量不稳定,后处理复杂。最大的问题是该工艺产生废水量较大,已难以满足日益严苛的环保要求。连续本体聚合工艺因其具有过程连续化、流程短、产品质量稳定、低能耗、叁废少、环保等优点成为企业重点发展的新一代ACS树脂合成工艺。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共聚合过程,聚合过程中除了苯乙烯、丙烯腈的共聚反应,还有苯乙烯、丙烯腈与橡胶CPE发生的接枝共聚反应。由于ACS树脂的性能受SAN树脂分子量及ACS树脂的接枝率的共同影响。因此,要合成性能优异的ACS树脂必须开展ACS树脂本体聚合动力学的研究,明确各种聚合及配方因素对共聚合反应速率、SAN树脂分子量及其分布和对接枝率的影响。本文以甲苯作为稀释剂、过氧化二叔丁基作为引发剂,叔十二烷基硫醇作为链转移剂进行了高温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动力学行为研究。考察了聚合温度、St/AN、稀释剂用量、引发剂用量、链转移剂用量及引发方式对聚合反应速率、接枝率、SAN树脂分子量及分布的影响,明确了影响聚合反应速率,接枝率、游离SAN树脂分子量的聚合及配方因素,澄清了苯乙烯热自引发聚合对高温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聚合动力学行为,产物结构及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聚合温度、St/AN配比及稀释剂用量对高温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的聚合反应速率影响较大。提高聚合温度、增加St/AN配比中AN的比例以及减少稀释剂用量均可以增大反应速率。(2)引发剂和链转移剂用量是影响高温本体合成ACS树脂游离SAN分子量的主要因素,反应条件和St/AN配比对SAN分子量的影响不大。(3)高温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过程中,接枝反应始终在进行。转化率小于80%,接枝反应速率较快,之后接枝反应速率变缓。St/AN、链转移剂用量是影响接枝率的主要因素。(4)苯乙烯的热自引高温本体聚合可以合成ACS树脂,但聚合反应速率较引发剂引发高温本体聚合的聚合反应速率慢。热引发聚合温度为130°C时,通过苯乙烯热自引发本体聚合可以合成力学性能优异的ACS树脂,其冲击强度高达42.6 kJ/m~2,但聚合过程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绍华,冯中军,傅乐峰[4](2019)在《本体聚合制备固体缓释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本体聚合工艺,以异戊烯醇聚氧乙烯醚(TPEG)、丙烯酸(AA)和丙烯酸羟乙酯(HEA)为原料,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研究了本体聚合工艺中反应温度、引发剂投料方式、引发剂用量、单体摩尔比和单体滴加时间对制备固体缓释聚羧酸减水剂分子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制备的固体缓释型聚羧酸减水剂转化率略有提高,初始分散性逐渐降低,在80℃时缓释效果最佳;AINB用量为0.4%,采用滴加工艺,单体摩尔比为:n(AA)∶n(HEA)∶n(TPEG)=2.0∶2.5∶1.0,AA和HEA分别滴加3 h,所制备的减水剂分散性能最好。(本文来源于《新型建筑材料》期刊2019年04期)
徐璐,王一业,张金辉,杜帅,刘伯军[5](2019)在《本体聚合ABS树脂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是五大通用合成树脂之一,为满足生产需求,提高ABS树脂质量,对ABS树脂相区结构的研究一直是聚合物材料学的热门研究课题。着重介绍了ABS树脂的生产工艺及其ABS树脂结构控制的主要方法,指出了本体聚合制备ABS树脂具有优势,重点强调了本体法制备ABS树脂的工艺条件及其对相区结构控制的影响,探究了各工艺参数对接枝橡胶粒子的尺寸及分散程度和内包容结构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工程塑料应用》期刊2019年03期)
汪情兵,张才亮,冯连芳,顾雪萍,王嘉骏[6](2018)在《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动力学研究可指导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工艺和反应器设计。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过程凝胶效应显着,基于扩散理论,结合分子量、聚合物浓度对黏度的影响规律,同时考虑玻璃化温度,建立了凝胶效应框架模型。通过在玻璃化温度上/下甲基丙烯酸甲酯间歇聚合实验数据,确定模型参数。聚合过程的单体转化率计算值与实验数据吻合,聚合物数均分子量的计算误差在±7%内。该模型可应用于含有引发剂和链转移剂、在玻璃化温度上/下聚合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体系。(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满子博,梁帅,孟庆新,曹春雷,张会轩[7](2018)在《高温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的接枝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聚合条件、配方组成及氯化聚乙烯(CPE)的氯化度对高温本体聚合合成丙烯腈(AN)-CPE-苯乙烯(St)接枝共聚物(ACS)树脂接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过程中接枝反应主要发生在聚合转化率低于50%的低转化率阶段;反应温度、引发剂及链转移剂用量是影响本体聚合合成ACS接枝率的主要因素;提高聚合反应温度、增加引发剂和链转移剂浓度均会导致接枝率显着下降;St/AN的质量比、CPE橡胶的含量及氯化度对接枝率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8年06期)
汪情兵[8](2018)在《甲基丙烯酸酯类本体聚合过程模型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是一种高透过率的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光学材料和玻璃替代品。PMMA高性能模塑料通常以低温溶液聚合和高温本体聚合方式得到,本体聚合是制备高端PMMA产品的首选工艺。然而,本体聚合过程中凝胶效应现象尤为显着,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可指导聚合工艺流程的设计。基于扩散理论,结合分子量、聚合物浓度对黏度的影响规律,同时考虑玻璃化转变温度,建立凝胶效应模型框架。凝胶效应模型框架分别应用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均聚体系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正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BMA)、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ST)共聚体系中。通过甲基丙烯酸酯类本体聚合动力学实验数据,确定模型参数。并验证模型在低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低温聚合体系和高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高温聚合体系的适用性。并提出窄分子量分布PMMA制备工艺条件的设计方案。