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平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150000
摘要纵观鲁迅先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基本可以概括为捍卫封建统治的忠诚者,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者,挑战封建制度激进者,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殉道者四种类型。有别于当时一般作家,作者致力于以革命的态度分析问题、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在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同时为他们呐喊。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种种不幸,映射出当时病态社会的某些本质,同时也间接的反映出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程碑式人物,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巨大。鲁迅在当时的历史下环境下以小说的形式为我们塑造了封建统治的卫士,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激进的圣斗士,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殉道者等等众多的人物形象。这些知识分子形象的描述,使人为之震撼,令人为之折服。
一、捍卫封建统治的忠诚者
鲁迅小说中像赵太爷、假洋鬼子、四铭和高干亭等维护封建统治的知识分子很多。其中最有典型的四铭和高干亭,这两个人物表面看来都是热心肠之人,处事为他人着想,积极帮助别人,实则是道貌岸然的小人,都是为了竭力维护封建礼教,纯粹是“表面的正人君子,内心却满是肮脏的封建卫道士”。在他们心中,反对封建礼教和制度,哪怕只要有一点想法,也都是大逆不道,天理不容的,二人是封建制度忠实的守护者,甚至可以誓死效忠与封建礼教。在四铭的思想中,封建正统的一切才是根本,才是完美的典范,凡是封建礼教流传下来的,那肯定是对的,是确凿无疑理应捍卫的。在他看来,连女学生剪发,在街上正常的行走,也会激起他的憎恨和痛斥,认为是“搅乱天下”、“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罪恶之举,认为是不成体统,乱了祖宗法度,必然不会有好的下场。在他心目中,男尊女卑是天经地义,女人生就是男人的玩物,什么改革,什么自由解放,简直是无稽之谈。高干亭就是一个吃喝嫖赌的人世间的败类,社会的人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化流氓。他通过写《中国国粹义务论》和《论中国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的文章,被统治阶级认同,才小人得志,而后飞黄腾达。他所谓知识渊博,就是他一知半解的小学生也知道的桃园三结义什么的历史知识,却招摇撞骗以“整理国史”自命,而且得到贤良女校的聘书,要去作历史教员。在这些小说里,鲁迅把旧的道德与社会秩序的内在矛盾的揭示,同对于那些维护旧道德的个人的卑琐道德状态与他们徒有其表的庄严和高度的自我评价之间的内在矛盾的剥露,交织在一起。
二、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者
鲁迅笔下受封建教育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最为典型的是孔乙己和陈士成,二人是封建科举制殉葬品的集中代表。孔乙己、陈士成等人是一群彻头彻尾的人生和精神失败者,他们作为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落第的文人,在政治上沦落于社会底层;在经济上食不果腹、衣不保暖;在道义上处于无人同情、无人理解的悲惨地位。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扮演是一个穷困潦倒,被人处处奚落嘲笑落魄的知识分子形象,通过孔乙己的演绎,他的死是一个社会的苦难的集中反映,与其无望的或者,不如让他默默的死去,他的悲惨命运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哀。小说《白光》中的陈士成,是一个被封建腐朽文化逼疯的下层士人,是封建科举制度祭品的典型代表。在陈士成的心目中,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己又满腹才学,怎么就不行呢,怎么就不能中的呢?肯定是那些考官学识肤浅而不能识别自己的才华?虽然他次次失败,但在众人嘲笑讽刺之中,他却始终坚定自己的梦想,坚信终究会实现的,肯定会成功,一定会高中,甚至在他美丽的梦的尽头,陈士成最终没有醒,他疯了、死了,他的死鞭挞了封建科举制度、封建文化意识的罪恶。孔乙己在受尽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后走向了人生末路,陈士成一生未能进学陷于精神狂想而投水自杀,通过他们扭曲了的灵魂,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他们是受封建思想毒害而被吃掉的一类,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牺牲者。
三、挑战封建制度激进者
在腐朽的封建制度下,有一部分人有一种积极的,前进的生活态度,他们是为改革而奉献自己革命者,敢于向腐朽的封建社会宣战。这种形象在鲁迅小说中也有所刻画,他们是一个社会与民族的希望。但是他们在封建黑暗社会中,终究还是落个被吃掉的悲惨命运,而人们却并无反应的可悲下场。《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黑暗的封建牢笼中开始觉醒的先行者,他被惨忍的命运所玩弄,被无情的世道所戏耍,而他仍在苦苦的寻找所谓理想的出路,他时刻在探索,他不断在追寻,甚至于在梦醒之时无路可以走的情况下,他只能被迫疯狂。这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开始觉醒的国民的典型形象,他演绎的是不干预在悲惨的封建压迫下苟且偷生的觉醒者,他的觉醒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一个民族的未来。《长明灯》中的疯子,是在黑暗而残酷的封建社会制度的笼罩下却能够勇敢地去吹熄“长明灯”战士。他为了斗争,为了打破封建制度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为了吹灭庙里那盏象征着封建传统的长明灯,大呼“我放火!”。疯子一个人倔强的战斗,孤独的坚持,显示出他对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的反抗和叛逆,完全可以称为其中的“勇敢者”了。正是有这样一批勇敢者站了起来,像圣斗士不屈的战斗,才会在封建社会的死水里,看到了残存的阳光,这种阳光就是希望,预示着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在不久将来的崛起。
四、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殉道者
鲁迅先生在刻画知识分子形象时,还有为了爱情和个性解放而为之大胆尝试的殉道者。《伤逝》是唯一的一篇以男女青年爱情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子君和涓生是两个纯真而热情的青年,他们在新思潮的鼓舞下,大胆地追求个性解放,并且不顾封建家庭和亲友们的反对,不怕社会上的岐视,毅然决然地公开同居。他们勇敢地抵抗社会,但是,他们取得的胜利只是暂时的,最终却又经受不住沉重的社会压力。由于失去了经济来源,他们的生活问题无法解决,加之爱情的源泉日渐枯竭,激情消失,终于导致了他们的小家庭再也难以维持下去,子君再没有别的出路,只有寂寞的、悲惨的死去。而涓生则在无尽的悲哀中继续探索着“人生之路”。主人公的命运告诉我们,“个性解放”建立“社会解放”基础之上,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社会的解放是个人的解放的前提,没有社会的变革与解放,个人的追求将会多么的苍白无力,不堪一击,必然导致其悲惨命运,成为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殉道者。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北京:人民出社,1981.
【2】鲁迅.鲁迅全集·呐喊·自序.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鲁迅.孔乙己.新青年杂志出版社,1919年4月15日第六卷第四号.
【4】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5】鲁迅.鲁迅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文化万象293