对于MMA本体均聚,该凝胶效应模型可应用于含有引发剂、链转移剂在玻璃化转变温度上/下的聚合体系,模型计算的单体转化率和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布与实验数据吻合。对于MMA/BA共聚体系,聚合反应过程中共聚物玻璃化转变温度(Tg)是在变化的,聚合反应温度高于或跨越共聚物Tg,将凝胶效应模型黏度参数β与共聚物Tg关联:对于MMA/BMA高温共聚体系,聚合温度高于共聚物Tg且聚合过程中共聚物Tg基本不变,黏度参数β为一定值:对于MMA/ST低温共聚体系,聚合温度低于共聚物Tg,黏度参数β与共聚物组成F直接关联。共聚模型适用于聚合反应温度低于、高于共聚物Tg的等温聚合体系以及跨越共聚物Tg的等温聚合体系。模型计算的单体转化率、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布、共聚物组成与实验数据吻合。基于甲基丙烯酸酯类本体聚合模型,提出较窄分子量分布的PMMA制备工艺方案,通过低转化率控制、高温聚合可降低凝胶效应强度,得到较窄分子量分布的PMMA。(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6-01)
刘美丽[9](2018)在《本体聚合制备固体聚羧酸减水剂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羧酸系减水剂(Polycarboxylate Superplasticizer,简写为PCEs)由于掺量低,减水率高,相容性好,合成工艺简便和环保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施工。目前,市面上所售的PCEs商品,绝大部分为液体,其含固量在10%~50%范围内;对于长距离施工来说,运输困难,成本较高;同时,也造成其应用领域的局限性。如干粉砂浆、压浆料等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减水剂时,就必须选用固体减水剂。虽然市面上也有小部分经过喷雾干燥工艺制得的固体减水剂,但是其固化过程复杂,能耗大,成本高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固体聚羧酸减水剂(Solid Polycarboxylate Superplasticizer,简写为SPCEs)的直接制备是一项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课题首先以丙烯醇聚氧乙烯醚(APEG—1200)为大分子单体,顺丁烯二酸(马来酸,简写为MS)为小分子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在无水和其它任何溶剂条件下,通过本体聚合方法,直接合成了性能良好的APEG-MS-type SPCEs;然后,利用异丁烯醇聚氧乙烯醚(HPEG—3000)和顺丁烯二酸,在AIBN的引发作用下,于无任何其它溶剂环境中,采用本体聚合方法,二元共聚制得了HPEG-MS-type SPCEs。同时,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了酸醚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引发剂用量及其投料方式对聚合产物分散性能和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对合成的固体PCEs产品进行凝胶色谱(GPC)、红外光谱(FTIR)、热重(TG)等表征测试,分析结果可知,本体聚合反应顺利进行,得到了预期产物;对合成的固体PCEs产品进行一系列应用性能测试,如混凝土坍落度、凝结时间、含气量、抗压强度等试验,并与市售的液体PCEs做比对,结果表明,本体聚合所得固体PCEs产品具有较强的分散能力和良好的分散保持性,且在混凝土应用方面表现优异,符合市售液体PCEs性能要求的相关标准。(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董鑫,杨金胜,刘哲,王硕,陈光岩[10](2018)在《聚合温度对PMMA高温本体聚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温本体聚合合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研究不同反应温度对PMMA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聚合温度升高,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下降,冲击强度也随之降低。同时,聚合温度也可以起到调节反应速率及聚合转化率的作用,对工业化连续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弹性体》期刊2018年02期)
本体聚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异戊烯醇聚乙二醇单甲醚(TPEG)、丙烯酸羟丙酯(HPA)、丙烯酸(AA)为主要原料,在本体聚合条件下合成聚羧酸粉剂保坍剂。通过实验考察了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用量及加入方式,链转移剂用量及酸酯比对产品性能的影响。最佳反应条件:TPEG∶HPA∶AA=0. 48∶1. 7∶1,引发剂占单体质量百分比为1%,反应温度为60℃,滴加2. 5h,AIBN分两批次均等加入,保温1. 5 h,反应结束。通过对产品进行凝胶渗透色谱(GPC)、总有机碳分析仪(TOC)微观分析及净浆混凝土的宏观性能检测,合成的粉剂聚羧酸保坍剂(S-BT)和本公司大规模生产的水剂保坍剂(W-BT)能够达到一致的性能。该方法工艺简单,在不降低工作性能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公司的运输成本,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本体聚合论文参考文献
[1].刘巧玲,邵琪,宋沛霖,逄鲁峰,常青山.本体聚合法制备新型粉体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J].新型建筑材料.2019
[2].汪咏梅,赵明敏,吴伟,刘昭洋,王进春.本体聚合法制备粉剂聚羧酸保坍剂[J].四川建材.2019
[3].梁帅.高温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的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9
[4].王绍华,冯中军,傅乐峰.本体聚合制备固体缓释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工艺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9
[5].徐璐,王一业,张金辉,杜帅,刘伯军.本体聚合ABS树脂研究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2019
[6].汪情兵,张才亮,冯连芳,顾雪萍,王嘉骏.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动力学模型[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8
[7].满子博,梁帅,孟庆新,曹春雷,张会轩.高温本体聚合合成ACS树脂的接枝率研究[J].中国塑料.2018
[8].汪情兵.甲基丙烯酸酯类本体聚合过程模型化[D].浙江大学.2018
[9].刘美丽.本体聚合制备固体聚羧酸减水剂及其性能研究[D].山西大学.2018
[10].董鑫,杨金胜,刘哲,王硕,陈光岩.聚合温度对PMMA高温本体聚合的影响[J].弹性体.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